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谈、浊谈及其他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清浊区分”到“官吏分途”,来看唐代的“清官”制度由于“清官”本身的特殊性质所致,中古“清官”的发展渊流在汉末,而在唐代发展成一个完整的制度。
唯有透过长时间的对于“清官”的考察,以及对“清”在不同时间涵意的转变,才有办法对唐代“清官”有更深刻的把握。
唐代清官陆贽“清”与“浊”的概念是汉末到唐末之间,士人阶层在彼此竞争对抗时,用以争取认同及区分对象的重要象征。
“清”的概念本来发源于汉末在野士人,用以和当朝的“浊流”对抗。
随着在野士人的出仕,“清”的概念也随着士人入仕而进入官制之中,形成“清官”的现象,知识份子皆争相以能任清官为荣,形成官制的“流品”区分。
在整个中古的制度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清官”从本来官制中的“流品”区分,随着门阀制度的发达而逐渐“制度化”,为高门子弟的仕宦前途提供了保证。
从这个角度看来,“清官”制度化的过程和中古门阀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透过对于中古“清官”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对于中古门阀政治的了解。
下面,我们将透过两点来为唐代的“清官”作一个总结。
一、从“清浊区分”到“官吏分途”曹魏以来,随着社会文化的改变,选官体制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高门子弟再也不屑由州郡掾吏之类的低职来入仕升迁。
朝廷中一些郎官、内侍、东宫官之类官职,成为高门子第习惯性的起家升迁之阶,并且视为所谓的“清途”,也就是“清官入仕之途”。
“清途”之所以称为“清”,是有其原因的。
汉末以来,“清”作为一个生活处事的理想,起源于东汉的在野处士,变成区分豪族高下的标准,形成所谓的“清流”、“浊流”,用来当作名士间,彼此标榜的特色,这个现象颇类似今日用“暴发户”、“士绅”来区分有钱人。
除了名士们称呼同类为“清流”外,其节操称为“清节”,其谈辩称为“清谈”,对政治的批评称为“清议”。
到了魏晋,名士与官族逐渐有合流的情形,于是“清”除了称呼名士的品格素质之外,还用来赞美士族的门第。
如此,则用“清”来区别士族习惯的起家升迁之途,称为“清职”、“清途”、“清华”、“清位”、“清选”、“清贯”等。
谈的成语大全四字成语1、谈古说今tán gǔ shuō jīn【解释】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出处】元·张可久《端正好·渔乐》:“人间开口笑樵渔,会谈今论古。
”2、谈空说幻tán kōng shuō huàn【解释】指谈说佛理。
【出处】明·赵南星《答周元孚书》:“兄数罹骨肉之变,乃嫂复中捐,何以自遣,谈空说幻,何足以解。
”3、谈空说有tán kōng shuō yǒu【解释】泛指闲谈、空谈。
【出处】宋·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4、谈玄说妙tán xuán shuō miào【解释】谈论玄妙的事理。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6卷:“又有一种人思虑向里去,又嫌眼前道理粗,于事物上都不理会。
此乃谈玄说妙之病。
”5、谈圆说通tán yuán shuō tōng【解释】论说权变之道。
【出处】明·高攀龙《答叶台山书》:“宁禀前哲之矩,硁硁为乡党自好,而不敢谈圆说通,自陷于无忌惮之中。
”6、谈天说地tán tiān shuō dì【解释】指随便谈论,漫无边际。
【出处】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二折:“说地谈天口若开,伏虎降龙志不改。
”7、谈情说爱tán qíng shuō ài【解释】指谈恋爱。
【出处】钱钟书《围城》:“看人家一对对谈情说爱,好不眼红。
”8、谈情说爱tán qíng shuō ài【解释】指谈恋爱。
【出处】钱钟书《围城》:“看人家一对对谈情说爱,好不眼红。
”【长谈阔论】犹高谈阔论。
【高谈大论】指不切实际的言谈、议论。
【高谈弘论】弘:大。
高深空洞不切实际的谈论。
【高谈剧论】剧:剧烈,激烈。
高深空洞的言谈,激烈的辩论。
浅谈魏晋南北朝的“清谈”与误国摘要:魏晋清谈是我国古史上最值得注意的一种文化现象,历来研究不绝。
古代的清谈研究多注重政治批评,而且常常将“清谈”与“误国”联系起来。
