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后,故宫藏宝都去哪了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5
你所不知道的故宫(下)作者:陈飞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5年第06期有多少“宝贝”最近,还有一组“清宫穿越照”在网上走红。
微笑的婉容,倚在御花园禊赏亭的栏杆上,旁边却是打电话的观众;燕禧堂前,溥仪抱着柱子玩怀表,一旁有观众拍照……90多年前的末代帝后,与现实人物拼接而成,引起热议。
拍照者是故宫《紫禁城》杂志的工作人员,所选照片都来自清宫旧藏。
不为人知的是,故宫藏有清宫遗存老照片18000多张,还有29箱玻璃底片。
对这些照片和底片的辨识、登录、数字化采集工作,将是故宫未来三年内的普查清理工作之一。
对文物的清点,故宫前后进行了5次。
最早一次是在1924年11月,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在委员长李煜瀛的带领下,对故宫存物开始点查。
为预防偷盗,这些委员们用带子扎紧袖口,使两手在寒风中无处可藏。
那次清查,最终共统计物品9.4万余号、117万余件。
1955年,故宫制定了《故宫博物院文物分类大纲》,曾将院藏文物分为21类96细类。
2004至2010年七年藏品清理过程中,故宫逐步确定了现行的分类方法:分为绘画、法书、碑帖、铜器、金银器、漆器、珐琅器、玉石器、雕塑、织绣、陶瓷、雕刻工艺、其他工艺、文具、生活用具、钟表仪器、珍宝、宗教文物、武备仪仗、帝后玺册、铭刻、外国文物、其他文物、古籍文献、古建藏品共25类,每类下分细类;级别分为珍贵文物(包括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一般文物和标本。
这套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2010年12月底,故宫完成了建院历史上的第5次藏品清理。
这次清理历时7年,将文物数量精确到个位:故宫博物院在册的文物共有1807558件(套),其中,最多的是古籍文献,60万件;其次是瓷器,36万6千件,织绣18万件,铜器16万件,书法7万5千件,绘画5万3千件,等等。
故宫藏品有多丰富?一个数字足以说明,全国文博系统的珍贵文物共计401万件,故宫就拥有168万件,占到4成以上。
建国后发生的7起故宫文物失窃案前几天故宫珍宝的失窃案将故宫文物的保管问题暴露在了广大网友面前,大家对此议论纷纷。
有人说,盗贼从斋宫后面诚肃殿后墙打了一个大洞,然后趁夜幕降临钻进宫内盗窃……其实,故宫失窃事件之所以让普通人流连,在于它是一座藏宝巨库,它超越了普通人对于世上奇珍的想象。
故宫之所以让收藏家迷恋,在于它是一个精品殿堂,它包容了收藏家对于稀有文物的向往。
每个来到故宫的人,都会为这里的国宝而着迷。
在这座中国最大的博物馆里,有文物100多万件,仅一级文物就有万件之多。
因其珍贵,国宝几乎注定了与劫难相伴。
那么,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又有多少不法分子曾经对它觊觎,有遭受到损失么?仅建国以来,北京警方有记载的故宫盗宝案一共发生了七起,分别是在1959年、1962年、1980年、1987年(两起)、1991年和2011年。
这里面,前五起已经告破,无一不是因为盗贼见利忘义,为了获取横财,他们铤而走险。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五起盗宝案均被公安机关成功侦破,犯罪分子受到法律的严惩。
珍贵的金册被剪成碎片1959年8月16日,星期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养性殿。
早晨近7时,每天提前到班的管理员发现殿堂第三扇门靠近地面玻璃的左下角,被人砸了一个2尺见方的破洞,推断陈列珍宝可能被盗,立即报告本院保卫部门并转报北京市公安局。
陈列员核对发现,三间大屋中的西头一间南边柜内所陈列的金册14页丢失8页,北边柜内丢失金质鞘和镶宝石鞘的配刀5把。
案情重大,北京市公安局各分局、派出所和内部保卫组织根据市局的统一部署全部发动起来了,组织反复的调查摸底,但却毫无线索。
于是北京是公安局报请公安部通报全国,要求各兄弟省市公安厅、局协助破案。
直到11月12日接天津市公安局电告:11日从上海开往北京的列车上,乘警查获一个叫武庆辉的无票乘车人员有重大嫌疑。
审查中发现该人随身携带金钱l枚,碎金9块,共重约5两,同时交代不清这些黄金的正当来历。
审查人员仔细观察金块,除两个豆粒大的金环外,其余的碎片都有新剪下来的痕迹。
溥仪从故宫带出的国宝,件件价值连城那些旧宫殿的东西清代晚期是屈辱史的同时,更掀起了文物流失的几次大潮,除了八国联军抢劫外,清末故宫珍宝流出还有宫人监守自盗。
