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型工业化进程障碍的成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26.31 KB
- 文档页数:6
涪陵工业高质量发展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一、有利条件1. 地理位置优势:涪陵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以西,与成渝经济区相连。
区内交通便利,有多条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运通道通过,便于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
2. 产业基础雄厚:涪陵区拥有传统工业和新兴产业的双重优势,尤其是在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化工等领域有较强的实力和竞争力。
3. 科技创新支撑:涪陵区拥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校,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吸引和培育高端人才,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对于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政府支持政策:涪陵区政府高度重视工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减税降费、资金支持、土地优惠等措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
二、制约因素1. 生态环境压力:涪陵区工业发展相对集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水、土壤和大气的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制约。
2. 人才供给不足:虽然涪陵区拥有一定的高等教育资源,但高端人才的培养和供给仍然存在不足。
这对于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制约了工业高质量发展。
3. 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涪陵区传统产业发展久,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面,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4. 企业经营成本高:涪陵区地处西南地区,交通运输成本较高。
人力资源和资源环境成本也较高,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三、对策建议1.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涪陵区政府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工作,提高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推动企业绿色发展。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涪陵区应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企业和高校联合开展科研合作,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3.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涪陵区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和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4. 减少企业成本压力:涪陵区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
其演收稿日期!2005-05-31修回日期!2005-07-11作者简介!陈德敏1952~男重庆市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环境资源法学和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①取自丘均陈静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湖北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根据钱纳里与郭克莎二人的研究结果所得.进阶段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一般来说当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时工业化进入中期的第一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到低于20第二产业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中占最大比重时这时工业化进入中期的第二阶段重庆市2003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5.0=43.4=41.6按照钱纳里工业化评价标准目前重庆市一产比重小于20二产比重最高已经跨入工业化中期的第二阶段但由于一产比重为15(>10)说明重庆市还没有跨入工业化高级阶段表1钱纳里工业化评价标准和重庆所处工业化阶段对照表T ab.1S tandar d of Industri alizati on and Industri alizati on Peri od of Chon gg i n g C it y钱纳里标准重庆现状人均GDP (1970年美元)工业化初期280~560323.08(2002年折算成1997年美元)工业化中期560~1120成熟期阶段1120~2100结束阶段2100~3360产业结构()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二产比重超过一产比重工业化中期第二阶段一产比重<20二产比重最高15.0=43.4=41.6(2003年三次产业比重)高级阶段一产比重<10二产比重最高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工业化初期58.7=16.6=24.751.68=17.29=31.03(2003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43.6=23.4=33.0工业化中期第二阶段28.6=30.7=40.7工业化中期第三阶段23.7=33.2=43.1高级阶段8.3=40.1=51.6城市化水平()工业化初期<35工业化中期35<5041.9(2003年城市化水平)高级阶段>50资料来源: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2004年重庆市统计年鉴.2.3对重庆市工业内部结构的衡量根据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一般要经历3个阶段6个时期第一阶段是重工业化阶段包括以原材料~基础工业为重心和以加工装配工业为重心两个时期;第二阶段是高加工度化阶段包括以一般加工工业(资源密集型加工工业)为重心和以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为重心两个时期;第三阶段为技术集约化阶段也包括以一般技术密集型工业为重心和以高新技术密集型工业为重心两个时期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看这3个阶段既存在着演进的先后顺序又往往受国家工业发展战略的影响而交错在一起重庆市在较长时期内工业结构的重型化明显基本上完成了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化阶段在重工业的发展中明显地向制造业倾斜但制造业的过度发展加工工业发展过快超过了基础工业的承受能力使重庆市加工工业同基础工业的矛盾突出限制了由高加工度化向技术集约化时期升级的步伐2.4对重庆市城乡结构的衡量钱纳里等人按工农业及城乡发展情况将城乡结构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农村~农业支援城市的工业发展阶段大致相当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二阶段即农业~农村与工业~城市平等发展阶段大致相当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三阶段即工业~城市支援农业~农村发展阶段大致相当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一个阶段向第二阶段转折时工农业的产值比例为1.5=1城市化水平不低于35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折时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低于15城市化水平在50以上截止2003年末重庆市城市化率为41.9可见重庆市已经从第一阶段进入了第二阶段但是城市化率尚未达到50因此也仅是停留在第二阶段而未进入第三阶段(标准见表1)841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15卷2.5对重庆市就业结构的衡量综合钱纳里\塞尔奎因\艾尔今顿和西姆斯等人的实证研究成果9工业化所处阶段与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的关系如表1所示9即工业化初期\中期第一阶段\中期第二阶段\中期第三阶段和高级阶段的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8.7=16.6=24.7\43.6=23.4= 