李胜兰_中山大学岭南学院_研究生导师_创新助手_人物报告_2016-01-14
- 格式:pdf
- 大小:325.77 KB
- 文档页数:13
中山大学的岭南学院的博士招生让人厌恶,太黑了作者:埃米诺特时间:2005-5-28 15:09:00第1楼∙4月份以后初试成绩出来了,我在整个专业方向排名第2(整个专业方向有6个导师招12 个)结果被刷掉了太黑了作者:roar_horse 时间:2005-5-30 13:15:00第2楼∙我觉得你肯定是看错了,中大岭南学院排名是按专业里的某个研究方向来排名的(如金融学专业里的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方向),不同研究方向的考试科目都不一样,岭南学院怎么会按全专业排名呢?我觉得你在你所在的研究方向里考第二没被录取非常有可能,也许就招一个学生,我就知道有几个导师只招一个学生。
你在这里发这样醒目的帖子,实在对中大岭南学院非常不尊重。
作者:jbchen001 时间:2005-5-31 10:52:00第3楼∙三楼的应该是中大的学生吧,为母校辩护的心情可以理解。
但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有说真话的义负与道德责任。
偶同意楼主的观点。
中山大学博士生招生的确是很混乱,尤其是岭南学院和管理学院,要捞取博士学位的达官贵人太多,据说有的导师已经私下把权贵考生排队了,有的竟然排到五年以后去了。
而且中大学风浮躁,绝非治学之所。
偶对中大是敬而远之,偶是在广州读硕士,但从未想过要考中大的博士。
今年报了一所比中大更有名气的大学的金融学博士,与导师没有任何关系,照样被录取了。
给有志于考博的同仁一点建议:睁大眼睛看清楚报考学校,最好选透明度高、考生口碑较好的名校。
这样,即使考输了也输得心甘情愿。
作者:roar_horse 时间:2005-5-31 12:48:00第4楼∙坦白说我真的不是中大的学生,至少暂时不是,以后也许有可能,因为我在广州一所学校教书,想读中大的在职---------我是就事论事,楼主确实是理解错了,今年中大博士排名确实是按专业里的研究方向排的,每个方向只招一至两个,要问我为什么那么清楚?因为我抱负不是很大,水平也只是一般,所以今年考的是中大岭南学院,也没考上,我们导师只招一个,我也只排第二,但是我有个同学今年也考的是中大,他就考了第一,他跟导师也从不认识(我们是从西部一所普通211院校毕业的),只是成绩出来后跟他导师联系了一下,前几天他跟我说他被录取了,还给了他个公费名额。
第35卷第9期2023年9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OCIALSCIENCESJOURNALOFUNIVERSITIESINSHANXI Vol.35No.9Sep.2023 收稿日期:2023-07-01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研究”(2023MSZ008);桂林理工大学2022年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项研究课题“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研究”(GUT2022CY05)作者简介:梁 军(1969—),男,广东高州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
岑春浪(1997—),男,广西百色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李 南(1986—),男,河南洛阳人,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副教授,博士,从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引文格式:梁军,岑春浪,李南.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困境与实践理路[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3,35(9):65-69.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困境与实践理路梁 军,岑春浪,李 南(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541000)摘 要:斗争精神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必备的优良品质,是我国前进道路上开创事业发展新天地的必胜武器。
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蕴含对自身的反省、对社会的责任担当以及为国家发展不懈奋斗等科学内涵。
当前,大学生群体中还存在着斗争意识淡化、斗争旨向模糊、斗争本领弱化、斗争实践缺乏等现实困境。
因此,高校需要强化斗争理论教育,使大学生提高斗争意识;加强价值引领,使大学生明晰斗争旨向;提供历练舞台,使大学生增强斗争本领;注重实践育人,使大学生丰富斗争经验。
关键词:斗争精神;新时代大学生;斗争自觉;培育困境;实践理路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23.09.011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23)09-0065-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列入“三个务必”,并将发扬斗争精神写入党章。
作者: 李胜兰[1]
作者机构: [1]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州510275
出版物刊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3-154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期
主题词: 生态文明建设;五中全会;工具体系;环境政策工具;环境治理体系;环境税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核心在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绿色的生产和消费体系以及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也是解决新时代下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我国"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在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使得人民的绿色发展需求与经济增长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学海无涯锐意创新——记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魏明海教授
何珊
【期刊名称】《财会月刊:会计版》
【年(卷),期】1999(000)009
【摘要】魏明海先生,1964年3月出生于江西省安远县。
1980年考入江西财经大学会计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6年考取厦门大学会计系研究生,师从我
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经过5年的刻苦学习,于1991年9月直接获得博士
学位,成为当时我国自己培养的最年轻的经济学(会计学)博士之一。
博士毕业后,
即到中山大学工作。
1994年12月被破格评为教授,1996年6月出任中山
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1998年被评为工商管理(会计学专业方向)博士生导师。