溥仪在关起门来当皇帝后,决定自己建设一个“珍宝库”,用于自己庞大的开销和日后的打算。
溥仪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五岁的末代皇帝溥仪在隆裕太后的监护下退位,按照民国政府给予的清皇室《清室优待条件》,继续生活在紫禁城北部的后廷中,并沿用宣统年号,称为小朝廷,日常起居由宫女、太监伺候着。
逊帝溥仪不甘心失去江山社稷,一心想复兴大清帝国,重登皇帝宝座。
随着年龄的增长,溥仪复辟大清帝国的愿望和改善禁锢生活环境的要求口益强烈。
溥仪很清楚,要想改变现状,就需要大量的钱。
这笔巨款如何筹措?思来想去,溥仪想到了宫廷古物珍宝;而将这些宫廷古物盜运出宫的最佳人选,便是身为伴读的皇弟溥杰。
这样,溥仪以赏赐为名,将大批昭仁殿内康熙、乾隆百余年来艰辛搜罗的天禄琳琅古书珍品和国宝,分批盗运出宫。
文物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这样说:“我们行动的第一步是筹备经费,方法是把宫里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以我赏赐溥杰为名,运出宫外,存到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去……古版书籍方面,乾清宫东昭仁殿的全部宋版、明版书的珍本,都被我们盗运走了。
”1924年,11月,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随从带走大量的所谓私人财产,其中就包括经过精心挑选的一流文武。
1925年溥仪秘密潜往天津,在天津日本租界内设立行宫,仅藏在日租界张园内的故宫文物和珍宝就多达70都箱。
1931年1月溥仪在日本人的策划下,秘密逃往东北出任伪满洲国皇帝,出逃时随身带走一大批文物,尚留在天津的一些文物下落不明。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当时伪满洲都城新京(长春)陷入混乱,溥仪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将原故宫文物和后来搜刮的大批珍贵珠宝装上汽车,其中有价值连城的顶珠冠、镶金猫眼石坠、清代龙袍等,这些文物最终要么被日军哄抢,下落不明。
被苏联方面截获后,溥仪也曾想献宝立功,最终未能如愿。
艺苑宗师张伯驹—— 王爱民 ——张伯驹,字家骐,号丛碧,1898年生于项城市老城乡阎楼村,因伯父张镇芳膝下无子,被过继给张镇芳。
人文中原·先贤张镇芳是袁世凯的表弟,清光绪年间进士,历任天津道、长芦盐运使、湖南提法使等职,是满清最后一位直隶总督。
清末,中国政局十分动荡,原本大权在握的袁世凯受到排挤,被迫退隐安阳。
袁世凯失意之初,张镇芳资助他30万两银子,并担保照顾他的家属,两人交情更深一步。
1911年,袁世凯重新得势,掌控国家大权,张镇芳被委以重任,署理直隶总督。
袁世凯成为民国大总统后,张镇芳又被任命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掌握河南军政大权。
后来,张镇芳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盐业银行。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家人希望张伯驹走仕途或者经商,但他偏偏酷爱书画。
由于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古文观止》张伯驹耳熟能详;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他二十多岁时便已读了两遍;唐诗宋词,他能脱口而出的就有一两千首。
从三十岁起,张伯驹开始迷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
正是这种对书画的热爱,促使他后来散尽家财,成为大收藏家。
1927年夏季的一天,张伯驹徜徉于北京琉璃厂古玩画铺,收藏了他的第一件文物珍品——康熙皇帝御笔《丛碧山房》横幅。
当时,这幅墨宝挂在墙上已有一段时日,但无人问津。
因为传世的康熙御笔普遍,笔墨沉着厚实,充满阳刚之美。
而这幅飘逸秀丽,一反以往的风格。
但张伯驹认定这是真迹。
他认为,一个人兴致所致,也许会导致字体的变化,但其中神韵不会变,这就需要认真辨别。
张伯驹仔细查看落款和印章后,就把这条横幅买了下来。
从此,他起字“丛碧”,自命宅院为“丛碧山房”。
张伯驹收藏书画不为赚钱,完全出于兴趣爱好。
1924年10月,末代皇帝溥仪等清室人员被驱逐出宫,大量故宫珍宝被带到天津,后再被携带至“伪满洲国”首都长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溥仪仓皇出逃,不少书画珍宝流落民间。