33.0\28.6=30.7=40.7\23.7=33.2:43.1和8.3 =40.1=51.62003年9重庆市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为51.689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17.29和31.03与钱纳里标准比较9重庆市就业结构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高于初期阶段9接近中期第一阶段标准综合比较分析9人均GDP的变动决定着需求结构的变动9其反映的工业化进程是一个较为客观的指标9就业结构水平反映的工业化阶段也与此基本一致;而产业结构的比重和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受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结构导向机制(市场或计划)以及宏观产业政策的影响9其反映的工业化进程往往包括了一定的主观因素9特别是重庆市产业结构偏差(工业比重较高)的特点使产业结构水平难以直接作为分析工业化阶段的依据因此9如果以人均GDP指标和就业结构指标为主要依据9以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水平两个指标为辅助依据来判断重庆市工业化的进程9那么目前重庆市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3重庆市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3.1产业结构偏差影响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偏差的存在9一直是重庆市以及全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动存在的问题原因主要是过去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化程度低9加上在人均收入不高的条件下片面推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模式所造成的重庆市的结构偏差在1978年最为严重9人均GDP只有257元人民币9即使按当时的官方汇率折算不足250美元的条件下9第二产业的比重已经达到45.89远高于相近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9而第三产业比重只有17.49远低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9偏差达到28.4个百分点实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开放后920世纪80年代重庆市开始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9伴随着第一产业比重的持续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较大幅度上升9重庆市的结构偏差有所好转9但偏差仍然比较大直到2002年人均GDP为7034元人民币9折约847.5美元时9第二产业比重相对回落为429而第三产业上升为429结构偏差为09接近于相近发展水平或阶段国家和地区的结构水平但是2003年9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动又迟缓下来9甚至比2002年有所下降9三产的比重下降为41.69二产比重上升为43.49结构偏差又上升为1.8个百分点9虽然仍然接近相近发展水平或阶段国家和地区的结构水平9但出现了结构偏差不稳定甚至扩大的趋势3.2工业结构内部矛盾阻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庆市是我国六大老工业生产基地之一9是一个综合性老工业城市直辖前9重庆市工业企业集中在3个领域:一是基础工业9包括采选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二是具有规模和传统优势的制造业9即以汽车摩托车为主体的机械工业\以天然气化工和医药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和以优质钢材和优质铝材为代表的冶金工业;三是代表新兴工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的电气\电子\仪器仪表工业在此期间9重庆市的工业结构是一个非协调的结构9表现为重工业超前于轻工业发展9重工业内部加工工业超前于原料工业\能源工业\采矿工业1997年直辖后到目前为止9重庆市工业结构仍然为以重化工业为主表21997!2003年重庆市轻重工业比重变化情况T ab.2Chan g es of Pr o p orti on of Heav y Industr y and L i g ht Industr y i n Chon gg i n g C it y f r o m1997t o2003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轻工业()40.243.842.644.035.73935.7重工业()59.856.257.456.064.36164.3数据来源:根据<重庆市统计年鉴2004>整理.从表2可以看出9直辖以后9重庆市轻重工业比重仍然相差悬殊92001~2003年9重工业比重都保持在60以上9轻重工业比重的严重失调和轻重工业关联度小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3.3区域发展极不协调影响全市的工业化进程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因素9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以全国老工业基地为基础9形成了大工业大流通的格局9而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广大区域9第一产业仍占主导地位9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重庆主城区和西部区县9以城镇经济为主体9经济发展条件较好9东部和东南部多是贫困山区9自然条件恶劣9经济基础较差9自我发展能力很弱历史条件和地理因素使得重庆市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十分明显941第2期陈德敏等:重庆市工业化进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探析(见表3>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重庆市的工业化进程表32003年重庆市及三大经济区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对照表T ab.3Per Ca p ital GDP and Industri al S tr uct ure ofChon gg i n g C it y and It's Three Econo m ic A reas i n2003人均GD P(元>一产比重(>二产比重(>三产比重(>重庆市80771543.441.6都市发达经济圈143975.1449.7945.07渝西经济走廊812720.6738.7240.61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510622.0039.8638.14数据来源:根据<重庆市统计年鉴2004>整理.从表3可以看出2003年都市发达经济圈人均GDP已达全市平均水平的1.78倍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人均GDP为全市平均水平的63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人均GDP比例为2.82=1.59=1区域间的工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结合表3重庆3个经济区产业结构以及3个经济区的工业结构状况综合判断都市发达经济圈产业结构偏差只有4.72个百分点其产业结构水平已经和一般模式中相近收入水平国家和地区很接近且都市发达经济圈作为重庆汽车摩托车制造基地其中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已经占有相当比重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偏差虽然比都市发达经济圈小但二者的一产比重都在20以上显示其均处工业化初级阶段4重庆市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与对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做出的科学战略决策鉴于前面判定的重庆市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的结论以及重庆市工业化进程中现行阶段存在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以及区域发展不协调等结构性问题笔者认为重庆市面对目前全国和西部地区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态势要保持并强化其在西部的经济中心城市地位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与产业创新的道路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把重庆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成为全国的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亮点城市同时重庆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即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对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极为重要对长江中下游的自然资源水体环境保护也具有长