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_女娲崇拜_
- 格式:pdf
- 大小:154.33 KB
- 文档页数:5
炎帝是红山文化女神庙的主角在中国状若繁星的众多先夏文化遗存里,红山文化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发祥地位于我国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部、山西省北部,以及相邻的内蒙古地区,其文化影响则遍布亚洲东北部。
红山文化及其早期文化(兴隆洼文化)的历史存续时间,约在5000年前至8000年前,实际上该文化的源头可能更久远。
其中,著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西部(与河北省、内蒙古相邻)的凌源市、建平县交界处,它是在1981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的。
研究者一致认为,牛河梁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等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提供重要的线索。
特别是那些由巨大的金字塔式建筑、结构复杂的女神庙建筑和庞大的积石冢建筑群所组成的规模壮观的建筑遗址,揭示了早在夏商之前(笔者建议使用“先夏时期”这一准确的学术名词),中国就已经有一套健全的类似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
众所周知,在中华民族的远古记忆里,先夏时期曾经活跃过许多著名的部落族群,以及他们各自卓越的领袖,例如燧人氏、有巢氏、天皇、地皇、人皇,伏羲(太昊)、女娲、炎帝(赤帝、神农)、黄帝(轩辕、有熊)、蚩尤、夸父,少昊、颛顼、帝喾、帝俊,帝尧、帝舜、帝禹、后稷,以及九黎、三苗、防风,等等。
那么,红山文化的创造者,究竟是我国先夏时期的哪一个族群?牛河梁女神庙的主角又是哪一位先夏时期的帝王呢?对此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提供的答案有地母神、自然神、图腾神、祖先神(黄帝、女娲、女娃、女魃),等等。
笔者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创造红山文文化的族群可能是炎帝族,女神庙塑像的主角则是炎帝。
一、远古部落沿山脉分布种种现象表明,远古人类的迁徙路线,往往沿着山脉和水系(包括水源地)行走,从而形成远古部落沿山脉和水系分布的特点。
这是因为,山脉和水系可以提供食物和水,山脉和水系的特殊景观可以作为路标,而且也相对安全便利。
事实上,帝禹时代的国土资源考察地理文献《五藏山经》,就是把华夏大地分成26条山脉来进行记述的;而且,每一条山脉都有当地居民供奉的若干山神,通常为1至3个山神。
《女娲造人》背景材料据《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瑶水涸,冀州平,狡龙死,颛民生。
”女娲乃是上古女神,生有圣德。
据《风俗通》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
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人不暇供,乃引绳子绗亘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绗人也。
“由于女娲抟土为人”,是在中华大地的黄土高原进行的,所以她乃是抟黄土为人,这是中华民族之所以称是“黄种人”的缘故。
唐人李冗《独异志》载:“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
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祝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
’于是烟悉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目……”这就是后人用扇子的启源。
据《春秋世谱》载:“华胥氏生男子伏羲,女子为女娲。
”以上所说的“兄妹二人”即指女娲和伏羲。
据传说:不久,女娲怀孕生产,由于“近亲结婚”,所生下来竟是一个巨大肉疱。
伏羲负气之下,用石头把肉疱砸烂。
但奇怪的是这些肉渣却一个个变成了人。
正是由于二人的结合,才使地球上的人类得以生殖、繁衍。
