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钢筋计算平法钢筋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2
书山之路
钢筋初级计算公式1
锚固长度:
Ⅰ判断hc-c与L aE:若hc-c>Lae则采用直锚固①
若hc-c<Lae则采用弯锚固
1.直锚固长度计算:
直锚固长度=max(Lae,0.5hc+5d)
【Lae 的确定条件:⑴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⑵纵向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
⑶钢筋混凝土结构环境类别】
2.弯锚固长度计算:
弯锚固长度=hc-c+15d
3.支座筋长度计算:
①支座负筋长度
第一排边支座负筋长度=1/3Ln+边支座锚固长度
第一排边支座负筋长度=1/4Ln+边支座锚固长度
②中间支座负筋计算:
第一排中间支座负筋长度=2×1/3Ln(左、右max)+本支座宽度
第二排中间支座负筋长度=2×1/4Ln(左、右max)+本支座宽度
4.架立钢筋长度计算
架立筋长度=Ln-右支座负筋净长-左支座负筋净长+150×2
5.腰筋长度计算:
构造腰筋=Ln+2×15d
受扭腰筋=Ln+锚固长度×2
6.下部筋计算
①下部通长筋计算方法与上部贯通筋相同
②下部非通常筋的计算
下部通长筋长度=本身净跨+左锚固+右锚固
③不伸入支座的下部纵筋计算
不伸入支座的下部纵长筋=0.8Ln
注: ①Lae在非抗震要求中表示为La hc:柱沿梁方向宽度c:表示保护层厚度Ln:表示净跨度
②锚固形式与长度同上部贯通筋,中间支座可采用直锚。
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平法钢筋是指将钢筋按照一定的间隔嵌入混凝土构件中,以提高混凝土构件的抗拉强度和抗裂性能。
平法钢筋的计算是构造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下面是关于平法钢筋计算的总结。
一、平法钢筋计算的基本原理平法钢筋计算是通过确定钢筋的截面积和布置间距,以及结构的受力状态来确定钢筋的需求量。
计算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混凝土的受力性能和设计要求,计算出所需的钢筋截面积,然后根据构件的尺寸和间距确定钢筋的布置数量。
二、平法钢筋计算的步骤1.确定混凝土构件的尺寸:包括构件的宽度、高度和长度等。
这些尺寸是计算平法钢筋的基础数据。
2.计算所需的钢筋截面积:根据设计规范和混凝土的受力性能,确定所需的钢筋截面积。
钢筋截面积的计算基于受拉钢筋的抗拉强度和构件的设计要求。
3.确定钢筋的布置间距:根据构件的尺寸和受力分析,确定钢筋的布置间距。
布置间距要合理,既要满足受力要求,又要考虑施工性和经济性。
4.计算钢筋的需求数量:根据钢筋的截面积和布置间距,计算钢筋的需求数量。
需求数量要考虑施工的实际情况,并进行适当的修正。
5.确定钢筋的型号和长度:根据需求数量和构件的尺寸,确定钢筋的型号和长度。
通常根据钢筋的直径和平均长度进行选择。
三、平法钢筋计算的注意事项1.布置间距要合理:布置间距要根据构件的尺寸和受力分析来确定,不能过密或过疏。
过密会导致钢筋的阻力增大,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施工质量;过疏则不能满足构件的受力要求。
2.钢筋截面积要满足设计要求:钢筋截面积要根据混凝土的受力性能和设计要求进行计算,不能低于要求的数值。
3.确保施工质量:平法钢筋布置要注意施工质量,钢筋要嵌入到混凝土构件中,每根钢筋都要固定牢固,防止脱落。
4.经济性考虑:平法钢筋计算要考虑经济性,即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选择经济的钢筋型号和布置间距,以降低成本。
四、平法钢筋计算的应用总之,平法钢筋计算是混凝土结构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通过合理的钢筋布置和计算,能够提高混凝土构件的抗拉强度和抗裂性能,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1 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本章在这里主要介绍平法识图概述、钢筋计算的主要内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为后面各章具体的技术内容讲述奠定基础。
1.1平法识图概述1.1.1 平法及其产生1)什么是平法“平法”系指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简称平法。
它是我国目前现行的具体工程结构施工图设计的主要方法。
为简化起见下面统以“平法”进行表述。
“平法”其表达形式概括起来,就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新型完整的结构施工图。
2)平法的产生平法的创始人是山东大学陈青来教授,在创立平法的时候,他在山东省建筑设计院从事结构设计工作。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设计任务非常繁重,为了加快结构设计的速度,简化结构设计的过程,他吸收了国外的经验,结合中国建筑界的具体实践,创立了平法。
3)平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1)“平法”是我国对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表示方法所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是国家科委和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
它的推广及应用,具有其重要意义与作用:(2)“平法”它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
由于它把构件尺寸和配筋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使其结构施工图的数量大大减少,这不但减少了绘图的工作量,而且,结构设计的后期计算,如每根钢筋形状和尺寸的具体计算、工程钢筋表的绘制等,也都免去而不作了。
这样,它不仅精简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设计(绘图)的程序,极大地的解放了结构设计师的繁重劳动,加快了结构设计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结构设计的质量。
