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法钢筋难点问答

平法钢筋难点问答

平法钢筋难点问答
平法钢筋难点问答

平法钢筋难点问答

DF

谢谢yiding52先生画出如此详细的图形。

继续与yiding52先生讨论:

1、是否可以分开两种情况来处理,即

当主梁下部纵筋为一排配筋时,吊筋采用一种算法;

而当主梁下部纵筋为两排配筋时,吊筋采用另一种算法?

2、另外,当采用“吊筋高度 = 主梁高-180”时,也许要同时满足

吊筋高度≥次梁高-1倍保护层?

3、此外,“第3楼”中的模型,是否也要考虑当梁的上部纵筋采用两排配筋的情形?如是,则“180”就有点小了。

YD

对,CDF先生解析得透彻,把吊筋吊在上部二层钢筋得垂直下方,就会避让浇捣混凝土对其的影响,既给后道工序创造了方便,又合理地“自我保护”。

4排筋,h-1500<30d

DF

再请教一下yiding52先生:“第7楼”和“第8楼”是否还有附图?否则,看不懂“4排筋,h-1500<30d”和“4排筋≥30d”的意思?

YD

图片上传成功,就是看不到图,我已将图传在我的博客

DF

把yiding52先生的图片“4排筋,h-150≥30d”上传到本论坛。

顺告yiding52先生“图传不上来”的原因,可能是图的容量太大。因为本论坛的上传图片限制为100KB之内。

有一个把图片容量缩小的办法,以本图为例,原图的容量为848KB,是BMP格式的图。只要通过:进入图片“编辑”,执行“另存为”,把这个图片存为JPG格式,则这个图片就变成38.4KB,就上传成功了。

还有一点注意事项告诉其他网友:回复本帖时不要在屏幕下方的“回复主题”栏内书写,而须点击屏幕主题上方的“回复本文章”按钮,这样,屏幕下方就会出现上传图片所需的“浏览”和“上传”按钮,通过“浏览”,选定及“打开”需要上传的图片文件,然后点击“上传”,则可完成该图片的上传操作。

YD

陈达飞老师的《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释疑解惑》许多书店已经售罄,这么一本广受广大读者欢迎的读物惊闻被人禁止发行,我们深表遗憾。

我近日是为自己一些普及平法的图说文字想出版而专门进京摸行情,才得知这一坏消息的。

我需要对我的图说少许做些手术来应对这个情况。

2008-4-11W疑问两个大跨中间夹着一个小跨

“对于端支座来说,是按“本跨”(边跨)的净跨长度来进行计算的;

而中间支座是按“相邻两跨”的跨度最大值来进行计算。”

请问陈教授:

对于中间支座较小跨的延伸长度也是按较大跨的1/3(或1/4)吗?是不是这样理解的啊?不好意思,我是菜鸟,这是我对字面的理解、

DF

你所说的是正确的:

对于端支座来说,是按“本跨”(边跨)的净跨长度来进行计算的;而中间支座是按“相邻两跨”的跨度最大值来进行计算。

对于中间支座较小跨的延伸长度也是按较大跨的1/3(或1/4)的——因此,就引发出如下的一个问题,如果发生“两个大跨中间夹着一个小跨”的情况,为了避免小跨上部纵筋的重叠,则中间小跨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应该注写在“上部跨中”。——请你看看本论坛前面关于“平法梁”的有关讲座(平法讲座可以通过“精华帖”来查询)。

2008-4-14W暗柱的上层柱筋变大,柱筋变多等如何做法

剪力墙墙身竖向钢筋(包括墙柱和墙身)构造做法按03G101-1第48页,但是该页并没有说明约束或构造边缘构件竖向钢筋的构造做法,比如说某根暗柱的上层柱筋变大,柱筋变多等如何做法,本人觉得是否可套用框架柱做法?谢谢!

DF

你的想法有道理。可以考虑按03G101-1第48页做法的同时,参考框架柱(03G101-1第36页)做法。

例如“某根暗柱的上层柱筋变大”的情况,柱纵筋连接点应该在下一层非连接区之外。

2008-4-18W支座处板底附加筋的问题

请问筏板基础当相邻板底有高差时,支座处板底附加筋已无法通长设置,是否应断开分别锚固?

DF

04G101-3图集第41、44页有基础板“变截面构造”,可以参考。

W

我原先看过了。这两页说明的只是板底通长筋的构造,您的意思是该做法也适用于支座处板底附加筋吗?谢谢

如下图:高低差。该处支座处板底设置了两根附加短筋。

WY

我认为非也可以参照04G101-3图集第41、44页有基础板“变截面构造”

2008-4-24W关于04G101-3有关疑问

问题1:筏形基础在14页有基础基本不考虑抗震的说法,而在40 47 49页有LAE和LA同时出现,我们计算的时候采用哪个呢?

问题2:《高规》7.2.21条: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连接按照框架柱构造那么03G101-1 48页这个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和49页构造边缘构件连接构造岂不是和《高规》发生冲突了??

一丁老师在他的平法函授讲义里提到:03G101-1 48页这个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和49页构造边缘构件连接构用与多层,高层就按照框架柱连接构造执行??那么再请问:这个多层和高层又怎么区分呢??

问题3: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加强部位有什么特殊的构造吗??

我门施工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吗?

DF

1、关于“问题1”:

不要笼统地说“基础基本不考虑抗震”,因为专家们说,一个建筑物要考虑抗震的话,则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要“考虑”抗震的。而标准图集里面的话是说“筏形基础自身的钢筋连接与锚固均基本按非抗震处理”。

标准图集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04G101-3图集第14页第2.6.1条“无论上部结构主体为抗震还是非抗震,本图集梁板式筏形基础与板式筏形基础自身的钢筋连接与锚固均基本按非抗震处理。”——请注意,这里说的是“筏形基础自身的钢筋连接与锚固”,而基础部分与上部结构之间的钢筋连接,则有明确的说法:“当上部结构为抗震时,柱(包括柱脚)和墙在基础内的插筋锚固按抗震处理。”

而且,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本图集”的做法,并且是“基本上”的做法。而在实际工程中,而且有特殊的实际要求的时候,该怎样办呢?图集又说了下列的话:“当设计根据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将基础钢筋的连接与锚固与上部结构一样均按抗震处理时,应对本图集的标准构造做相应变更。”

其实,下面几个页面的具体要求与上面的原则论述是一致的:

04G101-3图集第40页“端部无外伸构造”指出:此时的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LPB下部纵筋伸梁箍筋内侧≥0.4LaE(≥0.4La)并弯钩15d

04G101-3图集第47页“端部无外伸构造”指出:此时的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板BPB下部纵筋弯钩伸入墙身或柱内≥1.7LaE(≥1.7La)且伸至板顶

04G101-3图集第49页“上柱墩SZD构造”指出:上柱墩的垂直钢筋“锚入基础平板内为LaE(La)”

2、关于“问题2”:

既然《高规》7.2.21条规定:“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连接按照框架柱构造”,对于“高层建筑”那就按照《高规》好了。

至于“多层”与“高层”这些概念问题,我觉得“多层”是区别于“单层”而言,即“二层以上”的建筑就是“多层”;而“高层”又是区别于“多层”而言,具体的分界线我记不清楚了,大概是超过八层的建筑就是“高层”建筑吧。

3、关于“问题3”:

请问,你所说的“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加强部位”是什么意思?

如果是说03G101-1图集第49页注1所说的“本图的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仅用于一、二层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以上一层墙肢(见具体工程的相关构件代号)”,那是该工程的结构设计师的事,他知道他所设计的这个工程的第一层或者是第一、二层的剪力墙属于“底部加强部”,此时他就应该在第一、二层或者是第一、二、三层施工图的相应剪力墙标注以“Y”打头的约束边缘构件。对于施工人员来说,只需要“见具体工程的相关构件代号”,凡是以“Y”打头的边缘构件就是约束边缘构件,凡是以“G”打头的边缘构件就是构造边缘构件。

如果你说的是“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与构造边缘构件有何区别”,也就是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在哪里有所“加强”?对比一下

03G101-1图集第49页和第50页就明白了,约束边缘构件比构造边缘构件多了一个“λv/2区域”(参看图集第18页),这个区域的一般工程做法是进行拉筋加密(也有进行箍筋加密的),有时甚至在加密拉筋的同时也进行竖向钢筋的加密,因此在施工时要认真吃透图纸的要求。

WY

首先补充一下问题2:

其实多层与高层的区分有一个很好的记忆方法:1~3层为低层,4~6层为多层,7~9层为小高层,10层以上为高层,楼高100M以上为超高层。

再补充下问题3:

如下图,如陈教授所说的,YAZ3与YAZ5都采用了箍筋加密的做法。在此本人有一点疑问。请问陈教授:此处暗柱内的拉筋是否应为单肢箍?另外拉筋设置的竖向间距,有一种说法是构造边缘构件隔一拉一,约束边缘构件为全部设置,请问对吗?这样设置有这种必要吗?我看到现场的施工对此不重视,经常是在暗柱内稀稀拉拉放几个拉筋,请问这样会有问题吗?

上传图片:

DF

欢迎WY给介绍了“多层、高层”的具体说法。希望大家踊跃参加技术问题的讨论!

1、上面图中的暗柱YAZ3、YAZ5之内有的使用了拉筋,有的使用了箍筋(大箍套小箍)——这就说明了暗柱拉筋的设置方式如同箍筋一样,每一个大箍都对应一个小箍,因此每一个箍筋都对应一个拉筋——即:拉筋的竖向间距与箍筋一样,不存在“隔一拉一”的问题,更不能“稀稀拉拉”地设置拉筋。

在“拉筋竖向间距与箍筋一致”这一点来说,拉筋的确与单肢箍一样,但是,拉筋应该同时钩住两向的钢筋,正如剪力墙身的拉筋要同时钩住水平分布筋和竖向分布筋一样。——但是,剪力墙身拉筋的间距是在墙身表中由设计师明确定义了的(隔一拉一,或者隔二拉一),但暗柱拉筋间距没有另外定义,而是与箍筋间距一致。

2、上面讲述了暗柱拉筋的“竖向设置”。至于暗柱拉筋的“平面布置”,应该由设计师来定义,施工中就是根据设计师给出的暗柱(平面)断面图来进行暗柱拉筋的布置的——无论构造边缘暗柱还是约束边缘暗柱的拉筋设置方式,都是按照设计师给出的暗柱断面图来进行拉筋的布置。显然,约束边缘暗柱的拉筋,布置得比论构造边缘暗柱要密。

我前天的帖子中,已经明确地表达了约束边缘暗柱与构造边缘暗柱的区别(见“问题3”)。结合03G101-1图集第18页和49页来看,对于约束边缘暗柱来说,18页暗柱“斜线”部(λv区域)就是设置箍筋的部分,而“虚线”部分(λv/2区域)就是墙身端部需要设置加密拉筋的部分。

WY

感谢陈教授的答复,由于本人不是结构专业的。因此对约束边缘构件的定义还不是很理解。就比如第一张图中的YAZ3、YAZ5,它们是不是只有λv区域(设置箍筋部分),而没有λv/2区域?

DF

1、(回答楼上的提问)就03G101-1图集第18页和49页的概念来说,你给出的第一张图中的YAZ3、YAZ5,它们是只有λv区域(设置箍筋部分),而没有λv/2区域(加密拉筋的部分)。

2、再就关于“有一种说法是构造边缘构件隔一拉一,约束边缘构件为全部设置”的提问说几句:

构造边缘暗柱除了“箍筋部分”就紧贴着墙身部分;而约束边缘暗柱在“箍筋部分”和墙身部分之间还存在一个“拉筋加密部分”(λv/2区域)。这样一来,就“墙身端部”来看,紧贴着构造边缘暗柱箍筋的墙身上的拉筋可能就是“隔一拉一”(当然也可能是“隔二拉一”,这要看设计师对于墙身拉筋的具体定义);但紧贴着约束边缘暗柱箍筋的墙身上的拉筋就是全部设置的(在λv/2区域之内)。

当然,从03G101-1图集第49页来看,约束边缘暗柱的“λv/2区域”除了可能进行拉筋加密以外,还可能把拉筋变成箍筋——我见过有的工程设计把这部分的拉筋——相邻的两个拉筋连通成一个箍筋。

一般来说,约束边缘暗柱的全长——即“λv区域”和“λv/2区域”这两部分的总长度要大于构造边缘暗柱的长度。不过,从你所给出的YAZ3、YAZ5这两个暗柱来看,它们的长度与构造边缘暗柱的长度也差不多,具体是如何考虑的,还得该工程的结构设计师才能说清楚。

2008-4-26W图纸标注为2/1,请问下排那根是绑在梁中间吗?

