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防卫空间理论与犯罪防预性环境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91.84 KB
- 文档页数:5
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发展评析黄邓楷;赖文波;王国光
【期刊名称】《住区》
【年(卷),期】2018(0)6
【摘要】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城市犯罪问题,成为当今我国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论在国内的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及梳理,总结总体特征,凝练研究方向,探讨相关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对策,从而推动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发展.
【总页数】6页(P6-11)
【作者】黄邓楷;赖文波;王国光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在北美的实践审视 [J], 崔海英
2.实例解读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论 [J], 蔡鑫;王康庆
3.实例解读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论 [J], 蔡鑫;王康庆;
4.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CPTED)的溯源及评析 [J], 崔海英
5.基于CPTED理论的和谐美的住区环境设计策略浅析 [J], 王科奇;孙小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公园犯罪与公园可防卫空间设计摘要:通过对城市公园犯罪特征分析,针对公园特定的犯罪群体心理和行为研究,结合可防卫空间理论,发掘公园设计手法的现存问题,和公园设计改善措施,减少特定环境下的犯罪发生的可能。
设计人员不仅仅是提供优美环境,还表达自己的责任感,证明设计可以帮助解决一些包括犯罪在内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城市公园犯罪可防卫空间1.前言城市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它必须承载对于城市整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活动。
公园仅仅有完备的功能和美丽的形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安全性,也就是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城市公园设计手法往往又与安全性相冲突,而导致大量的空间盲区和犯罪死角,城市公园犯罪日益严重,人们“谈园色变”,公园失去以往的功能与活力。
可防卫空间理论,即通过有效的环境设计来阻止和预防犯罪的发生。
可防卫空间理论发表已经30年,但大多数是关于城市社区的空间防控[1]。
笔者认为在进行公园设计时就要考虑到犯罪问题的存在, 以及犯罪可能对这个空间造成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公园犯罪特征角度探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可防卫空间。
2.公园犯罪特征2.1公园犯罪类型据调查:暴力犯罪场所中城市公园占1.8%,其它犯罪场所中城市公园占0.5%,同时城市公园暴力犯罪中抢劫占31.8%,流氓(斗殴)占31.8%,强奸占27.3%,相对杀人和伤害较少[2]。
犯罪场所与犯罪顺利程度:犯罪场所虽然对犯罪行为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制约性,但客观上也能够成为犯罪行为的进行创造条件[3]。
犯罪人在不同场所的作案顺利感受存在相当大的差别。
犯罪人对犯罪地的选择优先于犯罪时间。
犯罪人选择犯罪地主要考虑的是犯罪过程的安全性,“安全第一”是犯罪人实施的首要原则。
调查发现犯罪人认为城市公园作案顺利程度:顺利81.0%,不太顺利14.3%,很困难4.7%[4]。
由此可见城市公园是犯罪人心目中的安全场所,同时以暴力犯罪为主,其中抢劫更为突出。
城市公园中的大量空间盲区①成为犯罪发生的诱因。
可防卫空间理论——论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来减少犯罪通过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CPTED)是一门学科,它研究如何正确设计通过直接影响人类行为而减少犯罪的物理环境。
这方面研究的重点是,环境的哪些设计特征可以促使居民能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非正式控制与防卫,促进社会交往,藉此降低犯罪率,提高安全感。
“可防卫空间理论”发表30年来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城市设计、社区规划、学校、办公室和其他建筑的设计实践。
J·雅各布(Jane Jacobs)是第一位提出实质环境设计可以影响安全感的学者。
她在其名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写到,“一条城市街道想要应付陌生人,在陌生人多的时候想要能确保安全,就像那些成功的城市街区一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必须要界限分明,不能像郊区和住宅区那样混合一起。
第二,必须要有一些眼睛盯着街道,这些眼睛属于我们称为街道的天然居住者。
街边的楼房具有应付陌生人、确保居民以及陌生人安全的任务,它们必须面向街面,不能背向街面,使街道失去保护的眼睛。
第三,人行道上必须总有人,这样既可以增添看着街面的眼睛的数量,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从楼里往街上看。
没有人会喜欢坐在门廊里或窗子里往外看空荡荡的大街。
”Jane Jacobs认为,“最安全的地方是居民可以自然监视的区域,譬如,通过窗户居民可以看得到发生活动的大街是安全的,那些由于街道太宽而导致居民看不到街对面闲逛者的街道是不安全的”。