生殖崇拜是中国上古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伏羲女娲名字本身,就是日月的意思。
远古人以日为父,以月为母,因“伏”与“父”,“娲”与“母”古音相近,故称“父羲母娲”。
就女娲“造人”之说,只不过是女娲进行的一场“用黄泥捏人”的原始雕塑游戏。
它说明上古人当时还没有认识到男女只有交配才能进行生育,对人类的生育蒙上一层神化天生心理。
因此,后代人建庙供奉女娲娘娘,都是祈求生男育女传宗接代。
此外,女娲还有“始作笙簧”,制订近亲不宜相婚配,为古代婚礼乐奠定基础。
今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还保留着每年春三月三,男子吹笙簧向女子求爱的习俗。
至于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和“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立极”等法力之说,传说昔者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头触不周山,于是“天柱折,地维绝”,女娲娘娘就炼了五色石补天,斩断鳌足作天柱。
女娲王朝姓氏:女娲姓,源于风姓出自:远古伏羲大帝之妹女娲氏功德:女娲作为姓氏源于风姓,出自远古伏羲大帝之妹女娲氏,属于以先祖名字转意为氏。
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传说她与伏羲是兄妹,她与伏羲结婚而产生人类,创立了人间的婚姻制度。
女祸[女旤,读音作nǚwā]单一渊源:源于风姓,出自远古伏羲大帝之妹女娲氏,属于以先祖名字转意为氏。
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传说她与伏羲是兄妹,她与伏羲结婚而产生人类,后来女娲禁止兄妹相婚,这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况。
又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
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
另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
在史籍《风俗通义》中,记载女娲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
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
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女娲又称女阴、女娲娘娘,风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亦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
女娲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人们,又勇敢地照顾人们免受天灾。
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女娲做笙,列管于匏上,纳簧其中)。
女娲氏族发源地,文献不见记载,但根据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女娲故里也应在古成纪范围内。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讲到渭河支流葫芦河时,特别提到该地古老的女娲祠。
在葫芦河畔,与大地湾相距不远的秦安陇城镇,有女娲洞,又有女娲庙,祭祀女娲,陇城又称"娲皇故里"。
女娲也以风为姓,至今其地有风台、风莹、凤尾村等地名,均与女娲氏有关。
在中国口传历史中,一说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
历史上的伏羲与女娲在很多史书记载:“华胥生男为伏羲,生女为女娲”,至今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还流传着“伏羲兄妹”与“兄妹通婚”的神话传说,实则不然。
伏羲的先祖是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古羌戎燧人氏的一个分支。
随着时代的迁徙,燧人氏从青藏高原向东走,分成两支,一路由南往东,进入长江以南,发展成为燧人氏苗蛮族团。