不久后,这些珍宝又陆续现身北京,其中就有展子虔的《游春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溥仪盗卖国宝:七八十箱书画如何运往天津导语:溥仪和溥杰从北京故宫中盗运出的奇珍异宝,虽然曾在醇亲王府内集中存放了一段时间,但他们庆幸的是已全部转移到天津日租界那个安全所在,这溥仪和溥杰从北京故宫中盗运出的奇珍异宝,虽然曾在醇亲王府内集中存放了一段时间,但他们庆幸的是已全部转移到天津日租界那个安全所在,这就足以保证他一生的荣华富贵。
关于事情的经过,我们还是听听当事人溥佳对此的回忆:“这批古玩运往天津时,又费了一番周折。
这些书籍、字画,共装了七八十口大木箱,体积既大、数目又多。
在出入火车站时,不但要上税,最害怕的是还要接受检查。
恰巧当时的全国税务督办孙宝琦是载抡(庆亲王载振胞弟)的岳父。
我找了载抡,说是醇亲王府和我们家的东西本要运往天津,请他转托孙宝琦办一张免验、免税的护照。
果然很顺利地把护照办妥,就由我把这批古物护送到了天津,全部存在戈登号路一六六号楼内。
有了这批稀世之珍来做溥仪将来生活和留学的雄厚资本,所以认为去天津居住最为相宜,可以说是有恃而无恐。
”在日本公使馆的三个月中,溥仪得到了日本主人的殷勤照料,他的“野心和仇恨…… 日夜滋长着。
我想到这样待下去是不行的,我应该为我的未来进行准备了”。
1925 年2 月23 日,溥仪在日本公使馆书记官池部等人的陪同下,悄悄地从北京前门车站上了一辆三等兵车;溥仪把平素绝不轻易摘下的眼镜摘了下来,把他那顶帽子深深地往下戴了又戴。
这节车厢每到一站都要上来几个穿青色衣服的日本便衣警察,到天津时,一车厢几乎全是穿青色衣服的人;出站时,溥仪被他们包围着裹了出去。
就这样,溥仪在日本人的特殊保护下来到了天津。
正如溥仪曾对他的亲信随侍李国雄所说:“那天经化装后乘马车离开生活常识分享。
【故宫珍宝馆】清宫珍品赏析!我们知道,故宫博物院其⽂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宫旧藏,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所在,也是全⼈类的珍贵⽂化遗产。
故宫博物院许多⼈去游览故宫,⼀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物。
那你去过故宫的珍宝馆吗?故宫珍宝馆设在故宫东北⾓的皇极殿西庑、养⼼殿、乐寿堂和颐和轩⾥。
珍宝馆是⼀座宝库,有各⾊宝⽯,闪闪发光的⾦银器⽫,珍珠翡翠,还有象⽛⽟雕等,各类珍宝举世⽆双。
今天就收集整理了故宫珍宝馆的精美藏品,与⼤家共赏,让你⼀饱眼福!【明孝端皇后的凤冠】珍宝馆中展出的帝后服饰中,这件凤冠是唯⼀⼀件明代皇后的凤冠。
孝端皇后王⽒是⼀个不幸的⼥⼈,她与万历皇帝⼤婚成为皇后,享有了⼀个⼥⼈所有的尊荣,却得不到⼀个妻⼦应有的快乐。
万历皇帝对她没有⼀丝兴趣,皇帝深爱着郑贵妃,并且为了这个⼥⼈,数⼗年对朝政消极怠⼯。
郑贵妃做梦都想让⾃⼰的⼉⼦登上皇位,⾃⼰拥有皇后的凤冠,为此万历⼀朝后宫祸患不断。
郑贵妃到头来还是⽵篮打⽔⼀场空,⽽孝端皇后在位42年后,在深深的痛苦中逝去,她的这件皇后凤冠也随她葬⼊地下。
⼀件皇后的凤冠折射出两个⼥⼈⼀⽣的痛苦。
【乾隆帝⽥黄三联玺】此联玺是清⾼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镌,系由⼀块相当⼤的⽥黄⽯雕刻⽽成,三⽅印链连在⼀起。
这三玺的篆刻⽅式与玺⽂布局均有不同。
“乾隆宸翰”为阳⽂篆刻,“乐天”亦为阳⽂,“惟精惟⼀”为阴⽂篆刻。
此三联玺在乾隆帝上千⽅的⼩玺中备受青睐,以后各帝亦⼗分珍视。
清末代宣统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携出此印,且随⾝不离,⾄1950年⽅将其交出,经有关机构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奉天之宝”玺】这是⼀⽅⾦“奉天之宝”玺,通⾼17.5cm,边长12cm。
此玺为清初皇帝的印信,模制⽽成。
⽅形,双龙钮,并附“奉天之宝”圆形⽛牌。
“奉天”出⾃明太祖朱元璋《祖训》“奉天法祖”之典,清⼊关前制此印玺,有欲与明朝争天下之意。
“奉天之宝”为盛京皇宫收贮的⼗⽅宝玺之⼀,位列第五。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末代皇帝溥仪到底从故宫中偷走了多少宝贝导语:从后来清室善后委员会发现的“赏溥杰单”可以看出,这种盗宝活动开始于1922年,即宣统十四年的七月十三日。
先是一些宋元善本,后来就是历代从后来清室善后委员会发现的“赏溥杰单”可以看出,这种盗宝活动开始于1922年,即宣统十四年的七月十三日。
先是一些宋元善本,后来就是历代名画,总数是册页68 件,字画1285 件。
