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导论 浙江大学 胡税根
- 格式:ppt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80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一、公共管理的内涵要义○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是……p2-4本质特征:价值取向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一)价值取向的公共性:利益取向的公共性、公共参与性(二)服务性:管理是以高效率、高效能、低成本、符合正义的方式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切努力的总和,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就是公共管理所有活动的价值取向都是服务于整合和优化一个社会中的资源配置以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这样的目标,服务于以符合上述四个基准点的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和平、安全、稳定、有序的,能进行良性竞争的社会环境的目标。
(三)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仅依靠市场手段,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仅依靠政府的计划和行政措施,也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不能实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
公共事务管理中必须通过实现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来进行治理。
○统治与治理的区别……p5治理与统治的最本质性区别是权威来源的差异,治理权威包括政府但并非一定是政府,统治权威必定是政府;治理与统治的权力运行向度不一样,统治的权力运行相对自上而下,治理的权力运行多向度。
▪二、公共管理是当代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现代社会的不可治理性产生原因……p12现代社会中的不可治理性,主要产生于利益和信念的过度分散性,也产生于政府能力与解决所面临问题难度之间的差距。
○全球化发展对公共管理的挑战……p11(一)它要求各国政府对各自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重新审视定位,从而确定各自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方式;(二)国际竞争加剧与对话合作的紧迫性和可能性并存的新格局,对各国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三)全球化推动公民社会和全球结社革命的兴起,导致政府权力部分上移和下移;(四)公民社会的兴起和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必然推动和加速政府管理改革向民主、法治的方向发展;(五)全球化发展导致全球治理问题日愈突显。
○新公共管理是全球涌动的管理革命一部分……p17新公共管理不是孤立的,它是世界管理革命的一部分(J.E.莱恩)▪三、新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重塑政府的主要方面……p18(一)掌舵与划桨分开;(二)以结果而不是职能为旨归再造政府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三)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四)公共管理的非职业化;(五)推进绩效管理。
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第1章变革的时代1.1 引言1.2 行政与管理1.3 公共部门改革1.4 公共部门变革的动力1.5 公共管理学1.6 结论第2章政府的角色2.1 引言2.2 公共部门的必要性2.3 政府工具2.4 作为公共政策基础的市场失灵2.5 政府干预的阶段2.6 政府的规模2.7 结论第3章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3.1 引言3.2 早期的行政3.3 19世纪的改革3.4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3.5 威尔逊与政治控制3.6 泰勒与公共行政3.7 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3.8 结论第4章新公共管理4.1 引言4.2 管理的内涵4.3 管理方法的产生4.4 管理的理论基础4.5 新公共管理的问4.6 公共部门改革4.7 对管理主义的批判4.8 结论第5章公共政策5.1 引言5.2 公共政策、行政与管理5.3 政策分析5.4 经济性公共政策5.5 政治性公共政策5.6 基于证据的政策5.7 政策分析的局限5.8 结论第6章治理6.1 引言6.2 治理的内涵6.3 公司治理6.4 新公共管理的治理6.5 治理与网络6.6 结论:治理的有效性第7章管制、外包和公共企业7.1 引言7.2 管制7.3 签约外包7.4 公共企业:作为生产者的政府7.5 关于民营化的争论7.6 结论第8章利害关系人和外部环境8.1 引言8.2 外部关注的必要性8.3 传统模式下的外部关系8.4 作为一种管理职能的外部关系8.5 利益集团8.6 超越政策社群8.7 外部依赖过度的诱发问题8.8 结论第9章责任9.1 引言9.2 责任的概念9.3 私营部门的责任9.4 公共部门的责任9.5 传统模式下的责任9.6 管理主义模式下的责任9.7 公共部门改革中的责任问题9.8 结论第10章战略管理10.1 引言10.2 战略10.3 私营部门的战略10.4 公共部门的战略10.5 战略计划模式10.6 战略管理10.7 对公共部门战略的批判10.8 结论第11章领导力和人事管理11.1 引言11.2 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11.3 领导力11.4 人力资源管理11.5 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一些问题11.6 结论第12章财政和绩效管理12.1 引言12.2 政府预算12.3 传统的财政管理12.4 财政管理改革12.5 绩效管理12.6 对财政和绩效管理的批判12.7 会计改革的问题12.8 结论第13章电子化政府13.1 引言13.2 技术和传统的行政模式13.3 电子化政府的产生13.4 电子化政府的发展阶段13.5 技术变革对官僚制的影响13.6 电子化政府和公共部门改革13.7 电子化政府的问题13.8 结论第14章发展中国家的公共管理14.1 引言14.2 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模式14.3 行政模式的问题14.4 公共部门改革14.5 管理主义模式的问题14.6 结论第15章结论:公共管理典范15.1 引言15.2 公共管理的典范15.3 作为一种典范的传统公共行政15.4 作为一种典范的新公共管理15.5 作为一种典范的公共管理15.6 公共部门改革的问题15.7 结论索引。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第一篇: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为重点标注第一节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一、管理的含义★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人们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动员和运用各种资源从而达成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项活动的总和。
★管理的定义的基本含义:(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
(2)管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3)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4)管理需要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
(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
(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管理具有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源于许多人的协作劳动,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而它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者占有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的意志,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二、管理职能★最早系统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
他提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即“五职能说”。
★从公共管理的实践看,把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
计划职能是管理活动中的预先筹划和安排的职能。
具体而言计划职能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方案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
计划职能是管理活动的首要职能,是管理活动的逻辑起点。
计划职能的特点:预先性、预测性、评价性、选择性、调整性。
