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5练 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6
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五)文科科综合历史试题1.1.商王盘庚在对臣民训话时说:你们必须专心地听从商王的意见,不能为其他人的意见所蒙蔽。
我为你们向上天祈求,使你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我不是要用我的威势去压迫你们,我是为了养育你们。
这说明商朝后期A. 形成了较系统的政治理论B. 已经形成了民本思想C. 具有浓厚的民主平等色彩D. 已出现王权至上观念【答案】D【解析】“听从商王的意见”“为你们向上天祈求”说明当时商王已经孕育王权至上思想,D正确;此理论具有迷信色彩,A错误;民本思想不符合题意,B错误;民主平等显然不符合古代政治特点,C错误。
2.2.《史记•儒林传》记述了当时的学术源流:“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淄川田生。
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结果B. 西汉政府政策调整的结果C. 齐鲁之地经济最为发达D. 百家争鸣历史格局的遗留【答案】D【解析】材料中论述传统的五经都是出自董仲舒,主要是西汉时期确立汉代儒学独尊地位,B正确;秦朝是打压儒学思想,A错误;C不符合材料事实;此时百家争鸣思想此时结束,D错误。
3.3.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
这一转变A. 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B. 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C. 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D. 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答案】D【解析】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具有法律的地位,说明当时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D正确;该措施有利于封建国家的收税,A错误;材料中编户齐民有利于控制百姓,B错误;C中消除明显用词绝对。
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五月)精选模拟测试(9)(解析版)一、选择题1.(2018·临沂一模,4)《辞海》称:“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者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等。
”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
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
材料反映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 )A.唐朝现行官制的弊端B.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C.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D.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答案 A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并不配套,才有了唐朝使职大量出现,说明唐朝现行官制是有弊端的,故A项正确;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由于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不配套,而不是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故B项错误;材料提供的信息只是有关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也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2.(2018·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一,26)唐高宗、武后之世,国人日益弃武就文,风气所趋,民族尚武精神已经是日渐消失。
这主要是由于( )A.私学教育的广泛兴起B.门阀世族势力的衰落C.三省六部制度的完善D.科举制度的日益推行答案 D解析国人弃武就文和民族尚武精神日渐消失与“私学教育的广泛兴起”无必然关系,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门阀世族势力的衰落主要涉及选官的范围,与材料中国人弃武就文和民族尚武精神日渐消失无关,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解决君权和相权的关系问题,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
3、(2015·课标全国Ⅰ,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答案 D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对外国商品具有一定的抵制力,从而导致了英国棉布在中国的滞销,成为了“无用的”商品,成为中国生丝的包装布,故选D项。
24.长期以来,孔子倡导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原则,经常被看作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完全消极的东西,这是一种缺乏分析的片面看法。
实际上,孔子的说法A.包含了对人的尊严和生命的肯定B.体现了限制封建统治者特权的愿望C.反映了欢乐情感的表达应适可而止D.强调了“情”“理”统一的内在逻辑25.史载,汉武帝晚年,“(少子刘弗陵)年五六岁,状大多知,上常言‘类我’又感其生与众异,甚奇爱之,心欲立焉……后上疾病,乃立为皇太子”。
后世君王也常以“类我”理由舍嫡弃长,而立自己宠爱的庶子或少子为太子。
对此历史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刘弗陵的政治作风影响汉武帝决策B.专制制度下太子的选择具有灵活性C.嫡长子继承制已被封建王朝所抛弃D.基因遗传成为册立太子的决定因素26.敦煌文书S466号记载:“广顺三年(953年),莫高乡百姓龙章佑、弟佑定,伏缘家内窘阙,无物用度,今将父祖口分地两畦子共贰亩中半,质典与莲畔人押衙罗思潮。
”材料反映的是A.唐代中后期均田制渐趋瓦解B.封建地主巧取豪夺欺压农民C.小农经济存在一定的脆弱性D.农民贫困加速租佃关系形成27.上表为时人对于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的历史观点。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传教士东来引起了国人的恐慌B.当时中国对西方认知模糊不清C.西方宗教与中国文化同根同源D.宗教传播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28.20世纪20年代前后,上海里弄住宅在后期石库门的基础上开始向着两种途径演化:一种是转向经济型的广式里弄,另一种是转向高档型的新式里弄。
广式里弄均为单开间,层高、进深、开间尺度都缩小,整个形态颇似广东的竹筒房,因而得名“广式”。
这说明A.上海建筑风格受到广东影响B.经济的发展影响到社会生活C.上海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实用主义成为建筑的主旋律29.1926年年底,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向中共提出斗争任务:“共产党应竭尽全力争取最终实现过渡到非资本主义发展轨道的这种革命,争取建立无产阶级、农民和其他被剥削阶级的民主主义专政。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4.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5.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6.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2018高考仿真卷·历史(五)(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秦朝正式开启了中国千余年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但马克思却形象地比喻其为:“好像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