十多年来,魏先生在境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出版著作《财会管理理论与方法》、《会计理论基本结构》、《经济效益会计论》三部;主编《比较会
【总页数】2页(P33-34)
【作者】何珊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3
【相关文献】
1.博学慎思,明辨笃行——记《财会学习》专家委员会委员魏明海教授 [J], 张磊
2.把管理学塑造成中国的显学--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明海教授专访 [J], 程华
3.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前院长魏明海从读EMBA、打高尔夫球热看中国职业经理人的社交生活 [J], 杨翔宇
4.EMBA:打造世界级优秀经理人——访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明海教授 [J], 何国平
5.学海无涯苦作舟──记植物分类学家、博士生导师李秉滔教授 [J], 卢新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盛霖简介李盛霖,是一位在教育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教育家和领导者。
他出生于1970年,在中国广东省梅州市长大。
李盛霖早年接受了优质教育的培养。
他在小学时就显示出了卓越的才华和领导才能。
他在校期间担任学生会主席,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经历都为他日后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李盛霖考入中国著名的南京大学就读,主修教育学专业。
他在大学期间表现出色,多次获得学校的荣誉奖励。
他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
他曾担任学生会主席,组织并参与了多项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为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做出了积极贡献。
毕业后,李盛霖选择了留校任教。
他在南京大学担任教育学院的教师,并同时攻读硕士学位。
他在教学中展现了出色的教育能力和导师素养,受到了学生和同事们的高度赞誉。
在大学期间和工作初期,李盛霖研究了多个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包括教育改革、教育政策和教育心理学等。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上发表,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2005年,李盛霖获得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学位。
他的博士研究成果被评为杰出,并受到多个教育界权威人士的肯定。
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随后,李盛霖开始了他在教育行政领域的职业生涯。
他先后任职于多个高等学校的教务处和教育部门,并担任关键职位。
在这些职位上,他负责制定教育政策、管理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等工作。
他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治理方面表现出色,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公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5年,李盛霖受聘为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副院长。
他领导下的教育学院在教学、科研、师资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他推动了多个重要教育项目的开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责任感的教育人才做出了积极努力。
除了在教育领域的职业生涯外,李盛霖也积极参与了多个教育组织和社会活动。
他担任了多个教育学会的理事和主席,为促进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做出了贡献。
陈胜蓝[硕导] [教授]职务一:职务二:所属系:会计系授课内容:邮件:chenaccphd@办公室:432个人简介陈胜蓝,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学会计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在资本市场会计、财务、审计、税收、公司治理与投资者保护等领域。
2009年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获博士学位后,根据内蒙古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确定为“学术骨干”类型加入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
2010年晋升为副教授,2014年晋升为教授。
曾在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访问、科学研究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地区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内蒙古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等项目。
已在《会计研究》、《金融研究》、《审计研究》等中文学术期刊以及“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Money”等英文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2013年12月入选中国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学术类)培养计划”,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位入选该培养计划的高校教师。
曾获得中国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年度优秀论文奖、中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彩虹学者”称号、中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奖、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等多项奖励。
学术活动2016年4月参加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学术论坛报告论文(广州)。
2015年12月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北京)。
2015年11月参加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岭南学术论坛”报告论文(广州)。
2015年9月参加第七届海峡两岸会计学术研讨会(西安)。
2014年11月参加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Studies学术论坛报告论文(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