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一个经济学家和他的复杂时代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吴敬琏:洗尽铅华走市场--记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
李功耀
【期刊名称】《决策与信息》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 2005年3月24日,被誉为中国经济学"诺贝尔奖"的首届中国经济学奖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吴敬琏作为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与薛暮桥、马洪、刘国光一起,又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评委会认为,吴敬琏在理论经济学、决策咨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等多个领域中长期辛苦耕耘,成果丰硕.他与经济学界几位学者一起,创建了我国的比较制度分析学科,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页数】9页(P14-22)
【作者】李功耀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来宜作学术报告及考察 [J],
2.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预测1999年中国经济运行态势 [J], ;
3.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强调:国企重组:资本市场说了算 [J], 吴茗
4.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到内江举行学术报告 [J],
5.著名经济学家、四川省科技顾问团特聘顾问吴敬琏教授应邀来川考察、调研和讲座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敬琏:中国经济学界“泰斗”作者:张锐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16年第09期铺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基,吴敬琏以真知灼见助推一个转型时代的滚滚车轮;摇举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旌旗,吴敬琏尽匹夫之责加注一个起飞时代的勃勃量能;透视游离于市场背后的暗影,吴敬琏用率真良知廓开一个裂变时代的重重混沌。
作为凡人,86岁的吴敬琏拥有的不只是耄耋之躯,更坚守着质朴至真的不老风骨;作为学者,吴敬琏拥有的不只是书翰墨宝,更占据着高屋建瓴的思想飞地;作为智囊,吴敬琏拥有的不只是影响之力,更彰显出超凡脱俗的艺德品行。
走近吴敬琏,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一位经济学大师高山仰止的学术造诣与家国情怀,更能饱览到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激荡风云。
良师与益友中学时期,吴敬琏特别喜欢理工科。
除了数理化、生物的成绩都非常优秀外,平日在家时吴敬琏总喜欢把各种钟表、机械拆卸下来,倒腾一番后再组装好。
在吴敬琏看来,只有依靠声、光、电、化才能发展起工业,并救国与强国。
然而,由于患有遗传性肺结核疾病,就像中学阶段因病不得不多次休学一样,进入金陵大学机电系后吴敬琏也先后因此两次中断学业。
不仅如此,由于工科学习需要动手做实验与野外考察,身体一向羸弱的吴敬琏已经明显感到自己的体力难以胜任。
因此,第二次复学的时候,吴敬琏乖乖地选了文学院,理由就是文学院里面的经济学与实业救国好像有一点儿关系。
也正是在这一年,金陵大学并入南京大学,经济系调整至复旦大学经济系。
然后,伴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中美关系降到了冰点,而受此影响,当时各高校所涉及的经济类专业也只准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等基础课,相关教材也都以苏联专家所编写的为蓝本,学生们所希望接触到的的西方经济学也从此变得天高地远。
即便如此,吴敬琏也并没有感觉到枯燥,而是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熟读马列经济学著作上面。
有一个至今听起来非常美丽的桥段是,金陵大学一位秀气文静的女生慕名找到吴敬琏,就是因为听说吴敬琏可以背下整本《资本论》,而这个女孩就是后来成为吴敬琏相濡以沫、悲喜与共的妻子周南。
读书报告《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吴晓波著中信出版社2010年出版广告1101孔繁宇31107278内容简介:吴晓波在《吴敬琏传》一书中梳理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改良主义血脉,以“批判性精神”与“建构性人格”描述了吴敬琏式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以其参与过的十多场“论战”为叙述的主线,结构性地描述了60年经济改革思想的衍变历程。
吴敬琏的80年激荡人生,吴晓波的深情之笔描绘一个经济学家的肖像追溯影响共和国经济史的重大经济争论,梳理一个国家走来的坎坷历程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史上,吴敬琏之重要性在于,他几乎参与了建国之后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作者简介:吴晓波(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
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
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于东方早报社。
主要出版作品:《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2004年)、《大败局2》(2007年)、《激荡三十年》(2007年)、《跌荡一百年》(2008年)、《吴敬琏传》(2010年)、《浩荡两千年》(2011)。
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
2008年参与摄制第一财经频道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录片《激荡·1978-2008》。
阅读理由:吴敬琏和吴晓波的名字我以前都听说过。
吴敬琏曾经连续五年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过CCTV年度经济学家。
