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研究与实践30年
- 格式:pdf
- 大小:414.31 KB
- 文档页数:6
课程名称:环境心理学课程概要:环境心理学是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之间的一个跨学科的领域。
本课程将讨论环境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相关理论与经验研究、在建筑、规划和环境设计方面的应用研究。
什么是环境心理学1.环境心理学的定义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
环境心理学是涉及人类行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包括那些以利用和促进此过程为目的并提升环境设计品质的研究和实践。
对应这个定义,环境心理学有两个目标:一是了解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二是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复杂和多样的环境问题。
作为一个专门领域,环境心理学是新兴的,尽管在某些问题上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持续了数十年。
早期的心理学家绝大多数更重视个体过程,而不是人-环境过程,幸运的是六十年代以来大量的研究改变了此状况,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并付诸于实践。
课程内容1.环境心理学导论:初学者研究问题的导引环境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什么是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对人、环境、行为三者相互作用的基本观点与学术脉络2. 环境知觉/空间认知:我们如何了解和建构这个世界注意到的环境、环境信息的解释与组织、认知地图、空间指认与距离认知3. 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人对周遭环境的反应对环境的色彩、声、光、热、微气候以及人们对其的反应4.城市的公共认知:城市环境公共意象的若干专题城市意象、易识别的环境与景观、社会性意象、环境审美5.空间行为学:人们如何共享空间拥挤、私密性、领域性和个人空间6.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法、用后评价研究和论文写作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之辨、量化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用后评价研究的设计和论文写作7.住宅与社区中的环境心理: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8.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的研究与实践三十年:“可防卫空间”理论以来的建筑设计与社区防范9.城市开敞空间中的环境行为10.不同的环境与各种群体的环境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女性与环境/办公室、校园环境心理学的重要概念:1. 行为场合(behavior setting)(Barker, 1968)2. 私密性(Altman,1975)3. 个人空间 (Sommer,1969)4.人际距离(Hall,1966)5.领域性6.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为领域建立个人标记,以此宣示自己对领域拥有的行为。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犯罪学的学科性质:犯罪学主要是以社会学和法学为基础,并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探索犯罪预防对策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龙勃罗梭:是意大利著名精神病学者、法医学者和犯罪学家,长期以犯人为对象进行解剖学和人类学研究,于1876年发表《犯罪人论》。
他是犯罪人类学派的创始人。
被视为犯罪学的鼻祖。
他提出了天生犯罪人论及刑罚目的在于防卫的预防观。
3.犯罪区域分布:是指不同区域的犯罪分布情况,包括具体分布和类型分布。
4.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与主体文化相对应的组成部分,是局部文化。
5.转处:是指对应受刑事处罚的轻微违法者或少年犯罪者改用其他非刑罚处罚的方式处理的方法。
6.被害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案件或经刑事诉讼程序的犯罪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7.犯罪的起伏律:是指无论犯罪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的时起起伏,波浪式的发展趋势。
8.犯罪高峰年龄: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犯罪率最高,犯罪行为最集中的年龄段。
9.犯罪暗数: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
10.犯罪预防:是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和养活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11. 犯罪治安预防:是指以公安保卫部门等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为主体,广大社会民众协同进行的旨在维护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的社会管理和控制的活动与措施。
12. 犯罪后预防:是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以后,为了防止其重新犯罪,而采取惩罚改造措施,进行心理、人格矫正,纠正其不良的心态和行为模式,重塑健康的人格和建立健康的观念体系。