当上层筋为两排,图纸标注为2/1,请问下排那根是绑在梁中间吗?绑在左边或者右边可不可以,有什么影响?

WY

这个没有严格的规定,应该左右都可以吧

WY

位置无所谓,只要位于第二排就行

YD

我是觉得这个标注是不当的,讨论没有工程意义。

如果此梁截面宽度b≥185mm,3根25园的钢筋可布置在一排,不需要布置2排。

如果此梁截面宽度b<185mm,3根25园的钢筋一排布置不下,需要布置2排,那么该采用2/2方式才能保证这个梁的中心对称,2/1方式,要保证中心对称,就要将下排这根钢筋放到梁的中间,这样一来与上排钢筋的水平间距还是不能满足规范规定,再说放在中间也没辙固定这根钢筋,从这两个方面,都可以判定2/1不具有可操作性。

再说b<185mm的构件,一般也不会有太大的荷载,不用配多排钢筋(深受弯构件就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这是网友实际工程中遇到的这个情况,截个图上来,大家帮你一起看看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是虚拟的学习题,那么可以就此打住,再深入没有意义。

W

不是虚构的。而是确实遇到过这种图纸标注,这个论坛可以上传图片吗?

DF

关于“上传图片”回答网友的提问:本论坛上传图片的方法——

1、回复本帖时不要在屏幕下方的“回复主题”栏内书写,而须点击屏幕主题上方的“回复本文章”按钮,这样,屏幕下方就会出现上传图片所需的“浏览”和“上传”按钮,通过“浏览”,选定及“打开”需要上传的图片文件,然后点击“上传”

,则可完成该图片的上传操作。

2、本论坛的上传图片限制为100KB之内。

3、BMP格式的图大于100KB时,转换格式的方法:

例如,原图的容量为1.38MB,是BMP格式的图。只要通过:进入图片“编辑”,执行“另存为”,把这个图片存为JPG格式,则这个图片就变成50.9KB,就上传成功了。

W上传图片

YD

2园18通长,支座加1园18,160宽的梁,理论上3园18×3+2×30+2×25=164,>160,实际操作,就放到同一层为好,我前面说过,放到中间,水平之间的距离还是存在问题。

这是结构后处理软件没有做好,所造成的设计瑕疵,如果将1园18换成2园14,面积稍多一些,对结构是好的。

梁的平截面假定要求梁中心平截面对称,混凝土结构梁的钢筋布置也必须中心平面对称。

2008-4-26W墙梁的腰筋如此之多

101明确了1、LL、AL、BKL“侧面构造筋同剪力墙水平筋”2、跨高比《2.5时,墙梁内侧要配置腰筋。为了3、跨高比<2时,配置交

叉筋。

这个时候墙梁内有腰筋,外有墙水平筋,有必要如此配置吗?若如此,拉筋拉那个筋?怎么拉?(拉筋为水平向、竖向隔一拉一)我们工地图纸如此设计,我是一名监理,肯定要照图管理,但内心认为这样纯属浪费。

DF

剪力墙LL、AL的侧面钢筋就是剪力墙水平分布筋;除非设计师另行标注LL、AL侧面钢筋——此时就不需再布置剪力墙水平分布筋。

剪力墙LL当墙厚≥200且<400时布置斜向交叉钢筋,当≥400时布置斜向交叉暗撑。

YD

何处有内有腰筋,外有墙水平筋的不合理要求?

2008-4-30W上部通长筋连接的3个1/3?

1.当框架梁上部通长筋的直径小于支座负筋直筋时,在一跨的两端1/3跨距的地方与支座负筋连接;

2.但由于钢筋的定尺长度有限,通长筋需要连接的时候,可以在跨中1/3跨度的范围之内连接;

3.框架梁上部纵筋不允许在距支座1/3跨距的范围内连接:如何理解? DF

你好!欢迎提出问题!你所提的三个问题如下:

1、当框架梁上部通长筋的直径小于支座负筋直径时,在一跨的两端1/3跨距的地方与支座负筋连接。

这是对的,见于03G101-1图集第54页。当然,连接点位于“Ln/3”是指第一排上部纵筋而言,如果是第二排上部纵筋,其钢筋切断点在“Ln/4”处。

2、第二句话完整地说应该是“当上部通长筋直径与支座负筋直径相同时,上部通长筋可贯通布置,但由于钢筋的定尺长度有限,上部通长筋需要连接的时候,可以在跨中Ln/3跨度范围内的任一点进行连接”。

显然,这第二个问题与前面的第一个问题是前提条件不同的两个问题,不可相提并论。

3、第三句话,“框架梁上部纵筋不允许在距支座1/3跨距的范围内连接”,这是对的,而且需要指出的是,也不能在支座上方连接。

其中的理由是:框架梁支座附近的一个区域是“负弯矩”最大的地方,而钢筋的连接点要避开内力较大处,所以,构造要求规定支座附近(即两个Ln/3再加上一个支座长度的这个范围内)为框架梁上部纵筋的非连接区——不仅上部通长筋不能在此处连接,而且支座负筋也不能在此处连接。

希望你详细地阅读一下本论坛前面播出的“平法讲座”(平法梁部分)的各讲内容。

2008-5-6W悬挑板做法疑问

图一:

上图悬挑板筋锚固做法由于下料施工困难,可否改为图二做法?

DF

原来的施工图(即“顶楼”的图)是正确的,而第一楼的“修改图”不妥,原因有二:

1、悬挑板主筋在支座(梁)的水平锚固长度不足:

在原图中,600悬挑板的主筋伸进支座有一定的长度,因支座长度尺寸未标出,大约有160左右,则悬挑板主筋在支座的水平锚固长度大约有140;而在“修改图”中,悬挑板主筋在支座的水平锚固长度只有80左右。

2、竖向钢筋未能伸到梁的底部:

在原图中,竖向钢筋能够伸到梁的底部,从而使悬挑板主筋(水平段)不能向下掉;而在“修改图”中,竖向钢筋未能够伸到梁的底部,从而不能有效地控制悬挑板主筋在接近支座根部处的“有效高度”,对悬挑板的可靠性安全性不利。

——其实,原图中悬挑板主筋的形状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形状,钢筋加工起来也不算困难,不就是连续弯三个直角弯么?这是钢筋工在制作悬挑板主筋时的一个经常的操作。

YD

图二的详图拆模时会坍塌!

WY

不过那样也是麻烦很多,又不是没有梁,我觉得锚入梁内一个锚长就可以了,何必做得这么复杂?

DF

不仅仅是“锚入梁内一个锚长就可以了”,悬挑板主筋在施工时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1、保证锚入支座足够的锚固长度,尤其要保证足够的锚固水平段长度;

2、保证悬挑板主筋在支座根部附近有足够的有效高度(即控制主筋上皮的保护层厚度)——这一点在悬挑构件中十分重要,在现实工程中多次发生“一拆模就坍塌”的现象,其根源就在这里。钢筋没有少用,就是没有放对地方!(第一楼钢筋大样图的缺陷就在这里,在悬挑主筋的端部有高度控制,而在根部没有高度控制。)

2008-5-6W关于钢筋对焊问题

1.在平法图集中钢筋的连接方式有三种即:机械连接、对焊和搭接连接,其中焊接方式为对焊,请问对焊包括哪几种连接方式?梁纵筋在实际施工中由定尺长度的限制,在组装时主筋进行连接,如采用对焊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对焊一般在平地上施工)请问设计图纸如要求按平法图要求的焊接方式施工如何施工?

2.平法规定梁纵筋接头在同一截面内小于等于50%,在计算钢筋接头百分率时是梁同一截面的钢筋指梁全部纵筋还是梁上部或下部纵筋?

WY

1、对焊有闪光对焊、电渣压力焊、气压焊,闪光对焊、气压焊一般平地操作,电渣压力焊竖向操作一般适用于柱、墙的竖向钢筋焊接。

2、平法规定梁纵筋接头在同一截面内小于等于50%,在计算钢筋接头百分率时是梁同一截面的钢筋指梁上部或下部纵筋的百分率。

DF

WY的回答很好。梁的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是两种不同受力性质的钢筋(例如:在靠近支座处,梁的上部为受拉区,下部为受压区;而在跨中,梁的下部为受拉区,上部为受压区),因此在计算钢筋接头百分率时,梁的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要分别进行计算。

W

梁纵筋在实际施工中由定尺长度的限制,梁纵筋需进行连接,如采用对焊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对焊一般在平地上施工或竖向施工)请问设计图纸如要求按平法图要求的焊接方式施工(即对焊连接)如何施工?

WY

一般情况下,对接焊好,现场帮扎,如果跨数较多,对接好后梁筋很长,不便于现场操作,可以局部对接焊,其焊接长度能满足实际操作就行,可以现场再进行机械连接

DF

对!

2008-5-7W请教问题和咨询购买软件

陈教授,03G101-1中,P54,与P35关于梁中间支座下部钢筋锚固构造中,54页,钢筋断点0.5HC+5D没有出支座,而35页构造图中,0.5HC+5D伸出了支座,请问在计算钢筋锚固长度是,是取LAE,还是取0.5HC+5D;或者取二者的最大值?请您答复我;

另外,请问支座处指哪里?是支座外还是支座里?

还有,您编的(平法释疑与解惑)这本书在那里我能够买到?我问便了郑州所有书店都没货;还有,您的钢筋软件适合河南定额使用么?我有意购买?请您一定答复我;拜托了

在钢筋计算中,我有很多疑惑不能解答

DF

你一下子提了这么多问题,慢慢地逐一回答吧。

1、关于梁中间支座下部钢筋锚固构造的问题

没有规定“锚固在梁中间支座下部钢筋必须伸出支座之外”,只要求钢筋锚固长度取LaE和0.5hc+5d的最大值。

2、不知道你所说的“支座处”的前言后语是什么?如果说“框架梁以框架柱为支座”,就是说框架梁支承在框架柱之上,至于框架梁纵向钢筋的锚固是否伸出框架柱的外端,没有多大的关系。

3、你说的“书”暂时卖不到也不要紧,你可以在这个“平法技术论坛”上的平法讲座中学习到不少内容,尤其是“平法梁”部分,那本书中的不少内容出自这个平法技术讲座。

4、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是全国通用的,因为平法是国家科委和建设部向全国推广的一项通用技术,而我们的软件是根据这个平法技术进行编制的,因此也是全国通用的,它跟套价软件不一样(套价软件可能受各省地方定额的影响)。

我们《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的特点是:操作简单,计算准确,符合平法技术的要求,在一个图形输入界面之下,不但能够计算出钢筋的预算用量和钢筋下料数值,而且还能同时计算出梁、柱、墙、板的混凝土工程量、模板工程量、砌体工程量和其他工程量。

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和其他软件在本网站首页的“下载专区”里免费下载,当然,试用版和正式版会有所不同,不过,你可以通过试用,会更加清楚地了解我们软件的功能特点和操作方法。在下载软件的同时,你还可以下载相关的使用说明书,还可以下载软件的“演示版”。你还可以在本论坛的“钢筋计算论坛”学习到一些关于软件的新功能及操作方法,如果你有任何软件操作问题,可以随时在这个论坛中进行咨询讨论;在“平法技术论坛”的平法讲座及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学习到一些有用的知识,而掌握了这些知识会帮助你更好地操作和使用软件。

5、你很好学,这很好。今后,关于钢筋计算的问题,以及其他工程上的问题,欢迎在论坛上提出,共同研究、讨论。

2008-5-7DF在工程预结算中如何计算钢筋连接的钢筋工程量

这是最近回答用户提问的一个帖子,应为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所以特别摘抄出来,供大家在工程预结算中参考。

关于“钢筋接头”如何计算钢筋工程量和如何套定额的问题,可能各省的定额各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因此,最妥善的办法是和当地的定额管理部门咨询解决。

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例子,我打算从山西省土建定额的分析入手,给大家说明一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研究了山西省2000和2005两部土建定额的有关内容,而且,今天上午还和山西省定额站的负责同志进行了这方面问题的讨论。下面就以2005山西省定额来进行分析,希望这种分析的方法对其他地方的定额也有一定的作用。

研究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本章定额的说明和工程量计算规则,然后,还研究有关定额子目的工作内容和工料机消耗量。

1、山西省定额有钢筋电渣压力焊、锥螺纹连接、直锥螺纹连接等定额子目

所以,钢筋电渣压力焊、锥螺纹连接、直锥螺纹连接等接头按个计算,直接套用相关定额就可以了。

2、如何理解工程量计算规则中的“项目中已综合考虑了施工损耗,不另计”这句话?