组织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的特点和原则,通过组织设计,构建有效的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并使之有效运行,以实现目标的活动。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组织职能的特点:合理性、有序性、规范性。
领导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任务,运用管理权力,主导和影响被管理者,使之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贡献力量和积极行动的活动。
领导职能是管理的核心环节。
领导职能的特点:权威性、主导性、决断性、公正性,协调性、规范性。
2024年公共管理导论重点总结范本公共管理是一门研究政府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学科,是现代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石之一。
在2024年的公共管理导论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
以下是我对2024年公共管理导论的重点总结。
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公共管理是在政府领导下,对公共事务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它具有公共性、专业性、政治性和复杂性等特征。
公共管理的目标是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公共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同时也要满足公众的需求和期望。
二、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公共机构理论、公共决策理论、公共组织理论等。
公共机构理论研究的是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公共决策理论研究的是政府决策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公共组织理论研究的是政府组织的设计和管理方法。
三、公共管理的方法和技能公共管理的方法和技能包括政策分析、组织管理、决策分析、项目管理等。
政策分析是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进行分析和研究,组织管理是对公共组织的设计、运营和改革进行管理和控制,决策分析是对政府决策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项目管理是对公共项目的规划、实施和监督进行管理。
公共管理的实践案例包括政府改革、公共服务提升和政策创新等。
政府改革是对政府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重构和调整,公共服务提升是通过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来满足公众需求,政策创新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新的政策来解决社会问题。
五、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社会参与机制完善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广等。
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是通过提高政府的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来提高公共管理效能,社会参与机制完善是通过建立和发展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机制来增加公众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广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以上是对2024年公共管理导论的重点总结,公共管理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我们在学习中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推动公共管理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第1期 收稿日期:2014-12-15 作者简介:胡税根(1964-),男,浙江桐庐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 310058;徐靖芮(1989-),女,河南信阳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杭州 310058*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公共文化服务的指标体系构建与绩效评估研究”(批准号12&ZD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国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胡税根 徐靖芮 [摘 要]政府权力清单是按照合法确权和权力要素合理配置原则,将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以清单形式公之于众并接受多元主体监督的制度。
我国各级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建设通过清权厘权、科学确权、简政放权和严格制权等改革步骤,逐步清晰权力边界,压缩寻租和自由裁量空间,以明确政府责任范畴的形式重塑了行政权力监督的参与主体与参与方式,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和监管职能,释放改革红利和社会活力。
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在进一步完善中需形成整合型权力制约监督模式,以权力结构与功能的科学配置提升实质性改革效果,以责任和服务观念为引导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同时逐步扩大清单覆盖范围以制约新形态下的权力失范,并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以实现行政权力的多元监督,实现权力规范运行的可持续化。
[关键词]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权力制约;权力监督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5)01-0067-11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和存续高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民族整体文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既可以用来说明一种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又可以用来概括实现良好秩序的政治发展过程。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层制的普及化,“权力几近于无孔不入,权力是与社会实体具有相同范围的,在权力网络的空隙之间不存在任何原初的自由空间”[1](P142)。
而“Politeia(政治)的首要含义,就是人类有关政治权力的实际安排”[2](P137)。
分类号: C915 单位代码: 10335 密级:学号: Z08040204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中文论文题目: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杭州市为例英文论文题目:Practical Research of the InfluenceFactor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Urban Management—Taking Hangzhoufor Example申请人姓名:黄萍指导教师:徐林合作导师:专业学位类别: 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领域:公共管理(MPA)所在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论文提交日期二〇一一年六月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杭州市为例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论文评阅人1:隐名评阅评阅人2:隐名评阅评阅人3:隐名评阅评阅人4:评阅人5:答辩委员会主席:余逊达委员1:胡承槐委员2:郎友兴委员3:阮云星委员4:郭夏娟委员5:答辩日期: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八日Practical Research of the Influence Factor of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Management —Taking Hangzhou for ExampleAuthor’s signature:Supervisor' s signature:External Reviewers:Examining Committee Chairperson:Examining Committee Members:Date of oral defence: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浙江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总结公共管理导论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和实践。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公共管理的概念、范围、特点以及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课程内容包括公共部门的组织与管理、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