13.模仿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来的一种关于犯罪发生原因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会因接受刺激和暗示而发生类似的行为。
是研究人依照一定的榜样实施特定动作和行为的过程的理论。
14.犯罪的时空条件:是指适于犯罪分子达到犯罪目的,逃避抓捕的作案时机和情境。
社会控制与犯罪预防的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控制与犯罪预防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社会控制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机制来调节和限制社会成员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而犯罪预防则是指采取各种措施和策略,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社会控制与犯罪预防的研究旨在深化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以寻求有效的方法和路径来解决社会问题。
首先,社会控制与犯罪预防的研究需要侧重对个体的关注。
在探究社会控制与犯罪预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个体的角色。
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构建社会控制与预防犯罪机制的基础。
理解和研究个体的动机、行为和心理状态,对于设计和制定社会控制和犯罪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心理学家常常通过研究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来寻找预防犯罪的有效方法。
其次,社会控制与犯罪预防的研究需要关注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塑造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经济条件、社会资源的分配以及社会价值观的传递都会对个体产生影响。
因此,在研究社会控制与犯罪预防时,必须关注社会经济背景、教育环境和文化传统等方面,以深入理解个体行为的根源。
通过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机制,以及改善社会环境,可以有效地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此外,社会控制与犯罪预防的研究需要关注社会组织和社群的作用。
社会组织和社群是人们相互交往和联系的重要场所。
社会组织和社群对于塑造人们行为的规范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的人,在面对挑战和诱惑时更能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并遵守社会规范。
因此,通过加强社会组织和社群的建设,可以提高社会控制能力,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最后,社会控制与犯罪预防的研究需要借鉴国内外经验和理论。
社会控制和犯罪预防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合作。
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和经验,可以及时得到有效的启示和经验教训,避免重复研究并提高研究水平。
例如,西方国家在犯罪预防方面的经验丰富,可以借鉴其成功的政策和实践。
综上所述,社会控制与犯罪预防的研究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防卫空间理论——论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来减少犯罪通过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CPTED)是一门学科,它研究如何正确设计通过直接影响人类行为而减少犯罪的物理环境。
这方面研究的重点是,环境的哪些设计特征可以促使居民能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非正式控制与防卫,促进社会交往,藉此降低犯罪率,提高安全感。
“可防卫空间理论”发表30年来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城市设计、社区规划、学校、办公室和其他建筑的设计实践。
J·雅各布(Jane Jacobs)是第一位提出实质环境设计可以影响安全感的学者。
她在其名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写到,“一条城市街道想要应付陌生人,在陌生人多的时候想要能确保安全,就像那些成功的城市街区一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必须要界限分明,不能像郊区和住宅区那样混合一起。
第二,必须要有一些眼睛盯着街道,这些眼睛属于我们称为街道的天然居住者。
街边的楼房具有应付陌生人、确保居民以及陌生人安全的任务,它们必须面向街面,不能背向街面,使街道失去保护的眼睛。
第三,人行道上必须总有人,这样既可以增添看着街面的眼睛的数量,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从楼里往街上看。
没有人会喜欢坐在门廊里或窗子里往外看空荡荡的大街。
”Jane Jacobs认为,“最安全的地方是居民可以自然监视的区域,譬如,通过窗户居民可以看得到发生活动的大街是安全的,那些由于街道太宽而导致居民看不到街对面闲逛者的街道是不安全的”。
她认为从减少犯罪角度来说,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应该明显地区分开来,公共空间应安排在交通集中的地方等”。
纽曼扩展了雅各布的想法,并建设了可防卫空间的理论。
可防卫空间理论可以总结为4个基本要素:自然监视、领域感、环境印象和周围环境(milieu)。