(1) 在2005定额关于“钢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中有这样一句话:

项目中已综合考虑了施工损耗,不另计。

(2) 让我们对比一下2005定额与2000定额在钢筋消耗量上有什么区别?

定额中的材料“消耗量”包括用于工程实体上的材料消耗和施工中发生的材料损耗。

我们就以现浇构件钢筋的消耗量为例。在2005定额中,现浇构件钢筋的消耗量一律为1.02(吨),这也是说,钢筋的损耗只有2% 。

而对比一下2000定额,直径10mm以上钢筋的消耗量为1.045(吨),即钢筋的损耗为4.5% 。

这里面的含义是:在2005定额中,这个“2%”的损耗只包括钢筋下料时发生的不能重复利用的钢筋头这样一些材料损耗,而不包含钢筋连接(包括钢筋搭接)这样一些施工技术上的材料消耗。

关于钢筋连接如何计算钢筋工程量的问题,在后面的问题“3、”中讲解。

(3)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一下具体的钢筋制作子目中的工料机消耗量,可以看出:

定额子目中含有:电焊条的材料消耗量

还含有:直流弧焊机的机械台班消耗量

对焊机的机械台班消耗量

这就说明了钢筋焊接接头所使用的施工机械及其耗材在定额中已经给出,因此,在工程预结算中不能再增加这部分内容。但是,在2005定额中未包括钢筋连接(包括钢筋搭接)的材料消耗,这是应该在列入工程预算和工程结算中的。

3、如何计算钢筋连接(包括钢筋搭接)的材料消耗?

(1) 在2005定额关于“钢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中指出:

计算钢筋工程量时,应按施工图或规范要求,计算搭接长度:设计未规定搭接长度的,直径25mm以内(盘圆除外)每8m计算一个接头,直径25mm以上的每6m计算一个接头,接头长度按规定计算。

(2) 如何理解“接头长度按规定计算”这句话?

上面的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中有“接头长度按规定计算”这样一句话,但是定额中找不到计算接头长度的相关规定,这就说明了应该按照工程技术的相应规定去执行。例如:

单面搭接焊的钢筋搭接长度为10d

双面搭接焊的钢筋搭接长度为5d

绑扎搭接的搭接长度(接头百分率25%)为LlE = 1.2LaE ( = xx d :具体的系数查看03G101-1图集第33-34页)在这里,还要注意:当两根不同直径的钢筋搭接连接时,这个“d”按直径较小的钢筋进行计算。

2008-5-8W关于筏板基础问题

当基础梁底部非贯通筋两侧标注不同时,底部非贯通筋锚到支座内的长的度是多少(平法中没有规定)?平法03G101图集中的直锚(0.5hc+5d)规定是否适用于04G101-3图集?

DF

一般情况下,基础梁的底部非贯通纵筋是左右贯穿的,当然其前提是“两侧标注相同”。当两侧标注不同的时候,也应该尽量本着“能通则通”的原则,然后把那些多出的钢筋穿出基础梁的另一侧面之外。——在这里,不能套用03G101-1图集中关于框架梁纵筋(0.5hc+5d)的规定。还有一点,如果“两侧标注不同”其差异大到毫无左右贯穿的地步,则是设计者的问题了。

2008-5-8W直径22以下的钢筋怎样计算焊接接头

现场施工时,框架梁纵筋直径18-22mm的钢筋有采用10d双面帮条焊接,还有的是闪光对焊;但在定额里没有闪光对焊和帮条焊子目,只有大于直径22mm的电弧焊;施工图纸又要求地梁柱梁受力钢筋应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其它钢筋连接方式可采用搭接.若按闪光焊接或帮条焊接;钢筋计算不上搭接,我认为施工方吃亏了,是造价员的失职,若按锥螺纹计算,监理不出签证;请问,能否按帮扎搭接计算呢?或者有更好的方法呢?

另外,你网站上的平法技术讲座在哪呢?我怎样才能进去听课呢?我问的问题很幼秩吧?因为我刚进来,还找不到方向呢?我在做工程结算,又急于寻求答案;请您谅解我急切的心情

DF

首先回答你如何阅读网站上的平法技术讲座的问题:

1、本论坛上发表的“平法讲座”是通过“老用户”提出问题、CDF进行解答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打开“老用户”的主题帖子就可以进行阅读了。本论坛已经把平法讲座的内容定义为“精华帖”了,用户可以通过访问“精华帖”来系统学习平法讲座的内容。

2、打开“精华帖”的操作方法是:

进入“平法技术论坛”之后,在屏幕上方可以见到“论坛首业--平法技术--本栏精华”,此时点击“本栏精华”即可。

3、本论坛的“平法讲座”是2005年7月份开始的,你在看帖子时最好从头开始进行阅读。由于论坛的帖子排列顺序是“后发表的帖子放在最上面”,因此“从头开始进行阅读”就是从最下面的帖子开始阅读。

W

陈教授,我提问的第一个问题您还没有回答呢?渴盼您的回复.另外告诉您,书已收到,刚刚接到,正在看呢

DF

关于“钢筋接头”如何计算钢筋工程量和如何套定额的问题,可能各省的定额各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因此,最妥善的办法是和当地的定额管理部门咨询解决。

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例子,我打算从山西省土建定额的分析入手,给大家说明一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研究了山西省2000和2005两部土建定额的有关内容,而且,今天上午还和山西省定额站的负责同志进行了这方面问题的讨论。下面就以2005山西省定额来进行分析,希望这种分析的方法对其他地方的定额也有一定的作用。

研究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本章定额的说明和工程量计算规则,然后,还研究有关定额子目的工作内容和工料机消耗量。

1、山西省定额有钢筋电渣压力焊、锥螺纹连接、直锥螺纹连接等定额子目

所以,钢筋电渣压力焊、锥螺纹连接、直锥螺纹连接等接头按个计算,直接套用相关定额就可以了。

2、如何理解工程量计算规则中的“项目中已综合考虑了施工损耗,不另计”这句话?

(1) 在2005定额关于“钢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中有这样一句话:

项目中已综合考虑了施工损耗,不另计。

(2) 让我们对比一下2005定额与2000定额在钢筋消耗量上有什么区别?

定额中的材料“消耗量”包括用于工程实体上的材料消耗和施工中发生的材料损耗。

我们就以现浇构件钢筋的消耗量为例。在2005定额中,现浇构件钢筋的消耗量一律为1.02(吨),这也是说,钢筋的损耗只有2% 。

而对比一下2000定额,直径10mm以上钢筋的消耗量为1.045(吨),即钢筋的损耗为4.5% 。

这里面的含义是:在2005定额中,这个“2%”的损耗只包括钢筋下料时发生的不能重复利用的钢筋头这样一些材料损耗,而不包含钢筋连接(包括钢筋搭接)这样一些施工技术上的材料消耗。

关于钢筋连接如何计算钢筋工程量的问题,在后面的问题“3、”中讲解。

(3)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一下具体的钢筋制作子目中的工料机消耗量,可以看出:

定额子目中含有:电焊条的材料消耗量

还含有:直流弧焊机的机械台班消耗量

对焊机的机械台班消耗量

这就说明了钢筋焊接接头所使用的施工机械及其耗材在定额中已经给出,因此,在工程预结算中不能再增加这部分内容。但是,在2005定额中未包括钢筋连接(包括钢筋搭接)的材料消耗,这是应该在列入工程预算和工程结算中的。

3、如何计算钢筋连接(包括钢筋搭接)的材料消耗?

(1) 在2005定额关于“钢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中指出:

计算钢筋工程量时,应按施工图或规范要求,计算搭接长度:设计未规定搭接长度的,直径25mm以内(盘圆除外)每8m计算一个接头,直径25mm以上的每6m计算一个接头,接头长度按规定计算。

(2) 如何理解“接头长度按规定计算”这句话?

上面的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中有“接头长度按规定计算”这样一句话,但是定额中找不到计算接头长度的相关规定,这就说明了应该按照工程技术的相应规定去执行。例如:

单面搭接焊的钢筋搭接长度为10d

双面搭接焊的钢筋搭接长度为5d

绑扎搭接的搭接长度(接头百分率25%)为LlE = 1.2LaE ( = xx d :具体的系数查看03G101-1图集第33-34页)在这里,还要注意:当两根不同直径的钢筋搭接连接时,这个“d”按直径较小的钢筋进行计算。

W

谢谢陈教授的回复,看了贴之后,我翻了翻河南2002定额,我们河南定额规定;设计图纸未注明的钢筋街头和施工损耗,以综合在定额项目内;设计要求采用电弧焊接的,直径22以上的套用电弧焊街头;22以下的仍按帮扎搭接计算。

我请教您的另一个目的是:作为造价员,应怎样从图纸入手,分析计算切入点,使双方审计决算时让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就拿我手边的图纸说明,施工图纸说明中,地梁、柱、梁受力钢筋应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其它钢筋连接方式可采用搭接。可否理解为:首先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不能焊接的采用搭接;在根据定额里22一下电弧焊的要求再按搭接计算;我这样理解有说服力吗?我的目的是往搭接上面靠;还要能有说服力?请您从设计说明中的这句话帮我分析分析,我理解的是否对呢?

DF

按这个施工图纸说明,“地梁、柱、梁受力钢筋应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注意这个“应”字);其它钢筋连接方式可采用搭接。”这里的“其他钢筋”包括:

(1) 地梁、柱、梁的非受力钢筋;

(2) 其他构件(圈梁、板、墙等)的钢筋。

上述这两类钢筋的接头可采用绑扎搭接接头,这是符合施工图设计的。

当施工图设计有明确要求的,应该执行设计的要求。如果施工图设计没有明确要求的,可执行施工组织设计的规定。

一般定额里面讲的话也是这样的:“当设计没有要求时,则……(下面才是定额里的规定)”——这也就是说,定额里的规定不能取代施工图设计里的规定。

2008-5-9W关于筏板基础问题

筏板图集中要求基础主梁箍筋全跨布置,而在图集32页要求基础梁上部竖向构件的箍筋在基础梁内布置即此位置水平向为基础梁箍筋竖向为竖向构件箍筋,不具有可操作性,施工中是否可以将基础梁高范围内的竖向构件箍筋取消,如不能取消如施工?

DF

平法图集要求基础梁上部竖向构件在基础梁内布置的箍筋,其数量有限,一般是两个箍筋(当然当基础梁高太大时,按500间距会增加个别箍筋),其作用是帮助固定上部构件(例如框架柱)的基础插筋的具体位置,这是很必要的,而且只需要(柱箍筋)的外箍,不需要内箍。

WY

对于框架柱在基础梁内设置固定箍筋,有利于施工,当柱宽小于等于基础梁宽度,柱纵筋一般插在梁纵筋内侧无可操作性问题。

YD

基础主梁的箍筋是竖向的,对固定柱竖向钢筋没有贡献;柱箍筋是横向的,对柱竖筋箍筋将发挥他物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入梁范围仅仅放置2~3道柱箍筋,这是最低限度要求;施工是一门技术,过去是需要“吃3年萝卜干饭”刻苦拜师学习方可掌握的!

2008-5-9W关于筏板基础问题

04G101-3 P29:注3:“端部无外伸构造中基础梁底部与顶部纵筋成对连通设置,(可采用通长钢筋、或将底部与顶部钢筋对焊连接后弯折成型),并向跨内延伸或在跨内规定区域连接”

疑问:对焊后焊点位置如何控制,在梁端处焊接是否可以,在同一连接区段是否按照P27图示控制接头面积百分率?

DF

1、标准图集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内容,原则上应该由该施工图的结构设计师来给予明确的规定。看看其他朋友有何见解?