其中仅十一月初八一天就赏出26 件之多。
1924 年11 月5日,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而这一天对已经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来说却极不普通,他完全没有料到这是自己在紫禁城里度过的最后一天。
退位13年来,溥仪从未离开过这里,他依然拥有内廷的一切,包括这里收藏着的所有文物,那是2000年来封建帝王们历代搜集而来的最终积累,几乎囊括了中国未曾中断的文明。
纵观中国的历史,王朝的更迭常常会伴随着大量文物的散佚和毁坏,如梁元帝萧绎在皇城被攻破前就曾烧毁了所有收藏。
而每一个王朝的承平时期,来自各地的文物精华又会集中到宫廷。
这是文物的宿命。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历经康乾盛世之后,皇家的收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这些文物存放于紫禁城以及皇帝的各个行宫当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皇宫成了天下艺术财富的大仓库。
当年清宫的收藏到底有多少,具体存放在什么地方,现在已经无人能说得清楚。
目前能看到的清廷编纂的几本收藏书录大多只限于对书画方面的记载,而且远远不是全部。
1924 年11 月5日,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一个月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对内廷文物进行了清点,据清点报告记载,故宫的文物中瓷器最多,大都存于宁寿宫、皇极殿和斋宫;其次是书画,以钟粹宫最多;生活常识分享。
一、逊清时期的溥仪对国宝的处置众所周知,在辛亥革命胜利后,清朝皇室与中华民国政府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件》,规定:大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不废,共和国待君主之礼永远相待;每月所用400万元,由共和国专款拨用。
[1]此后溥仪退位,变成了逊清皇帝。
起初,溥仪在皇宫里面关起门来当自己的“小皇帝”,日子过得还算惬意,但自从逊位以来,清宫内的吃穿用度始终按照从前的标准,丝毫未曾减少用度。
据记载,仅是平时内务府的赏赐年支出竟都达到了八十七万零五百九十七两银子。
[2]更不用说其他的开销了。
此时,习惯了锦衣玉食的溥仪为了确保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大婚的顺利进行,便把目光看向了宫内的国宝,开始以各种名义变卖珍宝以及秘密向宫外运输国宝。
实际上,溥仪从1921就开始命人清点宫中诸宝了。
他第一次想要通过出售国宝来换取资金是他大婚之前,由于宫内缺少资金,于是溥仪便打起了《四库全书》的主意,溥仪的想法一经传出,一群学者便联名抵制,溥仪为了平息众怒便没有敢卖掉这部国宝。
从这以后,溥仪在表面上都没有再公开卖过国宝。
清朝皇室流传下来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这么多的珍宝,要怎么以不被世人反对诟病的方式秘密运输出去呢。
溥仪想到了一个巧妙的方法。
他挑选了他最为信任的人——溥杰。
根据宫廷档案记载,从1922年9月到1923年1月,溥仪几乎每天都以“鉴赏”为名,欣赏古玩文物之后就印上“宣统预览之宝”,然后再把宝物赏赐给浦杰。
溥杰当时作为溥仪的伴读,可以自由出入宫内外。
刚开始,溥仪每隔几天“赏赐”溥杰一次,到后来,更加毫无惧惮,几乎每天都“赏赐溥杰”,赏赐的数量越来越多,价值也越来越不菲。
“在大约半年多时间,包括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内,清朝历代皇帝收藏的稀世书画珍品共一千三多件被偷运出宫。
”[2]后期这些文物珍宝被秘密转运到天津的租界内。
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溥仪被迫离开逊清皇宫,搬至其生父载沣所居住的醇亲王府。
其后,溥仪又私下联系日本使馆,秘密离开北京,前往天津。
北京故宫十大镇宫之宝1、故宫藏宝---书画之宝《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
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代表作,曾经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
