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生物-八年级下册-13.6 动物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8
动物【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的不同特征和分类。
2.认识动物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区分不同种类的动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分布广泛,在江河湖海、陆地和空中都有它们的身影。
二、动物是直接从外界获取有机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
动物体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
动物的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细胞没有细胞壁;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吞食现成的有机物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属于异养生物。
根据不同动物的特征,生物学家将它们分为海绵动物门(如淡水海绵)、腔肠动物门(如水螅)、扁形动物门(如绦虫)、线虫动物门(如蛔虫)、软体动物门(如乌贼)、环节动物门(如蚯蚓)、节肢动物门(如蝗虫)和脊索动物门等。
三、资料分析:(一)认识腔肠动物。
学生观察水螅的纵切面,描述腔肠动物的基本结构。
思考与交流:1.水螅的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内层细胞围成的消化腔靠什么结构与外界相通?2.水螅以什么为食?如何进行捕食?腔肠动物的基本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身体由两层细胞构成,内、外层细胞功能不同;消化腔只有一个开口;具有刺细胞,靠触手捕获食物。
水母、海葵、珊瑚虫等都属于腔肠动物。
(二)扁形动物是最简单的两侧对称动物。
学生:观察涡虫以及血吸虫、猪带绦虫等扁形动物图片,描述扁形动物的基本特征。
扁形动物的基本特征是:身体背腹扁平,呈两侧对称;身体由外胚层和内胚层构成;在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没有体腔;身体出现了器官、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口、咽、肠、无肛门,营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和消化管简单或者全退化;大多数扁形动物营寄生生活。
(三)线虫动物身体细长,不分节。
认识线虫动物:观察蛔虫、钩虫等线虫动物的图片或标本,描述线虫动物的基本特征。
提问:线虫动物的身体与涡虫有什么不同?线虫动物的基本特征是:身体细长,体表有角质层,体壁与肠道之间有了空腔——假体腔;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很多种类营寄生生活。
3、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北京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分类学中肢动物的特征;2.掌握肢动物的种类和生物形态特征;3.了解环节动物的分类和生物形态特征。
二、教学重点1.肢动物的种类和生物形态特征;2.环节动物的分类和生物形态特征。
三、教学难点1.环节动物的分类;2.肢动物和环节动物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1. 引入向学生展示一幅肢动物的图片,询问学生这种生物有什么特征,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
2. 讲解1.肢动物肢动物是动物中最复杂、最高级的一类。
它的特征之一是拥有骨骼、肌肉和关节等组织结构。
肢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
节肢动物主要包括昆虫、蜘蛛、螃蟹等,它们的身体外部有一层坚硬的外壳,由头、胸和腹三部分组成。
脊索动物包含了我们比较熟悉的鱼类、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它们的身体内部有一根主要的骨骼结构,即脊柱。
2.环节动物环节动物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动物类群。
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们身体上有很多个形态相近的单元,称为节。
这些节通常在体侧面上不对称排列,每节都有背面上的板状结构、腹面上的柔软的腹足、以及肌肉和神经系统等结构。
环节动物在分类上又可分为多个门,包括在土壤中生活的密蚯蚓、多毛类、线虫以及寄生在动物体内的铁线虫等等。
3. 活动1.分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相同的特点进行讨论。
2.探究肢动物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肢动物素材,比如图片、视频或者实物模型,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
3.探究环节动物同样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环节动物素材,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
4.交流报告让不同小组的同学交流总结,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4. 归纳总结1.对于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分类,能够简要说明其种类以及基本特征;2.能够明确肢动物和环节动物之间的联系,并指出其区别。
五、作业1.画出个人理解中的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图示;2.给出肢动物和环节动物中至少两个种类的生物形态特征以及其基本分类情况。
13.6 动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养成查阅资料和汇总信息的好习惯,体验个人总结的愉悦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通过对哺乳动物基本特征的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1)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难点(1)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过渡】动物界已知种类约150万~200万种,许多学者认为动物界应分为34门,下面主要介绍动物分类系统中的重要门类。
(二)讲授新课1.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主要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用肺呼吸;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脑较大而发达;哺乳;胎生。
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动物最显著的特征。
胚胎在母体里发育,母兽直接产出胎儿。
母兽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仔兽。
全世界有哺乳动物3500多种,中国约有450种。
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有重大的经济价值。
哺乳动物分布于世界各地,营陆上、地下、水栖和空中飞翔等多种生活方式;营养方式有草食、肉食和杂食3种类型。
多数身体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单孔类例外)和哺乳;心脏左、右两室完全分开,左心室将鲜血通过左动脉弓泵至身体各部;脑颅扩大,脑容量增加;中耳具有3块听骨;下颌由1块齿骨构成,与头骨为齿-鳞骨关节式;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颊齿;7个颈椎,第1、2颈椎分化为环椎和枢椎。
兽类是动物界进化地位最高的自然类群,除南极、北极中心和个别岛屿外,几乎遍布全球,现存19目123科1042属4237种。
中国有11目,都是有胎盘类;中国北方属古北界,哺乳纲的代表科有鼠兔科、河狸科、蹶鼠科、跳鼠科、睡鼠科,南方属东洋界,代表科有长臂猿科、懒猴科、大熊猫科、灵猫科、鼷鹿科、穿山甲科、狐蝠科、象科、猪尾鼠科、竹鼠科等。
2、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北京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的特征、分类和生物学意义。
2.能够正确识别不同种类的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
3.能够简单描述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的生态特征和适应性。