2、有些概念上的问题需要澄清一下:

基础板或者基础梁是一切上部结构的支座,而不是基础梁以某种上部结构为“支座”。

一切上部结构(各种柱或墙)都是采用“基础插筋”的方式来实现其在基础梁或基础板上的锚固。

3、一般情况下,基础梁的底部非贯通纵筋是左右贯穿的,当然其前提是“两侧标注相同”。当两侧标注不同的时候,也应该尽量本着“能通则通”的原则,然后把那些多出的钢筋穿出基础梁的另一侧面之外。——在这里,不能套用03G101-1图集中关于框架梁纵筋(0.5hc+5d)的规定。还有一点,如果“两侧标注不同”其差异大到毫无左右贯穿的地步,则是设计者的问题了。

4、平法图集要求基础梁上部竖向构件在基础梁内布置的箍筋,其数量有限,一般是两个箍筋(当然当基础梁高太大时,按500间距会增加个别箍筋),其作用是帮助固定上部构件(例如框架柱)的基础插筋的具体位置,这是很必要的,而且只需要(柱箍筋)的外箍,不需要内箍。

YD

跨内延伸或在跨内规定区域连接”——28页对跨内规定区域有明确给定

2008-5-12W关于图上作业法的手工计算方法的请求

陈教授,我看了您寄来的资料,非常实用;首先向您表示感谢,其次向您提一个建议:希望您在图上作业法中在增加一些复杂的例子,因为现在的很多施工图纸设计的较复杂,也可以说不是很规范,我们在工程预结算中不能与图集吻合,另外可否有关于平法板、楼梯、人防工程的实例呢?您出版的书里是否比资料里全呢、真想有一本看看啊

另外,想问您一个软件的问题;您的钢筋软件与广联达、神机妙算、鲁班、等的钢筋算量软件相比,具有那些优缺点呢?能说明一下么?

DF

1、关于“资料”

那两本“平法资料”是当时我们进行平法实用技术培训班的教材(内容主要为03G101-1图集),主要内容写于2003年底到2004年初。我们是受山西省造价协会委托在省内进行平法培训的。

后来,2005年在本网站“平法技术论坛”上开办了平法讲座(主要讲了平法梁部分),所以,本论坛上平法讲座的内容比那些“资料”的内容更丰富、更深入了。

再后来,应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约稿,2006年开始写了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这本书,则内容更全面(含前4本平法图集的主要内容),认识也更深刻了,而且书与前面的资料与讲座帖子相比,多了一些插图,更容易阅读。

2、关于“平法梁图上作业法”

这不过是我做钢筋手工计算时的“草稿”而已,为了便于自己和别人阅读这些计算过程,即所谓加强“可读性”,从而提高计算

的准确性,我一贯坚持把计算草稿写得比较清楚和有条理,把已知条件、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都写在一张纸上,这就是“平法梁图上作业法”的由来。

后来在实践中,“平法梁图上作业法”的表现形式也有所改进,在“书”中所介绍的“平法梁图上作业法”就是改进后的格式。

“平法梁图上作业法”毕竟只是一张草稿,在“资料”中也仅仅是介绍了这一方法而已,用户们也会有自己的计算草稿,也能整理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和格式,全凭你自己去实践、去总结。

3、关于“软件”的话题,可能内容更多,以后另帖发出。

DF

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的特点

许多用户这样问:你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有何特点?与国内同类软件相比有何优缺点?现在逐一回答这些问题。

达飞软件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的特点是:操作简单,计算准确,符合平法技术的要求,在一个图形输入界面之下,不但能够计算出钢筋的预算用量和钢筋下料数值,而且还能同时计算出梁、柱、墙、板的混凝土工程量、模板工程量、砌体工程量和其他工程量。

1、软件的输入界面:一个简易的平面图形输入界面,我们称之为“基图”,这是我们自己研制开发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用产品,其特点是容易掌握、操作快捷,很快就能够在基图上布置出符合施工图要求的各种构件,因为我们不需要像施工图那样复杂的各种图例,我们只需要一张“计算简图”,不须数据转换,就能够实现钢筋计算和工程量计算的目的。

例如:

画框架柱,只需要在屏幕上“点”一下;

画框架梁或者剪力墙,只需要在梁或墙的两个端点上各“点”一下。

2、在钢筋标注上,我们也力求简单快捷。

例如:

现浇楼板下部主筋(贯通纵筋),我们只需要在某一块板中“点”一下,便能够完成整个楼层所有同类楼板的双向配筋。

对于楼板上部的扣筋(非贯通纵筋),我们只需在扣筋方向上点击两下,便能布置出该跨的扣筋,而且还显示出该扣筋的分布范围,为用户避免“漏筋”创造了有利条件。用这样的方法,用户能够方便地进行单侧扣筋和跨梁扣筋的布置,而且还能布置横跨两道梁的扣筋。

3、在进行钢筋标注的时候,我们不但力求让用户操作简便,而且还对平法技术的运用有所创新。

例如:

我们创造性运用了“墙身自然走向法”来进行剪力墙暗柱的定义和钢筋标注,这目前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这个方法不但能够处理“单节点暗柱”,而且还能处理“多节点暗柱”(尽管后者在平法图集上尚无节点大样图)。

4、本软件采用和施工一致的分层操作的方法,在一个平面图上同时完成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和模板、混凝土工程量的计算,便于进行施工和计划统计管理。其中柱、墙等竖向构件的插筋和钢筋接头符合施工习惯和03G101-1标准图集的规定。

5、我们一方面按照平法的基本原则来进行软件的设计,同时又不拘泥于书本的约束,而是从工程的实际出发,做到了把平法精神与工程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例如:

平法图集里有KL和WKL的编号,但是在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高低跨”屋面的情况,这时,一些框架梁其一半在低跨屋面上是“屋面框架梁”,而另一半在高跨中却是楼层框架梁。如果把这样一道框架梁统一定义为“WKL”,则满足了这一头、却满足不了另一头。于是,在我们的软件中,不采用“WKL”这样的编号,而把框架梁统一编号为“KL”。至于上述高低跨屋面的“半截为屋面框架梁、另半截为楼层框架梁”的情形,由计算机自动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和处理。

在“顶梁边柱”的节点构造中,我们的软件成功地处理了“柱插梁”和“梁插柱”这两种方案,并且还能够自动计算柱外侧纵筋配筋率和梁上部纵筋配筋率,当这些配筋率超过1.2%时,按平法规定对“柱插梁”和“梁插柱”进行了加强处理。

6、钢筋计算的功能和各项算法是通过编写程序而固定在软件中的,用户一般无法改变软件固有的程序。但我们的软件却给用户提供了一个从外部影响程序的手段,这就是“系统参数”的功能。通过水平菜单的“设置”可以进入到“系统参数”中来。软件的系统参数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数值型参数,另一类为算法型参数。

“数值型参数”的例子:

第5项参数:抗震箍筋的弯钩长度 26d

(用户在运行软件时,可以修改该项参数来进行箍筋弯钩长度的调整。)

“算法型参数”的例子:

第14项参数:边柱与屋面框架梁的节点构造:

1、边柱外侧纵筋伸入屋面框架梁内1.5LaE

2、屋面框架梁上部纵筋弯钩伸入边柱外侧1.7LaE

(用户在运行软件时,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算法来实现: 1、柱插梁; 2、梁插柱)

7、通过钢筋计算输出预算用的《工程钢筋表》和施工用的《钢筋下料表》,在《钢筋下料表》中已扣除钢筋加工时的弯曲伸长值。软件还能输出一系列钢筋工程量的统计数据,包括:钢筋的按规格汇总、钢筋的按构件汇总和钢筋的按定额汇总。

与国内琳琅满目的同类软件相比,本软件的“缺点”,就是没有“三维”显示。不过,我们认为,所谓“三维”显示,其广告效应大于其实用功能。如果说,在“建筑图设计”中,三维显示使整个建筑物“立”起来,还有一点总体形象可见的话,那么,对于一个建筑物全部钢筋的配筋效果的三维显示,除了眼花缭乱以外,不会有更多的好处。实际上,钢筋计算的准确与否,取决于钢筋标注的正确程度,而现在的施工图全部是“平面图”,而平法本身就是“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因此,本软件现在的平面基图完全能够满足平法标注的要求。

立足于实用,力求让用户操作简便,计算结果准确,这是我们软件的优良传统。

关于《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的话题还有很多,以后将陆续进行更详细的介

2008-5-13W关于框架结构LL梁的上部支座筋长度

有二级抗震的框架结构梁;框架主梁中加有次梁LL24(3)250*500 上部筋2?18二级钢筋;与主梁交叉支座处一边支座标为5?18 3/2,请问次梁的第一排支座筋和第二排支座筋长度怎么取值.03G101-3 65页上排中间这一根18的钢筋能按LN/3*2+梁宽取值吗?第二排呢?

WY

根据图集03G101-1第28页第4.4.1条“凡框架梁的所有支座和非框架梁的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值在标准构造详图中统一取值为:第一排非通长筋延伸至LN/3;第二排非通长筋延伸至LN/4处”,所以在此处,第一排非通长筋长度为:2LN/3+支座宽,第二排长度为:2LN/4+支座宽。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请教陈教授,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一书中,第286页倒数12行,陈青来教授讲到,当配置不多于三排纵筋但第一排全部为通长筋时,第二排延伸至LN/3,第三排延伸至LN/5处,当第一排部分为通长筋时,第一排延伸至LN/3,第二排延伸至LN/4,第三排延伸至LN/5,但陈教授在解惑一书中,好像对这个第三排定为LN/4。

DF

WY提出的后一个问题,在本论坛前面已经讨论过,可参看下面主题的帖子以及相关的讨论——“KL负筋延伸长度的问题”

2008-5-13W03G101-2 求解

03G101-2 –P17 AT楼梯板钢筋构造中低端梯梁处和高端梯梁处的扣筋,一个锚固≥La一个锚固≥0.4La+15d为什么?可以取一致吗?那高端锚固做成低端的形式≥La行吗?

YD

答:不行。

您能够注意到(03G101-2)(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图集17页以及21、25、27、28、42和45各页的斜置梯段板上部钢筋上下支座构造要求不同的要求,很好。

楼梯斜置梯段板主要是弯矩和剪力,因为斜置,还存在轴向力,这个斜板,斜置在那里,实际上就存在向下溜滑的变形趋势,为了遏阻这个趋势,我们必须在上面拉住它,在下面推紧它,所以说,为了在上面履行拉住的功能,就对钢筋进入楼梯梁的水平投影长度的最小值予以规定;下面推的功能,总锚固长度满足即可,不用单独考量水平段长度。

2008-5-14W关于LL拉筋的问题

03G101-1图集51页注中说道:“……拉筋间距为两倍箍筋间距,竖向沿侧面水平筋隔一拉一。”现工地上有五排LL腰筋,请问是不是第1、3、5排要放置拉筋,第2、4排则不需要呢?

YD

连梁LL腰筋由剪力墙水平筋拉通,所以,连梁LL的腰筋也有剪力墙拉筋跟进,不要可以按照135/24来定,而是由剪力墙的拉筋跟进即可。

连梁LL的实质不是梁,而是开通剪力墙的洞口上下,将水平钢筋换粗一档二档三档,总体是一篇开洞的剪力墙!

因此,从规范的本来意义出发,先总体在脑海里勾画出一篇墙,将全部水平筋、竖向筋满布,然后开洞,在洞口上下水平钢筋换粗,竖直钢筋改为LL的箍筋,LL中间的各水平筋还是两侧剪力墙的水平钢筋,这就是我们70年代初期,做北京前三门工程探索的基本经验,就是N代《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的原则思路!

W

连梁LL腰筋由剪力墙水平筋拉通,所以,连梁LL的腰筋也有剪力墙拉筋跟进,不要可以按照135/24来定,而是由剪力墙的拉筋跟进即可。

连梁LL的实质不是梁,而是开通剪力墙的洞口上下,将水平钢筋换粗一档二档三档,总体是一篇开洞的剪力墙!

因此,从规范的本来意义出发,先总体在脑海里勾画出一篇墙,将全部水平筋、竖向筋满布,然后开洞,在洞口上下水平钢筋换粗,竖直钢筋改为LL的箍筋,LL中间的各水平筋还是两侧剪力墙的水平钢筋,这就是我们70年代初期,做北京前三门工程探索的基本经验,就是N代《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的原则思路!

YD

我手头的《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的51页,就是像我给您宣传的这般写的:在连梁、暗梁和边框梁侧面纵筋和拉筋构造图名横线的下方——有——注:当设计未注写时,侧面构造纵筋同剪力墙水平分布筋;....