她认为从减少犯罪角度来说,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应该明显地区分开来,公共空间应安排在交通集中的地方等”。
纽曼扩展了雅各布的想法,并建设了可防卫空间的理论。
可防卫空间理论可以总结为4个基本要素:自然监视、领域感、环境印象和周围环境(milieu)。
值得注意的是在可防卫空间理论中的每一个基本要素并不完全是实质环境,它们受到了其他非实质环境的影响。
犯罪被害恐惧与城市空间环境关系的研究综述林冬阳田宝江摘要:从国内外大型数据库中搜索相关文献,对比分析了国外、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环境学视角犯罪被害恐惧研究的发展动态。
基于城市规划的视角,将所得文献按照“现象研究-规律研究和对策制定与评价”的思路进行研究内容评析,并梳理了目前常用的三种衡量恐惧感的方法,指出我国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引用不够完善,研究层面和空间类型有待扩展,研究方法有待创新,进而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犯罪被害恐惧,城市空间环境,城市规划1引言随着我国的城市规划领域正从对物质空间的关注转向对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探讨,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也成为近年来的关注热点。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即通过分析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的关系,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阶段改善和调整相关环境因素,以达到预防犯罪和降低犯罪被害恐惧的效果。
犯罪被害恐惧源于犯罪,是个人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对犯罪行为的害怕程度,以及对自己成为某种犯罪受害者的可能程度的主观评估(Keane, 1998)。
由于我国犯罪数据的统计存在缺陷,因此对犯罪被害恐惧的研究成为衡量城市安全的新课题。
犯罪被害恐惧的研究围绕“恐惧感产生原因”展开,根据研究视角的差异可将国内外现有研究总结为四种类型:(1)犯罪学视角,即从犯罪机会和受害风险的角度解释恐惧感的产生原因;(2)人口统计学视角,即从个人的受害经历、被害风险评估以及个人背景特征等方面分析恐惧程度的差别;(3)社会学视角,认为犯罪被害恐惧是整体社会生活品质变迁所引发的集体焦虑,这种恐惧感不指向具体的犯罪类型,而是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安全感、对社会解体的焦虑和对社区衰退的担忧;(4)环境学视角,聚焦建成环境空间特征对犯罪被害恐惧的影响,强调从环境设计的角度探讨减少恐惧感的方法。
环境学视角犯罪被害恐惧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简·雅各布斯(2006)的“街道眼”理论,随后是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简称CPTED)。
防卫空间理论与城市犯罪预防【摘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犯罪率逐渐呈现增长的趋势。
为预防犯罪的发生,“防卫空间理论”成为了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因素。
它是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旧城改造、社区氛围的营造等各个环节消除便于犯罪的条件的一种理论。
本文以防盗为例,找出防卫空间与盗窃预防的联系,从而防卫陌生人接近,减少区域的被害可能,降低犯罪率,使得在城市发展更加健康。
【关键词】防卫空间;犯罪预防;防盗理论一、防卫空间理论概念与要素防卫空间是重构城市居住环境的一种方式,旨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旧城改造、社区氛围的营造等各个环节消除便于犯罪的条件。
它由四要素构成:(一)区域性所谓空间,必然有一定的区域,如果某一区域的居民能够区分合法使用者和陌生人,就能产生一种自治的气氛,在自己所属的区域内实行控制,防卫陌生人接近,减少本区域的被害可能,这就是防卫空间理论的实践。
(二)可监视性在空间的设计环节中相对于一般的空间增添了监视的工具使得在该区域内的合法使用者能够方便地观察到这一区域的日常活动。
形成私用空间一半私用空间一半公共空间一公共空间的层进式城市空间防范模式。
(三)外观要求区域的设计与一般的空间并无区别,同时设计的各种细节都要消除便于犯罪的条件使得区域的外观既不吸引犯罪人,也不与周围的社区隔离。
(四)环境要求既然是预防犯罪的空间必然以减少犯罪率为目标,因此应将房屋建在低犯罪率的地方。
二、城市环境与犯罪行为的联系(一)易受盗窃侵害的城市社区空间结构1.靠近交通枢纽要地这类区域包括:车站,快速交通交叉口等交通繁忙地区,主要表现为人群密集,流动快速。
由于这些区域交通负载量大或人流繁杂密集,一方面在大流动空间下难以监视,另一方面由于人员缺乏自我监管能力,容易形成窃盗的环境。
2.处于高楼建筑附近的城市中心区域处于高楼建筑附近的城市中心区域通常被繁杂的建筑所包围,在这些建筑对于城市居住人员来说可谓是冷建筑,不会有成群人长期居住,因此人们会缺乏安全感与压抑感,容易形成不佳的陋习。
可防卫空间理论——论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来减少犯罪通过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CPTED)是一门学科,它研究如何正确设计通过直接影响人类行为而减少犯罪的物理环境。
这方面研究的重点是,环境的哪些设计特征可以促使居民能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非正式控制与防卫,促进社会交往,藉此降低犯罪率,提高安全感。
“可防卫空间理论”发表30年来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城市设计、社区规划、学校、办公室和其他建筑的设计实践。
J·雅各布(Jane Jacobs)是第一位提出实质环境设计可以影响安全感的学者。