一路由北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太行山以东,发展成为燧人氏伏羲族团。
真正的伏羲与女娲并非兄妹,二人分别在伏羲氏与女娲氏,但都属于燧人氏的一支,同属伏羲族团。
伏羲为风姓,其先祖继承了燧人氏的原始文明,最先发明了饲养牲畜和栽培牧草的技术,把原始的农业实施于陇西的黄土高原。
因此名其族为伏羲。
伏羲即是人名,又是氏族名,同时也是一个时代“国家”的代名词。
为什么说是一个“国家”的代名词,因为伏羲氏于公元前7724年取代燧人氏政权,成为当时各地氏族联盟集团公认的领袖。
而女娲氏则是与伏羲氏时代世代联姻的族系,所以渐渐形成了两族相互交替,共同执政的伏羲女娲政权。
伏羲女娲氏政权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创始阶段。
伏羲女娲氏政权的文明成就主要有:一、创造圭表八卦太阳历,观察天象,掌握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开天文学之先。
二、建寅为正,颁行上元太初历,开历法之先。
三、发明琴瑟,用琴、瑟演奏音乐,开礼乐之先。
四、创造文字,以文记事,开典史之先。
五、首创牧草栽培,引种野生莱麦,开农业之先。
六、发明鱼网,教人结网打鱼,开渔业之先。
七、驯化和饲养家畜,开牧业之先。
八、发明测试风雨的石晷,开气象预测之先。
九、发明用树皮编织蓑衣,开雨具制作之先。
十、首创人工养蚕,化茧抽丝织布,开丝织业之先。
十一、首创一夫一妻婚姻,开婚姻法之先。
十二、以兽皮为婚姻信物,开婚礼之先。
伏羲女娲氏政权是中华民族自然人文科学起步的黄金时代,伏羲女娲政权为创建中华文明大厦铺好了牢固的基石。
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百王之首,是东方人种各族人民共同的祖先。
在这一时代社会的组织是母系氏族公社,人民生活稳定,人口得以迅速的增长,从而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并形成了大量的村庄。
天工|2022年第32期基金项目: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晋中民间美术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9YJAZH09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武丽敏(1969—),女 ,汉族,山西孝义人,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晋中学院美术系教授,研究方向:民间美术、东方美学。
[摘 要]山西地处中原腹地,不仅有绵延数千年的三晋文化,更是女娲崇拜的主要诞生地之一。
与女娲相关的历史遗存遍布太行山麓,其中较著名的有柿子滩岩画、人祖山娲皇宫以及赵城娲皇陵庙等。
围绕众多历史遗存的是当地极具地域性特点的女娲崇拜现象,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神话学价值和极具地方特色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山西女娲崇拜;柿子滩岩画;人祖山;赵城娲皇陵庙[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32-0006-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武丽敏.山西女娲崇拜的遗存考证与美学管窥[J].天工,2022(32):6-8.武丽敏 晋中学院美术系女娲作为远古神话中的创世神,其信仰根基深厚,历史遗存广泛,并呈现出多信仰中心的态势。
就山西女娲的研究状况而言,主要囿于其神话探源、原型考证及相关史料搜集、整理等方面,且多为个案,缺乏整合性,至于对其进行美学角度的考量更是少见。
笔者试对山西境内几处具有代表性的女娲遗存进行地域性考证,努力探寻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信仰需求,并拟从美学角度对其地域特点进行探讨。
一、女娲神话与山西女娲崇拜关于女娲的传说,仅其发源地的确切所在已是众说纷纭,或认为源于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或认为源于黄河流域[1]。
虽然女娲神话及其信仰在漫长的流播过程中已形成了诸如山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2]多个文化中心及故事版本,且有《山海经》和《淮南子》的文字记录,但毕竟其诞生在神话时代,自然被排除在可信史之外。