我认为这是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的,本文从自身认识出发并以自己对此问题的了解浅显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从“清谈”的来源,盛行来简单论述我对此问题的观点,以使大家对此问题的看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清谈;误国一“清谈的来源”“清谈”、“玄学”、“名士”、“魏晋风度”历来就受到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学者的极大关注,特别是近代以来更是成为魏晋南北朝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清谈”以及它所产生的一系列的争议进行一些浅微的论述。
首先我们要清楚何谓“清谈”。
我大概查阅了一下《新华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其解释大概都是偏向贬义的。
如《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清谈多指魏晋间一些是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不切实际的谈论。
”近代比较流行的看法则来自台湾学者唐翼明,他是如此定义的:“清谈是指魏晋时代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反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交流活动。
”很显然他对清谈的定义现代化了。
“清谈”的真实面貌是如何呢?“清谈”一词来源于东汉末年的“清议”。
而“清议”则来源于东汉末年的宦官专权的形势,清议也叫雅谈、正论,就是对现实人物进行品题。
何谓品题呢?我们知道东汉选举制度分为“察举”和“征辟”。
但是无论是“察举”还是“征辟”都要有一定的人依据一定的事实对其进行评定,这个评定的过程就是“乡闾清议”。
这就是说其实清议在一开始就与政治相联系的而不是单纯的思想活动,其在东汉末年产生并一直贯穿着整个魏晋时代。
所以“清谈”绝不只是魏晋时代的产物而是在魏晋时代最有特色、发展最为兴盛而已。
并且在魏晋时代“清议”与政治的联系最为密切和明显,而政治问题是纵贯历史发展的一条经久不衰的主线所以与其联系的一切事物都会被人们所关注。
魏晋清谈的内容核心内容清谈是魏晋贵族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进行的一种学术和社交活动。
清谈内容以《周易》《老子》和《庄子》为主,谈得都是哲学话题,形式上类似于学术研讨和辩论会。
清谈代表着魏晋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和“文艺复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它造就了学术上的魏晋思潮,促进了文学的自觉和进化,产生了以魏晋风度为代表的审美格调和生活态度。
清谈始终是一种学术活动,而不是政治活动,和魏晋的政治混乱没有必然联系。
一、清谈到底是什么?魏晋名士究竟在谈什么,是怎么谈的?清谈是魏晋贵族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进行的一种学术和社交活动。
清谈内容以《周易》《老子》和《庄子》为主,谈得都是哲学话题,形式上类似于学术研讨和辩论会。
二、我们该怎么看待清谈?比如说,它对今天中国人的思想,以及魏晋时期的文化,究竟有哪些作用?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清谈的话,这个词会是什么呢?清谈代表着魏晋时期的一次思想启蒙和“文艺复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它造就了学术上的魏晋思潮,促进了文学的自觉和进化,产生了以魏晋风度为代表的审美格调和生活态度。
三、清谈到底误不误国?为什么?魏晋清谈始终是一种学术活动,而不是政治活动,和魏晋的政治混乱没有必然联系。
中国历史上有一类现象,每到政治分裂时期,在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反而可能因为权威的离散而出现新增长点。
史学家吕思勉发现,在中央政权控制力减弱的时期,一些远离首都的地区就会进入经济高速增长。
思想界也是如此。
中国学术的活跃期,第一个高峰在春秋,第二个高峰在魏晋,并不是偶然现象。
清谈最后的消失,是由于隋朝统一后,士族阶层这个清谈的主体衰落了,同时,科举制度又为文人提供了新的兴奋点和游戏规则。
但是,魏晋清谈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做出过的贡献,是不应该被扭曲和忽视的。