她在其名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写到,“一条城市街道想要应付陌生人,在陌生人多的时候想要能确保安全,就像那些成功的城市街区一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必须要界限分明,不能像郊区和住宅区那样混合一起。
第二,必须要有一些眼睛盯着街道,这些眼睛属于我们称为街道的天然居住者。
街边的楼房具有应付陌生人、确保居民以及陌生人安全的任务,它们必须面向街面,不能背向街面,使街道失去保护的眼睛。
第三,人行道上必须总有人,这样既可以增添看着街面的眼睛的数量,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从楼里往街上看。
没有人会喜欢坐在门廊里或窗子里往外看空荡荡的大街。
”Jane Jacobs认为,“最安全的地方是居民可以自然监视的区域,譬如,通过窗户居民可以看得到发生活动的大街是安全的,那些由于街道太宽而导致居民看不到街对面闲逛者的街道是不安全的”。
她认为从减少犯罪角度来说,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应该明显地区分开来,公共空间应安排在交通集中的地方等”。
纽曼扩展了雅各布的想法,并建设了可防卫空间的理论。
可防卫空间理论可以总结为4个基本要素:自然监视、领域感、环境印象和周围环境(milieu)。
值得注意的是在可防卫空间理论中的每一个基本要素并不完全是实质环境,它们受到了其他非实质环境的影响。
理论纵横以防卫空间理论为基础的C P TE D理论的构建分析文/张超摘要:C P T E D是指通过改变环境来减少潜在犯罪行为发生的条件的设计思路。
深入了解预防犯罪的环境设计理论对减少犯罪活动、提高公众的监督效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研究犯罪心理变化有着一定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领属性、监控、景象等三个角度来分析该理论的构建依据。
关键词:防卫空间预防犯罪空间设计心理暗示C P T E D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兴起并不断受到重视。
Oscar N ew m an在《防卫空间:通过城市规划预防犯罪》(1972)中提出了防卫空间理论,指出环境能影响人的安全感,C.Ray Jeffery受到启发,在《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提出了犯罪预防性环境设计理论(简称CPTED),指出环境是可以根据需求能动性的改变进而影响潜在犯罪活动的实施。
到了二十世纪末,来自相关行业的建筑师、规划师、警员及安全顾问在加拿大召开第一届C P T E D大会,并成立国际C P T E D协会,每年都会例行召开,C P T E D理论由此得到重视和不断发展。
在这种理论的到之下,通过对环境的改变和设计减少潜在犯罪活动发生的必要条件,相对暂时性减弱潜在犯罪分子的犯罪动机、抑制罪犯冲动之下所使用的犯罪手段,从而降低人们对犯罪的恐惧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弱化人们因环境造成的心理恐惧感、避免二次伤害。
C P T E D观点的基础是动态性与静态性相互结合、相互交织的。
1.领属性的动态变化与静态结合。
当处于公共领域时,公共领域的个人属性是从属与它的公共性的,在这片公共领域当中,人们可以自由的处理和参与一系列公共事务,相反的是若此时此地处理个人事务,是受到干涉的,因为此时群体效率是覆盖到公共领域全场的,一旦拥有不符合总体和谐的场面出现,一般都会被觉察得到。
当存在于私人空间之时,人们的集体意识和管理意识是最弱的,所以人们自发的利用自我空间和隐私来处理公关事务这种现象几乎是不存在的。
(a)缺乏标识边界不连续a b死角的设想[22]。
许晓娣从安全保障、空间设计、设施布置和植物配置等方面提出了公园休憩空间安全感设计要求[23]。
但这些探讨都是有益的开始。
从环境意象和犯罪恐惧感的角度对城镇景观设计进行讨论或许不能够解决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但却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让我们的设计建立在更加人性的基础上,通过对环境意象、行为心理的深入思考来探索更为适宜的城镇景观设计策略。
城镇景观不仅是向社会提供基于使用需求和美观感受的一种产品,更是设计师社会责任感的表达,用设计帮助解决一些包含犯罪在内的社会问题。
(注:表1由作者译自参考文献[1];图1摘自: Stollard P.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Housing Design [M]. Cornwall: T. J. Press (Padstow) Ltd. 1991;图2 作者译自参考文献[11];图4 摘自参考文献[9];图5摘自: Stollard P.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Housing Design [M]. Cornwall: T. J. Press (Padstow) Ltd. 1991;图6 摘自:刘峘. 基于犯罪预防的城市居住空间规划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 2006.)参考文献:[1]Makoto Yokohari, Mamoru Amemiya, Marco Amati. The history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greenways in Japanese New Town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 (3):210-222.[2]勒温. 拓扑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11.[3]韦勒克, 沃伦. 文学理论[M]. 北京:三联书店, 1984:201-202.[4]L u y m es D. T. & Tamminga K. Integrating Public Safety and Use into Planning Urban Greenways[J] .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33):391- 400.[5]K u o F. E.