加之神话本身所具有的真实历史与民间叙事文学相结合的特点,使人很难探寻其母本。
若从神话传承的完整性来看,笔者认为山西版本更具有完整的证据链及信仰体系。
从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看古“龙”之变摘要:“”、“”、“”、“龙”等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含有的图腾信息,揭示出中国古龙在原始的蛇型龙之后,经历的从火蛇型龙到阴阳双构型龙,由从阴阳双构型龙再到兼具“日月之明”的独体龙的形义演变过程。
后三种类型之龙皆为具有相对广泛认同基础的共祖性质之龙。
三种形态祖龙不同程度的阴阳属性,是将其与其它形式的龙区分开来的标志。
关键词:古龙字;图腾;龙变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谜一样的神物。
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龙是以蛇为主干和基调,由不同图腾糅合而成的虚拟生物。
部落联盟的图腾为“混合”图腾,部落融合后的图腾为“化合”图腾。
在图腾未合并以前,龙只是一种大蛇;蛇与龙从来纠缠不清,也不必将蛇与龙分清[1]19~21。
但其又认为混合图腾中的各子图腾,在部落“融化”(部落)过程完成之后,各自的原始意蕴最终消失,彼此融合、质变为“一个新的大单位”[1]20。
然而,只要承认龙是以蛇为基调,由不同图腾组合、演化而来,龙都应是一个“化合”之物,它必然和蛇有着本质的区别。
甲骨文、金文中的古龙字,是由特定氏族的图腾符号构成的○1。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龙字,大体包括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及汉代楷体“龙”四种形态 [2]612。
这些龙字中图腾符号的混合、“化合”意蕴,反映了龙是一个从类型到性质都有所演变的文化现象,蛇与龙是既有区别又有共性、区别大于共性的不同之“物”。
一、伏羲氏原始形态的蛇型之龙传说伏羲“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3]《三皇本纪》,龙似是伏羲氏族的专有图腾。
如果龙是伏羲氏族的专有图腾,那么龙字也和龙图腾一样,应是伏羲氏族的专有符号。
传说伏羲氏“蛇身人首” [4]卷一《自开辟至三皇》,甲骨文“”字就似一蛇形之龙。
甲骨文“”形龙字[2]612,就更具蛇形之象。
金文中又有一图画性较强的龚字[2]152,如图1,其中“”部的蛇形表征更为明显。
闻一多认为这一形态的龙的本质,即为一条大蛇不无道理。
关于大西北的神话故事大西北,这片辽阔而神秘的土地,充满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和传奇故事。
数千年来,大西北一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也是许多神话传说的发源地。
在这里,我们将深入探索大西北的神话故事,感受那些扣人心弦的古老传说。
黄河之神——伏羲、女娲大西北众多神话故事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
在黄河流域,有两位神仙般的伟人——伏羲和女娲。
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人类的始祖,也是中国文明的创造者。
他们以极高的智慧和神奇的力量,创造了文字、八卦和人类。
伏羲和女娲被人们奉为黄河之神,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壮丽的传说。
西王母与玉帝大西北的神话世界里,还有一个神奇的存在——西王母。
西王母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被称为长生不老的仙女,她是玉帝的妻子,西天的主宰。
据说,西王母生活在满山的仙境中,她的仙果和长生不老药被认为是无穷无尽的宝藏。
每年,许多人都梦寐以求能一睹西王母的风采,但却往往失败而归。
西王母的身份和力量,使她成为大西北神话的核心角色之一。
西部女儿杨贵妃大西北的神话故事中,还有一段让人动容的爱情传说。
杨贵妃,她是一位后世所称的西部女儿,不仅美丽动人,还具有非凡的才华。
据说,杨贵妃在宫廷中以她的智慧和魅力受到赞扬,而她和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更是传说中至今流传的佳话。