在(03G101-1)(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的19页,剪力墙梁表中编号为LL1的连梁,侧面纵筋栏目对应的也是同QI水平分布筋。

图集是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和《建设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等规范编制的,我是在此把规范的真实意思向各位说清楚,因为我刚好知道规范的真实意思。不知道这位朋友怎么读出了我的说法与图集的相勃!

WY

就至善MM所提的问题画了个图发上来,希望大家共同探讨。

DF

“关于LL拉筋”——应该按第6楼图片的下图来理解——这样也就实现了“竖向沿侧面水平筋隔一拉一”。

W

谢谢xujin所绘之图!yiding52先生认为连梁LL腰筋的拉筋是由剪力墙的拉筋跟进即可。按照上图所示的情况,如果剪力墙的拉筋设计为400×400梅花形,岂不是变为箍筋间距的4倍了?这样就不符合03G101-1图集51页注中的“拉筋间距为两倍箍筋间距”的规定了。再如果LL的腰筋设计为@150,箍筋间距@100,剪力墙的拉筋为600×600梅花形,按照你的意思,LL的拉筋就变为:“拉筋间距为6倍箍筋间距,竖向沿侧面水平筋隔三拉一”,那就更加与图集的“拉筋间距为两倍箍筋间距,竖向沿侧面水平筋隔一拉一。”相勃了。

个人认为陈教授的“应该按第6楼图片的下图来理解”较好。

YD

如果您有幸看到一丁老师的图说,就不会曲解老师的意思!

只可惜这个论坛不允许我发图,我的图,别人拿上来发就可以发,我就不享有图说权。

YD

我是在说在沿高度究竟是1、3、5先还是2、4先开始设置的问题上,沿高度不要刻意人为,而是由墙水平筋的相应拉筋位置连续跟进,规范和我又没说请您在竖向不要考虑箍筋的间距。

徐瑾先生的图说,适用于两侧均为边缘构件的做法,这是在我图说基础上的课题延伸;两端都是墙,不是边缘构件,还就只能按照我说的去做,才是更好的。

DF

连梁LL与普通的梁——框架梁、单梁和连续梁(定额中是这样说的)——不一样。

yiding52先生对于“连梁LL的实质不是梁,……总体是一篇开洞的剪力墙”的认识是正确的。

DF

“只可惜这个论坛不允许我发图,我的图,别人拿上来发就可以发,我就不享有图说权。”——非也。

yiding52先生以前也在这个论坛成功地上传过图片,后来不知怎的就上传不了?yiding52先生也曾发生过在别的网站上未能成功上传的事例。是否机器上或者软件上出了些什么问题,或者被什么病毒感染了?抑或未掌握本论坛上传图片的方法?

再说明一下本论坛上传图片的方法:

1、回复本帖时不要在屏幕下方的“回复主题”栏内书写,而须点击屏幕主题上方的“回复本文章”按钮,这样,屏幕下方就会出现上传图片所需的“浏览”和“上传”按钮,通过“浏览”,选定及“打开”需要上传的图片文件,然后点击“上传”,则可完成该图片的上传操作。

2、本论坛的上传图片限制为100KB之内。

3、BMP格式的图大于100KB时,转换格式的方法:

例如,原图的容量为1.38MB,是BMP格式的图。只要通过:进入图片“编辑”,执行“另存为”,把这个图片存为JPG格式,则这个图片就变成50.9KB,就上传成功了。

W

“两端都是墙,不是边缘构件,还就只能按照我说的去做,才是更好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7.2.15条明确指出:“一、二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应按本规程第7.2.16条的要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一、二级抗震设计剪力墙的其他部位以及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墙肢端部均应按本规程第7.2.17条的要求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既然这样,又怎么会出现所谓的“两端都是墙,不是边缘构件”呢???

“请您在竖向不要考虑箍筋的间距。”又是何意?是不是说在竖向不必考虑剪力墙身拉筋的设计间距,竖向沿侧面水平筋隔一拉一即可?望一丁老师予以明示!

WY

一丁老师的话很好理解,我不止你怎么理解,简单的说,连梁的拉筋在水平方向同剪力墙拉筋筋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布置,水平间距按两倍箍筋间距考虑。

一丁老师说的“两端都是墙”,是指洞口两侧是墙。

W

一丁老师的意思是不是这样:连梁的拉筋在水平方向与剪力墙身的拉筋在同一水平线上布置,水平间距按两倍箍筋间距考虑,竖向沿侧面水平筋隔一拉一。

一丁老师说的是“两端都是墙,不是边缘构件”好像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7.2.15条相勃。

WY

一丁老师的意思可能正是“连梁的拉筋在水平方向与剪力墙身的拉筋在同一水平线上布置,水平间距按两倍箍筋间距考虑,竖向沿侧面水平筋隔一拉一。”这正是连梁LL腰筋的拉筋由剪力墙的拉筋跟进的确切意思。

止于至善不必太咬文嚼字,具体项目碰上这种LL两端为墙柱的情况,可向具体项目的结构设计师咨询。

2008-5-19W什么是框架梁、什么是连续梁?

1、什么是框架梁、什么是连续梁?什么情况下梁既是框架梁又是连续梁?

2、非框架梁L梁下部纵筋应在何处连接比较合适?非框架梁L就不考虑抗震吗?

3、在中间支座,非抗震框架梁下部纵筋在满足La时,都不需要伸过柱子的中心线了吗?为什么?

YD

什么是框架梁、什么是连续梁?什么情况下梁既是框架梁又是连续梁?

答: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2.1.10 框架结构 frame structure 由梁和柱以刚接或铰接相连接而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凡是在这种框架结构中的梁,就是框架梁。

多跨梁以广义砖砌体或混凝土梁为支座,在中间支座连续构造的梁,是多跨连续梁。

什么情况下梁都不会既是框架梁又是连续梁。

非框架梁L梁下部纵筋应在何处连接比较合适?非框架梁L就不考虑抗震吗?

答:非框架梁L梁下部纵筋应在何处连接都比较不合适,只能在中间支座连续通过或锚入中间支座。

如果非地震区不进行抗震设防的非框架梁L就不需要考虑抗震;地震区抗震设防的结构物中,非框架梁L是必须考虑抗震设防的,不但L要考虑抗震设防、楼板也必须考虑抗震设防。地震区抗震设防的房屋,非但梁板都要考虑抗震设防,女儿墙、房屋的天沟、檐口等非结构构件也必须考虑抗震设防,不过梁板和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不是以钢筋连接和锚固是否采用llE/laE的准则来判定,而是通过抗震概念设计在材料强度等级、梁的截面尺寸、板的最小厚度要求和开孔限制等角度入手综合考虑。

在中间支座,非抗震框架梁下部纵筋在满足la时,都不需要伸过柱子的中心线了吗?为什么?

答:在中间支座,非抗震框架梁下部纵筋在满足la时,不是不需要伸过柱子的中心线。而是在满足≥la是,必然已经满足过柱中心线+5d。因为非抗震框架柱不受地震作用,静力设计柱截面一般不会太大,只要≥la,就肯定会过柱中心线+5d。

DF

1、yiding52对于“非框架梁、板和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的问题,解的好!解的切!

2、关于框架梁与框架柱以“铰接相连接而构成承重体系”——能否举例说明之?

YD

这是规范的条文原话,我体会也就是一个框架可以比较多的刚接点和比较少量的铰接节点联合组成。

这种框架,我们结构师一般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中的框架一端垂直搁置在剪力墙上时,将这个节点做成铰接,此时不在采用≥0.4laE+15d的要求进行锚固。

其他大多数节点则还是刚接。

这就是《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修改这个术语的由头,顺告。

DF

谢谢yiding52先生!如果确是“我们结构师一般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中的框架一端垂直搁置在剪力墙上时,将这个节点做成铰接,此时不再采用≥0.4laE+15d的要求进行锚固”的话,那么网上争吵半天的剪力墙支座满足不了水平锚长0.4laE+15d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YD

我们还是要请教具体项目的结构主持人,看看他究竟是按照刚接假定的还是假定为铰接的,两者计算结果有差异的,所以《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及图示》05SG109-3(混凝土结构)的63在常见问题8.6.2中......梁端与剪力墙按固结(刚接)设计而未采取其他(保证刚接的)措施。

WY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及图示》05SG109-3(混凝土结构)中的

8.6.2 剪力墙墙肢与其平面外方向的楼面主梁连接时,梁端与剪力墙按固接设计而未采取其他措施。

原因分析:剪力墙平面外刚度远小于平面内刚度,平面外抗弯能力很小,楼面主梁梁端与剪力墙按固接(特别是仅在墙的一侧连接)时,使得剪力墙平面外产生很大的弯矩,当超过剪力墙平面外的抗弯能力时,会造成墙体开裂甚至破坏。在很多情况下,剪力墙平面外受力的问题未引起结构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因而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

改进措施:应控制剪力墙平面外的弯矩。当剪力墙墙肢与其平面外方向的楼面梁连接时,为减小梁端部弯矩对墙的不利影响,按《高规》JGJ3第7.1.7条的规定,应至少采取以下措施之一:

(1)沿梁轴线方向设置与梁相连的剪力墙,以抵抗该墙肢平面外弯矩,如图8.6.2(a)所示;

(2)当不能设置与梁轴线方向相连的剪力墙时,宜在墙与梁相交处设置扶壁柱,扶壁柱宜按计算确定其截面及配筋,如图8.6.2(b)所示;

(3)当不能设置扶壁柱时,应在墙与梁相交处设置暗柱,并宜按计算确定其截面及配筋,如图8.6.2(c)所示;

(4)必要时,剪力墙内可设置型钢,如图8.6.2(d)所示;

(5)对截面较小的楼面梁一般可将梁与墙的连接做成铰接,并宜在墙梁相交处设置构造暗柱;

(6)将楼面梁设计成变截面梁,减小梁端截面以减小梁端弯矩;

(7)通过调幅减小梁端弯矩,相应加大梁跨中弯矩。

无论采取上述哪种措施,都应保证梁的纵向受力钢筋伸入墙内并有可靠锚固。

上传图片:

DF

感谢WY给出以上详细的资料!

2008-5-20W03G101-1与04G101-3图集疑问

陈教授,对于平法图集,现有如下问题不明白

1、04G101-3第29页,基础主梁JZL端部与外伸部位钢筋构造图中,请问上一排图中的主梁端部箍筋从距边柱或角柱边50mm处开始设置第一根,若基础主梁宽度小于上柱宽度,在基础主梁处按第31页设置了构造侧腋,那么在侧腋内设置的箍筋是与基础主梁内设置的箍筋是等截面,还是变截面设置?

2、请问04G101-3第40页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LPB端部与外伸部位钢筋构造,图中括号内的跨中底部无Y向非贯通纵筋是什么意思,不明白为什么在这里的含义?

3、04G101-3第41页,下一排的基础平板变截面部位中层钢筋构造图中,为什么右侧平板底部钢筋向左边锚固la的起点位置与左侧平板向右侧锚固la的起点位置不在同一个点上呢?

4、某层柱截面750*700,配筋为26根二级直径25mm的纵筋(B边6根,H边5根,4根角筋),上一层柱截面为600*550,配筋为22根二级直径22mm的纵筋(B边5根,H边4根,角筋4根),层高均为3600mm,框架梁截面300*700,二级抗震,C30混凝土,钢筋绑扎连接。请问按照03G101-3第38页抗震KZ中柱变截面位置纵向钢筋构造图和03G101-1第36页抗震KZ纵向钢筋连接构造图,对于边柱和角柱钢筋工程量怎样来计算?