远意义重庆市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总体路径是:以产业创新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以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拓展产业创新能力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1>立足市情发挥优势创造特色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走具有重庆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以重庆市已经形成的品牌优势产业为基石发展有特色的新型产业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及管理创新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重庆工业发展新格局抓住新型工业化的生态要求从根本上保障可持续发展利用环保投资并依据市场现象发展少污染高附加值的环保设备制造业同时对原有冶金重化工等污染较大的产业进行整体调整强化其环保设施与资金的投入从而形成一个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并开拓一个新兴的环境产业市场从整体上提升重庆企业的可持续生产和发展能力并以此为先导最终实现重庆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2>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创新开拓消费市场以消费需求引导产品创新了解人们要求的变化趋势以发展的市场需求指导发明引进与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创新产品掌握一批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现代经营理念与先进技术抓住市场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境保护机电一体化等新兴高技术产业领域创造出新的市场优势产品以产业创新开拓新的产品市场并迅速形成规模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抓住和引领产业发展方向(3>以优势产业链为依托大力发展技术链和产品链为原有优势产业链的发展和新兴产业链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壤现代区域产业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产业链的完备上更体现在技术链产品链以及供应链的完备上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链和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链以及高效的生产供应链是一个地区产业具有竞争力的关键因此重庆应该在现有优势产业链(汽车摩托车日用品等>基础上大力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和物流配送能力形成一个从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到生产供给链的全面配套发展从而为原有优势产业链的发展和新兴产业链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壤(4>利用重庆市较好的信息网络化平台重塑企业生产管理和销售环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重庆市现有的信息网络化平台处于全国的一流水平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使企业充分利用信息化平051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15卷台所提供的信息流在生产和管理及销售环节提高生产效率9降低生产成本9把握市场信息9加速技术创新9强化销售渠道建设9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9从根本上提升重庆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O(5)引进国际国内大企业\大集团9加速实现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和跨越式发展战略O 充分利用重庆市现有的汽车\摩托车\日用品\天然气化工以及加工制造等产业所具有的资源\技术\人力资本优势9吸引国际\国内制造业产业转移进程中的资金\技术流量9引进一批在国际国内拥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9并以此为契机促进重庆市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境保护\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的形成9加速实现新型工业化和跨越式发展战略O(6)加大R &D 投入9强化重庆产业创新能力O 通过加大政府研发投入9鼓励企业投资发展自主知识产权9筹集社会资金进行技术开发9进行融资渠道支持等方式加大重庆市R &D 投入9促进产业创新能力的积聚和提升O 并以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地区产业布局的全面提升9这是实现重庆市产业发展创新的关键环节O(7)优化产业布局O 围绕完整产业链和产品链的形成9加快产业创新和产品创新9调整和优化区域内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战略产业布局O 都市发达经济圈应通过G 退二进三7把部分基础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往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转移9而在该区域重点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O 渝西经济走廊作为都市发达经济圈的主要辐射区9基础设施比较发达9资源丰富9应该加大G 资源型7和G 配套型7工业发展力度O 三峡生态经济区拥有丰富的景观资源\水资源和能源资源9在该区域应该重点发展水陆交通物流业\生物医药业等生态型和资源型工业O参考文献!1 伊特韦J 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译本)第二卷M .陈岱孙主编译.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91992.861. 2 H 钱纳里9S 鲁宾逊9M 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文版) M .上海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91989. 3 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J .中国社会科学9200093 60~71.4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通论(第一卷) M.长沙 湖南出版社91989.1.5 陈德敏.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92000.6 陈德敏.产业发展创新 重庆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J .重庆经济920039(11) 8~10. 7 左正.广东工业化进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J .南方经济920039(7) 7~11.8 邱钧9陈静.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湖北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920039(5) 35~40.9 张雷9张文尝9李洪舰.长江上游地区(四川重庆段)工业发展与布局调控研究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9199998(2) 140~146. 10 王骏.关于推进重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J .探索920039(4) 128~131.I NDUSTRI ALI ZAT I ON PROCES S AND NE W -TYPEI NDUSTRI ALI ZED WAYS I N CHONI N C I TY CHEN D e-m i n 9CH I Er-m i n 9LI Shi-l on g(Coll e g e of T rade and Ad m i ni strati on 9Chon gg i n g Uni versit y 9Chon gg i n g 4000449Chi na )Abstract S t arti n g W it h research of p er ca p it a g r oss do m esti c p r oduct 9i ndustri al str uct ure 9ur ban and r uralstr uct ure and e m p l o y m ent str uct ure 9t hi s p a p er dra Ws a concl usi on t hat Chon gg i n g C it y i s still at t he first st a g e of m i ddl e i ndustri ali zati on p eri od .I n res p ect of t hi s concl usi on and str uct ural p r obl e m s eXi st ed i n current st a g e and i ndustri ali zati on p r ocess of Chon gg i n g C it y 9such as i ndustri al str uct ure and i ncon g r uit y of area devel o p m ent 9co mbi ni n g t he need f or ne W -t yp e i ndustri ali zati on Wa y 9t he aut hors have p r o p osed several su gg esti ons t o advance t he ne W -t yp e i ndustri ali zati on p r ocess of Chon gg i n g C it y .Ke y words i ndustri ali zed 3ne W -t yp e i ndustri ali zed 3i ndustri al str uct ure151第2期陈德敏等 重庆市工业化进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探析。