(3)平法实施以后,对施工企业来讲,首先是施工人员到工地携带的图纸少了,并且还减少了结构施工图的阅读时间。
因此,“平法”制图规则不仅是结构设计师者完成柱、墙、梁平法施工图的设计依据,而且也是施工、监理人员准确理解和实施平法结构施工图的依据。
法识图钢筋常用计算公式Ⅰ框架梁的钢筋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①.hc(柱宽)—柱的保护层厚度≥Lae=30d,为直锚,锚固值=Max(Lae,0.5Hc+5d)②hc(柱宽)—柱的保护层厚度<Lae=30d,为弯锚,锚固值=Max(hc保护层,0.4Lae)+15d1、上通长筋L=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支座负筋长度(Ln/3和Ln/4为延伸长度)①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②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max(Ln右,Ln左)/3X2+中间支座宽度;第二排为:max(Ln右,Ln左)/4X2中间支座宽度Ln右:中间支座右胯尽长,Ln左:中间支座左胯尽长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3、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两端锚固长度)+2x6.25d(一级钢筋时:才有的两端的1800的弯钩长)抗扭钢筋:算法同通长钢筋5、箍筋箍筋长度=(梁宽+梁高)x2—4x保护层+2xmax[(10d,75)+1.87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6、吊筋吊筋长度=2X锚固+2X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x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夹角=60°;框梁高度≤800mm 夹角=45°当次梁高〉主梁高一半时,吊筋高度=主梁高—梁保护层厚度X2当次梁高≤主梁高一半时,吊筋高度=主梁高—梁保护层厚度—次梁高的一半Ⅱ板的钢筋计算1、板底筋单根长度=净长+支座锚固值+弯钩长度(1800的弯钩值6.25d)锚固长度:当板的支座为梁,钢筋混凝土时锚固长度=max(支座宽度一半,5d);当板的支座为砖墙支座时,锚固长度=max(板厚,120)。
16g101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建筑行业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介绍16g101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准确进行计算。
一、平法识图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平法识图是指根据建筑平面图进行辅助测量和定位,以便进行后续的施工和设计工作。
以下是进行平法识图的基本步骤:1. 准备工作:获取建筑平面图,并确认该图的比例尺。
同时,准备好测量工具,如直角尺、量角器、测量带等。
2. 确定基点:选择一个合适的基点,通常是建筑平面图上的角点或者其他明显的参照点。
3. 进行水平线测量:利用直角尺等工具,从基点开始,沿着水平方向测量出相应的长度。
根据建筑平面图上的标注,将所测得的长度正确地标记在图上。
4. 进行垂直线测量:利用直角尺等工具,从基点开始,沿着垂直方向测量出相应的长度。
同样,将所测得的长度正确地标记在图上。
5. 进行斜线测量:在需要的地方,进行斜线的测量和标记。
这些斜线通常是根据平面图上的标注和尺寸计算得出的。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准确地进行平法识图,为后续的施工和设计工作提供便利。
二、钢筋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钢筋计算是指根据建筑结构的荷载和设计要求,计算出所需的钢筋数量和规格。
以下是进行钢筋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 确定设计要求:首先需要明确建筑结构的设计要求,包括荷载标准、抗震等级和使用要求等。
2. 计算荷载:根据设计要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计算出各个构件(如梁、柱、板等)所承受的荷载。
3. 根据构件类型选择计算方法:根据具体构件的类型和构造要求,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进行钢筋计算。
例如,对于梁的钢筋计算,可以采用梁的弯矩计算和受压区高度的确定等方法。
4. 进行钢筋布置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确定合适的钢筋布置方式和数量。
在布置钢筋时,需要考虑构件的受力情况、裂缝控制要求等因素。
5. 确定钢筋规格:根据计算结果,确定所需的钢筋规格。
钢筋平法计算手册第一章钢筋计算相关知识一、“平法”基本原理“平法”视全部设计过程与施工过程为一个完整的主系统,主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基础结构、柱墙结构、梁结构、板结构,各子系统有明确的层次性、关联性和相对完整性。
1、层次性:基础→柱、墙→梁→板,均为完整的子系统;2、关联性:柱、墙以基础为支座→柱、墙与基础关联;梁以柱为支座→梁与柱关联;板以梁为支座→板与梁关联;3、相对完整性:基础自成体系,柱、墙自成体系,梁自成体系,板自成体系。
二、“平法”应用原理1、将结构设计分为“创造性设计”内容与“重复性”(非创造性)设计内容两部分,两部分为对应互补关系,合并构成完整的结构设计;2、设计工程师以数字化、符号化的平面整体设计制图规则完成其创造性设计内容部分;3、重复性设计内容部分:主要是节点构造和杆件构造以《广义标准化》方式编制成国家建筑标准构造设计。
正是由于“平法”设计的图纸拥有这样的特性,因此我们在计算钢筋工程量时首先结合“平法”的基本原理准确理解数字化、符号化的内容,才能正确的计算钢筋工程量。
三、钢筋计算原理我们在计算钢筋工程量时,其最终原理就是就算钢筋的长度。