DF

1、请注意“基础主梁JZL端部箍筋从距边柱或角柱边50mm处开始设置第一根”的提法:其实,整个基础主梁JZL都“满布”箍筋,只不过其中有一个箍筋位于“柱边50mm处”。

基础主梁JZL箍筋的宽度是根据基础主梁JZL的宽度来计算的,与侧腋无关。

2、你结合此图看看04G101-3第39页“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LPB钢筋构造”就明白了,第39页图跨中只有“X向贯通纵筋”,没有“X向非贯通纵筋”——同样可以理解“Y向”的构造。

3、04G101-3第41页的基础平板变截面部位“中层钢筋构造图”,板筋的锚固长度是按照“基础梁(即“支座”)截面长度方向”来考虑的,所以,右侧板筋的锚固长度从基础梁的右边缘算起,而左侧板筋的锚固长度从基础梁的左边缘算起。

4、下柱钢筋比上柱多时执行03G101-1第36页的“图3”。

从工程预算的需要出发,本层的25mm柱纵筋只需要考虑B边和H边每侧各有一根钢筋“从梁底开始向上伸出1.2LaE”然后截断,其余钢筋伸出梁顶“三选一”的高度处截断,而上一层的22mm柱纵筋与其“对接”。

如果是从施工的需要出发,则要考虑钢筋制作时的形状,何时为“直通”到上一层,何时为“弯曲通”到上一层(“中柱”一般按此做法)。至于边柱和角柱:边柱有一边的侧面筋为“直通”到上一层,角柱有一根角筋和两边的侧面筋为“直通”到上一层;其余的钢筋或者是“弯曲通”到上一层,或者是下一层钢筋截断弯锚,上一层钢筋插入下一层1.5LaE,这取决于框架梁的截面高度(它影响斜率“c/hb”的比值)。(说明一下,上述侧面筋的“直通”有些近似的意思,严格地说,多少有些弯曲。)

WY

楼主的第2问,括号内的跨中底部无Y向非贯通纵筋是什么意思,应该是一个注写,表明跨中底部无Y向非贯通纵筋,图集是按X向编写的,如果图集按Y向编写,括号内注写的应是跨中底部无X向非贯通纵筋。

2008-5-20W请问梁顶标高

请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梁顶标高高差是相对结构层楼面标高的值,这个结构层楼面标高本人一向理解是该梁所在楼层的标高,而不是指该梁具体所在的哪一块板的标高,我的理解对吗。我都差点搞闷了

上传图片:

DF

“梁顶标高高差,系指相对结构层楼面标高的高差值”——这是03G101-1图集第25页给出的定义。

对于该页下面所举出例子中的“44.950m”和“48.250m”,只能认为分别是两个结构层楼面标高值,而不是“哪一块板”的标高值。试想,在“44.950m”的结构层楼面中,如果有一块板(B1)的标高注写为“-0.050”,即这块板的板顶标高为44.900m,这时候,在该结构层楼面中有一道框架梁的梁顶标高高差标注为“-0.050”,此时该梁的顶面标高是“44.900m”(比结构层楼面低0.050m)还是“44.850m”(比B1低0.050m)呢?显然,应该是“44.900m”。

同样的例子也可以应用在“48.250m”的结构层楼面上。在“48.250m”的结构层楼面中,如果有一块板(B2)的标高注写为“-0.050”,即这块板的板顶标高为48.200m,这时候,在该结构层楼面中有一道框架梁的梁顶标高高差标注为“-0.050”,此时该梁的顶面标高是“48.200m”(比结构层楼面低0.050m)还是“48.150m”(比B2低0.050m)呢?显然,应该是“48.200m”。

W

对陈教授的详细的答复,不甚感谢。

关于这个问题的起因是:前段时间图纸会审时,设计图纸上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本人当时向结构设计师提出这个错误时,他们确十分肯定的回答:就是指具体的所在板标高。

毕竟人家是设计,而我只是一名甲方,当时我自己都没有主见了。

做为一名设计人员既然可以范这么简单的错误,不敢想象!

WY

如果设计人员这样确认,只能说明设计没有很好理解平法图集的制图规则,也就没有按平法制图规则进行设计标注,那只能以设计解释为准。

YD

肯定是(-0.05)所标注的某具体的梁或板与楼层其他标准标高梁或板的落底数值,没有任何歧义。

如果(-0.05)注写在某甲梁上,不代表某甲梁的具体标高与其他非特别标注的标准标高的落低50mm,那他写上去干什么!!

能够将(-0.05)读成不是这标注所在梁板的落低值,着实也需要不小的能耐!

2008-5-23YD地震中房屋倒塌的两大原因及其思考

地震中房屋倒塌的两大原因及其思考

唐才均(江苏山水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设计院江苏镇江 212400)

描述地震常常有两个指标:一是人们平常说的震级,它根据一次地震主震所释放的总能量;还有一个是烈度,代表地震对地标的破坏程度,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时,采用烈度指标。

如果房屋在地震中倒塌损毁,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地震伴随的山崩、滚石、泥石流等地址灾害所造成,另一个是是房屋本身受到地震动地面加速度的作用。前一种,不要说房屋,就是实地上公路都抗不住,就是在全世界范围人力不可抗拒的灾害,只能是避开这种有可能发生地震地质灾害地方进行建设和生存。后一种,各国抗震科学家都在不断地从地震震害的考察中汲取抗震经验,取得了许多有成效的经验。后一种破坏可分为3类

首先,没有按照抗震规范进行抗震设防。我国早在1959年,就制定了《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国民经济稍有好转,又制定64版《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国家建委又适时颁发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 11-74,在各个历史时期,国家提出相应的房屋抗震标准,唐山大地震以后几经修改,现行的有2001年发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但有的房屋没有依照标准进行设计与施工,就不具有必要的抗震性态,在地震影响下出现破坏。

其次,工程设计与施工质量不符合现行标准的规定。建筑没有按照平面规则,立面均匀的要求设进行设计,施工质量存在折扣,抗震

《新平法识图和钢筋计算》练习题和答案

《新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第一版勘误表 练习题答案

第二章 第五节 一、单选题 1、当图纸标有:KL7(3)300х700 GY500х250表示?( D ) A、7号框架梁,3跨,截面尺寸为宽300、高700,第三跨变截面根部高500、端部高250 B、7号框架梁,3跨,截面尺寸为宽700、高300,第三跨变截面根部高500、端部高250 C、7号框架梁,3跨,截面尺寸为宽300、高700,第一跨变截面根部高250、端部高500 D、7号框架梁,3跨,截面尺寸为宽300、高700,框架梁竖向加腋,腋长500、腋高250 2、架立钢筋同支座负筋的搭接长度为:( C ) A、15d B、12d C、150 D、250 3、一级抗震框架梁箍筋加密区判断条件是( B ) A、1.5Hb(梁高)、500mm取大值 B、2Hb(梁高)、500mm取大值 C、1200mm D、1500mm 4、梁的上部钢筋第一排全部为4根通长筋,第二排有2根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为(B ) A、1/5Ln+锚固 B、1/4Ln+锚固 C、1/3Ln+锚固 D、其他值 5、当图纸标有:JZL1(2A)表示?( A ) A、1号井字梁,两跨一端带悬挑 B、1号井字梁,两跨两端带悬挑 C、1号剪支梁,两跨一端带悬挑B、1号剪支梁,两跨两端带悬挑 6、抗震屋面框架梁纵向钢筋构造中端支座处钢筋构造是伸至柱边下弯,请问弯折长度是( A ) A、15d B、12d C、梁高-保护层 D、梁高-保护层х2 7、梁有侧面钢筋时需要设置拉筋,当设计没有给出拉筋直径时如何判断( A ) A、当梁高≤350时为6mm,梁高>350mm时为8mm B、当梁高≤450时为6mm,梁高>450mm时为8mm

平法钢筋识图算量课程设计心得

平法钢筋识图算量课程设计心得 周第九周时,老师布置下来了课程设计的任务,也是检验我们专业知识学好与否的一次机会。 在刚接触到课程设计时,一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开始完成这个学习任务,看到老师发下来的图纸也不知道该从哪一根钢筋开始计算,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没办法,为了完成了老师的任务,我仔细翻阅书本,查找资料,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在完成这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在之前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还有很多没有理解透彻的,依旧有很多知识需要巩固和加强。每当在课程设计作业的完成中遇到瓶颈时,会用更多的时间来翻阅专业书,会不自觉地开始把每一节专业课程的知识一个个联系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我的进度很慢,但是随着对钢筋的认识越来越深,对计算公式的越来越熟悉,我的速度渐渐的加快了很多。 在课程设计中,我总结了一下课本中的知识和一些基本概念。 一、箍筋表示方法: 二、⑴10@100/200(2) 表示箍筋为10 ,加密区间距100, 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10@100/200(4) 表示箍筋为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8@200(2) 表示箍筋为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8@100(4)/150(2) 表示箍筋为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梁 (1)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平法识图和钢筋计算

1 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 本章在这里主要介绍平法识图概述、钢筋计算的主要内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为后面各章具体的技术内容讲述奠定基础。 1.1 平法识图概述 1.1.1 平法及其产生 1)什么是平法 “平法”系指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简称平法。它是我国目前现行的具体工程结构施工图设计的主要方法。为简化起见下面统以“平法”进行表述。 “平法”其表达形式概括起来,就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新型完整的结构施工图。 2)平法的产生 平法的创始人是山东大学陈青来教授,在创立平法的时候,他在山东省建筑设计院从事结构设计工作。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设计任务非常繁重,为了加快结构设计的速度,简化结构设计的过程,他吸收了国外的经验,结合中国建筑界的具体实践,创立了平法。 3)平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平法”是我国对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表示方法所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是国家科委和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它的推广及应用,具有其重要意义与作用: (2)“平法”它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由于它把构件尺寸和配筋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使其结构施工图的数量大大减少,这不但减少了绘图的工作量,而且,结构设计的后期计算,如每根钢筋形状和尺寸的具体计算、工程钢筋表的绘制等,也都免去而不作了。这样,它不仅精简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设计(绘图)的程序,极大地的解放了结构设计师的繁重劳动,加快了结构设计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结构设计的质量。 (3)平法实施以后,对施工企业来讲,首先是施工人员到工地携带的图纸少了,并且还减少了结构施工图的阅读时间。因此,“平法”制图规则不仅是结构设计师者完成柱、墙、梁平法施工图的设计依据,而且也是施工、监理人员准确理解和实施平法结构施工图的依据。 1.1.2 平法图集与其他标准图集的区别 (1)一般标准图集所含的内容 我们以往使用的一般标准图集,都是“构件类”标准图集,例如预制混凝土板图集、预制混凝土拱形屋架图集等,该类图集对每一个具体的构件,除标明了其工程的做法外,还给出了明确的工程量,如混凝土体积、各种钢筋的用量及预埋铁件的用量等。

钢筋工程量计算方法总结

钢筋算量基本方法小结 一、梁 (1)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 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 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 度>800mm 夹角=60° ≤800mm夹角=45°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支座负筋 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 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

平法钢筋下料计算

平法钢筋下料计算 平法制图的钢筋工程下料及算量 一、梁(不完整,待以后补充完整): 1.焊接按绑扎计算长度,预算时不另行计算焊接费用,机械连接费用由双方协议确定。 2.φ>12时,8米一个搭接,φ≤12时,12米一个搭接。 3.梁端加密区(Ⅱ级)长度=1.5hb 。 hb——梁高 4.绑扎搭接区内箍筋应加密,机械连接没有箍筋加密要求。 5.定额计算时只分φ10以内和φ10以外两类计费。 6.根据最新的03G101图集规定,支座负筋伸向梁中的长度第一皮和第二皮均按1/3较大跨长度值取用(原图集中规定为支座负筋伸向梁中的长度第一皮按1/3较大跨长度值,第二皮均按1/4较大跨长度值取用). 二、板: 板筋主要有: 1)受力筋(单向、双向、单层、双层); 2)支座负筋; 3)分布筋; 4)附加钢筋(角部的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 5)支撑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1.受力筋: 底筋长度L=净长+左支座max {b/2、5d}+右支座max {b/2、5d}+两

端弯钩(如果是Ⅰ级钢筋); 面筋长度L=净长+2 la(两端均为端支座) b——支座宽,d——钢筋直径。 根数=(净长-扣减值)/布筋间距+1 2.支座负筋及分布筋: 负筋长度=设计负筋长度+左弯折+右弯折【板厚-2×保护层(预算时只减一个保护层)】 负筋根数=布筋范围/布筋间距+1; 分布筋长度:有3种计算方法: 1)和负筋搭接计算(采用150搭接长度或250最小锚固长度和300最小搭接长度,任取一种); 2)按轴线长度计算; 3)按负筋布置范围长度计算。 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但首选第一种方法。 3.附加钢筋(角部的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及支撑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附加钢筋长度=设计标示长度+左弯折+右弯折【板厚-2×保护层(预算时只减一个保护层)】 (注:角部放射筋长度有时长度是从角部向两边逐步递减的)支撑钢筋是为了保证双层筋的上层钢筋位置的措施钢筋(码凳),一般情况下是每间距1米布置一根,规格为比板筋大一个规格,长度为该跨净跨长度,支撑腿长度为板厚减保护层的两倍腿间距为1米。

