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前缀“阿”在闽语莆仙话中的流变——兼与壮语词头“ta”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289.10 KB
- 文档页数:4
三、福建方言的流播和变异(一)福建方言的流播福建依山临海,全境布满丘陵,耕地缺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封建时代经济停滞,常有灾荒,不乏战乱,人口增加之后只得背井离乡,出外谋生。
由于外出移民往往保留浓烈的乡土观念以及在故土养成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不愿放弃自己的语言,即所谓“离乡不离腔”,因此,不但在本省境内不同方言区之间相互穿插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方言岛,而且在省外乃至国外也有广泛的流播。
在和外族语言共处接触之中,有些外族语言还借用一些福建方言的语词。
在省外流播的方言主要是闽南方言、闽客方言和闽东方言。
现分述如下:1.闽南方言的流播人多地少、生活无着是闽南向外移民的重要原因。
闽南人民长期同大海打交道,深谙捕渔、造船、航海技术,这就提供了向海外移民的条件。
唐宋之后,闽南人陆续向海外移民。
南宋时泉州港一跃成为东方一大港口,这里有了远洋帆船,与海外数十个国家通商,泉州人也大批出海定居。
《马可波罗行记·爪哇大岛条》说:“刺桐及蛮子之商人,在此大获其利”。
明马欢《瀛涯胜览》说:“杜板位爪哇北海边……此处约千余家,以二头目为主,其间多有中国广东及漳州人流居此地”(《爪哇》条);“旧港,即古三佛齐国是也……国人多是广东、漳、泉人逃居此地。
”(《旧港》条)近千年来,闽南人“过番”络绎不绝。
如今,印尼华裔300余万,马来亚华裔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新加坡的占76%,那里通行最广的便是闽南话。
在菲律宾、波罗洲、缅甸、泰国和印度的华人中,闽南话也是主要方言之一。
闽南许多侨乡的出外人口,有的已经超过本土现有居民。
据估计,东南亚华人中说闽南话(包括潮州话)的在1000万以上。
宋、元的远洋船队是穿过琼州海峡南去的,大约在这时,闽南话便跟着船队散布于粤东沿海、雷州半岛乃至整个海南岛。
至今,这一带说闽南话的人还流传着他们的祖先原是从“莆田荔支村”迁来的说法。
这表明,出海的还有不少莆仙人,当年的莆田话和闽南话还未分家。
莆仙地区通行的话早期是以闽南方言为基础的,在语音上如文白异读系统和闽南语基本上一致。
但后来它又从闽南地区分立出来,具有自己的特点,如有自己特殊的声母。
并且由于地理位置处在闽东、闽南交界地带,所以又吸收了许多福州话的特点,声母在连读中有许多类化的现象。
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构成了莆仙地区特有的地域观念。
在莆仙人的心目中,莆仙话既不属于闽东方言,也不属于闽南方言,而是独立的一种。
一莆仙方言现在使用的口语与古汉语有大量相同之处“箸”在莆仙方言中指筷子。
吃饭前一般说:“快去拿箸准备食饭。
”说的就是快去拿筷子准备吃饭。
古文中如李白的《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箸”就意为筷子,心里茫然吃不下而放下酒杯和筷子。
“鼎”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锅,莆仙方言里让客人多吃不要客气时就说“煮了一鼎饭”,意思就是“煮了一大锅饭很多,不要客气”。
鼎为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铜鼎。
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
“畏”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怕,至今仍在莆仙口头语上使用。
如“谁都不怕”叫“不畏一人”。
倘若对某些权势不敢对抗,说:“畏你,还不行吗?”《战国策·齐策》中:“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意思是“我的妾赞美我的原因是怕我。
”“厮”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相。
莆仙方言里“相打”叫“厮打”,“相熟”叫“厮熟”,“相骂”叫“厮骂”,用法与古代类同。
《拍案惊奇》二刻卷三十五:“姑嫂两人多是与他卖糖厮熟的。
”意思是“姑姑和嫂嫂多半是与他卖糖相熟悉。
”“凿”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用拳头打人的意思。
如威胁别人的时候说:“小心我凿给你死!”就是“小心我打死你!”的意思。
在古文中也有这样的用法,如《水浒传》第二十五回:“那婆子揪住郓哥,凿上两个粟暴。
”意思是“那个老太婆抓住郓哥,狠狠地在他头上打了两个脑壳子。
”“矢”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屎、粪,大人怕半大的小孩子夜里尿床常常会说:“你现在赶紧去屙矢。
”意思是“你现在赶紧去拉屎去,不然晚上又吵闹。
浅析壮侗语和汉语东南方言双宾构式的比较(3)⑶黎语支的复合词式这类构式在使用时,在说话双方都知道直接宾语的情况下,通常会省略。
使用较频繁。
例如:ɡai3 me?1 ta1 ?wa?i2 t2 hou1,?au3 me?1 ta1 ?d?3 ra3.请你们告诉给我哥哥你们在哪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哥哥在哪。
