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三甲基氯硅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 格式:docx
- 大小:19.09 KB
- 文档页数:2
三甲基氯硅烷闪点
一、三甲基氯硅烷简介
三甲基氯硅烷(Trimethylchlorosilane,简称TMCS)是一种有机硅化合物,分子式为C3H7ClSi。
它是一种无色至微黄色易燃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三甲基氯硅烷广泛应用于有机硅材料的合成、农药制剂、皮革处理等领域。
二、三甲基氯硅烷的闪点
闪点是指液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蒸汽并能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性混合物的最低温度。
三甲基氯硅烷的闪点约为-20℃。
这意味着在正常操作和储存条件下,三甲基氯硅烷容易燃烧。
因此,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相关安全规定。
三、影响三甲基氯硅烷闪点的因素
1.纯度:纯度越高,闪点越高。
2.压力:压力越高,闪点越高。
3.温度:温度越高,闪点越低。
4.杂质:杂质含量越高,闪点越低。
四、三甲基氯硅烷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1.储存:应储存于通风、干燥、避光的仓库内,远离火源、热源,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品和饲料分开存放。
2.搬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避免剧烈震动和摔碰。
3.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与皮肤、眼睛直接接触,佩戴防护用品,
严禁吸烟和明火作业。
4.泄漏处理:如发生泄漏,应立即采取措施堵漏,并用砂土、干燥石灰吸收泄漏物。
切勿用水直接冲击泄漏处。
5.火灾应急:如发生火灾,可使用干粉、二氧化碳、泡沫等灭火剂进行灭火。
切勿使用水灭火。
综上所述,三甲基氯硅烷是一种易燃液体,具有较低的闪点。
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安全规定,确保生产与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三甲基氯硅烷沸点三甲基氯硅烷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硅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H3)3SiCl,常温下呈无色液体状,具有刺激性气味。
三甲基氯硅烷是一种多功能的硅化合物,在有机合成、表面活性剂、硅橡胶、涂料、医药和电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甲基氯硅烷的沸点是其物理性质之一,对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三甲基氯硅烷的沸点约为57-58°C,这意味着在这个温度下,三甲基氯硅烷会开始汽化并转化为气态状态。
了解三甲基氯硅烷的沸点可以帮助我们在实验室合成或工业生产过程中准确控制其温度,从而更好地控制反应的进行和产物的纯度。
三甲基氯硅烷的沸点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环境压力、纯度、溶剂等。
一般来说,沸点随着环境压力的增加而升高,而纯度越高的三甲基氯硅烷沸点相对较低。
此外,溶剂的种类和含量也会对三甲基氯硅烷的沸点产生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条件,以确保三甲基氯硅烷能够达到预期的反应效果。
三甲基氯硅烷作为有机硅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它可以与醇、酚、胺等化合物反应,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相应的硅醚、硅酯、硅胺等产物。
这些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构建碳-硅键,拓展有机合成的广度和多样性。
三甲基氯硅烷还可以作为表面活性剂,在界面活性、润湿和分散等方面发挥作用。
在硅橡胶和涂料工业中,三甲基氯硅烷可以用作交联剂和改性剂,提高产品的性能和稳定性。
在医药和电子领域,三甲基氯硅烷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药物合成中作为中间体,或用于制备硅基材料和器件等。
三甲基氯硅烷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硅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了解其沸点等物理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其在实验室合成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关于三甲基氯硅烷的研究,为其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和机遇。
中文名三甲基氯硅烷;氯化三甲基硅烷英文名Trimethylchlorosilane分子式C3H9ClSi 分子量108.64CAS号75-77-4RTECS号VV2710000 UN编号1298危险货物编号32186 IMDG规则页码3145外观与性状无色至淡黄色透明液体。
避免接触的条件接触潮湿空气。
熔点-40 沸点57.6相对密度水0.85 相对密度空气 3.7饱和蒸汽压13.33/25℃溶解性溶于苯、甲醇。
燃烧性易燃建规火险分级甲闪点-28 自燃温度无资料爆炸下限 1.8 爆炸上限无资料燃烧热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硅、氯化氢。
稳定性稳定聚合危害不能出现禁忌物强酸、强碱、水。
包装类别Ⅱ危险性类别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危险货物包装标志7;41临界温度临界压力防护服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接触限值中国MAC:未制定标准苏联MAC:未制定标准美国TWA:未制定标准美国STEL:未制定标准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少量泄漏隔离半径大量泄漏隔离半径3 9少量泄漏白天疏散半径大量泄漏白天疏散半径200 800少量泄漏夜间疏散半径大量泄漏夜间疏散半径200 2300主要用途用作硅酮油制造的中间体、憎水剂、分析用试剂。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受热或遇水分解放热,放出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腐蚀性。