曾经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做出巨大的推动,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良心”,2005年3月,吴敬琏被授予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授奖理由如下:吴敬琏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对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和经济与社会政策制定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因为名声实在是太过响亮,所以我对吴敬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吴晓波现在长期居住在杭州,在新华社浙江分社当过商业记者,30岁开始写书,他所写的《大败局》《激荡三十年》我都看过几页,但很遗憾都没有看完,写的都很“传奇”他的确是公众认可的优秀财经作家,其长年对经济的观察与分析,以及高质量的财经作品,使其获得公众的美誉。
吴敬琏到底代表了谁的利益恐怕只有外星人知道2005年07月28日中华工商时报水皮吴敬琏代表了谁的利益?不同的时期,答案是不一样的。
2000年基金黑幕时期,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沉默不言。
吴敬琏对南方周末记者一句“中国股市黑不得”而语惊四座,成为经济学家良心的象征并以此当选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
那个时候,很多人认为,吴敬琏代表的是中小散户的利益。
2001年“挤泡沫”时期,吴敬琏遭到五位学者的联手质疑,虽然以权贵资本主义作为回击武器为吴敬琏赢得了中国股市何去何从大讨论的胜利,但是挤泡沫的现实让人们认识到,吴敬琏代表不了中小散户的利益,吴敬琏只能对着媒体感慨,人们啊,我是爱你们的。
在水皮的认识中,吴敬琏先生的形象是非常复合的。
实事求是地说,水皮曾经认为吴先生价值无限,也认为吴先生乏善可陈。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吴敬琏的人格魅力要大于他的学术贡献,尤其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而言,吴敬琏先生的破坏价值要远远地大于建设价值。
比如,“赌场说”事实上至今影响着他所能影响的一批官员弟子的思维和认识,而“挤泡沫”更是直接催生了延续至今的这场大熊市。
既然,中国资本市场连赌场都不如,那么,顺理成章的结论就是,政府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点位,都不应该托市;既然,中国资本市场连赌场都不如,那么,同样顺理成章的就是,投资者无非是惟利是图的赌徒而已,股权分置改革补偿流通股股东就是不公正的。
因此,由“赌场论”而出发,吴敬琏先生对中国股市的评论是不足为奇的。
奇怪的是,吴敬琏这一回代表的居然是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吴敬琏居然把非流通股股东和全体人民画上了等号。
难道他真的不知道这个市场有将近300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是私人资本家吗?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水皮将金陵晚报记者与吴先生的对话实录如下:记者问,现在来自方方面面的声音都要求非流通股股东给予更大的补偿,您觉得正常吗?吴敬琏答,证监会已经把股权分置改革的决定权交给了流通股股东。
吴敬琏简介|吴敬琏详细信息- 吴敬琏,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
吴敬琏2月13日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国企改革要继续执行党的十五大的有关决定。
即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要有进有退,只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企要有控制权。
他说,我们执行了一段时间十五大的方案后,大概到了2003年、2004年就停止了。
吴敬琏举例表示,2002年国务院批准了电力和铁路最后两个重要行业的改革计划。
电力改革提出要实现网厂分开、竞价上网。
电力改革到现在十年了,只把第一个目标实现了,但后一个目标还有待继续推进。
所以,电厂现在日子并不太好过,因为网厂已经分开了,发电环节已经实现了竞争,特别是煤价已经放开了但电价还是管制的,所以有些电厂现在都不愿意发电,这也是不得已的事。
而电网公司则变成了唯一的买家,一直管到配电,再卖给居民。
市场经济得有竞争,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一样要不得。
吴敬琏表示,改革是有难度,经济增速高了,日子好过了,改革的压力也就不大了。
但到了经济困难的时候,反而又不敢改了。
比如在电力领域,如果放开电价管制,电价就要上涨,所以必须管住电价,免得CPI上涨。
如果是这样,那改革永远不可能推进,越来越不能动。
人物信息:吴敬琏,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改革》、《比较》、《洪范评论》杂志主编;复旦大学著名校友、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
1984~1992年,连续五次获得中国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2003年获得国际管理学会(IAM) 杰出成就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
中文名:吴敬琏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苏南京出生日期:1930年1月24日职业:著名经济学家毕业院校:金陵大学,复旦大学主要成就: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代表作品:《转轨中国》,《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当代中国杰出经济学家, 著名市场经济学者人物简介吴敬琏(1930年1月24日-),中国江苏武进人,吴敬琏的母亲邓季惺是著名的女报人,吴的生父吴竹似、继父陈铭德都是《新民报》(《新民晚报》前身)的创办人。
吴敬琏:一个经济学家和他的复杂时代
作者:费雪
来源:《西部大开发》2015年第01期
2015年1月24日,吴敬琏85周岁了。
这位经历历次政治运动以及多轮经济周期的经济学家仍旧精力旺盛,迄今仍活跃在公共空间,不时疾呼发声,比如在近期沪深两市成交量创历史新高之后,他仍旧不改他2001年提出的中国股市“赌场论”,表示“这个股市是一个没有规矩,有人可以看别人(底)牌的股市”。
吴敬琏是谁?