如(图1)(图1)1四、钢筋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GB50010-2002注:表中直径d=8.2mm的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仅适用于有纵肋的热处理钢筋五、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GB50010-20022注:1、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直接由本表确定抗震等级;其他设防类别的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调整设防烈度后,再按本表确定抗震等级;2、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设防烈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3、框架-剪力墙结构,当按基本振型计算地震作用时,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框架部分应按表中框架结构相应的抗震等级设计;4、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按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确定其抗震等级。
板钢筋平法配筋计算讲解范本一:板钢筋平法配筋计算讲解一、引言本旨在详细介绍板钢筋平法配筋计算方法,以确保结构安全性和设计合理性。
通过详细阐述配筋计算的各个步骤和要点,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并正确应用该方法。
二、基本原理1. 钢筋平法配筋的定义和作用2. 配筋计算的基本原则和要求3. 配筋计算的设计参数和假设条件三、配筋计算步骤1. 给定板的尺寸和布置条件2. 确定钢筋截面积和数量a. 按弯矩和剪力计算钢筋截面积b. 计算钢筋根数和每根钢筋长度3. 钢筋的排布和布置设计a. 定义钢筋的间距和间隔要求b. 绘制钢筋图纸和示意图4. 校核钢筋的受力性能a. 按受力条件检验钢筋的强度和承载能力b. 判断钢筋的抗弯和抗剪性能是否满足要求四、配筋计算案例分析1. 给定一个具体的板尺寸和荷载情况2. 按照步骤进行配筋计算3. 分析计算结果,检查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五、附件本所涉及的附件如下:1. 钢筋平法配筋计算表格2. 配筋图纸和示意图的示例六、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1. 结构设计规范: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时要遵循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规定2. 钢筋混凝土板:一种常用的建筑结构构件,由钢筋和混凝土组成范本二:板钢筋平法配筋计算详细说明一、引言本旨在提供板钢筋平法配筋计算的详细说明,以读者深入了解并正确应用该方法。
通过详细解释配筋计算的各个步骤和要点,读者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结构设计,并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基本原理1. 钢筋平法配筋的定义和作用:钢筋平法配筋是指在板状结构中,将钢筋按照一定的间距和间隔要求进行排布和布置,以提高结构的抗弯和抗剪性能。
2. 配筋计算的基本原则和要求:配筋计算要满足结构的受力要求,合理利用钢筋材料,尽量减少结构的自重,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 配筋计算的设计参数和假设条件:配筋计算需要给定板的尺寸和布置条件,同时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承载能力进行相应的参数设定和假设条件。
钢筋识图——平法钢筋识图——平法一、箍筋表示方法:⑴φ10@100/200(2)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φ10@100/200(4)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φ8@200(2) 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φ8@100(4)/150(2) 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一、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⑴ 3Φ22,3Φ20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 下部钢筋为3Φ20。
⑵ 2φ12,3Φ18 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 下部钢筋为3Φ18。
⑶ 4Φ25,4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 下部钢筋为4Φ25。
⑷ 3Φ25,5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 下部钢筋为5Φ25。
二、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⑴ 2Φ20 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 2Φ22+(4Φ12)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 6Φ25 4/2 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 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⑴ G2φ12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 G4Φ14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⑶ N2Φ22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⑷ N4Φ18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⑴ 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 6Φ25 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 (-2 )/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