值得注意的是在可防卫空间理论中的每一个基本要素并不完全是实质环境,它们受到了其他非实质环境的影响。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解读——以“甘蒙8.05系列强奸杀人案”为视角王晨;李悦【摘要】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即通过五个核心策略——自然监视、入口管理、领域属性、活动支持和地方维护实现对城市住区的合理规划、设计与改造,达到减少犯罪、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目的.近年来,该理论在国外迅速发展,引起关注.通过近期侦破的“甘蒙8.05系列强奸杀人案”考察我国城市环境设计的空间与时间分布可知,我国城市环境设计在犯罪预防功能上存在较大缺陷.因此,应从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五项核心原则出发,重构城市环境设计预防犯罪体系,借鉴国外经验,设计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完善现有法律和法规,强化落实,开辟犯罪防控新领域.【期刊名称】《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4)004【总页数】4页(P111-114)【关键词】“甘蒙8.05系列强奸杀人案”;环境设计;预防犯罪【作者】王晨;李悦【作者单位】甘肃警察职业学院,甘肃兰州730046;甘肃警察职业学院,甘肃兰州73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7931971年,学者C.雷·杰斐利(C.Ray Jeffery)在《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一书中提出了“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论,该理论旨在通过合理利用建筑物和妥善设计城市环境降低犯罪发生率,增强人们安全感。
1978年,美国犯罪学家和建筑学家奥斯卡·纽曼在《可防卫的空间:通过城市设计预防犯罪》一书中进一步指出了城市建筑空间和城市犯罪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引发了人们对空间环境中犯罪及犯罪恐惧现象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楼梯的形式、门窗的构造、建筑楼房的布局、街头照明的有无等,都可能成为影响犯罪发生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流动人口政策的放宽,使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与城市数量的迅速增长相呼应,我国的城市化率在逐年提升。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31-0016-02德国建筑及建筑设计领域探究收稿日期:2012-09-03作者简介:赵晓星(1976-),男,工程师赵晓星(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13)摘要:对德国的建筑与建筑设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介绍了多元化的德国传统建筑风格,并对德国古城及古建筑的保护作了分析,经过实地考查,提出了一些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以期促进我国的建筑设计向世界近代建筑潮流看齐。
关键词:德国建筑,建筑设计,建筑风格,现代建筑中图分类号:TU-09文献标识码:A0引言2011年8月 2012年5月间我有幸在德国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研修与考察工作。
在这期间,我走过许多德国的城市与乡村,参观了数以百计的德国传统与现代建筑,并且在地地道道的德国建筑事务所与德国的同仁们一起工作了5个月的时间。
这使我对于德国的建筑与建筑设计有了一个更加深入与较为全面的了解与认识,眼界大开。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与参观,我感触很深,收获很大。
德国一直被人崇奉为诗人和思想家的王国。
其实,在20世纪的时候,德国曾是建筑师的王国,不断对各国输出革命性的建筑风格。
直到今天,德国的建筑及技术水平仍然在世界上处于一流的位置,引领着世界现代建筑的潮流。
1德国是现代建筑的发源地随着19世纪工业的大发展和城市的扩大需求,以生产性和实用性为主的建筑愈益重要,人们对新型建筑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
随之而来的一场由产业革命引起的建筑革命在20世纪初从欧洲传遍整个世界。
现代建筑终于成为20世纪中叶的主导设计潮流。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艺术与技术的革命中,德国及德国设计师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彼得·贝伦斯(PeterBehrens ,1868年 1940年)德国著名的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制造联盟”的首席建筑师。
他是一代人的宗师,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范·德·罗和勒·柯布西耶早年都曾在他的设计室工作过,他对德国乃至世界现代建筑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可防卫空间理论——论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来减少犯罪通过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CPTED)是一门学科,它研究如何正确设计通过直接影响人类行为而减少犯罪的物理环境。
这方面研究的重点是,环境的哪些设计特征可以促使居民能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非正式控制与防卫,促进社会交往,藉此降低犯罪率,提高安全感。
“可防卫空间理论”发表30年来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城市设计、社区规划、学校、办公室和其他建筑的设计实践。
J·雅各布(Jane Jacobs)是第一位提出实质环境设计可以影响安全感的学者。
她在其名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写到,“一条城市街道想要应付陌生人,在陌生人多的时候想要能确保安全,就像那些成功的城市街区一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必须要界限分明,不能像郊区和住宅区那样混合一起。