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教案

Xxxxxxxxx 教案本 学年 xxxxxxxxxxxx 第 x 学期课程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 教材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 班级 xxxxxxxx 专业 xxxxx 总计划课时 72 本学期计划课时 72 教学系(部) xxxxxxxxx 教研室 xxxxxxx 任课教师 xxxxxxxxxxxxx

本节课讲授内容:任务1 基本知识建筑施工图的组成与识读 一、引入新课 施工图定义:表示工程项目总体布局,建筑物的外部形状、内部布置、结构构造、内外装修、材料作法以及设备、施工等要求的图样。 一套完整的施工图一般包括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给排水、采暖通风施工图及电气施工图等专业图纸,也可将给排水、采暖通风和电气施工图合在一起统称设备施工图。 二、讲解 建筑施工图:主要用来表示房屋的规划位置、外部造型、内部布置、内外装修、细部构造、固定设施及施工要求等。基本图纸有施工图首页、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 详图。 结构施工图:是关于承重构件的布置,使用的材料,形状,大小,及内部构造的工程图样,是承重构件以及其他受力构件施工的依据。基本图纸有结构平面布置图和各构件的构件详 图(如基础、梁、板、柱、楼梯的详图)等。 设备施工图:主要表示各种设备、管道和线路的布置、走向以及安装施工要求等。设备施工图又分为给水排水施工图(水施)、供暖施工图(暖施)、通风与空调施工图(通施)、电气施 工图(电施)等。 上课 日期 年月日周次节次本课程已完成 0学时,本次教学为本学期的第 1次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 注 释 三、布置作业 每人翻阅整套建筑施工图。 上课 日期 年月日周次节次本课程已完成 1学时,本次教学为本学期的第 2次教学 目标 任务2 基本知识 教学 重点 结构施工图的组成与识读

各种结构钢筋计算总结

适合各种结构的钢筋计算方法总结 一、梁 (1)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 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800mm夹角=45°

平法钢筋识图算量课程设计心得

平法钢筋识图算量课程设计心得 通过一个学期对平法钢筋与识图这门课程的学习,在学习周第九周时,老师布置下来了课程设计的任务,也是检验我们专业知识学好与否的一次机会。 在刚接触到课程设计时,一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开始完成这个学习任务,看到老师发下来的图纸也不知道该从哪一根钢筋开始计算,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没办法,为了完成了老师的任务,我仔细翻阅书本,查找资料,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在完成这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在之前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还有很多没有理解透彻的,依旧有很多知识需要巩固和加强。每当在课程设计作业的完成中遇到瓶颈时,会用更多的时间来翻阅专业书,会不自觉地开始把每一节专业课程的知识一个个联系起来。刚开始的时候,我的进度很慢,但是随着对钢筋的认识越来越深,对计算公式的越来越熟悉,我的速度渐渐的加快了很多。 在课程设计中,我总结了一下课本中的知识和一些基本概念。 一、箍筋表示方法: 二、⑴φ10@100/200(2)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 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 φ10@100/200(4)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

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 φ8@200(2)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 φ8@100(4)/150(2)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梁 (1)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 支座宽≥Lae且≥+5d,为直锚,取Max{Lae,+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5d }

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试卷A

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试卷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下列选项中,属于框支梁编号的为() A.KL01(2A) B.WKL01(2B) C.KZL01(3) D.JZL01(2A) 2. 下列选项中,属于屋面框架梁编号的为() A.XL01(2A) B.KL01(2B) C.WKL01(3) D.KZL01(2A) 3. 钢筋强度等级HPB300中,H、P、B分别代表()。 A、热轧、带肋、钢筋 B、热轧、光滑、钢筋 C、冷轧、带肋、钢筋 D、冷轧、光滑、钢筋 4. 下列选项中,属于剪力墙上柱的代号为() A、KZZ B、XZ C、LZ D、QZ 5. 下列选项中,属于约束边缘转角墙柱代号的为()。 A、YYZ B、YDZ C、YBZ D、YJZ 6.下列选项中,属于基础主梁的编号为() A.JLL01(2B) B.JL01(1A) C.JCL01(1B) D.JZL01(2A) 7. 楼板开间为3.6m,进深为4.2m,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这块板负筋长度值的为()。 A、800mm B、900mm C、1000mm D、1100mm 8. 下列选项中,属于地下室外墙代号的为()。 A、ISQ B、DWQ C、OSQ D、TBQ 9. 室内剪力墙顶层竖向钢筋与下一层竖向钢筋不全在同一平面机械连接,相邻两节点的间距为()。 A、300mm B、400mm C、500mm D、600mm 10.下列选项中,属于悬挑板代号的为()。 A、LB B、WB C、XB D、ZSB 11. 下列选项中,属于构造边缘端柱代号的为()。 A、GAZ B、GBZ C、GDZ D、GJZ 12. 下列选项中,属于约束边缘暗柱代号的为()。 A、YAZ B、YBZ C、YDZ D、YYZ 13. 下列选项中的楼梯,其楼梯板是由踏步板、低端平板和高端平板组成的为()。 A、AT B、BT C、CT D、DT 1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桩基础编号的有()。 A、CT J01 B、CT P01 C、CTL01 D、CTZ01 15. 下列选项中,属于阶形普通独立基础代号的为() A.DJ P B.DJ J C.BJ J D.BJ J

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表

第一章G101平法钢筋总结表 第一节梁构件钢筋计算总结表 一、抗震楼层框架梁 (一)上部通长筋总结 上部通长筋总结,见表1-1 表1-1 抗震楼层框架梁上部通长筋的锚固与连接 情况出处 上部通长钢筋锚固 端支座 直锚Max(0.5hc+5d,laE)03G101-1第54页 弯锚Max(0.5hc+5d,0.4laE)+15d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 法设计与施工规则》 第304页 中间支座变 截面 梁顶有高差且c/h> 1/6 高标高钢筋弯锚Max(0.5hc+5d,0.4laE)+15d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 法设计与施工规则》 第311页 低标高钢筋直锚laE03G101-1第61页梁顶有高差且c/h≥ 1/6 上部通长筋斜弯通过,不断开03G101-1第61页梁宽度不同 宽出的不断直通的钢 筋弯锚 Max(0.5hc+5d,0.4laE)+15d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 法设计与施工规则》 第313页 悬挑梁 跨内外无高差上部通长筋伸至皮层挑端,下弯至梁底后回弯5d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 法设计与施工规则》 第298页悬挑梁比跨内顶面底, 且c/hc≤1/6 上部通长筋斜变通过,不断开03G101-1第66页 悬挑梁比跨内顶面底, 且c/hc>1/6 跨内框架梁上部通长筋根据支座宽度直锚或弯锚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 法设计与施工规则》 第316页 悬挑梁上部钢筋伸入 跨内直锚 Max(la,0.5hc+5d) 悬挑梁比跨内顶面高, 且c/hc≤1/6 上部通长筋斜弯通进,不断开 悬挑梁比跨内顶面高, 且c/hc>1/6 跨内框架梁上部通长筋根据支座宽度直锚或弯锚 悬挑梁上部钢筋伸入 跨内弯锚 Max(hc-c,0.4laE)+15d 悬挑梁上部钢筋伸入 跨内直锚 Max(la,0.5hc+5d)+5d 上部通长筋连接直径相同跨中1/3范围连接03G101-1第54页直径不同两端与支座钢筋搭接搭接长度L1E=1.6LaE,即接100%接头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 法设计与施工规则》 第286页

梁钢筋平法识图及算量入门

一、箍筋表示方法: ⑴ φ10@100/200(2)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 φ10@100/200(4)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 φ8@200(2) 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 φ8@100(4)/150(2) 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一、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 ⑴ 3Φ22,3Φ20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 下部钢筋为3Φ20。 ⑵ 2φ12,3Φ18 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 下部钢筋为3Φ18。 ⑶ 4Φ25,4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 下部钢筋为4Φ25。 ⑷ 3Φ25,5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 下部钢筋为5Φ25。 二、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 ⑴ 2Φ20 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 2Φ22+(4Φ12)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 6Φ25 4/2 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 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 ⑴ G2φ12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 G4Φ14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⑶ N2Φ22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⑷ N4Φ18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 ⑴ 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 6Φ25 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 (-2 )/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下排筋 5Φ25,通长布置。 五、标注示例: KL7(3)300×700 Y500×250 φ10@100/200(2) 2Φ25 N4Φ18 (-0.100) 4Φ25 6Φ25 4/2 6Φ25 4/2 6Φ25 4/2 4Φ25 □———————————□———————□———————————□ 4Φ25 2Φ25 4Φ25 300×700 N4φ10 KL7(3) 300×700表示框架梁7,有三跨,断面宽300,高700。 Y500×250表示梁下加腋,宽500,高250。 N4Φ18 表示梁腰中抗扭钢筋。

钢筋平法计算手册全集

钢筋平法计算手册 第一章钢筋计算相关知识 一、“平法”基本原理 “平法”视全部设计过程与施工过程为一个完整的主系统,主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 基础结构、柱墙结构、梁结构、板结构,各子系统有明确的层次性、关联性和相对完整性。 1、层次性:基础宀柱、墙宀梁宀板,均为完整的子系统; 2、关联性:柱、墙以基础为支座-柱、墙与基础关联;梁以柱为支座-梁与柱关联;板以梁为支座-板与梁关联; 3、相对完整性:基础自成体系,柱、墙自成体系,梁自成体系,板自成体系。 二、“平法”应用原理 1、将结构设计分为“创造性设计”内容与“重复性”(非创造性)设计内容两部分,两部分为对应互补关系,合并构成完整的结构设计; 2、设计工程师以数字化、符号化的平面整体设计制图规则完成其创造性设计内容部分; 3、重复性设计内容部分:主要是节点构造和杆件构造以《广义标准化》方式编制成国家建筑标准构造设计。 正是由于“平法”设计的图纸拥有这样的特性,因此我们在计算钢筋工程量时首先结合“平法”的基本原理准确理解数字化、符号化的内容,才能正确的计算钢筋工程量。 三、钢筋计算原理 我们在计算钢筋工程量时,其最终原理就是就算钢筋的长度。如(图1) (图1)

四、钢筋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GB50010-2002 注:表中直径的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仅适用于有纵肋的热处理钢筋

注: 1、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直接由本表确定抗震等级;其他设防类别的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的规定调整设防烈度后,再按本表确定抗震等级; 2、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设防烈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3、框架-剪力墙结构,当按基本振型计算地震作用时,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框架部分应按表中框架结构相应的抗震等级设计; 4、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按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确定其抗震等级。 六、混凝土保护层 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钢 注: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 七、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laE ―― 03G101-1P34

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经典试题

平法单项选择题 1.梁平面注写包括集中标注与原位标注,施工时,以( )取值优先。 A. 集中标注 B. 原位标注 C.平面标注 D.截面标注 2.当抗震结构中的非框架梁、悬挑梁、井字梁,及非抗震设计中的各类梁采用不同的箍筋间距及肢数时,用“/”将其分开。注写时,在“/”前后分别注定( ) 的箍筋、间距及肢数。 A. 梁支座端部/梁跨中部分 B. 梁跨中部分 C. 梁支座端部 D. 梁跨中部分/梁支座端 部 3.构件代号“GAZ”代表的意思是() A.边缘暗柱 B.约束边缘暗柱 C.非边缘暗柱 D.构造边缘暗柱 4.梁平法中标注的KL L1(2A)表示()。 A 1号框架梁,两跨一端带悬挑 B 1号框架梁,两跨两端带悬挑 C 1号框架梁,两跨一端带悬挑 D 1号框架梁,两跨两端带悬挑 5.梁平法中标注KL7(3)300*700 Y500*250表示()。 A 7号框架梁,3跨,截面尺寸为宽300、高700,第三跨变截面根部高500、端部高250 B 7号框架梁,3跨,截面尺寸为宽700、高300,第三跨变截面根部高500、端部高250 C 7号框架梁,3跨,截面尺寸为宽300、高700,第一跨变截面根部高250、端部高500 D 7号框架梁,3跨,截面尺寸为宽300、高700,框架梁加腋,腋长500、腋高250 6.板块编号XB表示()。 A 现浇板 B 悬挑板 C 延伸悬挑板 D 屋面现浇板 7.当梁上部纵筋多余一排时,用( )符号将各排钢筋自上而下分开 A、/ B、; C、* D、+ 8.梁中同排纵筋直径有两种时,用( )符号将两种纵筋相连,注写时将角部纵筋写在前面 A、/ B、; C、* D、+ 9.框架梁平法施工图中集中标注内容的选注值为( )。 A.梁编号 B.梁截面尺寸 C.梁箍筋 D.梁顶面标高高差 10.下列关于梁、柱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A.梁采用平面注写方式时,集中标注取值优先。 B.梁原位标注的支座上部纵筋是指该部位不含通长筋在内的所有纵筋。 C.梁集中标注中受扭钢筋用G打头表示。 D.梁编号由梁类型代号、序号、跨数及有无悬挑代号几项组成。