以下是我对公共管理导论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的总结。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与特点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和公共部门对社会事务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过程。
其特点主要包括公共性、政治性、法治性和复杂性。
公共性是指公共管理服务于公共利益,服务对象是广大公众;政治性是指公共管理与政治密切相关,政府是公共管理的主体;法治性是指公共管理具有法制约束,政府和公共部门必须依法行政;复杂性是指公共管理的环境复杂多变,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
二、公共部门的组织与管理公共部门是指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其组织与管理具有一定的特点。
公共部门的组织形式包括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等,组织结构分为层级式和网络式两种形式。
在公共部门的管理中,需要注意组织目标的明确、权责清晰、责任追究、绩效评估等问题。
三、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是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干预的决策和措施。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包括问题鉴定、目标设定、政策选择与实施、评估与调整等步骤。
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关注政策的执行力、执行效率和执行公正性等问题。
四、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公共管理的理论包括传统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价值理论等。
传统管理理论主要关注组织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新公共管理理论则强调市场化和企业化的改革,公共价值理论则强调公共部门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导向。
公共管理的实践主要包括政府管理、行政改革、公共服务等方面。
在公共管理的实践中,需要注重管理创新、制度建设和政府治理等问题。
总之,公共管理导论课程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此课程,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公共管理的概念、范围和特点,掌握公共部门的组织与管理、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等基本知识,为深入学习公共管理理论和进行实践工作打下基础。
预见性政府治理与社会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作者:胡税根翁列恩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2期[摘要]危机预警与危机应急处理同样重要。
前者重在预防,后者重在治疗。
建立系统、完整的社会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是现阶段我国构建应对社会突发事件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的前提和基础。
随着“和谐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尽快建立起有效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危机预警机制也就成为预防危机发生、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机制之一。
[关键词]有预见的政府;治理;社会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中图分类号]G64;F03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42X(2006)02—0064—09现代社会运转过程中,政府以某种方式介入从经济管理、社会服务到国家安全的各个领域,承担着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
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成为衡量政府合法性的核心指标之一。
一方面,社会公众期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以经济的、迅速的方式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政府为社会大众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必将使政府功能扩张,增大施政成本,而这些成本又必须由社会公众支付。
因此,如何提高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如何提高政府管理效能以推动社会服务的高效率、高质量,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重心,是现代公共行政走向以政府绩效管理和政府能力为核心的现实依据。
社会突发事件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处理社会突发事件的能力标志着政府绩效管理和公共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一、应对社会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与政府公共治理能力(一)建立应对社会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是预见性政府治理的现实选择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政府面对财政困境和社会对政府提供服务需求的变化,实行了以“新公共管理运动”为取向的政府改革运动。
这场涉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行政改革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强调顾客导向以及提倡服务质量的提高,亦即提出了绩效管理概念。
行政学者夏夫里茨和卢塞尔认为:“绩效管理是组织系统整合组织资源达成其目标的行为,绩效管理区别于其他方面纯粹管理之处在于它强调系统的整合,它包括了全方位控制、监测、评估组织所有方面的绩效。
作者: 胡税根[1,2]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浙江大学公共服务与绩效评估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领导科学论坛
页码: F0002-F0002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9期
主题词: 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营经济研究会;评议专家;国家社科基金;政府公共管理;政府绩效;文化信息化
摘要:先后担任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公共文化信息化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绍兴市政府公共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杭州市综合考评绩效评估专家、桐庐县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象山县委县政府改革发展顾问、杭州市上城区政府智库专家、浙江大学人文社科“大数据+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创新团
队”首席专家,兼任浙江省企业形象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我国政府组织创新:意义、目标与路径选择
胡税根;郦仲华
【期刊名称】《学习与探索》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组织创新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还面临一些问题,因此必须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即探索政府行政的新方法、政府组织的新模式.这就要深入认识政府组织创新的意义,确定政府组织创新的目标,选择政府组织创新的正确路径.
【总页数】5页(P64-68)
【作者】胡税根;郦仲华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绩效评估中心,杭州,310027;浙江大学法学院,杭州,310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
【相关文献】
1.提升我国非政府组织公信力的路径选择 [J], 王珺;赵敬丹
2.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 [J], 许秋立;李凤;冬青
3.试论我国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路径选择 [J], 秦勃;张蕊
4.我国非政府组织发挥社会功能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J], 杨洪刚
5.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的背景、目标与路径选择 [J], 吴玲;张云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