魏晋清谈研究述评关于魏晋清谈研究述评清谈是我国中古史上最值得注意的一种文化现象,因其伴随魏晋玄风而兴起,故习惯上常称之为魏晋清谈。
所谓“魏晋清谈”,据台湾学者唐翼明的定义,“指的是魏晋时代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以下是关于魏晋清谈研究述评。
(一)清谈的起源问题叙述清谈文化兴衰嬗变之过程,尤以近人钱穆所说最为简明生动。
钱穆说:“东汉之季,士厌于经生章句之学,四方学者,荟萃京师,渐开游谈之风。
至于魏世,遂有‘清谈'之目。
及正始之际,而蔚成风尚。
何晏、王弼为时宗师,竹林诸贤,闻声继起。
至于王衍、乐广,流风愈畅。
典午既东,此风盛于江左,习尚相沿,直至隋业一统,始见革除。
” [5] 话虽不多,清谈之起、承、转、衰无不一一点逗清楚。
而清谈起源之问题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清谈的思想源头,二是清谈风气之肇端。
对前一问题,学界不约而同追溯至东汉,但在思想渊源究竟出自王充还是马融则存在争议。
20 世纪20 年代,钱穆以翔实材料和滔滔雄辩,率先接橥王充《论衡》一书对于魏晋玄学思潮形成的开创意义,指出:“寻至于典午清谈,视亡国若无事,亦未始非王氏之论有以助成之也。
” [6] 40 年代,探讨和争鸣仍在继续。
先是贺昌群在《清谈之起源》一文中将汉末大儒马融作为清谈“一启蒙人物” [7] ,而孙道昇则认为“王充的哲学思想是魏晋清谈家之思想的唯一源泉,魏晋清谈家之思想,滥觞于王充,导源于王充之《论衡》” [8] 。
两年后,杜国庠撰《魏晋清谈及其影响》一文,认为“清谈的滥觞也不能限自正始”,在东汉一些经学大师如贾逵、许慎、卢植、郑玄、马融的身上,“已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清谈的作风和因素”。
[9] 近年来,范子烨又提出清谈“由西汉时代著名学者和作家扬雄开其先河”的观点。
[10] 其实,一味地上溯还可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庄子,但也会使论题离清谈的思想实质越来越远。
谈字的组词及拼音一、谈组词【精选组词列表】:灵谈、俚谈、立谈、恳谈、开谈、口谈、夸谈、噱谈、款谈、美谈、密谈、冥谈、漫谈、盲谈、奇谈、平谈、攀谈、农谈、谬谈、趣谈、謦谈、街谈、交谈、话谈、接谈、聚谈、秽谈、会谈、诙谈、极谈、讥谈、鸡谈、瞽谈、高谈、健谈、浮谈、大谈、丛谈、腐谈、讹谈、访谈、放谈、脞谈、时谈、鄙谈、善谈、世谈、谈戏、谈微、说谈、肆谈、琐谈、谈麈、谈霏、谈谈、谈士、谈绮、谈款、谈语、谈判、谈燕、谈助、谈津、谈价、谈辨、谈述、谈书、谈交、谈古、谈犀、谈谑、谈羡、谈啁、谈演、谈咏、谈妙、谈年、谈娘、谈叙、谈玄、谈赏、谈嘲、谈吐、谈言、细谈、晤谈、闲谈、叙谈、小谈、谐谈、玄谈、雄谈、妍谈、言谈、戏谈、伟谈、膝谈、侑谈、游谈、余谈、娱谈、杂谈、夜谈、族谈、谈稼、纵谈、迂谈、谈绪、谈风、谈慰、谈驳、谈功、谈*、谈资、谈僧、谈话、谈晤、谈笑、谈经、谈瀛、谈唠、谈扬、谈次、谈剧、通谈、文谈、土谈、详谈、谈端、谈天、谈荐、谈评、谈宗、谈訾、谈优、谈谐、谈兴、倦谈、空谈、快谈、狂谈、拉谈、里谈、面谈、乱谈、洽谈、荣谈、顷谈、清谈、倾谈、绮谈、谈艺、谈称、谈料、谈星、谈理、谈宴、谈议、谈辩、谈道、谈禅、谈头、谈心、扳谈、商谈、胜谈、深谈、盛谈、史谈、饰谈、手谈、俗谈、长谈、摆谈、隽谈、静谈、剧谈、讲谈、较谈、讦谈、胡谈、恒谈、横谈、和谈、过谈、鼓谈、发谈、恶谈、侈谈、扯谈、常谈、禅谈、称谈、查谈、畅谈、笔谈、雕谈、诞谈、打谈、谈讲、谈空、谈屑、谈兵、谈诉、谈剑、谈无、谈词、谈中、谈访、谈誉、谈辞、谈吻、谈筵、妄谈、谈客、谈丛、谈锋、谈薮、谈机、谈名、谈宾、谈噱、谈席、谈说、谈容、谈啸、谈舌、谈耻、谈柄、谈论、谈虚、谈义、谈对、谈俳、谈鸡、吐谈、痛谈、猥谈、乡谈、笑谈、悬谈、一谈、燕谈、轶谈、瀛谈、虚谈、哑谈、絮谈、雅谈、邹谈、坐谈、座谈、麈谈、舆谈、珠谈、赵谈春、学乡谈、闲拉谈、坐谈客、谈道儿、谈不上、打乡谈、风景谈、谈朋友、*谈鬼、谈闲天、谈容娘、谈得来、谈风月、半月谈、步谈机、覆窠谈、清谈派、软谈丽语、清谈高论、奇谈怪论、梦溪笔谈、灵谈鬼笑、侃侃而谈、款款而谈、里巷之谈、老生常谈、夸夸其谈、夸夸而谈、和平谈判、高谈虚辞、高谈剧论、高睨大谈、高谈雅步、高谈阔论、高谈弘论、高谈虚论、高谈雄辩、高雅闲谈、词苑丛谈、肺腑之谈、泛泛而谈、夺其谈经、混作一谈、挥霍谈笑、经验之谈、街谈巷谚、街谈巷语、混为一谈、海外奇谈、抵掌谈兵、抵足谈心、抵掌而谈、东谈西说、大睨高谈、错立族谈、传为美谈、促膝而谈、池北偶谈、不经之谈、不值一谈、不根之谈、虚论浮谈、时谈物议、识文谈字、说雨谈云、说地谈天、谈何容易、谈空说幻、谈虎*变、谈情说爱、谈吐风声、谈优务劣、谈古说今、谈笑风生、谈论风生、一代谈宗、迂谈阔论、遗迹谈虚、游谈无根、止谈风月、纸上空谈、只谈风月、重庆谈判、无稽之谈、言谈举止、雄辩高谈、谈议风生、谈今论古、谈辞如云、