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小班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在诱惑面前坚持自己的原则。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爱护他人财物的良好品质。
二、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故事课件、图片、道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通过一个发生在幼儿园里的故事,引发幼儿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思考。
2. 故事分享:讲述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里遇到诱惑,最终选择不拿别人东西的故事。
3.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面对诱惑时如何做出正确选择。
4. 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在情景模拟中的感受和体验,讨论为什么不能拿别人的东西。
5. 总结提升:通过讨论,让幼儿明白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要尊重他人、爱护他人的财物。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家长协助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监督幼儿践行“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
2. 环境创设:在幼儿园内设置“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宣传标语,提醒幼儿时刻保持良好品德。
3. 社会实践:组织幼儿参加公益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认识和理解。
2. 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的表现,评估他们践行该原则的能力。
3. 搜集家长反馈意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该原则的践行情况。
六、活动注意事项1.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主动参与,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注意调整教学节奏,保证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保持注意力集中。
七、活动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幼儿园里的故事,引发幼儿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思考。
2. 故事分享:讲述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里遇到诱惑,最终选择不拿别人东西的故事。
3.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面对诱惑时如何做出正确选择。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不能随意拿取。
2. 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学会尊重他人的财产。
3. 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通过拿取别人的东西来满足。
4. 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1. 故事课件:《别人的东西我不拿》2. 玩具、图书等物品3. 贴纸、画笔等绘画工具三、活动过程:1. 主题导入:讲述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2.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拿取别人东西后的情感变化。
3. 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表自己对拿取别人东西的看法,讨论为什么不能拿别人的东西。
4. 小组活动:分成小组,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别人的东西的喜爱,如绘画、制作礼物等。
5. 总结分享: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的作品。
四、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家里不必要的物品,进行捐赠或分享给需要的人。
2. 环境创设:在班级设置“分享角”,让幼儿将自己的玩具、图书等物品放置在分享角,供大家共同使用。
3. 主题班会:定期开展“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主题班会,巩固幼儿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别人东西的态度。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是否能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
3. 班级氛围:观察班级中幼儿之间的互动,了解他们是否形成了尊重他人财产的良好氛围。
六、活动资源:1. 参考书籍:《幼儿社会行为发展指南》、《幼儿道德教育手册》等。
2. 网络资源:相关幼儿社会教育视频、教案分享等。
3. 社区资源:邀请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为幼儿讲解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
七、活动步骤:1. 主题导入:通过故事课件讲述《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2.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拿取别人东西后的情感变化。
小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小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精选3篇(一)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遵守班级社会规则;2. 能够理解并遵守物品的归属权,明确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3. 能够正确处理与他人分享物品的问题;4. 能够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学习班级社会规则,明确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2. 学习与他人分享物品的方法和技巧;3. 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分享的乐趣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班级社会规则,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班级规则的理解。
2. 提问引导:你觉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第二步:学习(15分钟)1. 引入故事:以《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为例,通过故事告诉学生一个小孩在学校拿了别人的文具袋,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行为是对还是错。
2. 学生讨论:请学生就这个故事进行讨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3. 解释故事中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文具袋是他人的,拿着别人的物品是不正确的行为,即使是临时借用也要经过对方同意。
第三步:活动(15分钟)1.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两个角色,一个是需要分享的人,一个是提供帮助的人。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体验分享物品的乐趣。
2. 分享和总结: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感受,并由全班进行总结,总结出正确分享和处理物品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步:巩固(10分钟)1. 提问:通过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如:如果有人来向你借文具,你该怎么做?你的朋友生日你会送他什么礼物?2.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这堂课主要是教导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物品和分享的问题。
通过故事引入,让学生产生共鸣,明白拿别人的东西是不正确的行为。
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分享物品的乐趣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良好,学生对班级规则和与他人分享的规则有了更好的理解。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利。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习与他人和谐相处。
3.通过情境模拟,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意识。
二、教学准备1.话题:《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2.道具:玩具或者假钞数张。
3.环境:教室内摆放桌椅以及其他相关教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情境,激发兴趣(5分钟)老师可以在幼儿眼前放置数张假钞,让幼儿观察并询问。
然后,向幼儿提问:“这些钞票是谁的?”“你们想要拿到这些钞票吗?” “如果不是你的,你会怎样做呢?”等问题。
2. 阐释知识,理解主题(10分钟)老师引导幼儿思考并讨论“什么是个人权利?什么是公共利益?”,并通过实际案例向幼儿展示“如果我们私自拿了别人的东西,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3. 合作活动,加强互动(20分钟)老师布置小组活动,要求幼儿按照组内角色分工,模拟场景“小明把自己的玩具放在一旁,外面的小朋友想玩小明的玩具,你们会怎样做?”小组内逐一表述,组织全体幼儿共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巩固反思,引导思考(5分钟)老师让幼儿在小结环节,通过反思自己参加活动的表现,总结出自己学到的新知识,让幼儿再次思考“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我会尊重别人的选择”。
四、教学评价幼儿的合作表现和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理解程度将是教学评价的重要角度。