第二,必须要有一些眼睛盯着街道,这些眼睛属于我们称为街道的天然居住者。
街边的楼房具有应付陌生人、确保居民以及陌生人安全的任务,它们必须面向街面,不能背向街面,使街道失去保护的眼睛。
第三,人行道上必须总有人,这样既可以增添看着街面的眼睛的数量,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从楼里往街上看。
没有人会喜欢坐在门廊里或窗子里往外看空荡荡的大街。
”Jane Jacobs认为,“最安全的地方是居民可以自然监视的区域,譬如,通过窗户居民可以看得到发生活动的大街是安全的,那些由于街道太宽而导致居民看不到街对面闲逛者的街道是不安全的”。
她认为从减少犯罪角度来说,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应该明显地区分开来,公共空间应安排在交通集中的地方等”。
纽曼扩展了雅各布的想法,并建设了可防卫空间的理论。
可防卫空间理论可以总结为4个基本要素:自然监视、领域感、环境印象和周围环境(milieu)。
值得注意的是在可防卫空间理论中的每一个基本要素并不完全是实质环境,它们受到了其他非实质环境的影响。
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3.犯罪区域分布:是指不同区域的犯罪分布情况,包括具体分布和类型分布。
4.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与主体文化相对应的组成部分,是局部文化。
6.被害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案件或经刑事诉讼程序的犯罪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7.犯罪的起伏律:是指无论犯罪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的时起起伏,波浪式的发展趋势。
8.犯罪高峰年龄: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犯罪率最高,犯罪行为最集中的年龄段。
9.犯罪暗数: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
10.犯罪预防:是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和养活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11. 犯罪治安预防:是指以公安保卫部门等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为主体,广大社会民众协同进行的旨在维护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的社会管理和控制的活动与措施。
12. 犯罪后预防:是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以后,为了防止其重新犯罪,而采取惩罚改造措施,进行心理、人格矫正,纠正其不良的心态和行为模式,重塑健康的人格和建立健康的观念体系。
13.模仿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来的一种关于犯罪发生原因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会因接受刺激和暗示而发生类似的行为。
是研究人依照一定的榜样实施特定动作和行为的过程的理论。
14.犯罪的时空条件:是指适于犯罪分子达到犯罪目的,逃避抓捕的作案时机和情境。
15.比较分析法:即把犯罪资料中不同单位的同类因素或同一单位不同时期的同类因素进行对比,以发现他们之间异同的方法。
16.犯罪动力:是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动力。
17.犯罪原因:能够引起犯罪发生的各种因素及其过程、结构和作用机制。
18.被害人的刺激性:.被害人本身存在并显露出引起加害人注意,诱发其犯罪行为的特点。
24.犯罪行为:是指由犯罪人直接实施的具体活动表现出来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21.文化冲突:是指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规范不同的异质文化接触、碰撞而产生的对抗现象23.犯罪后果:是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其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可防卫空间理论——论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来减少犯罪通过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CPTED)是一门学科,它研究如何正确设计通过直接影响人类行为而减少犯罪的物理环境。
这方面研究的重点是,环境的哪些设计特征可以促使居民能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非正式控制与防卫,促进社会交往,藉此降低犯罪率,提高安全感。
“可防卫空间理论”发表30年来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城市设计、社区规划、学校、办公室和其他建筑的设计实践。
J·雅各布(Jane Jacobs)是第一位提出实质环境设计可以影响安全感的学者。
她在其名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写到,“一条城市街道想要应付陌生人,在陌生人多的时候想要能确保安全,就像那些成功的城市街区一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必须要界限分明,不能像郊区和住宅区那样混合一起。
第二,必须要有一些眼睛盯着街道,这些眼睛属于我们称为街道的天然居住者。
街边的楼房具有应付陌生人、确保居民以及陌生人安全的任务,它们必须面向街面,不能背向街面,使街道失去保护的眼睛。
第三,人行道上必须总有人,这样既可以增添看着街面的眼睛的数量,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从楼里往街上看。
没有人会喜欢坐在门廊里或窗子里往外看空荡荡的大街。
”Jane Jacobs认为,“最安全的地方是居民可以自然监视的区域,譬如,通过窗户居民可以看得到发生活动的大街是安全的,那些由于街道太宽而导致居民看不到街对面闲逛者的街道是不安全的”。