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2、故宫藏宝---法帖之宝西晋陆机的《平复帖》---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故宫法帖的代表作品,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迹,内容为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
《平复帖》本为清宫旧藏,嘉庆帝将其当作珍玩稀品赏给亲王,遂流出内府。
民国期间,为恭亲王后人珍藏。
1937年,为了给母亲治病筹措费用,恭亲王后人意欲出卖,几经转手落入英国。
张伯驹以4万大洋购入,并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平复堂”。
不料日寇大举侵华,张伯驹携家人避祸到陕西,随身将《平复帖》缝入随身衣被,从而使文物得以保全。
3、故宫藏宝---织绣之宝沈子蕃缂丝《梅鹊图》---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
图轴纵104cm,宽36cm。
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言缂丝作品之珍贵。
缂丝之高贵,首先因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
其次,缂技易学难精,虽摹缂书画,但并非简单地照葫芦画瓢,而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
许多缂丝书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清宫珍宝末帝御用-沈阳故宫博物院院溥仪御用金银珠宝器物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于1925年被逐出北京紫禁城之前,曾由其胞弟溥杰等家人将宫内珍藏的大量历代字画、金银珠宝等珍贵藏品携出官外。
这批珍贵的宫中宝物此后即脱离清官原藏的状态,变成溥仪的个人财产。
在此后二十余年的时间里,溥仪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京津两地和东北政治舞台上先后扮演了大清逊位皇帝、伪满洲国傀儡皇帝、前苏联红军重要战俘和中国政府头等战犯等特殊角色,而他随身携带的这批国宝,则随着他的升降起伏而历经辗转与磨难,其所携带的大批珍贵字画或是因故变卖,或是在战火兵燹中惨遭毁损,最后只有近500件珍贵的金银珠宝藏品因体量较小便于携带,在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考验之后,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最终成为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重要文物。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封建帝国,清朝末帝爱新觉罗·溥仪曾经收藏和御用的金银珠宝藏品,无论是其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是弥足珍贵与独一无二的,仅仅从这批藏品的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来看,它也是价值连城的珍稀国宝。
本文从基本史实出发,依据沈阳故宫博物院现藏的溥仪御用金银珠宝藏品,对这部分珍贵文物的来龙去脉及藏品情况作综合介绍,让文博界同仁及研究者有机会了解与认识这部分国宝,并借此公布这批珍宝,知诸世人。
一、末代珍宝的辗转之路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并暂住于北京紫禁城“内朝”后宫内,包括三大殿在内的“外朝”则归于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以开办博物馆。
此后十余年的时间内,京畿地区动荡飘摇的政局,特别是各路军阀对皇宫财产的垂涎三尺,让逐渐成人的逊位皇帝溥仪感到忧虑。
于是,在1924年他被冯玉祥领导的军队正式逐出紫禁城之前,他利用胞弟溥杰和其他家人、族人人宫学习、探视等机会,以赏赐等方式将清宫原藏的历代名人书法、字画及金银器、珠宝首饰等贵重之物大量携出宫外,成为脱离北京故宫皇家财产之外的个人财富。
溥仪退位后,故宫藏宝都去哪了《法治周末》2011年2月15日第19版清王朝灭亡,军阀混战,日本侵略中国,国共内战,原存于故宫的那些国宝何处容身?在故宫建成后的585年中,经历了多次变故和灾难,故宫藏品与故宫古建筑都是旷世之宝。
故宫藏品与故宫古建筑不可分割。