”马克思这番话旨在强调()A.先秦分封制催生了中央集权B.秦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C.秦官僚政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D.秦表面的统一掩盖不了“分散”的现实25.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思想,但人们出于求生的欲望,对农业的开发并非永远处于理智状态。
下列属于非理智状态的是()A.“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B.“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C.“方夏,长养、鸟兽孳育之时,不得纵火于郊”D.“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26.两宋时期,随着文化的发展,在绘画领域出现了不少的新变化,画家们在绘画中更加注重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验,在艺术上更加倡导写实,在技法上更加体现出精密严谨认真的风格。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社会危机的加深B.科学技术的发展C.深受理学的影响D.统治阶级的倡导27.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正式设立了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895年8月,日军以强大兵力进攻台湾彰化城北的八卦山,黑旗军和义军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击毙日本号称最精锐的近卫师团一千余人,此役日军死亡人数超过甲午战争。
这体现出()A.清政府出卖人民抗日活动B.甲午战争中日军伤亡很大C.台湾军民英勇的抗日精神D.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29.1893年清政府正式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了许多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第2练三公九卿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训练目标] 1.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职权;三公制的作用。
2.郡县制:郡县制的起源、重大意义;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3.郡国并行制:汉初王国问题的由来、后果、问题的解决。
小题精练1.(2016·宁德一模)史载:“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由此可见,御史大夫行使( )A.立法权 B.财政权C.军事权 D.监察权2.《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
”这表明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3.(2016·潍坊高三期末)“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4.(2016·淮南二模)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A.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B.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C.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D.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5.(2017·湖州联考)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刺史制的建立C.郡县制的推行 D.科举制的确立6.(2017·潍坊一模)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
全国高考2018届高三考前押题卷(五)文综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共24页,47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24.有学者认为:“昔日维系社会之纲纪逐渐失效,且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来并,互为因果。
……侵略与自卫皆有待于富强。
于是君权之护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
”这一观点可以说明A.法家思想必起的客观背景B.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C.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必然D.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25.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御谏两部分组成。
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
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
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
终结于明。
可见言谏制度A.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B.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C.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D.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26.宋《梦粱录》记载: “(中秋节当天)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盖金吾不禁故也。
”主要反映这时期A.民间的誓靡风气盛行B.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C.私商成为了商人主体D.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27.表(2)是1576-1602年由菲律宾运到中国某物品的估值统计表。
2018年高考历史模拟冲刺试卷(五)一、选择题1.(6分)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种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
如图所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习惯法不属于成文法②《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③公民法是罗马法的成熟阶段④罗马法是古罗马帝国时期法律的总称。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①②2.(6分)如图,这一系列手工业品是古代中国陶瓷业发展历程的缩影,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①④②③D.①③④②3.(6分)启蒙运动促进了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启蒙思想家有许多共同主张,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其中伏尔泰与卢梭的某些主张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