五、教学反思这次教学,老师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生动的场景创设,引导幼儿理解“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和协作意识,同时也提升幼儿的自我保护和自卫意识。
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将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思维特点、语言表达和基础能力,继续探索出适合幼儿的多样化教学策略,帮助幼儿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认识外部世界。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小班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知道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2. 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引导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的财产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明白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道理。
2. 难点:帮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1. 故事讲述法:通过生动的故事引导幼儿理解主题。
2. 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学习。
3. 讨论交流法:组织幼儿讨论,促进他们的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故事图片或 PPT:《小熊的玩具》。
2. 一些小道具,如玩具、文具等。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与幼儿互动,询问他们是否有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物品,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自己特别喜欢的玩具呀?那你们知道这些玩具都是属于谁的吗?(2)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如果看到别人有好玩的东西,自己能不能随便拿。
师:如果你们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一个很好玩的玩具,你们能不能直接拿过来玩呢?为什么呢?2. 故事讲述(1)教师讲述故事《小熊的玩具》。
故事内容:小熊有很多好玩的玩具,有一天,小兔子看到小熊的玩具很羡慕,就偷偷地拿了一个回家。
小熊发现自己的玩具少了一个,很伤心。
后来,小兔子知道自己做错了,把玩具还给了小熊,小熊也原谅了小兔子。
(2)教师提问,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师:小兔子为什么要拿小熊的玩具?小熊发现玩具少了之后心情怎么样?小兔子最后怎么做了?3. 讨论交流(1)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呢?如果随便拿了别人的东西会有什么后果呢?(2)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倾听并给予肯定和引导。
幼儿可能会回答:“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别人会伤心。
”“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我们不能拿。
”等。
4. 情景模拟(1)教师创设情景,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情景一:在教室里,一个小朋友看到另一个小朋友的文具很漂亮,就想拿过来用。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这一社会行为规范,知道拿别人的东西需要经过别人的允许。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尊重他人。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增强幼儿的社会责任感。
二、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理解并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行为规范。
2. 活动难点: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尊重他人的物品。
三、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玩具、图书等物品若干,小筐若干个。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玩具、图书等物品摆放整齐。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活动室里的物品,引发幼儿对“别人的东西”的兴趣。
2. 主题讲解:教师讲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因,让幼儿理解这一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3. 情景模拟:教师创设情境,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尊重他人的物品。
4. 小组讨论: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情景模拟中的感受和体验。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强化“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意识。
五、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并在家庭中予以配合。
2. 环境创设:教师引导幼儿在活动室内摆放物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
3. 区域活动:教师设置相关区域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行为规范。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是否能够主动遵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行为规范。
2. 关注幼儿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是否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尊重他人的物品。
3. 搜集家长反馈意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是否能够践行“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行为规范。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别人的东西是不可以随意拿走的,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
2. 培养幼儿与人分享、合作的精神,学会尊重他人的所有权。
3. 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动手能力。
二、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故事课件、图片、道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三、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走,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所有权。
2. 活动难点:培养幼儿在面对诱惑时,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去拿别人的东西。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引出主题《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2. 故事分享:讲述一个关于幼儿拿别人东西的故事,引导幼儿思考这种行为是否正确。
3. 分组讨论:让幼儿分成小组,讨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别人拿自己的东西时,应该如何处理。
4. 情景模拟:设置一些情景,让幼儿扮演不同角色,实践如何处理别人的东西。
5. 总结提升:引导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要尊重他人的所有权,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
五、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家长在家引导幼儿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3. 区域活动:设置“情景剧场”区域,让幼儿通过表演,进一步巩固“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理念。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于主题的理解和表现。
2. 关注幼儿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观察他们是否能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去拿别人的东西。
3. 搜集家长反馈意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情况。
七、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生动的故事,引发幼儿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 小组讨论法: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景模拟法:设置真实的情景,让幼儿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内容1. 故事分享:《小猴拿香蕉》2. 小组讨论:别人的东西能不能拿?为什么?3. 情景模拟:遇到别人拿自己的东西,应该如何处理?九、教学步骤1. 导入:讲述故事《小猴拿香蕉》,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主题。
幼儿园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知道拿别人的东西需要经过别人的允许。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爱护他人物品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
难点:培养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自觉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并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通过设置情景,让幼儿参与其中,体验“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