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的文物藏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将迎来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近来信息显示,我国海峡两岸的故宫博物院在今年将有重要的合作。
这样的消息让人兴奋,也让人感慨。
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建立是百年的政治风云变幻的结果,故宫的文物藏品是中国艺术品的集萃。
百年以来,故宫的大量藏品经历了许多劫难,千万件藏品流失,万幸的是有更多的藏品有惊无险,得以保存,让人们在唏嘘感叹中颇感自慰。
高瞻远瞩建立故宫博物院故宫即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禁地。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完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
从建成至1911年清朝统治结束,共491年,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并执政。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宣告辛亥革命开始;1912年2月12日,清廷宣布退位,紫禁城的外朝部分为民国政府所有。
而逊帝溥仪在内廷依然保持一个微型小朝廷,俨然国中之国。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临阵倒戈,发动了北京政变,接管北京全城防务,修改《清室优待条件》,将逊帝溥仪迁至什刹海醇亲王府。
苟延13年的小朝廷寿终正寝。
与此同时,冯玉祥决定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故宫,对宫内文物进行清点并筹建故宫博物院。
1924年11月20日,“清室善后委员会”正式成立,宣布紫禁城完全收归民国政府。
李煜瀛出任善后委员会委员长,易培基、蒋梦麟、鹿钟麟、张璧等9人以及清室方面代表绍英、载润等5人为委员,监察员6人,会同行事。
委员会成立后,着手对故宫文物进行系统查点。
不到一年时间,将宫内物品大部分查点完毕,登记造册。
经初步清点,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共有117万余件,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各代的书法名画、宋元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
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无不尽有。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等。
1925年10月10日,经过一年筹备,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并举行庆典。
这一天也正是辛亥革命纪念日。
典礼请柬发出3500份,邀请北京各界名流人士代表参加。
下午2时,隆重的开院典礼在乾清门前举行。
典礼过后,来宾与市民参观游览了宫内各重要殿堂。
几百年来帝王居住的宫苑禁地第一次向大众公开。
人们争先参观这座神秘的宫苑及其宝藏,北京市内万人空巷,交通为之堵塞。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了故宫博物院。
10月5日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及《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规定“故宫博物院直隶于国民政府”。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十分重视流失文物的回收与保护,常不惜重金从境内、域外收购国宝。
国内的收藏大家、海外炎黄赤子满怀爱国之情,纷纷慷慨献宝,掀起捐赠热潮。
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故宫博物院共接收新文物23万余件,极大地丰富了院藏种类。
故宫博物院的创建,是中国精英力量在“五·四”之后所作的一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时吸收其精华并运用于中国实践的范例。
家贼外盗故宫宝藏惨重流失紫禁城宫殿重重,辉煌壮丽。