万口一谈、无所不谈、歪谈乱道、笑话奇谈、谈言微中、谈玄说妙、谈吐风雅、谈圆说通、谈不容口、千古奇谈、皮相之谈、欺人之谈、南北和谈、流口常谈、扪虱而谈、里谈巷议、立谈之间、老调重谈、阔论高谈、口谈指画、阔步高谈、空谈快意、谲怪之谈、举止言谈、街谈巷说、街谈巷议、俭腹高谈、高谈大论、泛泛之谈、夺席谈经、耳食之谈、长谈阔论、传为笑谈、促膝谈心、并为一谈、避而不谈、闭口不谈、熬清守谈、顺口谈天、说是谈非、说东谈西、说古谈今、谈吐生风、谈空说有、谈吐如流、谈古论今、谈经说法、谈天论地、谈过其实、谈天说地、谈笑而道、谈笑自若、谈霏玉屑、谈笑自如、谈吐风生、谈笑封侯、谈若悬河、妄谈祸福、娓娓而谈、巷议街谈、言谈林薮、影响之谈、纸上谈兵、邹衍谈天、谈笑有鸿儒、家丑不可外谈二、谈的拼音、谈的组词及词对应的注释和谈的繁体字和谈的qq 繁体字【谈的拼音】:tán【谈繁体字和qq繁体字】:谈→繁体字为:談→qq繁体字为:談三、谈字的含义及相关资料【谈字的含义】:(1)(动)说话或讨论:~论|~心。
玄学和清谈名词解释
玄学和清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流派。
玄学最早出现于汉代,指的是对神秘、超自然现象的研究探索。
在现代语境下,玄学多指一些超自然、超感官现象、超自然力量、神秘学说、灵性信仰等一系列难以解释的现象和理论。
这些理论和信仰在科学方法和分析中难以证明或解释,但却在许多人的生活和信仰中起着重要作用。
清谈是一种自由、开放的文化传统,从唐代开始流行,是一种以独立思考、讨论为主的文化活动。
清谈的核心是通过对话、辩论等方式,探讨人生哲学、道德伦理、文化艺术等问题。
清谈强调自由思考、开放讨论、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传统。
玄学和清谈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在寻求人生的真谛和探索人性、世界的奥秘。
但是在方法和思想上则有所不同。
玄学更多地强调神秘现象、灵性信仰和超自然力量,而清谈则强调通过自由思考和讨论来探索人生和世界的真相。
在当代社会中,玄学和清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人们心灵中的一种信仰和追求。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不确定性,玄学和清谈提供了一种超越现
实的思考方式和信仰体系。
玄学和清谈的重要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自由、开放的思考方式,使人们更加关注人性、自我、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清谈“清谈”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qīng tán,是指在魏晋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
释义为清雅的谈论。
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崇尚虚无,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引证解释亦作“清谭”。
1.清雅的谈论。
①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二:“清谈同日夕,情盼叙忧勤。
”②唐杜甫《送高司直寻封阆州》诗:“清谈慰老夫,开卷得佳句。
”③前蜀韦庄《寄从兄遵》诗:“不将高卧邀刘主,自吐清谈护汉储。
”④清昭连《啸亭杂录·尹文端公》:“公清谈干云,而尤长奏对。
”2.犹清议。
谈论的内容以对人物、时事的批评为主。
①《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
”②晋葛洪《抱朴子·疾谬》:“俗间有戏妇之法……然民间行之日久,莫觉其非,或清谈所不能禁,非峻刑不能止也。
”③《梁书·沈约传》:“自负高才,昧於荣利,乘时藉世,颇累清谈。
”3.谓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空谈玄理的风气。
亦称玄谈。
清谈重心集中在有无、本末之辨。
始于三国魏何晏、夏侯玄、王弼等,至晋王衍辈而益盛,延及齐梁不衰。
①三国魏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幸有袁生,时步玉趾,樵苏不爨,清谈而已。
”②《晋书·隐逸传·鲁褒》:“京邑衣冠,疲劳讲肄;厌闻清谈,对之睡寐。
”③宋王安石《谢安》诗:“ 谢公才业自超羣,误长清谈助世纷。
”④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十四》:“ 魏晋清谭之士林,东汉礼教节义之士林也。