2. 游戏互动:通过游戏,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并巩固“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意识。
3. 讨论交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情景道具、游戏道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引出“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主题。
2. 基本概念讲解:讲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让幼儿理解并掌握。
3.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幼儿参与其中,体验“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
4. 游戏互动:设计相关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巩固“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意识。
5. 讨论交流:引导幼儿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做到“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幼儿在课后向家长讲述今天学到的内容,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练。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家长协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并记录幼儿的表现。
2. 社区活动: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行为表现。
2. 课后反馈: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情况。
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认识到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要尊重别人的财产。
2.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懂得分享和合作。
3. 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
二、活动准备1. 教具:故事课件、图片、玩具等。
2. 环境:安静、舒适、安全的学习氛围。
三、活动过程1. 引入话题:邀请幼儿讨论,认识到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2. 讲解故事:通过故事课件,讲述一个小朋友拿别人东西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
3.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并引导幼儿自己认识到错误。
4. 讨论交流: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幼儿懂得尊重别人的财产。
四、活动延伸1. 区角活动:在区角活动中,引导幼儿自己决定是否拿别人的东西,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2. 家庭作业:请家长协助,观察幼儿在家的行为,及时引导幼儿改正错误。
五、教学反思1. 本次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2. 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如何?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幼儿的理解水平?4. 是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教案编写过程中,需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游戏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注重家园合作,将教学内容延伸到家庭,让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六、活动实施1. 开展“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主题活动,通过PPT、故事视频等形式,向幼儿展示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取。
2.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现实生活中遇到别人的东西诱惑时,如何自觉抵制诱惑,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
3. 设立“分享角”,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玩具、书籍等物品带到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4. 开展“道德小故事”演讲活动,让幼儿讲述自己在家庭、幼儿园中,如何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树立榜样。
七、活动评价1. 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这一观念的认同程度。
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取。
2. 培养幼儿的道德素养,使幼儿具备尊重他人、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3. 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自我控制力。
二、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故事课件、图片、玩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讲解活动的主题,引导幼儿关注和思考别人的东西是否可以随意拿取。
2. 主体故事: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小朋友拿别人东西的故事,引导幼儿观察和理解故事内容。
3. 情景模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情景模拟,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和感受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是否正确。
4. 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表达自己对故事中行为的看法,以及自己应该如何做。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知识点,强调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取,要尊重他人。
四、活动拓展:2. 环境创设:教师在活动室布置相关主题的环境,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接受和践行礼仪知识。
五、活动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家长反馈:教师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对活动内容的吸收和运用。
3. 课后实践报告:教师收集幼儿的课后实践报告,评价幼儿在实践中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1. 故事课件:用于展示活动主题的故事内容。
2. 图片:用于辅助教学,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3. 玩具:用于情景模拟环节,让幼儿亲身体验。
4. 讨论卡片:用于引导幼儿进行小组讨论。
5. 家园联系册:用于与家长沟通交流幼儿在园的表现。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幼儿关注别人的东西是否可以随意拿取。
2. 主体故事:讲述一个关于小朋友拿别人东西的故事,让幼儿观察和理解故事内容。
3. 情景模拟:组织幼儿进行情景模拟,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和感受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是否正确。
活动名称: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社会)
活动目标1.知道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能主动归还。
2.能辨别不良的行为习惯。
3.养成不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活动过程:
倾听1.讲述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教师: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小朋友认真听听故事里都说了什么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红红哪儿做得不对为什么
红红哪儿做得对为什么
小结:红红能把幼儿园的小汽车还回来,所以她很诚实,是个好孩子。
讨论: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讨论交流:家里的东西可以随便拿吗
教师:我们都知道幼儿园的东西不能拿,在家里,爸爸妈妈的东西可以拿吗
小结:如果家长没同意,家里的东西也不可以拿。
所以,拿自己家里的物品时,也要征得家长的同意。
2、讨论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玩具带回家。
教师:如果你喜欢小朋友的玩具,怎么办如果你想把小朋友的玩具带回家,应该怎么办
小结:如果征得对方的同意是可以带回家的。
3、讨论借别人的东西要不要还。
教师:如果你借了别人的东西,应该怎么办
小结:借东西后要好好保管,不能弄脏、弄坏,要及时主动归还。
情境表演幼儿两人一组,表演如何向他人有礼貌的借玩具。
教师:小朋友两人一组,一人在玩玩具,另一人表演怎样向他借玩具。
附: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游戏结束了,玩具要回到自己的家--玩具架里了,可红红喜欢小汽车,想把它带回家:"小汽车,跟我回家吧。
"于是,红红带着小汽车回家了。
半夜时,小汽车看到陌生的地方哭了起来。
"呜--,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红红醒了,看到小汽车在哭,很不好意思。
第二天,红红把小汽车还回了幼儿园。
红红说:"以后,我再也不拿幼儿园的东西了。
"
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狗和小猫同在森林动物园里。
今天,小猫的妈妈帮它买了一个漂亮的彩球,带到幼儿园来了,小动物们都很喜欢。
小狗拿了彩球玩了很久,它想,要是自己也有这样一个彩球那该多好。
后来,它又想了想,这个彩球是小猫的,不是我的,我不能拿回去,我要还给小猫才对。
于是,小狗马上还给了小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