4.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了解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的解剖结构和生殖方式。
二、教学内容1.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不同种类的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的特征、生态特征和适应性。
3.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的解剖结构和生殖方式。
4.实验、观察等方法了解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辨别不同种类的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
2.了解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的生态特征和适应性。
3.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了解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的解剖结构和生殖方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通过PPT等多媒体资源介绍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的特征、分类、生态特征和适应性。
2.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了解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的解剖结构和生殖方式。
3.对话法:学生自己交流、讨论,让学生理解并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新知通过问答、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引入新知,让学生初步了解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的特征、分类和生态特征。
步骤二:了解不同种类的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让学生观察、比较、辨别和分类不同种类的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态特征。
步骤三:了解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的解剖结构和生殖方式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的解剖结构和生殖方式,通过对比不同种类的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的解剖结构和生殖方式,加深学生对其特征和分类的了解。
步骤四:总结归纳通过对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的了解,让学生总结归纳其特征、分类和生态特征,并结合实际生活例子,展开讨论和交流。
步骤五:达成共识通过对话法,让学生交流、讨论和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达成共识。
六、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种类的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的生态特征和适应性,并对其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题名称:脊椎动物教材版本:北京版《生物》八年级下册一、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生物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本节课主要遵循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探究动物的体温为什么恒定为主线,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出脊椎动物的心脏特征、体表特征,从而掌握新知识。
体现了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习生物进化的知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北京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十三章中“动物”一节中的内容,该节内容在《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生物的多样性”这一一级主题。
课标中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不同类群的生物各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极为重要。
”这一重要概念,其具体内容标准是“概述脊椎动物不同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属于理解水平。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各类群动物的基本特征,认识到不同动物类群的特征体现了进化的顺序,在自然界生存的多种多样的动物也是亿万年进化的结果,是大自然的宝贵财富。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初中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一部分来自于周边农村。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较弱,且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是多数同学对生物学奥秘充满兴趣,喜欢动手、且能够凭借具体事物进行逻辑思维。
经过前面章节的学习,他们已经学习了植物多样性及其对于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不同植物类群的特征体现了进化的顺序,此外,学生还具备了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了铺垫。
另外学生对于动物并不陌生,特别是构成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鱼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等。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学生们从小缺少生活经验,各种动物在形态和结构上具备什么特点,以及不同动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学生并不熟悉,而这对于学生形成进化的观点和适应的观点又是非常重要的。
动物
14.水螅常常可以捕到与自己身体差不多大小的猎物,这主要依靠()A.触手的刺细胞B.触手的缠结
C.发达的肌肉D.口的吞噬
15.根据水螅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螅的体壁由和
两层细胞构成。
在这两层细胞之间还有一
层没有细胞结构的。
由体壁
围成的空腔叫做。
(2)从结构图中可以看出该水螅正在进行
的生殖方式是生殖。
(3)在水螅的和
周围分布着大量的刺细胞,
用来御敌和捕食。
(4)水螅属于腔肠动物。
具有结
构,有无,
体内有等特征。
(5)如果用解剖针触动水螅,水螅是否会
全身收缩?。
13.6 动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的特点及其种类等。
(2)认识病毒对人类既有有益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2、过程与方法:养成查阅资料和汇总信息的好习惯,体验个人总结的愉悦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通过对病毒的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1)了解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的特点及其种类等。
(2)认识病毒对人类既有有益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四、教学难点(1)了解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的特点及其种类等。
(2)认识病毒对人类既有有益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病毒会给人类造成巨大危害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与防病毒性疾病的良好卫生习惯,并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讲授新课一、病毒1.病毒(Virus)由一种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Protein)构成或仅由蛋白质构成(如朊病毒)。