尽管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杨贵妃的美丽和自信使她成为了大西北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陕北黄土高原的神话传说陕北黄土高原是大西北的核心地区,这里有许多闻名遐迩的神话故事。
如《白蛇传》和《牛郎织女》这样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演绎出更加动人的浪漫。
还有《娘娘嘴》、《秦始皇的梦》等故事也被流传至今。
这些故事丰富了大西北的文化内涵,也表达了这个地区丰富的生活和充满智慧的灵魂。
大漠之中的神奇传说在大西北的大漠之中,还有许多神秘而神奇的传说。
据说,在戈壁滩上,有一只金色的凤凰栖息。
这只凤凰被人们奉为神鸟,代表着希望和重生。
在阴山山脉的深处,有着一个神奇的地方——灵宝山。
文化 Culture 探源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南太行地区的女娲创世神话与社会习俗□代高峰—当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
学界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的整体认识更加清晰,对中国史前文明的演进图景渐趋明晰。
陶寺遗址、石岇遗址和二里头遗址等为中国北方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的演进提供了有力证据。
创世神话是处于原始时期的人们对宇宙现象和万物起源的“童年想象”、朴素解释和形象化表达。
南太行地区位于陶寺遗址和二里头遗址之间,其流传的系列创世神话,亦蕴藏着中华民族早期发展的信息密钥,是中华民族“童年时期”的独特思维和集体记忆,是人们口口相授、代代传颂的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信息的活化石。
女娲创世神话南太行地区女娲创世神话主要分为女娲抟土造人和女娲炼石补天两部分。
女娲抟土造人口传史诗与自然地理有机结合,形塑着地方文化习俗和黄土崇拜;女娲炼石补天的功绩被人们传唱铭记,在民间延续着女娲崇拜和女性始祖崇拜。
可见,南太行地区的女娲创世神话实现了女娲崇拜的在地性发展和区域性活态传承,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活化石。
在南太行地区,女娲创世神话在民间流传至今,分布较广。
其以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为中心,覆盖济源市的王屋镇、下冶镇和大峪镇,以及山西省垣曲县的蒲掌乡、英言乡和阳城县的横河乡等地,辐射太行山南部山区和太行山南麓冲积平原,形成女娲创世神话民间活态传播圈。
而邵原镇在2006年9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女娲神话之乡”的称号。
总体而言,该地民间流传着“女娲伏羲避难黄泥捏人”“女娲伏羲以磨为媒”“女娲生百男生百女”“女娲抟土造人”“女娲捏人”“女娲草绳藤条甩泥造人”“广生奶奶女娲”“祈子崖传说”“女娲炼石补天”“女娲五色石补天”“女娲化身凤凰台”等女娲创世故事。
这些故事主要涵盖女娲抟土造人和女娲炼石补天两个方面,至今仍有传讲人和相关民俗活动,这体现出民间神话故事和社会习俗的深度结合。
女娲抟土造人与黄土崇拜南太行地区民间关于女娲创世神话中,女娲造人的故事流传甚广。
女娲补天的经典神话传说故事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
下面小编整理的是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女娲补天传说故事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天,没有地,没有山川湖泊,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飞禽走兽,更不用说有人类。
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才有了万物生灵。
不知哪一年,西天突然塌了一块,天河中的水哗哗地从缺口流下人间,淹死了无数人畜,天下顿时沦为泽国。
当时,有个姑娘名叫女娲,住在再大的水也淹不到的山崖洞里。
她目睹百姓颠沛流离,动了恻隐之心,立誓要把天上缺口补起来。