”⑤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东晋以后,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由《世说新语》一书里可以看到。
”⑥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十章第一节:“他(葛洪)不满当时的清谈、浮靡等风气。
”4.后世亦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①太平天囯洪仁玕《军次实录》:“迄今专以八股六韵,徒事清谈,抛离实事。
魏晋风度一.何为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世说新语》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剡县戴安道,即时登舟造访,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答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些名士言词高妙,精神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
何谓清谈?清谈,亦称‚玄言‛、‚玄谈‛、‚谈玄‛,是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
始于魏,上承东汉末清议,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基本内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义,摈弃世务,专谈本末、体用、有无、性命等抽象玄理,到晋王衍辈,清谈之风大盛。
‚魏晋风度‛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它与东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标志发展而来的价值观念一脉相承,而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又和‚文学的自觉‛的美学潮流相辅相成。
在丹、酒、姿容、玄谈的外在表象后面,蕴含着对自身价值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叹。
姿容的飘逸与内在的智慧、忧伤结合,成为魏晋风度的美学典型。
在哲学上,玄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家哲学的危机。
由于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使得儒生们从对汉家煌煌大业的盲目崇拜中清醒过来,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怀疑。
从党锢之祸开始,到黄巾起义,到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再到曹魏司马氏争权,大开杀戒,在整整100多年的腥风血雨中,人们进行了否定外界社会的过程,探求人生变幻无常的命运,执着爱恋短促的生命,寻求人生的欢乐。
二、魏晋风度的分期1.正始时期。
以王弼(226-249)、何晏(190-249)为代表。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贵无‛思想,认为老不及圣,圣人未必无情,体用如一,本末不二。
儒学史话:清谈之风魏晋时期兴起了一种言及玄远的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辨析名理、品鉴人物的风习,由汉末的清议演变而来。
东汉用征辟、察举等制度来选拔人才,其标准大半是依据舆论的鉴定即清议来决定的。
清议的着重点是"经明行修",即被鉴定者对儒家经典要有一定深度的研究,在道德行为诸方面无疵可击。
有一段时期,往往通过"风谣"和"题目"的形式来表现清议。
所谓"风谣",即用诗歌的方式来说明个人的"德业"、"学行",简短有力,便于流传。
所谓"题目",即是称述人物的品德、性格、才能和识度。
既称清议,是非标准自然以名教为依归,名教是清议的基本内容。
东汉后期,士大夫阶层曾利用清议这种形式来褒贬人物、左有舆论、抨击时政,与宦官等敌对势力作斗争。
但自两次"党钢之祸"以后,许多人"破族屠身",清议"危言覆论"、"上议执政,下讥卿士"的风采,也逐渐向明哲保身的"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方向发展。