⑷仡央语支的复合词式仡佬语中,例如:su2 u3 s?2 ni4 Ei4 l?1 p?4 ph?2 sa1 lau4.(张济民 1993)他分给小孩半块粑糯他分了半块糯米粑粑给小孩。
普标语中,例如:kau3 qai3 ?i2 k?3 p?n4 ??3.(梁敏张均如李云兵 2007)我给给他本书我给他一本书。
拉基语中,例如:kje6 ti2 ki1 ?a1 ki1 tje1 kua?1 mi3 pua2 . (李云兵 2000)他分给我三斤桃子他分了三斤桃子给我。
2.汉语东南方言的复合词式吴语中,存在复合词式,例:寄拔我钞票。
(给我寄钱。
)(刘丹青1997)他认为这是双宾B式的变式,我们认为这是复合词式,虽然在现有研究成果中,我们没发现吴语中有此类宾语的归类,但是,这种构式确实存在。
由于吴语是话题结构很典型的方言,所以在吴语中,宾语常提前成为话题,如:“我要拔钞票耐勒。
”可说成“我钞票要拔耐勒。
”闽方言中,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发现有复合词式的双宾构式,构成复合词的介词与介宾补式中的介词一致。
虽然这种形式的使用频率没有双宾A式及介宾补式高,但该形式还是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例如:我寄与伊一张批。
(我给他寄了一封信。
)(陈丽雪 2005)总体说来,闽方言中,双宾构式使用较灵活,甚至在个别地区用其他构式表达双宾构式,比如连动构式表示给予或取得义。
赣方言中,这类构式通常会将直接宾语放到句首作话题,或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有明显的停顿。
例:噶本书把得你。
(给你那本书。
)我送得你哎,干恁里画的。
(那些话我给你。
)细心体会,我们发现,在赣方言中,这类构式的直接宾语一般都是定指的,即一般都有指示代词“盖、个、噶”(这、这个、那)及其词组修饰。
莆田方言中的“同素异序”词研究作者:宋佳丽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5期内容摘要:莆田方言是闽方言中的重要一支,对同素异序词的表现十分突出。
本文以莆田方言为研究对象,探究莆田话中同素异序词的历史源流及成因,指出汉语复合名词始终保留“修饰语+中心语”的特色。
对比方言与共同语在同素异序词上的差异,论述其语汇学价值及现实意义,力求对同素异序词的研究起到借鉴参考意义,以期有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莆田话同素异序偏正莆田方言与闽语的闽东方言、闽南方言、闽北方言和闽中方言共为闽语的五大次方言。
莆田方言属于闽方言的莆仙方言区,俗称“莆田话”,旧与仙游话合称“兴化话”。
对莆田话的研究,从五、六十年代《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对莆田方言的语音、语法、词汇进行的详细而全面的描写,以及黄景湖、戴庆厦对莆仙方言连读音变规律的探讨,一直到九十年代新修的《莆田方言志·方言篇》对莆田方言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着一些缺憾。
如对语法语汇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对莆仙方言中“同素异序”词还鲜有文章作过专论。
同素异序的现象,不仅广泛存在于南方方言,普通话中也有不少的用法,引起了诸多关注。
莆田话作为闽方言中重要的一支,对同素异序词的表现十分突出,就这一特殊的构词形式,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对莆田方言的语汇作一番探讨。
一.对同素异序词的定义以及研究综述同素异序词,是汉语造词法中的一种。
所谓同素词,指的是构词语素完全相同的一组词;同素异序词就是构词语素序位互逆的同素词,且以双音节复合词为主。
它包括三种类型:1、同素等义词(构成词素相同、词序相反、意义相同)如:兵士/士兵、寂静/静寂;2、同素同义词(构成词素相同、词序相反、意义相近)如:入侵/侵入、担负/负担;3、同素异义词(构成词素相同、词序相反,意义不同)如:发挥/挥发、生产/产生。
[1]这些同素异序词,在汉语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宝库,体现着古汉语的规律特征。
浅析壮侗语和汉语东南方言双宾构式的比较1 前言壮侗语族分四个语支:台语支,侗水语支,黎语支和仡央语支。
壮侗语是典型的SVO型语言,呈现出典型SVO型语言的特点。
汉语东南方言是指从地理类型上中国东南部的汉语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以及与之衔接毗邻的赣方言和客家方言。
双宾构式指的是动词后带有两个宾语,构式义为“领属关系的成功转移”,具有[+致使性]、[+转移性]的语义特点。
根据刘丹青(2001)对双宾构式的分类,我们同样将双宾构式分别简称为双宾A式、双宾B式、介宾补式、复合词。
由于双宾A式与介宾补式基本差异不大,本文主要涉及双宾B式与复合词式。
本文材料部分来源于已发表或出版的论文、专著,部分来源于语言调查,文中注明。
2 壮侗语与汉语东南方言双宾构式的比较壮侗语和汉语东南方言的双宾B式有较大差异。
(一)双宾B式壮侗语和汉语东南方言的双宾B式有较大区别,该构式在二者中分布一致,也不平衡。
1.壮侗语的双宾B式壮侗语的双宾B式分布极不平衡,我们只在台语支和侗水语支的个别语言中发现此类构式形式:⑴台语支的双宾B式壮语中,这类双宾构式的直接宾语一般是简单的名词或名词短语。
例如:te1 ?i5 θa?1 kau1.(覃海恋 2009)他借书我他借书给我。
岱侬语中,此类构式和壮语类似,例如:o6 li?n2 pa?1 sen2 min 2.(蒲春春 2011)我马上给钱他我马上就给了他钱。