吴敬琏出生于1930年1月24日,中国江苏南京人,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和那个时代不少家庭一样,他的家庭也经历了左右选择,在时代激流之中尾随革命狂潮,他的母亲邓季惺、生父吴竹似、继父陈铭德都与一份著名的报纸联系在一起,那就是私人办报的典范之一《新民报》,该报鼎盛时期曾经存在多地版本,一切随着1949年之后的变化而远去,如今仅仅还有上海《新民晚报》作为残存的记忆。
20世纪50年代从复旦经济系毕业之后,吴敬琏进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从此开始其与中国政治经济难以割舍的人生,不仅与薛暮桥、孙冶方、于光远等不少官方正统经济学家共事,也与顾准等非主流人群交往学习。
一切成就了吴敬琏,他在上世纪80年代以年过半百的身份留洋学习,不仅赶上了中国经济学接触规范正统的浪潮,也赶上了经济学家成为政治核心的时代。
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转向,吴敬琏的“吴市场”外号也传开而来,不少受他影响的技术官僚也开始成为中国的中流砥柱,比如周小川、郭树清等。
如今,吴敬琏官方身份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被认为是中南海的主流智囊,同时更以中欧商学院教授身份行走江湖。
他被誉为中国经济学家泰斗,连续五次获得中国“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更获得不少名誉博士头衔。
不过,公众对于吴敬琏的兴趣,除了学术影响,也在于其在政策方面有影响力,更在于他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甚至知识界的良心——中国人对于知识分子的诉求,从来是多方面的,从公共关怀到个人品行,从官方地位到民间立场。
也正因此,更多评论不仅在于立场,也在于道德与动机,近年围绕吴敬琏的争议也多少与此有关。
承上启下:第二代经济学家
古人说盖棺论定,臧否人物太难,尤其是当代人物,其所处的时代有待历史验证,其个人评价更需谨慎。
相对公允的做法,那么就不得不把人物放在时代之中审视,同时也将其与同时代人物比较。
如果将吴敬琏放在中国经济学家的群像之中,我认为青年经济学家赵晓提出的一个坐标系值得借鉴。
赵晓在一篇文章中将活跃的中国经济学家分为四代经济学家,第一代是卓炯、顾准、孙冶方、薛暮桥等人,是“反思”的一代,最早地反思了计划经济,最早地思考和传播了“‘商品经济思想’的萌芽”。
吴敬琏被赵晓归为属于第二代,而且认为属于其中少见的“长青树”。
同批还有刘国光、马洪、于光远、厉以宁、董辅礽等。
赵晓指出他们是承上启下,“创新和启蒙”市场经济思想体系的一代。
第三代经济学家适逢开放时代,人数众多,赵晓称为“构建和推进”的一代,多是第三代学生,“财经官员代表有周小川、楼继伟、吴晓灵、李剑阁等,学者代表有樊纲、魏杰、刘伟等,早年体改所的一批经济学家华生、何家成,以及至今还活跃的周其仁、宋国青等人,还包括‘海归’的林毅夫、易纲等人”。
第四代活跃于上个世纪末,被赵晓称为将市场经济“融入和建设”的一代,“分布于高校、部门、企业、投资银行”。
由此可见,赵晓的评价体系为认识近30年中国经济思想脉络勾勒出一个大致形貌。
对比之下吴敬琏的历史地位也相对比较清晰,他在中国1949年之后的经济学家中位于第二梯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时代给予他们开眼看世界进而为中国经济改革转型建言献策的机会,也给予他们个人晚年不被政治运动所完全牵扯的自由——不要小看这样的自由,第一代经济学家学者往往并非其唯一身份,其官方职务以及所代表的官方态度往往在学术研究之前。
知识分子与复杂时代
作为经济学家的吴敬琏和作为知识分子的吴敬琏,存在重叠,也有不同,公众的期待有所不同。
如果是经济学家,主要考量在专业领域;而作为知识分子,有士大夫情结的国人期待显然更高,无论公共领域还是私人品行。
吴敬琏曾被誉为知识分子的良心,在采访中不少人形容他的流行语是“从灵魂到外貌都‘干干净净’”。
他显然也以知识分子为追求,他在一次采访中如此定义知识分子为“求真”:“在世界范围内,所谓知识分子是提供知识产品的、提供思想产品的,这叫知识分子。
不管怎么样,反正是你,你是有知识,而且把创造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的工作,主要的职业的人来说,就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真,求真理。
但是这个问题在中国,从来就不是这样。
中国的习惯上,讲究善、美,也还是讲究。
但是这个基础的东西好像不讲究,真。
本来这个知识分子求知,他是由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的。
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样,我们受的教育都是要问有用没用。
对于科学,寻求科学知识,它的动力是求知欲,是好奇心。
但是在中国,好像就是要强调有用还是没用。
这就有问题了,加上我们这个体制,政府掌握的资源太多。
”