她离开所住的崖洞,爬过无数高山,淌过许多大河,到处寻求补天的办法,可是都无结果。
她疲倦极了,坐下来歇息,不知不觉睡着了,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中有一位神仙告诉她,昆仑山顶堆满许多五色宝石,用大火将宝石炼过,就可以拿来补天。
女娲醒来后,就直奔昆仑山。
昆仑山高耸陡峭,更有狮虎等恶兽无数,等闲人上不了山。
但她一心一意想早日找到补天的宝石替天下百姓消灾,道路崎岖险恶,全不加理会,日夜兼程,来到昆仑山下。
举头一望,到处是处锯似的荆棘、犬齿般的乱石,不但上山无路,山顶更高不可攀。
然而她不怕险阻,拨开荆棘,攀过乱石,手脚伤痕累累,脸也被剌花,仍不分日夜往上爬,正当爬得疲惫不堪时,荆棘丛中突然扑出一只老虎,对她张牙舞爪。
女娲正要躲避,老虎抢先一步一把抓住了她,张开血盆大口,要咬她的头。
她镇定地说:“老虎,你先别性急,我这个头可以给你吃,可要等我去山顶找到宝石,补好天上缺口,你再来吃好不好?”老虎似知人意,就放她走了。
女娲再往上走,山越来越陡,雾也越来越浓,累得走不动了。
她跌跌撞撞,爬爬滚滚,始终不停步。
突然一阵狂风吹来,一只金毛雄狮从林中跃出,一口咬住女娲的头发。
老虎从后面赶上来,对着狮子咆吼说:“这妞儿是我先抓到的,说好她补完天后让我吃,你竟敢抢先?”狮子听了放下女娲,和老虎厮斗起来。
结果狮子不敌,被老虎赶跑了。
黄土高原的“女娲崇拜”孟繁仁 地处中国北方黄土高原的山西,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
这里不仅是“三皇”(唐尧、虞舜、夏禹)的帝都(平阳、蒲坂、安邑)所在,而且还有“女娲陵”、“人祖山”、“炎帝陵”、“稷王山”等多位中华民族伟大先祖人物的活动遗迹。
甚至“中国”之名,也是发源自山西;山西属《禹贡》“冀州”之域,《尚书・禹贡》记载,“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
”可见山西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地位之重要。
1994年,笔者在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侯村考察发现了建自二、三千年以前的“娲皇陵”。
这一寝陵的发现说明:“女娲”不仅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话艺术形象,而且也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伟大历史人物。
据史料记载,“女娲”的主要活动地域是“昆仑山”,而与秦岭山脉、昆仑山脉绵延相接的“太行山”,则是“昆仑山”余脉。
因为中华民族的创世祖先“女娲”曾经在这里活动过,所以,太行山又以“女娲”或“皇母”命名。
据《地理通释》记载:太行山连亘河北诸州,为天下之脊,一名“皇母”,一名“女娲”。
又有宋代崔伯易《撼山赋序》云:太行山一名“皇母”,一名“女娲”。
在《列子・汤问》篇,有关于“女娲补天”的如下一段记载: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天)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
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断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除了这几则记载外,其他如《楚辞・天问》、《淮南子・天文训》、《论衡・谈天》、《补三皇本纪》等典籍里,也都提到了女娲补天时“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情况。
笔者几次到山西晋东南地区太行山考察发现:那里的岩层、地质结构完全与以上记载所述相吻合,在陵川、黎城一带,不少山峦呈现“断层”结构;断层的岩层纹理方向基本都是“东南高、西北低”,呈东南方向朝西北方向倾斜形状,这正是远古时期大陆板块互相撞击,正在下沉的东南板块撬入西北板块下部,形成太行山脉的状况。
这些情况,也与《中国古代地理地图》所反映的地理、地貌情况相一致。
这说明古代神话传说所记载的情况,基本上是古代真实情形的反映。
在山西“太行山”地区,还留存有不少著名的“女娲”活动遗迹,这就使以上判断得到了印证。
晋城浮山“娲皇窟”遗迹“女娲补天”遗迹——“娲皇窟”,又名“补天窟”、“翁婆头”,位于晋城市城东三十多华里水东村西北的“浮山”(当地村民又叫“磨儿山”)山腰,洞旁有一眼泉水,山下有“丹河”环绕流过。