灭火方法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禁止用水。
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
远离火种、热源。
仓温不宜超过30℃。
防止阳光直射。
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
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
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三甲基氯硅烷化学品英文名:trimethylchlorosilane;chlorotrimethylsilane化学品别名:氯化三甲基硅烷CAS No.:75-77-4EC No.:200-900-5分子式:C3H9ClSi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液体。
高度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吞食后有毒。
有严重损害眼睛的危险。
吸入有毒。
短期暴露有损伤健康的危险。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GB30000-2013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六部分),该产品分类如下:易燃液体,类别2;急毒性-口服,类别3;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急毒性-吸入,类别3;特定目标器官毒性-单次接触,类别2。
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信息: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吞咽会中毒,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伤,造成严重眼损伤,吸入会中毒,可能对器官造成损害。
预防措施:远离热源、热表面、火花、明火以及其它点火源。
禁止吸烟。
保持容器密闭。
容器和接收设备接地和等势联接。
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采取措施,防止静电放电。
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作业后彻底清洗。
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之处使用。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事故响应:呼叫中毒急救中心/医生。
漱口。
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如误吞咽:立即呼叫中毒急救中心/医生。
如误吸入:将受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的体位。
如接触到:呼叫中毒急救中心/医生。
如误吞咽:漱口。
不要诱导呕吐。
如皮肤(或头发)沾染:立即去除/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
用水清洗皮肤或淋浴。
如进入眼睛:用水小心冲洗几分钟。
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出,取出隐形眼镜。
继续冲洗。
安全储存:存放处须加锁。
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保持容器密闭。
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保持低温。
废弃处置:按照地方/区域/国家/国际规章处置内装物/容器。
危险品目录
1、丙酮
2、异丙醇
3、三甲基氯硅烷
4、磷酸
5、甲酸
6、四氢呋喃
7、乙酸乙酯
8、硫酸
9、乙酸
10、盐酸
11、亚硫酸
12、乙醇
13、甲酸
14、乙腈
15、二氯甲烷
16、氨水
17、三乙胺
18、五氯化磷
19、氢氧化钠
20、石油醚
21、三氯乙烷
22、吡啶
23、六甲基二硅烷
24、正已烷
25、液氨
26、三氧甲烷
27、醋酸酐
1。
4主要原辅料-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表1.4-1 丙酮
表1.4-2异丙醇
表1.4—3三甲基氯硅烷
表1。
4-4磷酸
表1.4-5甲酸
表1。
4—6四氢呋喃
表1.4—7乙酸乙酯
表1.4—8硫酸
表1。
4—9乙酸
表1。
4-10盐酸
表1。
4-11亚硫酸
表1。
4—12乙醇
表1。
4-13甲醇
表1。
4-14乙腈
表1。
4—15二氯甲烷
表1。
4-16氨水
表1。
4—17三乙胺
表1.4-18五氯化磷
表1。
4—19氢氧化钠
表1。
4-20石油醚
表1。
4-21三氯乙烷
表1.4-22吡啶
表1。
4—23六甲基二硅烷
表1。
4—24正己烷
表1。
4-25液氨
表1。
4—26三氯甲烷。
危险品目录
1、丙酮
2、异丙醇
3、三甲基氯硅烷
4、磷酸
5、甲酸
6、四氢呋喃
7、乙酸乙酯
8、硫酸
9、乙酸
10、盐酸
11、亚硫酸
12、乙醇
13、甲酸
14、乙腈
15、二氯甲烷
16、氨水
17、三乙胺
18、五氯化磷
19、氢氧化钠
20、石油醚
21、三氯乙烷
22、吡啶
23、六甲基二硅烷
24、正已烷
25、液氨
26、三氧甲烷
27、醋酸酐
1。
4主要原辅料-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表1.4-1 丙酮
表1。
4—2异丙醇
表1.4—3三甲基氯硅烷
表1.4—4磷酸
表1.4-5甲酸
表1。
4-6四氢呋喃
表1。
4—7乙酸乙酯
表1。
4-8硫酸
表1.4-9乙酸
表1。
4-10盐酸
表1.4—11亚硫酸
表1。
4—12乙醇
表1。
4-13甲醇
表1。
4-14乙腈
表1。
4—15二氯甲烷
表1.4—16氨水
表1.4-17三乙胺
表1.4—18五氯化磷
表1。
4—19氢氧化钠
表1.4-20石油醚
表1.4—21三氯乙烷
表1.4-22吡啶
表1.4-23六甲基二硅烷
表1。
4—24正己烷
表1。
4-25液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