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备考: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评价与考点知识点双向细目表
- 格式:pptx
- 大小:4.34 MB
- 文档页数:106
2019高考历史复习:2018年全国卷I文综高考历史试题的几点分析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历史学科本身的知识、素养、能力和方法的特质要求,使试卷试题保持了历史学科一贯坚持的严谨稳定,2018年高考的历史试题的突出特点是政治性、思想性和导向性。
立意明确,选材典型,设问得当,遵循新的评价体系要求,注重主干知识、必备知识的考查,历史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
试卷新鲜,但着实难度比之往年,降了不少。
1. 紧扣热点。
第33题考察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与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热点相关;41题考察中国古代地方自治,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基层民主自治等热点相关。
2. 避免偏题、难题、怪题。
试卷考察整体较为容易,主要考查主干知识,避免偏题、难题、怪题,如第26题和第27题分别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和明代的中外贸易,第32题考查人文主义起源,第34题考查工业革命等知识。
3. 考查历史核心素养及史观。
第30题考查建国初期我党的外交状况,第35题考查1945-1970年,考查20世纪60、70年代不结盟运动。
这些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但也出现了时间考察的明显位移,如第33题的1847年,则考查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前一年。
第42题虽为开放型题目,考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中早期殖民扩张,延续考察近代化史观。
二、试卷结构(必做题)必做题部分分值共85分。
1、通史角度:中国史:57分左右(上升),世界史:28分左右;世界史的比重略有减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基本保持“三分天下”的格局;2、模块角度: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必修3比例大幅度下降,必修1比例激增,三个模块比例失衡。
42题按政治、经济、文化各占4分计算。
3、:试卷整体结构比较平衡,选择题继续保持着以往不变的时空排列顺序。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比例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稳健”是高考命题的一贯风格,高考不讲求覆盖,突出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考查方向始终如一。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及2019届高三备考建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总纲高考评价体系(一体)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四翼),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基础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综合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应用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
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一、双基教学(1978——1988)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二、三项目标(1988——2000)基础知识、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三、三维目标(2001——2017)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四、学科核心素养(2014——2017……)3 个指标,文化修养是个体自主发展和参与社会的必要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
3 个内容,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家国情怀、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1.下文引自魏源的《海国图志》:“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还!2019-2020年备考深度研究把握方向革新理念顺势而为——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评析与复课总结2018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遵循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新考试大纲有关规定,按照“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思路,注重历史关键思维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贴近现实,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
根据考生实际情况对考试内容进行了优化调整,注意对学科主干知识、基本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的综合考查,符合政治性、规范性和公平性规定,较好地发挥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和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试卷结构2018年全国文综卷历史部分的试卷结构如下:1.中外史的比重(必修部分)范围分值(总计85分)比重(%) 选择题非选择题合计中国古代史Ⅰ卷16 21 37 43.5 Ⅱ卷16 15 31 36.4 Ⅲ卷16 12 28 32.9中国近现代史Ⅰ卷16 4 20 23.5 Ⅱ卷16 12 28 32.9 Ⅲ卷16 14 30 35.2世界史Ⅰ卷16 12 28 32.9 Ⅱ卷16 10 26 30.5 Ⅲ卷16 11 27 31.72.各模块内容比重(必修部分)范围分值(总计85分)比重(%) 选择题非选择题合计必修一Ⅰ卷28 25 53 62.3 Ⅱ卷20 0 20 23.5 Ⅲ卷12 0 12 14.1必修二Ⅰ卷16 12 28 32.9 Ⅱ卷20 37 57 67.0 Ⅲ卷16 25 41 48.2必修三Ⅰ卷 4 0 4 4.7 Ⅱ卷8 0 8 9.4 Ⅲ卷20 12 32 37.6从上述统计来看,必修部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基本保持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中国古代史的比重略高。
必修一政治模块, 必修二经济。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引言:今年高考文综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全国卷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学生结合当下放眼看世界、看社会、看历史。
题号2425262728293031323334 世界史(经济史)美国经济危机4分35 世界史(政治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分41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材料题)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发展情况 25分42 中国古代史(开放题)班固的史学思想12分4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湖北保卫局的变迁15分46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15分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宪宗李纯15分必做题部分(85分)。
中国史占58分左右,世界史占27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三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二、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过硬。
②力。
1.2.思维深度要求很高的,同时对于专业性语言的运用要求也较高,这样的考查非常具有创新性,但是只要冷静回忆这一部分所学知识,注重答题分点、格式明确,该题迎刃而解。
以上种种都提示我们,高考历史甚至可以说文综“背多分”时代已经过去,高分不可能一蹴而就了,要通过踏实的积累、勤奋的练习,不断地反思来提升能力。
3.试卷关注家国情怀和时事热点近年来,家国情怀和历史核心素养一直是党和国家所倡导的,教育、民生、科技等时代话题都在高考卷中有所体现,这也要求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去关心民族民生,关注这个时代。
试题分析如下: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
据此可知,AC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属于图片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及古代中国铁制农具的状况进行分析。
25.表一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AC26AC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14--18年全国卷1历史真题纵向分析一、选择题纵向分析(24---35)(一)知识点分布二、非选择题纵向分析(一)必做题分析1、综合对比分析题(非选择题第一道题)(二)选做题分析2、设问类型——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高考试题解读(一)(一)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1.(2017·全国卷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A[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受封对象与周王之间的关系来分析.A.从材料可知,分封出去的都是皇室宗亲,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西周分封制刚开始实行的是军事据点制度,也就是说派遣一部分周王室的政治力量到地方上去封邦建国,然后逐渐与当地人民进行融合,取得对地方的统治权,巩固西周对地方的统治,这必然就加强了周部落与周边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巩固了西周对地方的控制.B.分封制主要是地方官制,不可能加强君主专制的权力,另外,西周时期,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权力在当时不是非常突出,西周主要强调以德治国.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分封制地方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西周王朝就是不能够直接操控地方,所以实行分封,选项表述是错误的.D.材料主要体现的,西周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侧重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传承关系,材料也没有直接涉及到贵族世袭特权的存在.真正从根本上保证贵族世袭特权的制度是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故选A.]2.(2014·全国卷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WORD格式整理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分布一、选择题考点分布题号新课标1先秦·科技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24心素养。