她认为从减少犯罪角度来说,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应该明显地区分开来,公共空间应安排在交通集中的地方等”。
纽曼扩展了雅各布的想法,并建设了可防卫空间的理论。
可防卫空间理论可以总结为4个基本要素:自然监视、领域感、环境印象和周围环境(milieu)。
值得注意的是在可防卫空间理论中的每一个基本要素并不完全是实质环境,它们受到了其他非实质环境的影响。
浅谈以环境设计预防犯罪侯 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摘要:介绍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概念及发展现状,进一步分析了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主要内涵。
通过国内的实际案例分析,总结出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主要手法,重点探讨对几种环境要素的设计方面来防止犯罪。
关键词: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可防卫空间;犯罪1.CPTED的概念及发展及现状1.1环境设计防治犯罪的定义从字面意义就能理解,以环境设计来防止犯罪就是通过环境的改变来降低犯罪率。
这方面研究的重点是, 环境的哪些设计特征可以促使居民能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非正式控制与防卫,促进社会往,藉此降低罪率,提高安全感。
简称“CPTED”,即Crime prevention though Enviromental Design.[1]1.2“CPTED”发展现状1.2.1国内发展现状纵观中外城市的发展历史,城市犯罪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一大顽疾。
根据联合国提供的数字,全世界城市暴力行为在过去20年中每年增长3~5%。
特别是杀人、伤害、抢劫、强奸等暴力案件的数量上升,使社会治安问题迅速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发展,城市生活节奏开始加快, 社会空间分异现象开始出现,传统的以单位为主体的邻里社区开始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冷漠的高档社区和混乱的低收入社区,进一步恶化了社会的治安环境。
,城市犯罪问题成为了我们必须控制的迫切任务。
(1)城市公共绿地需求大,绿地建设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聚集加剧,人们对改善居住环境有了更迫切的需要。
生活水平提高的城市居民有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开始追求在公共绿地中休息放松以及进行各类娱乐活动。
而且公共绿地并不仅是城市居民放松休闲的场所,它还起着更多正面的作用。
它是社区居民交往的场所,是社交的纽带,也是打造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
同时,公共绿地在美化环境和提高城市土地价值的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公共绿地是现代城市安全防灾疏散的空间载体,承担着城市卫士的角色。
65摘 要:根据警务部门提供的相关犯罪数据,采用单因素组间差异分析法探索老城区犯罪案件高发街道与低发街道空间环境之间的差异。
研究选取28个街道样本,按照案件发生密度将样本分为案件高发与低发两组。
街道环境数据从建筑设计、街道设施、街道公共空间以及交通现状四个方面通过实地调查搜集整理。
研究发现,街道两侧建筑平均层数、商业界面占比、街面导向性标识数量、地面停车场可容纳车辆总数、街面区域性标识数量、街面护栏长度以及街面电话亭数量等7个环境变量在高发与低发样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涉及了CPTED理论中领域感、自然监视、活动支持以及环境形象与维护4个方面要素。
研究结论可为老城区街道环境的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街道;空间;环境;犯罪;CPTEDAbstract : Based on the relevant crime data provided by the police department, the spatial environment differences between streets with high density crimes and low in old urban areas are explored with the method of single-factor differential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rime distribution, 28 streets are selected as samples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high density and low density. The environmental data of street are collected from four aspects: architectural design, street facilities, street public space and facilities and traffic statu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7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sample: the average floors of building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eets, the proportion of commercial interfaces, the number of traffic signs, the number of vehicles that can be accommodated in the ground parking lots, the number of territory signs, the length of street guardrails, and the number of telephone作者简介毛媛媛,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