从距离“娲皇窟”将近五华里之外的水东村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涉过水深只过脚面的丹河,再沿河岸边的小路行进,过一座近年废弃的小村(古庵里庄),沿小路逐渐爬高到半山腰,就可看见左边山崖上刻有五个大字“女娲氏炼石处”,右边山崖刻有“层峦耸翠”四字,系出自明代嘉靖年间文人手笔。
再沿被称为“天梯”的石阶向上攀登,就到了座落在山腰间一块簸箕状平地上的“娲皇窟”。
“娲皇窟”,位于山腰平地南侧的悬崖下面,是一个天然崖石山洞,洞门约高五米左右,洞宽约有三米多,洞深约在四米左右。
据说,此洞还与二、三华里以外的“清真洞”相连,但现在后壁已经被人用墙壁堵死。
洞内现供有“女娲”神像一座,从台座前“香炉”烧香的痕迹看,这里的“香火”还很旺盛。
据村民介绍,来自远近各处的妇女,经常到这里祈祷、求子,据说还非常“灵验”。
平地北侧、与“娲皇洞”相对应的是一座“三清洞”,洞内面积与“娲皇洞”相近,洞内供道家“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等“三清”塑像。
不同的是:此洞的左壁和后壁间,都有一棵直径一尺多的古树化石,被当地百姓称为“神树”,据说服用化石粉末可以治病,所以也吸引了不少游人、看客。
在“娲皇窟”和“三清洞”前的平地上,原有“娲皇庙”一座,庙有正殿五楹,供奉冠冕霞披的女娲神像;东、西偏殿各三楹,分别供奉蚕神、嫘祖以及关公、赵公明等神,山门两侧还有钟、鼓二楼,但这些建筑早已遭到破坏。
原址上现在只有金、元、明、清几代的十几块碑刻。
据一块“明碑”记载,早在宋代绍圣、元佑年间,这座“娲皇庙”就重修过,而她的创建时间,则缈不可考。
现存碑刻中较有价值的,是金代陵川人李俊民写的《重修浮山女娲庙记》:泽之为郡,在太行山顶,其四面乱山环列,东西望之,突然而起,孤高峻绝,不与从峰相连者曰“浮山”也。
山之腹有岩穴,中有二像,庙而祭之,传者以为“翁婆神”,居民之为嗣续计者,往往祷于是焉。
按《图经》:“‘翁婆神’在郡东南二十五里浮山北坡上,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建。
计屋八间,共二十二椽;周围七十五步。
”又:(哲宗)绍圣三年(1095)丙子,李旦亦言:“此庙自元佑六年”。
及观(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郭宝碑已“重修”矣。
《图经》所云“元佑六年建”,亦“重建”也。
究其原,莫知所从来。
或曰:“女娲庙”并无所据,按《淮南子》云:“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
”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追而祀之,其以此耶?传者通谓之“浮山神”。
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郭道琪等增旧制而新之,盖五载,工始毕。
值贞佑(元年)甲戍(1214),兵火复毁,建大庙;(蒙古太宗十二年)庚子(1240),本郡次官赵唐以其男山儿幼亡,不能忘情,因谒是庙,慨然有起废之心,遂命耆老张圭辈庀工计费,又令总领景用与提控许坚督其役。
斧斤者、瓦者、版筑者,不召而从,不鸠而集。
富者输其财;贫者竭其力,不日而告成。
自是,公得男女三人,又从而起敬焉。
辛丑(1241)岁三月十八日,会郡人而落之。
索余纪其事,将刻之石。
姑以前人所闻而书之。
噫!人而无后,为不孝之大。
然人生于天地之间,果由人乎哉?或得之于卜,如成季者,生而有文在其手曰“友”;或得之于梦,如唐叔者,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虞”;周之翰皆嵩岳之神;鲁之儒皆尼山之秀;是山也,果能以英灵之气赋予于人者乎?求而得之者有之;不求而得者,神何与焉?天地万物,父母也;物莫灵于人,天地之委蜕也,岂私于人哉?夫臧孙达之有后也,以德其所求者异于人。
(蒙古太宗十三年)辛丑年(1241)三月十五日记。
笔者到“娲皇窟”附近的山头、山坡考察,看到到处有远古时代凿山取石的痕迹。
再放眼四望,只见这里山大沟深,人迹罕至;林木茂盛,气温适宜,冬季可以防寒,夏委能够避暑;既能够防备野兽袭击,又可以防止洪水侵浸;具备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乃是古代人类理想的栖身之地。
在洞前的台地上,遗留有原始人类的生活堆积土层,如果进行考古发掘一定能有更大的发现。
《大清一统志》、《泽州府志》、《凤台县志》等地理、方志典籍,都一致记载这里是“女娲氏补天处”,不会是无稽之谈。