中国25唐代·政治·地方唐代政治;打破常规藩镇的弊端,考查角度新颖。
藩镇的积极作用古行政制度代26宋代·经济·民营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史手工业XX地区的民营制盐业27明代·外交·朝贡麒麟在传统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贸易的贡品。
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落实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中28甲午战争期间·舆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国论宣传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
近29五四运动后·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现选择的争论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
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代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史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30中共·在1948-1949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独立自主”的概的对外政策念。
本题落实时空观念的考查,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试题比较简单,“19533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五计划年”“资源勘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世32雅典·人文精神本题考查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极具现实意义,体现了“现实的问题历史界考”的命题思路,彰显出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古过财富。
代史世33马克思主义从以往高考试题考查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低频考点,今年高考竟然界考到两次,这契合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热点,凸显出历史高考的政治指导性,近又呼应了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问题。
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联合的重代要性;其二强调联合的阶级性,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
2018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_2018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2018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2018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2018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一) 一、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的原因(1)国家利益的不同(根本原因);(2)意识形态的不同;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政治上:①杜鲁门主义(内容:反苏反共)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②1948年,柏林危机成为美苏“冷战”的第一高潮。
(2)经济上:①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出笼,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②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3)军事上:①北约的建立: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 年,美、英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约。
②华约的建立:为了对抗北约,1955年,苏、波、捷、罗等八国签订了《华沙条约》,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3、“冷战”的影响(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2)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武器威胁之下,又避免了近半个世纪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为争夺势力范围,两国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二、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来恢复经济、对抗苏联;②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较快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③西欧各国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④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2)经过:①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③1967年,上述三个组织有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
WORD 格式可编辑2018 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引言:今年高考文综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全国卷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学生结合当下放眼看世界、看社会、看历史。
一、具体分析如下:全国卷 3 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题号知识点分布考点分值24 中国古代史·先秦(经济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4 分25 中国古代史·宋元(政治史)社会阶层流动 4 分26 中国古代史·隋唐(文化史)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4 分27 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史)明清文化繁荣 4 分28 中国近代史·晚晴(政治史)维新思想的理解 4 分29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 分30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民主法制建设 4 分31 共和国史(经济史)改革开封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4 分32 世界史(政治史)雅典民主政治 4 分33 世界史(文化史)法国启蒙思想 4 分34 世界史(经济史)美国经济危机 4 分35 世界史(政治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 分41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材料题)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发展情况25 分42 中国古代史(开放题)班固的史学思想12 分4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湖北保卫局的变迁15 分46 20 世纪战争与和平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15 分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宪宗李纯 15 分必做题部分( 85 分)。
中国史占58 分左右,世界史占27 分左右,与2017 全国卷三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 1 和必修2 仍为考试重点。
二、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42 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总结【五篇】导读:本文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总结【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近现代不同阶段的中外关系1、晚清时期第一阶段(从1840年到1860年);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开端,林则徐等开明地主开始“开眼看世界”。
第二阶段(从1861年到甲午战争之前):“和局”,清政府办洋务以自强。
第三段(从1894年至1912年);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华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在成立以后颁布的《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敢同帝国主义彻底决裂。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于1915年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5条部分内容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
1924年,孙中山北上时明确提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的中国的势力。
1927年初,湖北、江西的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
3、新中国时期阶段特征概况1949年至20世纪50 年代末“一边倒”战后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和斗争,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华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等,为保卫新生人民政权,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20世纪60年代“一大片,反两霸”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
从苏共“二十大”起,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继续推行****政策。
为捍卫国家主权与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
中国政府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即“一大片”的方针,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在世界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大三角”1971年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到恢复,1972年中美关系的缓和和中日建交,此后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打破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