加快重庆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思考
黄泓
【期刊名称】《西部论坛》
【年(卷),期】2003(000)005
【摘要】重庆工业化具有跳跃式发展的基本特征,导致了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分离,形成了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重庆应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加快工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并大力推进工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工业科技水平.
【总页数】4页(P23-26)
【作者】黄泓
【作者单位】重庆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重庆,40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7
【相关文献】
1.和布克赛尔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思考 [J], 梁雪芹
2.加快重庆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保障措施 [J],
3.对加快推进克州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J], 恩亚丽
4.加快重庆市新型工业化进程——访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廖元和博士 [J], 正文;
5.新常态下加快推进吉林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思考 [J], 李庆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调整措施分析摘要:中国经济正处于改革的重要时期,走新型化工业道路,调整产业结构,一系列措施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着。
本文前言主要介绍了重庆的一些基本情况,让读者对重庆有大体的印象。
正文第一部分主要提出重庆产业结构存在的三个问题: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结构单一且科研开发能力薄弱、高新技术产值稳步提高,但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针对这三个问题正文第二部分给出了对应的三个措施,以期望重庆经济在将来发展得更好。
关键词:产业结构;问题;措施前言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属于长江上游地区。
地形多以丘陵、山地为主,固有“山城”之称,占地8.24万平方千米,是其他三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总面积的2.4倍左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
自从1997年正式挂牌成为直辖市之后,重庆无论在经济、交通、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虽然近几年重庆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粗放型的增长经济方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大量的能源消耗还是遗留下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在产业结构方面,还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一、重庆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1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工业化中期理论: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农业比重下降,重工业增长迅速,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的时候,到达工业化中期阶段。
而以重庆目前的经济情形,正处于工业化中期。
1.3高新技术产值稳步提高,但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
近几年来,重庆高科技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迅速,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和遗留的历史原因,重庆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例如汽车摩托车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医学、天然气石油化工业。
二、重庆产业结构相应的调整措施重庆第三产业主要有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如下表可以看出,批发业和金融业相对占的比例大。
我们应该深度挖掘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对于新老不同行业制定不一样发展思路。
同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吸引更多优秀的金融企业来渝发展,推动重庆经济新一轮腾飞。
新型工业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The challenges fac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addressing them.New industrialization is an essential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is new form of industrialization, several challenges need to be addressed. One major challenge is the lack of skilled human resources required for advanced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The rapid advancement in technology has led to a mismatch between availableskills and industry requirements.在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一个主要挑战是缺乏适应先进生产技术所需的熟练人力资源。
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现有技能与工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To overcome this challenge,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enhanc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that cater to the demands of the industry. This can include partnerships betwee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industries, which provide hands-on training opportunities through internships and apprenticeships.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有必要专注于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项目,以满足行业需求。
关于推进重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王骏
【期刊名称】《探索》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目前重庆仍然处在工业化的初中级阶段,走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存在许多困难和阻碍.本文根据重庆的现实状况、发展目标等,分析研究了重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难点和障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和政策建议.