然而,在漫长的明清两朝,这壮丽的宫室中,多少年来却不断地发生着盗窃勾当。
远的难以追溯,清朝最后的皇帝溥仪对此有明确的记叙。
溥仪说,就他所知,宫内太监们的盗窃几乎从没间断。
他大婚的时候,刚刚行过大婚礼,皇后凤冠上镶嵌的珍珠、宝石、玉翠竟然整个换成了赝品。
溥仪从师傅们那里知道,清宫中的财宝早已在世界上闻名。
他认为应该整肃内宫,清点库房,查禁偷盗。
然而,计划还未实施,藏有无数珍宝的建福宫就突然起火。
大火燃烧了一夜,建福宫院内的亭台馆阁全都化为灰烬,无数珍宝秘籍也都灰飞烟灭。
然而故宫最为严重的国宝流失,却发生在溥仪身上。
退位期间,虽然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但他自知皇宫已不可久住,于是陆续将历代书画珍品盗运出宫。
1922年7月,溥仪开始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趁溥杰、溥佳二人每天上午进宫伴其读书之机,将珍贵的宋、元版善本书偷运出宫。
因为善本书与溥杰兄弟平时随身携带的课本大小相类,方便携带,盗运活动没有引起“内城守备队”值勤士兵的任何怀疑。
于是,几个月后,盗运活动的规模逐渐扩大。
开始时几天赏一次,每次10卷或10册;后来几乎是逐日赏赐,赏赐数量也逐日增多。
盗窃活动一直持续到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才得以终止。
1925年7月31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发现了“赏溥杰单”和“收到单”。
根据两单的数字统计,从1922年7月至12月12日,溥仪总共盗出历代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
而事实上,尚有大批隋、唐、宋、元的珍品被盗出而没有登记到清单上。
日后,这批书画被溥仪等辗转携带,大部分被倒卖流散。
溥仪被逐出宫后,先是居住于其父载沣醇王府,被盗出的书画、古籍,就存在醇王府中,不久溥仪又躲进了日本驻华公使馆。
1925年2月23日,在日本警察的护送下,溥仪潜至天津。
从宫中盗出的文物被分装成七八十个大箱,通过铁路运抵天津英租界。
为了维持自己的奢华生活,溥仪开始通过各种人物搭桥,出卖盗运出宫的字画。
溥仪在天津究竟卖出多少书法名画,已无案可稽,但据王庆祥先生撰《伪满小朝廷覆灭记》书中所述,溥仪在天津时曾“赏赐”经手人陈宝琛的外甥一批书画,其中就有唐人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步辇图》、《阆苑女仙图》等极为珍贵的作品。
《历代帝王图》最终流入美国,现藏于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所幸保管《步辇图》、《阆苑女仙图》的主人没有转售给外国人,全国解放以后捐献给了政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在日本人的安排下,在长春成立了“满洲国”伪政权。
据当时在津专门管理这批珍宝的严振文1952年初回忆,溥仪在天津搬家时,带有书法名画手卷约30箱,内装1300件;书法名画册页4箱,内装计40件;书画挂轴一箱,内装21件;宋、元版书31箱,内装200部;殿版书3箱,内装部册不详。
1945年8月10日,日本节节败退,伪满洲国迁往通化。
慌乱中,溥仪挑选了一批书法名画而逃,其中有唐周肪《簪花仕女图》、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后被追回。
但大量的书画则被留在了“伪皇宫”,遭到看守伪军的哄抢,许多珍宝因此下落不明。
据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专家向斯统计,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流失的故宫国宝约为30万件。
国家多难故宫国宝辗转迁移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故宫的国宝牵动众人心。
国难当头,国宝如何保全?一些专家提出“文物南迁”方案。
但方案一提出,即引起轩然大波。
北平各阶层及社会舆论普遍反对文物离宫,认为国家风雨飘摇之际,文物南迁必然动摇人心。
且古物“一散不可复合”,一旦离开故土,重归之日将不可预知。
1933年1月3日,日军攻入山海关,战争的烽烟日益逼近北平。
最终,行政代理院长宋子文下令国宝迁至上海,并代表政府表示“北平安静,原物仍运还”。
故宫博物院随即召开理事会,决定自1月31日起将国宝分批迁往上海。
1933年2月5日夜,从故宫到前门火车站全线戒严,一大批板车停在了神武门广场上,世界文物史上绝无仅有的“国宝长征”就此拉开帷幕。
故宫首批2118箱文物被装上了车,此后3个多月的时间里,又有4批文物先后运抵上海。