&S u l l i v a n W. C. Aggression and violence in the inner city: Impacts of environment via mental fatigue[J] . Environment & Behavior, 2001, 33(4):543- 571.[6]Davis, N. Deakin. The providence Neighborhood Planting Program[J]. American Forests, 1992( 5):98.[7]Kaplan R. , Kaplan S. & Ryan R.With People in Mind: Design andManagement of Everyday Nature[M] .US: Island Press, 1998.[8]Brantingham L, BrantinghamJ.N o d e s,P a t h s a n d E d g e s:Considerations on the Complexity ofCrime an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1993(13):3-28.[9]马瑞. 城市“易犯罪”空间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 2010.10:86-123.[10]Healy R. J. Design for Security [M].Wiley, 1983:27.[11]C r o w e T.C r i m e P r e v e n t i o n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Application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and Space Management Concepts[M].Butterworth-Heinemann, 2001.[12]K u o F. E.&S u l l i v a n W. C.Environment and Crime in the InnerCity Dose Vegetation Reduce Crime[J] . Environment & Behavior, 2001,33(3):343- 367.[13]N a s a r J.L.&J o n e s K.M.Landscapes of Fear and Stress[J].Environment & Behavior, 1997(3):291-323.[14]Ministry of Justice. Police LabelS a f e H o u s i n g[M].A m s t e r d a m:Steering Committee Public HousingExperiments, 1994.[15]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5.[16]徐磊青. 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研究与实践30年[J]. 武汉:新建筑,2003(6):4-7.[17]Newman O. Defensible Space[M].New York: A Division of MacmillanPublishing Co. Inc.1973.[18]刘雪梅. 安全防范在城市居住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应用[D]. 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19]克莱尔·库珀·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0]Carolyn Whizman. 严宁,译. 为多伦多创造安全空间[J]. 北京:国外城市规划, 2005,20(2):58-61.[21]潘珂. 城市绿地环境设计与城市安全关系研究综述[J]. 太原:山西建筑,2009,35(7):353.[22]周军, 沈林明. 合理的景观设计抵制城市死角达到犯罪预防——以上海市徐家汇某高架公园环境分析为例[J]. 武汉:华中建筑, 2006, 24(11): 46-49.[23]许晓娣. 公园游憩空间安全感的设计要求[J]. 武汉:中华建设, 2008( 6) :123-124.作者简介:周详(1987- ),男,河南安阳人E-mail:12700657@。
国外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导则介述与借鉴
毛媛媛;寇琴;孙庆颖;宋科;殷玲
【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
【年(卷),期】2022()2
【摘要】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策略是促进城市安全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已在诸多国家推广应用,而当前国内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对此关注较少。
通过对国际上41份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导则的梳理,总结其编制特点和实施策略,并针对典型导则案例进
行介绍。
最后结合当前国内规划编制和管理,提出平衡把握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
导则的应用层次、导则要素集建构、鼓励多主体参与式共建、通过试点项目形成分地区差异化计划、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指引导则、建立完善的导则犯罪预防评估机制等编制实施建议,以期为未来国内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相关导则的编制提供借鉴。
【总页数】7页(P148-154)
【作者】毛媛媛;寇琴;孙庆颖;宋科;殷玲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
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美国城市环境设计奖及部分获奖作品介述
2.借鉴和反思:美国《应急计划与社区
知情权法案》介述3.美国乡村设计导则介述4.国外环境设计评价实例介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