魏晋时代,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内部倾轧不已,是充满动荡与灾难的时期。
对生死存亡的关注、哀伤,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喟叹,成为整整一个时代统治阶级的典型音调。
魏晋间自正始以来二十多年,政局更是极度紧张,让人"常畏大网罗,忧祸一旦并"。
在这种篡夺频仍的年代,举手投足,动辄得咎,得失急骤,生死无常。
故有些名士放浪形骸,纵欲享受,醉生梦死;有些名士则遗落世事,逍遥自足,苟且偷安。
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状况下,清议的政争,逐渐完成了向清谈的思辩的转变。
清谈一般分宾主双方,谈主首先叙述自己的意见,称之为"通";难者即就其论题加以话辩,称之为"难"。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与句子含意【高频考点解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它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6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该考点的两个层级、六个考点在每年的试题中均有所侧重地考查。
其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单独命题考查,其他考点往往综合考查。
【热点题型】题型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也称为未明言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
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
波兰尼提醒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来充分地表述,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
波兰尼绝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他更主张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
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
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
西晋清谈亡国的历史警示西晋的清谈家们维持奢华荒淫的生活必然需要大量金钱,所以他们极度贪财,不仅增加租赋、卖官鬻爵、枉法贪赃,甚至还亲自收税和经商,更有甚者派兵劫夺外国使者和来往商客,以积累巨额财富说到清谈二字,给人最初印象好像是三五好友,志同道合,天南地北,无拘无束,闲侃神聊,人生快意事莫过于此。
“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当我正在向往这样的清谈享受时,脑袋里冷不丁冒出一个词——清谈误国。
清谈误国这个成语说的是以王衍为代表的西晋名士崇尚虚无、空谈名理、无心国事、终至亡国的故事。
将亡国之咎归诸清谈,既是当时士人痛定思痛的自责和反省,也是后人评说这段历史的共识,只是糟蹋了清谈这样一个词汇。
王衍清谈如何误国王衍临死前说:“我虽不如古人,但是如果不是追求浮虚,努力为天下做事,绝不会弄到今天这个地步。
”清谈误国的代表人物,首推王衍。
王衍是当时朝中名士之首,出身显赫的琅琊王氏,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有满肚子的学问。
《世说新语》里形容他长得俊美,手比白玉还要白,“处众人中,似珠玉在瓦石间”。
王衍的才华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的。
他不仅博学能文,而且极善表达。
王衍14岁的时候,他父亲任平北将军,常有公文事务呈送京师,但不能得到及时答复,于是派当时人在京师的王衍直接去宰相羊祜那里申陈事状,请求答复。
王衍每次都表达得非常清楚明白,让羊祜赞叹不已。
更难得的是,面对羊祜这样位高权重的一时之杰,少年王衍没有丝毫的自卑低下的神色,始终不卑不亢,在场的人觉得十分惊异,都说他是一个奇士。
王衍除了身世、相貌、学识为世人所称道外,他的高尚道德也被当时人津津乐道。
晋武帝的岳父杨骏,很是欣赏王衍,要把女儿,也就是皇后的妹妹嫁给他,但是王衍鄙视杨骏的为人,故意装疯卖傻,推掉了婚事。
他淡漠钱财,不仅经常周济别人,还经常将借出去的钱财一笔勾销,不让人还。