站在历史的视野审视,求真重要,但更多还是专业人士的底线,对于知识分子而言并不是唯一要求。
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言,“中国知识人在自己的专业之外,还必须发挥公共知识人的批判精神,不为‘势’或‘钱’所屈服。
但这是指建设性的批判精神,不是撕毁一切文化传统——包括中国的和外来的,撕毁一切则最终必将陷入虚无主义。
”
不过,能够求真在时代浪潮之中何其困难,想想“世纪老人”巴金即可得知,他提倡讲真话,但文革博物馆在争议中迟迟未能落地,甚至以他的身份地位,晚年亦是求安乐死不得,只能说“从现在起,我是为你们而活”。
回看吴敬琏,关于正面评价与伟大正确,说的人已经太多,不过近年来的一些争议,仍旧需要时间厘清,比如柳红数年前在春节致吴敬琏公开长信中若干问题,很难说已经有全面答案。
历史长夜暗暗,有的问题仍旧悬而未决。
如果旁人对于表态汲汲求真的吴敬琏,只用诗化圣化的言辞形容,那么近乎一种讽刺了。
历史之前,人人都得谦卑,中国道路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反思与自省。
有人总结说,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域中也一直是从中心走向边缘。
社会、政治的边缘化,知识分子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是文化边缘化的局面则是知识分子主动造成的。
也正因此,无论如何,年过八旬的吴敬琏为市场、改革、法治的呐喊,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难能可贵。
公允地说,无论批评者还是赞誉者,他们对于吴敬琏的期待或许过于沉重,尤其对于强大体制之中的人:一方面要身居庙堂之高,还能体味江湖之远,一方面能够影响政府决策,同时保持独立批判精神,一方面要能够在历次争论中保持前瞻,同时还能独善其身,躲避每次政治气候变化的洗牌,保留知识分子气节……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中国读书人始终面临诱惑不是驯服哲人王,而是货与帝王家。
社会在层层挤压之下,可供读书人的独立空间其实渺茫。
吴敬琏与顾准之间的师承关系,时不时会被重新谈及。
1974年12月3日,顾准去世,据说他留给吴敬琏最后一句话是“中国的神武景气终将到来”,要“待时守机”。
如今,距离顾准去世已经整整过去了40年,这算是中国的神武景气么?也许有些争论声调渐弱,但是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争论,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关于法治与法制的争论却仍旧在。
有时候觉得什么都变了,有时候其实发现什么又都没变,有时候甚至让人怀疑,是不是一切新问题都是旧日老问题改头换面的重现,好不容易走进一个新房间,费力打开一扇窗,却发现正是自己刚刚走来的路。
这就是中国,这就是这个时代,成就人也愚弄人,毁灭人也拯救人,最好的时代,从来也都是最坏的时代。
从这个意义而言,吴敬琏作为时代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值得一写。
如果我有机会再去写吴敬琏传记,我会关注这个经济学家曲折的一生,但更会打量清楚这个看似荒谬却又无比真实的复杂时代,这个我们仍在进行之中的历史三峡。
吴老的悲哀与经济学家的良知
关于股市黑幕事件的批判和讨论,学术之争早已不是什么问题,人们觉得,比学术问题更为复杂的各种问题已经牵扯进去了,一连串的事件,使人感到吴老是多么悲哀,而从吴老的悲哀中,定然可以看出中国股市的悲哀。
一悲吴敬琏面对的批评者的逻辑。
其实吴老也只不过是说了中国股市一些大家心知肚明的那些缺陷和毛病,没有人能否认这些弊端的危害程度,所以批评者要从正面反驳难度实在太大,于是批评者就立即列举出中国股市十年的巨大成就,一大堆的数字,辉煌的成就,让人仿佛觉得谁要批评中国股市,谁就是完全要扼杀中国股市。
决策层在政治环境最困难的时候都把股市给保下来了,可是现在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说要关股市这样的话,这种思维好像早就不可能存在,但是在批评者的逻辑面前,吴老成了这么一个人,多招人恨啊!还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顾客在餐馆用餐,结果发现饭里有沙子,于是气愤地质问,“你们这米饭里怎么尽是沙子”,结果老板也很气愤,回答说:“谁说尽是沙子,明明沙子里还是有很多米饭的嘛!”吴老激愤之余也是说了一句“股市就是一个大赌场”,于是落进了批评者“沙子里还是有很多米饭”的逻辑。
二悲吴敬琏费力不讨好。
也许,吴老并没有注意到,真正能够跳出既得利益观念的束缚,从全局甚至是国家利益来考虑问题的人并不很多,做起来也实在是太难了。
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人公开宣称:“我就是既得利益者”。
面对现实吴老也许只有感到无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