病毒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于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所以病毒自身不能复制。
但是当它接触到宿主细胞时,便脱去蛋白质外套,它的核酸(基因)侵入宿主细胞内,借助后者的复制系统,按照病毒基因的指令复制新的病毒。
2.病毒特征病毒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是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
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大部分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3.病毒主要特点①形体极其微小,一般都能通过细菌滤器,因此病毒原叫“滤过性病毒”,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
②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③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④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
13.6 动物一、预习目标及范围1、预习目标(1 )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 )举例说出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预习范围教材第十三章第六节内容二、预习要点1.两栖动物是从_______开始向_______过渡的类群.其繁殖和幼体发育阶段必须在_______中进行.2.澳大利亚曾经因为牛粪过多而导致草场的利用下降,从中国进口了大量蜣螂,这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促进______________的作用.三、预习检测1、鱼不断地用口吞水,再从鳃盖后缘排水,这样做的意义是()A.使身体能运动B.交换体内多余的水C.散发体内的热量D.完成呼吸和取食2、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可以挂在动物的皮毛上,这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A.维持生态平衡B.对植物生活造成危害C.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D.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B.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C.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D.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探究案一、合作探究1、鸟类和哺乳类体温不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是_____________.二、随堂检测1、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保持蚯蚓体表湿润,主要是为了保证它能正常()A.运动 B.呼吸C.摄食 D.排泄2、发现一种细长的圆柱形动物,要判断其在分类上属于环节动物还是线形动物,主要依据是()A.是否有口B.是否有肛门C.身体是否分节D.体表是否有黏液3、下列关于胎生、哺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以胎生的方式繁殖后代B.胎生、哺乳大大降低了幼仔的死亡率C.哺乳为幼仔成长提供了优越的营养条件D.胎生提高了哺乳动物的产仔率参考答案预习案1、D2、C3、A探究案1、B2、C3、D。
《动物》教案
课时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逐级进行”这一分类策略
2.初步了解动物界的组成,理解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3. 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相关代表动物的名称,说出五大脊椎动物的
分类标准及相关代表动物的名称
4. 初步学会对动物的简单分类和对动物内部结构的观察和分析
【科学探究目标】
1.理解“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特征进行,由于分类标准不同而分类结果不同”这一重要的
分类思想
2.通过分组讨论、游戏活动、观察、分析概括使繁杂的知识变得有条理,学会在复杂的
事物中找出规律,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分类思想有一定的规律性,抓住规律遵循规律会加快认识过程并且规律可以被人们
发现并加以利用
2.通过对青蛙等具体动物的学习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目标】
1.通过对分类方法的学习和使用,体验科学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2.通过对动物的分类的学习,了解动物的分类依据,为认识周围的动物世界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点
贯穿这堂课的关键点是分类的思想,让学生带着这个思想去学习脊椎动物的分类,这是本堂课的重点。
脊椎动物的逐级分类通过学生按兴趣小组进行小组研究,然后以班级交流的形式进行归纳,老师把握主线的方式进行学习。
难点在于学生能否把五大脊椎动物的特点转化为一种逻辑判断的依据,有条理地去理解动物的分类。
课型
事实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课
教学方法
课件展示、模型直观演示、分组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品
多媒体、一段录像、多媒体课件、动物骨骼标本。
课时题目
动物
课时教材分析
(一)【教材知识结构分析】
《生物的主要类群》这一章分为四节:动物的主要类群;植物的主要类群;细菌和真菌;生物的分类。
这一章比较简单地介绍了各大生物类群的基本形态和主要特征,使学生对各类群的生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以后学习有关课程及参加社会生产实践打下初步的基础。
本章的编写,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兴趣,先介绍动物的主要类群,并且从身边最容易接触到的脊椎动物讲起。
在介绍动、植物主要类群时,又隐含了分类的方法,为学习第四节生物的分类作了铺垫。
生物分类是区分生物种类的科学,也是探索生物间亲缘关系、阐明生物界自然系统的科学,因此第四节又是前面三节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动物的主要类群》这一节,通过前一章《艳丽多姿的生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可以简单地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初步了解了区别动物和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动物的分类,学生感到研究的动物种类繁多且难于掌握。
因此系统地学习动物的分类,可以使学生从具体的某一动物推论到一般的同类动物,从而使学生对动物界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时就能用一般的规律去指导个别动物的学习,做到以简驭繁。
本节内容通过对身边常见物体的观察、分析,学会分类的科学方法,进一步针对常见动物的特征进行逐级分类,从而使学生既明白了事实、掌握了规律,又学会了方法、发展了能力。
本节内容是上章内容的深化和发展,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专业化发展奠定的基础。
生物的主要类群
【教材活动结构分析】
1.教师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先
由教师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讨论中理解分类方法,突出重点。
2. 学生活动:在学习中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分组讨论、游戏让学生用新习得的
方法去学习动物的分类及脊椎动物的分类,这样学生能获得成功性的体验,从而也达到了突破难点的目的。
3.教学思路分析:
总体思路:
(1)模拟超市,引入课题,突出重点,形成方法论。
(2)利用课件,分组讨论,应用分类法掌握知识。
(3)游戏活动,增强兴趣,渗透分类法,突破难点。
(4)自主学习,知识延伸,方法论的深化和巩固。
(5)课后练习,方法延伸。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从学生对身边熟悉的动物着手观察、分析,从心理上讲学生对科学中的动物特别感兴趣,学习兴趣浓厚。
但从生理特点上来说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课件和游戏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通过分组讨论、设问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