文物在上海法租界一座天主殿堂里安然度过了3年的时光,之后,南京建立了文物库房,故宫文物又运至南京,并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奉命又将文物迁往四川,分别存于四川省的巴县、峨眉山和乐山。
抗战胜利后,分散于四川三地的国宝于1946年先后被集中到重庆。
1947年底,西迁国宝安然无恙重返南京。
南京沦陷后未能运出的2952箱文物也被找回。
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故宫护宝人经历了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多少次与险隘擦肩,多少次化险为夷,终于保住了大批文物。
1948年9月,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内战大局基本已定。
11月10日,故宫博物院理事长翁文灏,理事杭立武、傅斯年等8人召开了一个非正式的秘密会议,决定将南迁文物运往台湾。
1948年12月22日,第一批文物320箱,由“中鼎号”护卫舰载运驶离南京。
1949年1月6日,第二批文物1680箱,由招商局“海沪号”货轮运出南京。
1949年1月29日,第三批972箱文物由“昆仑号”驱逐舰载向东南方。
这3次航行的终点都是台湾岛的基隆港。
3次运往台湾的文物总共2972箱,是南迁文物的四分之一,大多为精品。
这些国宝迁往台湾后,国民党政府无暇顾及,文物专家只好租借台中糖厂的两间仓库存放。
1950年4月,台中雾峰乡新建的北沟库房落成,迁台文物随即迁入新库存藏,在那里一待就是15年。
1957年在亚洲协会的赞助下,在仓库之外修建了小型陈列室,公开展出一部分文物,但众多文物被尘封在黑暗的库房中寂寥无声。
这期间,文物工作者定期翻晾维护文物,以免发霉变质。
1955年11月,台湾故宫博物院成立。
1961年,台湾当局决定在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建设新馆,1965年落成。
新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岁诞辰,命名为“中山博物院”。
同时,台湾当局还公布了“国立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条例规程”,其中规定:“将来国家统一后,故宫文物仍交回本院。
”1965年11月12日,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开馆。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一座仿古样式的现代博物馆,坐落在台北山清水秀的外双溪。
建筑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米黄色的墙体,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风格清新雅丽。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馆内实现了恒温、防火、防潮、防震以及24小时安全监控的现代化科技维护。
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着文物60万件。
其中器物、书画5万余件,善本书籍近16万册,清宫档案文献38万册,加上迁台后征集的文物,总计65万件。
这个数字虽然不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数量,然其中的许多精品却是举世无双,价值连城,因而有“故宫宝物半台北”之说。
故宫藏品全人类文明精华说到故宫,有必要提一下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
沈阳故宫经过多次大规模的修缮,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
北京、沈阳两座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
当年沈阳故宫里也收藏着大量珍宝文物,但其中的九成已流失在各地。
沈阳故宫最早被沙皇俄国劫掠。
1900年9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沙俄军队占领沈阳,打开了盛京皇宫禁地的大门。
沙俄军队占领沈阳故宫两年半,其间一些建筑遭到破坏,大批珍玩丢失。
1903年3月11日,俄军撤走,清朝官员接收沈阳故宫,通过清点发现,藏品丢失和损坏多达万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