最主要表现在()A.是否信仰上帝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是否反对君主制 D.是否反对私有财产4.(6分)如图所示,图中的漫画反映出①中共努力争取和平民主②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③全国人民期盼和平建国④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A.①②B.①④C.①②④D.①③5.(6分)1861年由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的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其规模较小,以手工仿制开花炮、弹药及轮船,为湘军提供部分武器装备。
所内“全用汉人,未雇洋匠”,集合了一批当时中国著名科学技术专家。
下列对安庆内军械所的“内”理解错误的是()A.资金全靠湘军内部供应B.产品全部供给湘军内部使用C.技术力量主要依靠国外D.相对于外洋器物和洋人而存在6.(6分)近年来,山东的教育改革风暴引起全国关注,齐涛厅长指出:山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是改革,不是“新政”,更不是“革命”,而是一种“回归”。
历史上,新中国教育方针、政策或做法仍值得今天借鉴的有①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德、智、体都得到发展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③取消高考,直接推荐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A.①②③④B.①④C.②③D.①③④7.(6分)据外电2011年11月11日报道,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成员国贸易及外交部长发表声明称,为巩固全球及亚太脆弱的经济复苏势头,各成员国一致同意至少在三年内不会设置新的贸易壁垒。
1 2018年高考模拟历史试卷5
24.春秋以前,战场上军功大多录于村社首领名下,普通士兵无论在战争中立下多大功劳都被看作是因村社土地关系而产生的义务,军功不会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
其主要原因是
A.士兵社会地位低下
B.世卿世禄制规定
C.宗法制下等级森严
D.井田制趋向瓦解
25.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
这种做法
A.导致了冗官局面
B.扩大了地方权力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提高了行政效率
26.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微商、晋商、粵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B.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C.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D.重农抑商政策加强
27.下面表格为清末学堂奖励出身情况一览表。
清朝末年实行奖励身制度,通过奖励方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
这反映了当时
A.科举考试内容发生了变化
B.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
C.清朝教育学制的重大改变
D.
近代教育改革的困境
28.阅读下表: 1927-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
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 A.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 B.国民政府对反侵略有所准备
C.官僚资本掌控了国家经济命脉
D.内战政策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训练目标] 1.明内阁制:明代内阁制的性质、权限、作用;中西内阁制的异同。
2.清军机处:清朝设置军机处的起因、作用;军机处的特点。
3.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小题精练
1.(2016·常德一模)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2.(2016·丽水一模)《皇明祖训》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对此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
A.成祖罢相,高度集权B.都察御史,行使监察
C.权分六部,内阁统帅D.废除丞相,政治清明
3.(2016·贵港、梧州二模)《明史·陈循传》载:“(景)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肖镃半之。
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而拟了旨)。
”上述材料表明( )
A.内阁已成为影响皇帝的决策机构
B.官僚制度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约束
C.皇帝与内阁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4.(2016·梅州二模)张居正为内阁首辅时,“六卿伺色探旨,若六曹吏称次
者,也惕息屏气,而不敢有所异同。
”《明史》记载:“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注: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
”黄宗羲指出明朝“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
材料表明( )
A.六部成为内阁法定的从属机构
B.宰相制被废除后,相权流向皇帝、内阁、六部、太监
C.明中后期内阁走向宰相化和法定化
D.后宫地位提高,分享一定的政治权利
5.(2017·乐山质检)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在军机处“行走”的官员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或为侍郎,同时兼理原官职。
此后,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
这表明( )
A.低级别官员已无权参与朝政
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C.内阁地位已然被军机处取代
D.内阁权力开始弱化
6.(2016·北京平谷一模)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从汉代以来,中国是一种士人政权,政府掌握在读书人手里,而读书人既不是皇帝的私人势力,也不是一个固定集团,因此这个政权是公开、开放的。
而到了□□,作为皇帝私人秘书的□□□加上密折,就构成了一种秘密政治。
这
种权力集中,也就成为了满族作为“少数人”却可以统治“大多数”的制度基础。
”文中的□□□应是( )
A.分封制B.中书省
C.行省制D.军机处
7.(2017·泰州月考)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
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
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
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
”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
A.极具机密性B.参与军政决策
C.办事效率高D.办理军政要务
8.(2016·昆明一模)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