钢筋平法识图的认识总结

钢筋平法识图的认识总结 本学期了解一些关于平法识图的知识,并发现了其应用的广泛性。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平法图解的了解学习,进一步知晓了建筑构件中一些钢筋的配置以及布置方法,进一步了解了有关建筑识图的知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简称平法,这种所谓"平法"的表达方式,是将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法的制图规则,直接表示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 完整的结构施工图。平法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表示方法。学习平法图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进行分析加以运用,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平法的真正内涵。平法制图适用于各种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柱、剪力墙、梁等构件的结构施工图。 一、梁平法两种标注: 1.集中标注 (1)梁编号:类型代号、序号、跨数、有无悬挑代号。 (2)梁截面尺寸。当为等截面梁时, 用b×h表示;当有悬挑梁且根部和端部的高度不同时,用斜线分隔根部与端部的高度值。即为b×h1/h2。 (3)梁箍筋,包括钢筋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值。箍筋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不同间距及肢数需用斜线(“/”)分隔;当梁箍筋为同 一种间距及肢数时,则不需要用斜线;当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箍筋肢数相同 时,则将肢数注写一次;箍筋肢数应写在括号内。加密区范围见相应抗震级 别的标准构造详图。如φ10@100/200(4),表示直径为10mm的Ⅰ级钢筋, 加密区间距为100mm,非加密区间距为200mm,均为四肢箍。 2、原位标注 (1)梁支座上部纵筋数量、等级和规格,写在梁上方,且靠近支座。 当上部纵筋多于一排时, 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如:6φ25 4/2:上一排纵筋为4φ25, 下一排纵筋为2φ25。 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 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连, 注写时将角部纵 筋写在前面。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不同时, 须在支座两边分别标注;相同 时, 可仅在支座的一边标注配筋值, 另一边省去不注。 (2)梁下部纵筋数量、等级和规格,写在梁下方,且靠近跨中。 梁的集中标注中分别注写了梁上部和下部均为贯通的纵筋值时,则不需要在 梁下部重复做原位标注。当下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 上而下分开。如:6φ25 2/4:上一排纵筋为2φ25,下一排纵筋为4φ25。全 部伸入支座;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 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连, 注

钢筋平法表示识图入门总结

钢筋平法表示识图入门总结—建工、监理、造价的同学都应该明白平法 标签:钢筋识图入门——建工、监理、造价的同学都应该明白平 一、箍筋表示方法: ⑴ φ10@100/200(2)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 φ10@100/200(4)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 φ8@200(2) 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 φ8@100(4)/150(2) 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一、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 ⑴ 3Φ22,3Φ20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 下部钢筋为3Φ20。 ⑵ 2φ12,3Φ18 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 下部钢筋为3Φ18。 ⑶ 4Φ25,4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 下部钢筋为4Φ25。 ⑷ 3Φ25,5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 下部钢筋为5Φ25。 二、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 ⑴ 2Φ20 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 2Φ22+(4Φ12)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 6Φ25 4/2 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 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 ⑴ G2φ12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 G4Φ14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⑶ N2Φ22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⑷ N4Φ18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 ⑴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 6Φ25 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 (-2 )/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下排筋5Φ25,通长布置。 五、标注示例:

最新192121钢筋平法计算手册全集汇总

192121钢筋平法计算 手册全集

钢筋平法计算手册 第一章钢筋计算相关知识 一、“平法”基本原理 “平法”视全部设计过程与施工过程为一个完整的主系统,主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 基础结构、柱墙结构、梁结构、板结构,各子系统有明确的层次性、关联性和相对完整性。 1、层次性:基础→柱、墙→梁→板,均为完整的子系统; 2、关联性:柱、墙以基础为支座→柱、墙与基础关联;梁以柱为支座→梁与柱关联;板以梁为支座→板与梁关联; 3、相对完整性:基础自成体系,柱、墙自成体系,梁自成体系,板自成体系。 二、“平法”应用原理 1、将结构设计分为“创造性设计”内容与“重复性”(非创造性)设计内容两部分,两部分为对应互补关系,合并构成完整的结构设计; 2、设计工程师以数字化、符号化的平面整体设计制图规则完成其创造性设计内容部分; 3、重复性设计内容部分:主要是节点构造和杆件构造以《广义标准化》方式编制成国家建筑标准构造设计。 正是由于“平法”设计的图纸拥有这样的特性,因此我们在计算钢筋工程量时首先结合“平法”的基本原理准确理解数字化、符号化的内容,才能正确的计算钢筋工程量。 三、钢筋计算原理 我们在计算钢筋工程量时,其最终原理就是就算钢筋的长度。如(图1) (图1)

四、钢筋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GB50010-2002 注:表中直径d=8.2mm的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仅适用于有纵肋的热处理钢筋 五、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GB50010-2002

注: 1、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直接由本表确定抗震等级;其他设防类别的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调整设防烈度后,再按本表确定抗震等级; 2、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设防烈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3、框架-剪力墙结构,当按基本振型计算地震作用时,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框架部分应按表中框架结构相应的抗震等级设计; 4、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按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确定其抗震等级。 六、混凝土保护层 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且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注: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 七、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laE――03G101-1P34

平法钢筋计算读书笔记

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顺序? 我就简单说说吧不一定很细致挖基坑→验槽→铺垫层→做基础→回填土→支柱模板→浇混凝土柱→支梁模板和楼板模板→浇梁和楼板→支上一层柱模板→浇混凝土柱→支上一层梁模板和楼板模板→浇梁和楼板。。。最后砌墙或者架玻璃幕墙→工程验收→给钱 剪力墙 1.剪力墙用在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是用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剪力墙是利用建筑外墙和内墙隔墙位置布置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墙,属于下端固定在基础顶面上的竖向悬臂板。竖向荷载在墙体内主要产生向下的压力,侧向力在强体中产生水平剪力和弯矩,因为这类墙体具有较大的承受水平力(水平剪力)的能力,固被称为剪力墙。剪力墙的高度一般与整个房屋高度相同,自基础至屋顶。在立面上剪力墙常常因开门开窗,穿行管道而需要开设洞口,这时应尽量使洞口上下对齐,布置规则,使洞口至强边及相邻洞口之间形成墙肢,上下洞口之间形成梁。规则成列开洞的剪力墙传力简捷,受力明确,受力钢筋容易布置且作用明确,因而经济指标较好。而错洞剪力墙往往受力复杂,洞口角边容易产生明显的应力集中,地震中容易发生震害,钢筋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2.承重墙指支撑着上部楼层重量的墙体,在工程图上为黑色墙体,打掉会破坏整个建筑结构;非承重墙是指不支撑着上部楼层重量的墙体,只起到把一个房间和另一个房间隔开的作用,在工程图上为中空墙体,有没有这堵墙对建筑结构没什么大的影响。另有同名书籍,讲述了房地产界鲜为人知的内幕。 辨别 墙体是否是承重墙,关键看墙体本身是否承重。 建筑施工图中的粗实线部分和圈梁结构中非承重梁下的墙体都是承重墙。现场察验墙体上无预制圈梁的肯定是承重墙。非承重墙体一般在图纸上以细实线或虚线标注,为轻质、简易的材料制成的墙体,非承重墙一般较薄,仅做隔断墙体用。 一般地讲,砖混结构的房屋所有墙体都是承重墙;框架结构的房屋内部的墙体一般都不是承重墙。当然具体到房屋结构本身,判断墙是否是承重墙,应仔细研究原建筑图纸并到现场实际勘察后才能确定。 个人装修时可以结合以下几点简单地区分承重墙和非承重墙: 1、从房屋结构上区分: 一般地讲,砖混结构的房屋所有墙体都是承重墙;框架结构的房屋内部的墙体一般都不是承重墙。 2、从房屋档次上:一般的中低档的住宅楼、别墅都是砖混结构的。高档的都是框架结构的多。 3、从墙砖的材质上区分:一般标准砖的墙是承重墙,加气砖的是非承重墙。 4、从墙的厚度分:150mm厚的隔墙是非承重墙,如卫生间,厨房出现较多。 5、根据梁与墙的结合处区分:一般墙与梁间紧密结合的是承重墙;采用的斜排砖的方法的是非承重墙。 6、通过声音判断:敲击墙体,有清脆的大回声的,是轻墙体,而承重墙应该没什么太多的声音。 剪力墙与承重墙比较 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能承担各类荷载引起的内力,并能有效控制结构的水平力,这种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承受竖向和水平力的结构称为剪力墙结构。剪刀梯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楼梯类型。现在做高层住宅,18层以上的高层住宅每个单元需要两个楼梯间作逃生通道。一般为了节省面积,减少公摊面积与投资,会做成剪刀梯的形式。剪刀梯的一般做法有: 1、中间分隔墙做梁,梁支承于两边梯梁上,分隔墙采用砌块砌筑,楼梯梯板按单向板支承于梯梁上,这样受力明确,施工也较为简单,但若楼梯间进深较大,则分隔墙梁跨度较大,需要的高度较高,可能影响建筑净高(关联着梯梁高度); 2、中间分隔墙做混凝土墙,楼梯梯板单向支承于两边混凝土墙上,这种情况下,梯梁较小(因为只支承平台板),节约混凝土和钢筋,但是需要在两边混凝土墙上预留斜向插筋,施工较为麻烦且施工质量不容易保证; 3、再一种是中间分隔墙做混凝土墙,楼梯梯板仍按单向支承在两边梯梁上,这样做,分隔墙可仅按构造处理,施工较为简便。对第三种方法,有的设计人员认为,因为混凝土墙总高度较高,又没有和楼梯进行拉结,在地震作用下会丧失稳定,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毕竟每层的梯板(斜板)已经形成侧面的约束,而且由于不于主体拉结,分担的地震作用较小,不会因此而遭到破坏。各地应该因地制宜来采取适合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尽量做到经济节约,技术合理。 三、砖混结构如果太高,就难以承受水平荷载的作用,这时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承受水平荷载的能力要大大高于砖混结构。但是如果建筑物再高,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也难以满足承受水平荷载的要求,这时在框架结构中加上钢筋混凝土墙体(称为剪力墙,承受水平荷载的能力很强),或者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墙体,以承受更大的水平荷载作用。 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竖向荷载,还要考虑水平荷载的作用 框架柱框架结构中最重要的承受竖向荷载和房屋水平荷载的竖向构件,是框架梁的支座。 框支柱是支承转换梁的框架柱。

梁平法施工图钢筋表示法.

梁平法施工图钢筋表示法 一、箍筋表示方法: ⑴φ10@100/200(2)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φ10@100/200(4)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φ8@200(2) 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φ8@100(4)/150(2) 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一、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 ⑴3Φ22,3Φ20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 下部钢筋为3Φ20。 ⑵2φ12,3Φ18 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 下部钢筋为3Φ18。 ⑶4Φ25,4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 下部钢筋为4Φ25。 ⑷3Φ25,5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 下部钢筋为5Φ25。 二、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 ⑴2Φ20 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2Φ22+(4Φ12)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6Φ25 4/2 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 ⑴G2φ12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G4Φ14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⑶N2Φ22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⑷N4Φ18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 ⑴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6Φ25 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6Φ25 (-2 )/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下排筋5Φ25,通长布置。 五、标注示例: KL7(3)300×700 Y500×250 φ10@100/200(2) 2Φ25 N4Φ18 (-0.100) 4Φ25 6Φ25 4/2 6Φ25 4/2 6Φ25 4/2 4Φ25□———————————□———————□———————————□4Φ25 2Φ25 4Φ25 300×700 N4φ10 KL7(3) 300×700 表示框架梁7,有三跨,断面宽300,高700。

钢筋工程量计算方法(预算造价员必看)总结

钢筋工程量计算方法(预算造价员必看)总结 以下是对钢筋计算的一些总结,对应图型可以参照相应图集,不正之处请各位高手指出。 一、梁 (1)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 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800mm夹角=45°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支座负筋 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 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