【总页数】4页(P128-131)
【作者】王骏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40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F06
【相关文献】
1.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推动城乡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解读 [J],
2.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推动城乡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解读 [J], 文林峰
3.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推动城乡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
—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解读 [J], 文林峰
4.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推动城乡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解读《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J], 文林峰
5.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推动城乡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解读 [J], 文林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涪陵工业高质量发展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涪陵是重庆市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长江中游、嘉陵江畔。
涪陵工业始于20世纪初,经过百年发展,已成为重庆市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重庆市经济的崛起,涪陵工业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本文将对涪陵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一、有利条件1. 地理位置优越涪陵地处长江中游,是重庆市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
长江作为中国最大的河流,为涪陵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交通便利的条件。
距离重庆市中心仅有数十公里,便利的交通通道为涪陵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2. 丰富的资源优势涪陵境内地下资源十分丰富,煤炭、天然气、石油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为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当地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为工业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原料保障。
3. 政府扶持政策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涪陵工业得以迅速发展。
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用地支持、财政补贴等,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持。
4. 产业基础雄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涪陵工业建立了丰富的产业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电子、机械、冶金、化工等重要产业齐聚于此,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基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涪陵人才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各行业不断涌现出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制约因素1. 环境压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工业废气、废水排放严重超标,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加大,成为制约涪陵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2. 技术创新不足涪陵工业长期处于传统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中,对于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够积极。
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足。
3. 产能过剩在一定时期内,涪陵工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
由于市场需求不足或者产品同质化严重,产能过剩已成为困扰涪陵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涪陵工业高质量发展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涪陵位于重庆市,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涪陵工业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本文将分析涪陵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有利条件分析1. 区位优势涪陵地处重庆市中心城区,交通便利。
周边有长江和涪陵港等水运交通,以及高铁、公路等陆运交通,方便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
涪陵靠近中西部地区,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和需求。
2. 资源禀赋涪陵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
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产业基础涪陵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特别是在化工、冶金、机械等领域,有一些重要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和配套能力。
4. 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涪陵工业的发展,为行业提供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项目审批加速等。
这些政策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制约因素分析1. 环境污染涪陵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
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大环保投入,提高企业的环保科技水平。
2. 产业结构单一涪陵工业主要集中在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领域,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这使得涪陵工业在面临市场变化和外部环境变化时,容易受到影响。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
3. 人才短缺涪陵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但目前当地人才供给不足。
这导致涪陵企业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和市场拓展方面存在困难。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4. 融资难题涪陵工业在创新发展和扩大产能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但目前融资环境相对较为紧张,企业融资难度较大。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提高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全力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当前,我市正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将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
针对这些困难,我们可以从政策、金融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首先,中小企业在政策环境方面存在一些困难。
一方面,中小企业面临政策扶持不充分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并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项扶持。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保护知识产权和市场准入方面面临一些问题。
我们可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我们还应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成本。
其次,中小企业在金融方面面临一些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提供低息贷款,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同时,我们还可以鼓励银行设立绿色信贷、科技创新信贷等多种形式的专项信贷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最后,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
中小企业往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投入,导致在技术创新方面比较滞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提供技术创新专利保护和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并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进行合作,加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交流和共享,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主要集中在政策环境、金融和技术创新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建议,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金融支持和加强技术创新支持等。
只有通过这些举措,才能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推动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