他为表示淡漠钱财,从来口不言钱,但他妻子却很贪财,为了试探他,逼他说出“钱”字,趁他睡觉的时候,让奴婢用钱绕床几圈。
崇尚清谈的意思解释1. 崇尚清谈呀,就好比是喜欢在一个悠闲的午后,和朋友们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啥都聊,从宇宙的奥秘到生活的小趣事,这不是很有意思嘛!就像我们那次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这就是崇尚清谈呀!2. 你想想看,崇尚清谈不就是享受那种纯粹交流的快乐嘛!就如同在微风中漫步,随心所欲地和身边人分享各种想法,多棒呀!就像上次我和他在公园里,一聊就是大半天,这就是清谈的魅力呀!3. 崇尚清谈啊,那可是一种放松自己、放飞思绪的方式呀!就好像是让思维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无拘无束。
就好比那次大家一起讨论喜欢的电影,那热烈的氛围,不就是清谈嘛!4. 清谈呀,不就是抛开一切烦恼,尽情地谈自己想说的嘛!这多爽呀!就像我们有时候聚在一起,啥压力都忘了,只顾着开心地聊天,这就是崇尚清谈的意义呀!5. 哎呀,崇尚清谈就是让我们沉浸在言语的世界里呀!就如同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不断发现新的观点和想法。
还记得那次和朋友们聊梦想,那激动的样子,不正是清谈嘛!6. 崇尚清谈,其实就是对纯粹交流的热爱呀!就好像是对美味食物的渴望一样。
就像有次我们一群人对一个话题争论不休,但都很开心,这就是清谈带来的乐趣呀!7. 清谈啊,不就是让心灵来一场轻松的旅行嘛!就如同在美丽的花园中漫步,悠然自得。
比如上次和伙伴们谈论旅行经历,那欢声笑语,不就是在崇尚清谈嘛!8. 崇尚清谈,不就是给自己的嘴巴和脑子一个尽情发挥的机会嘛!多好玩呀!就像那次大家为了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却都笑了,这就是清谈的魔力呀!9. 你说,崇尚清谈不就是追求那种无拘无束的表达嘛!就好像鸟儿歌唱一样自然。
像我们之前聊兴趣爱好,那投入的样子,绝对是在崇尚清谈呀!10. 崇尚清谈,简单说就是喜欢畅快地聊天呀!这有啥难理解的呢!就如同我们随时都能开启一场有趣的对话,多有意思。
就像上次和他们天南海北地聊,不就是崇尚清谈嘛!我觉得崇尚清谈就是一种让人放松、愉悦的交流方式,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乐趣和启发。
清谈、浊谈及其他
古代文人崇尚清谈,常为世人所诟病。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清谈误国”的成语把清谈的危害昭然若揭。
清谈能否误国,清谈的杀伤力能否达到这个极致,值得商榷。
几个文人抱成团,避于一隅、谈玄道异、奇谈怪论,却不妨让他们清谈到底。
清谈误己,却与他人无碍。
当然,若举国上下皆清谈成风,无论贩夫走卒、士农工商、老幼妇孺,尤其是肉食者们皆痴醉于斯,那当别论。
时下文人奢喜浊谈。
浊谈者,浑浊之谈也。
似乎与清谈者天壤之别,究其实质,实在是别无二致,皆系不切实际、邪谈妄思、无稽之谈也。
或污言秽语,或吹牛拍马,或搞笑弄怪,或素荤相间,或神聊海侃,或欺上瞒下,或欺世盗名,或巧言令色,或媚脸佞笑,或盛气凌人,或恶语相向,或软语温言。
形形色色、无所不具。
与清谈者相类,其态或谈笑风生,皮笑肉哭,幽默诙谐;或时静如水,巧笑涟涟;或笑里藏刀,几无细论之词。
与清谈者相类,其心或哗众取宠,或暗结心胎,或居心叵测,或阴谋阳谋,也无词能穷尽其心。
与清谈者相类,其语或风起趣生、滔滔江水,或色泽鲜艳,或牢骚满腹,或惊天动地,或感天动地,究其语之所藏,也难窥破其中块垒。
故与清谈者比,不如清谈者远矣。
若言清谈误国,则浊谈欺世盗心。
古之文人或促膝而谈,或拥炉而论,或游走庭院、鸿雁传书,也还不失风雅。
今之人或聚于吧,或隐形于网,或闲于办公之所,黄言蜚语满天飞,隐秘闺语交耳传。
全围绕男女那点事,喋喋不休;全环绕工作外那点事,切切齿响;全缠绕牌桌上那点事,嗷嗷待哺;全萦绕名利那点事,跃跃欲试;全拥抱娱乐那点事,冷拌热炒,花色莫辨;全咬紧奇闻异趣那点事,闲言碎语。
以博一粲。
其浊谈又何曾“不失风雅”。
真正与浊谈、清谈完全相对者,实为实谈。
清谈浊谈,务虚之谈;实谈,务实之谈。
谈学问,谈工作,谈生活;谈爱情,谈友谊,谈婚姻;谈建设,谈和平,谈发展;谈经济,谈政治,谈法规;谈教育,谈环保,谈文明;谈文学,谈体艺,谈善恶……就其本质,于人有益也。
故尔,与浊谈相比,我赞赏清谈;与清谈相比,我更崇尚实谈;与实谈相比,我们更需要那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非谈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