平定县东浮化山“补天台”遗址山西太行山的另一处重要“女娲”遗迹,是平定县东浮化山的“女娲补天”遗址。
东浮化山位于距离平定县城东南二十公里的古贝乡境内,是太行山脉的一个山头。
这座山头顶部平阔,原来乃是呈“锅底”形态,据说这里就是当年女娲“炼石补天”的锅灶所在之处。
令人惊奇的是:这座山头的上上下下,都是由五颜六色的蜂窝状“浮石”组成。
据地质考察发现:远古时期这里曾经是一座火山口,这些蜂窝状“浮石”可能就是当年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凝结而成。
而在当地百姓的传说中,这些“五色石”就是当年女娲“炼石补天”所遗留的渣滓。
这些在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五色浮石”,成为这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这也说明:远古时期地球发生巨大的地质变化时,居住在此地的远古人类曾经在当时母系部族领袖的带领下,与这场可怕的自然灾难进行过英勇的斗争,这样才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美丽神话。
东浮化山的山头,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女娲庙”,据庙中《东浮化山重修圣寿寺伏羲、娲皇二圣殿记》碑刻记载:平定州东南去五十里,有山曰“浮山”,一名曰“鸡足”。
南对“晋盘”,北望“五台”,东跨“苍岩”之险,西挹“冠山”之秀,巍然高耸,兀然突出,云烟出没其间,林木深秀可爱,其顶园阜而平阔,其势峭拔而盘旋,盖平定之甲胜也。
人登其上,恍如身在霄汉,环睹诸山,群峰皆下焉。
世传鸿蒙之时,洪水为灾,人物几灭,羲、娲二圣托迹于此,水灾既去,二圣为开天人物之主,后人建祠祭之。
因祠东有隙地,缁衣者流又建“大雄氏殿”三楹,赐额曰“圣寿”,朝暮以祝圣寿,以祷民福,遂有佛民道场僧众世香火。
自唐及宋,碑存可考。
迨我皇明,以二圣功德载在祀典,命有司春秋严具祀礼。
成化纪元十有五祀,住持僧道朗因殿宇倾颓,不足以支风雨;规模卑隘,不足以耸观瞻,谨矢诚心愿成其事,一时檀越争先归之,贫者投力,巧者投技,富贵者投金粟土木之输,经始于是年之冬,越二年春告成。
又于大雄氏殿创山门三间,东构“十王殿”五间,西建“伽篮殿”二间,圣像庄严,金碧辉映,与凡方丈、寝室、斋房、庖,无不撤其旧而新之,一一完整,烨然焕新,方之于前大有径庭矣。
事竟,其徒洪瑞等介郡之耆老任聪谒文为记,刻诸坚珉,昭不忘于悠久矣……。
大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岁次丁未十月上旬吉旦立又据“大清乾隆十七年(1752)岁次壬申孟夏吉日立”《东浮化山寿圣寺妆修庙宇碑记》记载:郡东南有浮化山,相传古女娲“炼石补天”处也。
形势耸翠,林木苍秀,洵为一州胜境。
山巅曾构屋三楹,以祀女娲神,春秋两祭,载在祀典。
历明及我朝,相继不绝,岂淫祠可比。
后人复像西方佛以配之,不知创自何代……又有《重修东浮化山人祖庙记》记载:东浮山者,州东南胜境也,别乎西浮,曰东也;产石不沉于水,曰浮也。
石中空而色赤,俗传女娲氏补天炼石之遗灶也……又有清代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东浮山娲皇庙碑记》记载:东浮化山者,地居山右,壤界州东,西与冠山并峙,南视蒙峰尤崇。
仰近天日,俯小岑,游览则虽暑弗暑,登临则无风亦风。
云腾而山有象,石入水而不沉。
所谓天钟灵秀、地居形胜者也。
考之《通志》,为女娲氏“炼石补天”处,遗灶存焉。
夫既为神圣发迹之区,即为神圣托迹之所,此羲农、娲皇之庙所由建也。
但不知创自何代……以上几则碑刻记载,都说明这座“女娲庙”的来历久远,她的创建,与远古时期人类始祖“女娲”在这一带的活动密切相关。
而且,这座“补天台”所在的地址,与晋城“娲皇窟”所在地的名称一样,都叫“浮(化)山”,说明这些有关女娲的遗址,都是远古时期,由于洪水泛滥所引起的沧海、桑田巨大变迁,以及当时人类在母系社会首领“女娲”的领导下,对这些自然灾难进行无畏的斗争,所留存下来的遗迹。
据文献记载,原来平定县境内还有“西浮化山”,也是一处重要的“女娲”遗迹,由于地方行政区域变化,现在已经划归山西寿阳县“落磨寺”乡管辖。
“西浮化山”上过去也有“女娲庙”等遗迹。
据传:“落磨寺”地名,就是因为当地有女娲和伏羲“隔山滚磨”、“合磨成婚”的传说而来。
吉县柿子滩的“女娲岩画”除了太行山地区的以上两处“女娲遗迹”外,笔者在地处吕梁山区的山西吉县,还发现了产生于一万多年以前“中石器时期”的女娲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