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1.感知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2.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皮肤觉)(2)内部感觉(饥觉、渴觉、内脏的通觉)(3)本体感觉(动觉、平衡觉)3.知觉的种类(1)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2)社会知觉(个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注: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称为错觉(错觉在生活中的运用:服装、工艺、军事伪装)4.感觉的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①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的感受能力②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量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注: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是成反比的关系(2)适应现象①明适应:由暗到明(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刚开始我们会觉得两眼发眩,什么也看不清楚,可经过几秒后,我们的视力又恢复常态)②暗适应:由明到暗(如:刚进电影院,刚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能分辨出事物的轮廓)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觉的适应现象)所有感觉中,唯有痛觉不能适应(3)感觉的相互作用①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影响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吃了糖果之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是酸的)②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弱光刺激可以提高听觉感受性;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还有一种特殊表现“联觉”,如:看见红、橙、黄产生暖的感觉)③感觉之间的补偿作用: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其它感觉会给予补偿(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听觉特别好)5.知觉的规律(或称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如:“人脸双关图”每个人对一幅图的解读不同,是因为知觉的选择不同)(2)知觉的整体性: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而获得该事物的全面知觉(如:我们听到了汽车的喇叭声,就能在头脑中产生一辆汽车的知觉)(3)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如:一面红旗,在白天与晚上明度发生变化,但人们依旧会知觉旗是红色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影响人的评价方向)(4)知觉的理解性:人对当前所知觉的对象,总是以个人的过去经验加以认同和解释(例:在知觉斑点图形时,如果有人用语言提示一下、哪怕只讲一个“狗”,人们就很容易理解这是狗的侧影图)6.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知觉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2)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3)知觉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一、感觉:是人们从内部,外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
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根据信息的来源分:1.远距感觉:听,视觉。
2.近距离感觉:味,嗅,皮肤觉(触,温度,痛觉)3.内部感觉:机体觉(内部器官所处状态,饥,渴,胃疼),肌动觉(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平衡觉(由位于内耳的感受器传达有关身体平衡和旋转的信息)。
二、感觉生理机制:1.收集信息(辅助组织:水晶体,耳廓)2.转换:把信息能量转换成神经冲动,是产生感觉的关键。
其机构称感受器(耳,眼睛)3.传往大脑,进行选择加工。
4.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加工成最终的人所体验到的感觉。
感觉总是由外界物理量引起。
物理量的存在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
三、心理量与物理里之间关系是用感受性大小说明的。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用来表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感觉阈限: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
是人感到某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1.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阈限越低,感受越强,反比。
2.差别感觉阈限: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
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经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 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最小可觉差:(jnd)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费希纳定律:1860,德,费希纳对韦伯定律作了进一步发展。
由刺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
当知觉经验以算术级数(1-2-3)增长时,刺激能量以几何级数(1-4-9)增长,知觉经验与刺激强度之间在数量上是一种对数关系。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第一节感觉概述感觉是人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外部感觉✧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触觉、温觉、冷觉、痛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感觉产生的一般条件:适宜刺激、感觉器官、神经通路、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
感觉是获得信息的第一步。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1、收集信息2、感受器3、神经通路4、大脑加工信息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大小与刺激强度的关系感觉总是由外界物理量引起的。
因此刺激的物理量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引起感觉;反之过强的物理量也不能引起感觉。
视力、光强、声强、重量之差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其范围可用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到最大刺激物理强度范围来表示。
也指对微弱刺激或微小刺激变化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的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它是感受性的衡量指标。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二)绝对感觉阈限可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测量绝对感觉阈限的心理物理法:“50%”的标准。
(三)差别感觉阈限对两个同类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如两个声音的音高是否相同;两种油漆的颜色是否一样。
再如重时差别阈限和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韦伯定律:K 值越小,表明该种感觉的差别感受性越高;最小可觉差(jnd )即ΔI (四)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1)适应✧ 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叫适应。
✧ 适应与感官的生理特性有关,如痛觉不宜引起适应。
✧ 在大部分情况下适应引起感受性降低(如:明适应),只有一小部分情况下引起感受性提高(如:暗适应)。
✧ 对不同刺激有不同的适应特点,如痛觉就很难适应,这与人类的生存需要有密切的关系。
RS 1=II K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教学目的】1.掌握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关系以及分类2.理解感觉能力与感觉阈限的概念及其关系3.应用感觉和知觉规律解释一些生活现象6. 实践活动【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 2. 讲授法 3. 问题讨论 4. 实例分析 5. 习题辨析【教学重点】1.感觉的概念2.感觉规律3.知觉的基本特性【教学难点】1.感觉的概念2.感觉的测量3.知觉的恒常性【解决办法】1.实践活动 2. 实例分析 3. 课堂讨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过程】第一节感觉一、感觉的概述(一)概念1.定义:感觉是人脑......的反映..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2.分析: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整体和全貌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感觉形成一般要经过以下阶段2、辅助结构(耳廓)收集信息 3、感觉器官(选择、转换、编码)3.作用:A.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B. 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该实验表明,感觉虽然是一种低级的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条(二)种类—根据刺激的来源1.外部感觉(刺激来自人体外部)1)视觉据统计人类信息的8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盲点自测】在视网膜上有一点,没有视觉细胞,当光线投射其上时并不能产生视觉反应,称该点为盲点。