钢筋算量基本方法钢筋算量基本方法第一章梁第一节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如下图所示)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800mm 夹角=45°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平法钢筋11G101图集相关知识点1、什么叫平法?平法的表达方式,概括来讲,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达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新型的完整的设计。
2、什么叫结构层楼面标高?结构层楼面标高系指将建筑图中的各层地面和楼面标高值扣除建筑面层及垫层做法厚度后的标高,结构层号应与建筑楼层号相应一致。
11G101平法系列图集共有三本,涉及:11G101-1(重要讲的是现浇砼框架、剪力墙、梁、板部分的平面整体表达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本图集涉及基础顶面以上的现浇砼柱、剪力墙、梁、板(涉及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等构件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图两大部分。
本图集合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砼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等主体结构施工图的设计,以及各类结构中的现浇板(涉及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地下室结构部分现浇砼墙体、柱、梁、板结构施工图的设计。
11G101-2(重要讲的是现浇砼板式楼梯部分的平面整体表达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本图集涉及现浇砼板式楼梯制图和标准构造图两大部分。
本图集合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钢筋砼板式楼梯。
11G101-3(重要讲的是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及桩基承台部分的平面整体表达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本图集涉及常用的现浇砼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及桩基承台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图两大部分。
本图集合用于各种结构类型的现浇砼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及桩基承台施工图设计。
第一部分制图规则柱平法施工图系在柱平面布置图采用列表注写方式或截面注写方式表达。
一、柱1、柱要计算哪些钢筋?柱要计算的钢筋重要有纵筋(基础插筋、中间层纵筋、顶层纵筋、变截面纵筋)、箍筋、拉筋。
这里要注意的是1、只有顶层纵筋才分边柱、角柱、中柱,其它层无须划分。
2、变截面纵筋要注意斜通上层和当前层锚固。
钢筋平法基础知识第⼀部分平法基础知识总说明1.本图集是混凝⼟结构施⼯图采⽤建筑结构施⼯图平⾯整体设计⽅法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建筑结构施⼯图平⾯整体设计⽅法(简称平法)对我国⽬前混凝⼟结构施⼯图的设计表⽰⽅法作了重⼤改⾰,被国家科委列为《“九五”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计划》项⽬(项⽬编号:97070209A)和建设部列为⼀九九六年科技成果重点推⼴项⽬(项⽬编号:96008)。
平法的表达形式,概括来讲,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和配筋等,按照平⾯整体表⽰⽅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件详图相配合,即构成⼀套新型完整的结构设计。
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法。
2.图集适⽤于⾮抗震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7、8、9度地区抗震等级为特⼀级和⼀、⼆、三、四级的现浇混凝⼟框架、剪⼒墙、框架—剪⼒墙和框⽀剪⼒墙主体结构施⼯图的设计。
3.本图集包括常⽤的现浇混凝⼟柱、墙、梁三种构件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两⼤部分内容。
4.本图集的制图规则、既是设计者完成柱、墙、梁平法施⼯图的依据,也是施⼯、监理⼈员准确和实施平法施⼯图的依据。
5.本图集的标准构件详图编⼊了⽬前国内常⽤的且较为成熟的构造作法,是施⼯⼈员必须与平法施⼯图配套使⽤的正式设计⽂件。
6.本图集标准构造详图的设计依据:(1)混凝⼟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3)⾼层建筑混凝⼟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J186-2002;(4)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
7.本图集的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中未包括的抗震及⾮抗震构造详图,以及其它未尽事项,应在具体设计中由设计者另⾏设计。
8.本图集提供的“标准构造详图变更表”,是为了在具体⼯程设计中需要对本图集的标准构造详图作某些变更,供设计者在结构设计总说明中写明变更内容时参考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