在傣语中,此构式使用较多,例如:to1 s?4 s?n1 ni4 ku1 dai3 ??p7 sa?n1 tai2 man2 ko5.(罗美珍2008)个学生这我得教文傣他过这个学生我教过他傣文。
泰语中,这类构式的直接宾语有限制条件,使用较多,例如:khou5 hai3 ru?b3 can5 la?i5 ru?b3.(卢桂芝 2011)他给照片我多张他给我很多张照片。
这类双宾构式中,若直接宾语有数量短语作定语,也有其他成分作定语时,须在间接宾语前加介词。
闽莆仙区仙游话语法是一种独特的方言,延续了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它是仙游地区的主要方言之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首先,仙游话语法注重词序的灵活运用。
与普通话相比,仙游话的词序更加自由,可以根据语境和讲话者的表达习惯进行变化。
这种特点使得仙游话在表达上更为灵活多样。
其次,仙游话语法中有一种特殊的语气助词叫做”哉”。
这个助词可以用于疑问句、感叹句和加强语气等多种语境,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仙游话语法还注重动词词态的运用。
除了普通话中的肯定、否定和疑问外,仙游话还有一种特殊的词态叫做”欲态”。
使用欲态动词可以表达说话者的意愿、愿望或者推测,给语言带来了更多的表达方式。
此外,在词汇的选择上,仙游话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不同于普通话常用的汉字,仙游话使用了一些方言词汇和本地特有的词语,丰富了表达的内容和方式。
仙游话语法还包括一种复合句结构叫做”纵合句”。
纵合句由两个或多个简单句通过衔接词或者语气助词连接而成,可以表达更加复杂的关系和意义。
在语态方面,仙游话有一种独特的被动语态结构叫做”剌被语态”。
这种语态结构在表达被动关系时常常使用,与普通话的被动语态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仙游话语法还注重词汇的转音和变音。
在语音转换时,仙游话会对某些字的发音进行变化,使得语言更加优美和富有韵律感。
在句型构建上,仙游话常使用”把”字结构来表达某个动作的执行者和受益者。
这种句型在普通话中并不常见,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
此外,仙游话还有一种特殊的名词修饰结构叫做”头衔修饰语”。
这种修饰结构将修饰词放在被修饰名词的前面,使得表达更加准确明确。
总的来说,闽莆仙区仙游话语法是一种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特点的语言形式。
它不仅仅是仙游地区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语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一方言,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仙游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莆仙方言“阿V”前缀“阿”的语义语用功能王丽【摘要】福建莆仙方言中有单音节动态动词前加词缀“阿”组成“阿V”的特色用法.前缀“阿”使词语双音化,在语义和语用上也有其独特的功能.莆仙方言动词前缀“阿”是处于语用层面到语法层面的过渡状态当中,其用法在整个闽语内部都属特色语法现象之一.【期刊名称】《龙岩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1)001【总页数】5页(P34-37,51)【关键词】莆仙方言;闽语;"阿V";前缀"阿";语义语用【作者】王丽【作者单位】三明学院福建三明 36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7莆仙方言属莆仙片[1]106-107,通行于莆田、仙游及其周边地区。
莆仙方言有一个特殊的动词前缀“阿[a21]”①,其使用具有鲜明的方言色彩。
一、莆仙方言“阿V”前缀“阿”“阿”,音[a21],可读轻声,本字未明,“阿”为同音字,无实义,加在单音节动态动词前,组成双音节“阿V”式,读“轻重”格式,“V”读重音。
判断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一般没有这样的组合如 *阿是、*阿肯、*阿会、*阿上等等。
“阿V”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前可有状语后可有补语,但不带宾语。
例如“洗衫”中动词“洗”是单音及物动词,可带宾语“衫”,但是若前加“阿”缀,则一般不带宾语,而是说成“衫阿洗”的宾语前置句式(下文中将论述到)。
前缀“阿”本身词汇义是空灵的,组合成“阿V”后,不仅使“V”双音化,在语义语用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功能。
二、莆仙方言“阿V”前缀“阿”的语义功能(一)前缀“阿”含有强调动作处置的意思“V”一般为单音节及物动词,组成“阿V”多用在相当于普通话“把”字句,“阿”强调动作处置,相当于“把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如“阿颂穿、阿挤、阿拍打、阿摔、阿读、阿写、阿食吃、阿口盆吹、阿骂、阿拖、阿牵、阿搡推、阿背、阿踢、阿喝喊”等等,这部分动词甚多。
这些处置句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1.大 S(施事)+小 S(受事)+阿 V“大S”为施事主语,“小S”为受事,受事宾语置于“阿V”前充当句子的小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