将此页置于正前方20公分处,左眼闭合,只用右眼注视左端“十”,然后前后移动书页,将会发现右端的黑圆形消失。
在此距离的黑圆形,它的影像正投射在盲点上。
此时,右眼注视上图的“十”,且保持书页不动,此时上图中黑线上的缺口部分即消失,看起来黑线是连续的,说明平时不觉盲点存在的原因,这是由于知觉的原因,即把刺激结合成有意义的信息。
这个现象再次证明了视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脑(一种主观反映)。
2)听觉1、刺激(个别属性)【颅骨传音】当我们把声音用磁带录下来再次播放时,总觉得声音怪怪的,不象是自己平常的声音。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
3、超感知觉: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觉器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4、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5、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6、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绝对阈限的值需要靠多次重复测定去取平均值,或者更确切地说,绝对阈限是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7、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8、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9、感觉适应: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叫感觉适应。
10、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1、社会刻板效应:人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社会刻板效应是对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12、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3、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4、晕轮效应: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也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以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二选择题:
1、人类感觉根据他获得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
2、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都和感受性成反比。
3、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了解一下
4、可见光的波长在将近400至750毫微米。
5、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就是这种适应现象,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光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6、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
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
网膜由多层神经细胞构成,最重要的是两种感光细胞—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
锥体细胞集中于网膜的中心,称作中央窝或黄斑的一点上;而棒体细胞位于网膜边缘。
离开黄斑向网膜边缘扩散,锥体细胞逐渐变少,棒体细胞逐渐增加,这就造成了假若在昏暗条件下要看一个细小的物体,余视比正视效果更好。
7、人具有三种不同形式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最敏感。
8、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
低于20赫兹的振动叫次声,高于20000赫兹的振动叫超声波,是无法引起人的听觉的。
声波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
9、声音具有三个属性,称为感觉特性,即音强、音高、音色。
0分贝指正常听觉下可觉察的最小的声音大小。
10、听觉适应所需时间很短,恢复也很快。
如果只是对小部分频率的声音丧失听觉,叫音隙;若对较大一部分声音丧失听觉叫做音岛;再严重就会完全失聪。
11、如果两个声音强度大致相同,频率相差较大,就产生混合音;但若两个声音强度相差不大,频率也很接近,叫做拍音;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觉其中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掩蔽。
12、人耳是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个组成部分。
内耳的形状类似蜗牛,内部充满液体,名叫蜗牛壳,是听觉的主要器官。
13、运动知觉从运动中获得线索。
14、时间知觉有四种形式:(1)对时间的分辨(2)对时间的确认(3)对持续时间的估量(4)对时间的预测
15、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在一定时间内,实践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的越短;而实践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的长。
(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的快,出现对时间低估计。
相反,对厌恶的、无所谓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的慢,出现对时间的高估计。
16、社会认知的过程划分为两个子过程:(1)信息的搜集与选择(2)信息的整合过程
17、社会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1)认知者总是希望根据较少的信息做出全面的推论(2)每一个群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因而同一群体中的个体就会有许多相似之处(3)接触机会的限制,人们通过间接方式得到的信息形成了刻板,又由于缺乏直接接触的机会,因而印象难以改变(4)社会刻板印象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刻板常常与人们的利益或价值发生关系,而且还可以快速补充社会认知过程中的缺失信息(5)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18、人的文化水平越高,他所持的社会刻板印象就越容易改变;另外,一个人对社会刻板印象的性质越了解,他也越容易改变自己所持的社会刻板印象。
三、简答题:
1、感觉产生的基本步骤:第一步是收集信息;第二步是转换: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第四步是产生感觉。
2、简述知觉产生的过程:知觉是人们通过感官得到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所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知觉以感觉为基础,要产生知觉,首先要在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获取事物各种属性的信息,进而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对这些感觉信息进行整合与解释,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使其获得意义。
知觉过程是在大脑高级中枢实现的信息加工,是一种融合和解释的过程,具有能动性。
3、深度知觉产生的过程:深度知觉也叫距离知觉,它使人们能够把二维的视网解释为三维的世界,以认识事物的真面貌。
深度知觉是由一定的线索引起的。
深度知觉线索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刺激物的特性作为线索。
视觉刺激中最常使用的深度线索有:大小、视野中的高度、线性透视、遮挡、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等。
另一方面则产生视觉系统本身的特性。
这方面的线索主要包括水晶体的曲度调节、视轴辐合、双眼视差。
4、运动知觉的线索:(1)来自网膜的信息。
首先,相邻网膜点受到连续的刺激是运动知觉的信息来源。
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过视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的刺激,从而提供运动的信息。
其次,运动物体的其他一些特性对视网膜的作用,也是产生运动知觉的线索,如当物体的运动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时,物体在网膜上的视像的大小会发生变化,这对运动知觉的产生也有重要的意义。
(2)来自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
当人眼追随运动着的物体时,物体投射在网膜上的映象是相对静止的,这时中枢发出的眼睛、头部和身体的动作指令以及大脑对这些运动的反映就成为运动知觉的线索。
5、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2)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3)借助计时工具
6、社会知觉的独特性:1)认知对象独特性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特殊性
7、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首先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同时也取决于个体的知觉经验与主观状态。
格式塔学派提出了一些被普遍接受的知觉组织原则:接近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封闭性原则、良好图形原则。
(2)知觉的选择性。
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对象具有一定意义,并且轮廓清晰,并且突出在背景之上,而作为背景的部分则轮廓模糊,不具有意义,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知觉对象的选择与很多因素选择有关,一般说来强度较大、色彩鲜明、具有活动性的客体容易成为被选择的对象。
知觉的选择性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指向某个客体的时候,该客体就成为知觉的对象,其他客体就成了背景。
(3)知觉的理解性。
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
在理解的过程中,言语可以起很重要的作用。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