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1 体味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49.00 KB
- 文档页数:7
一、选择题1.在校内校外,我们要参加各种课余文化活动;回到家,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所在社区的文化活动;打开电脑,一个神奇的世界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说明()A.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B.我们的生活就是文化生活C.文化生活高于一切D.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答案 A解析材料中出现的文化有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这说明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A符合题意;我们的生活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等,B错误;生活中有文化,文化与生活相交融,不等于说文化生活高于一切,C错误;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都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D错误。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2019年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大型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②2019年12月8日晚,《永不消逝的电波》百场纪念演出专场在国家大剧院举办③2020年2月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要求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得捏造、散布防疫用品涨价信息④2020年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缅甸联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A3.针灸萌发于新石器时代。
当人们的身体出现某些疼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
最早的针具是砭石,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
针灸属于文化中的()①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③自然科学和技术④语言和文字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 A解析针灸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是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排除。
4.下图中我国的甲骨文(十二属相)告诉我们()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D.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答案 B解析我国的象形文字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发明的而不是自然产生的,B符合题意,A、C、D说法错误。
5.餐桌礼仪,正是将人类用餐和动物解决生理需要区分开来的关键。
课时作业1 体味文化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优美秀丽的山川河流,幽静神秘的原始森林,都是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B.事实上,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就有了源远流长的文化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D.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它还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力量解析:文化是人所创造的,山川河流、原始森林这种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了文化,在此之前没有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并非为物质力量,因此A、B、D三项都含有知识性错误,应排除。
选C项。
答案:C2.针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当人们的身体出现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或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
最早的针具有砭石,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后来逐渐发展为针灸。
上述事实说明( )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②自然界的物质都是文化③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④文化是物质世界的一种自然现象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针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即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故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观点错误,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答案:C3.“中国大妈”“女汉子”“土豪”等流行语的背后都有一类人、一段故事、一个热点、一种生活方式。
这表明( )A.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主动的B.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C.网络文化呈现出庸俗化倾向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解析:流行语,是一定时期的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故B符合题意。
A、D不符合题意,C自身说法不准确。
答案:B4.为支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2014年中央财政下拨专项资金,支持地方1 815个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
课时作业(一)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一、选择题1.在校内校外,我们要参加各种课余文化活动,回到家,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所在社区的文化活动打开电脑,一个神奇的世界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说明A.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B.我们的生活就是文化生活C.文化生活高于一切D.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2,扬剧出自江淮,江南的清柔与江北的朴实孕育出《双下山》《种大麦》的清新风格,川剧出自巴蜀,重庆的火辣味道和云贵的奇谲风俗催生出“变脸”“喷火“般的瑰丽色彩,这最能说明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C.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D.不同地域的文化生活有典型的地域特征3.甲骨文最早为股商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面在龟甲或兽骨上锲刻的文字,从其中可以隐约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由此可见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文化素养是通过社会生活体验培养的④文化现象总是带有时代印记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根据文化生活知识,下列对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科技、语言、体育等活动属于文化范畴②文化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③精神活动以及精神产品都属于文化④文化就是指人们的受教育程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著名作家梁晓声认为,“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要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这里的“文化”①是狭义的“文化”,指人们的修养或者受教育程度②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精神产品③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④是通过社会生活的体验,参加活动、接受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赛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⑦参加合唱团、舞蹈队A.①③⑤⑦B.②③④⑤⑥⑦C.②④⑤⑦D.①②④⑥⑦7.针灸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可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
课时分层作业一体味文化(2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通文方氏,集贤白门”“衣暖苍生,锦绣梅苑”“杨柳曙露,书香靖江”……某市精心打造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各有主题,形成“一村一品”“一堂一色”的人文景观。
这些农村文化礼堂( )①见证了文化现象的丰富多彩②呈现出各自特有的文化色彩③蕴含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④反映了人们的文化教育程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A。
各地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③说法错误;农村文化礼堂并不能反映人们的文化教育程度,④不符合题意;“一村一品”“一堂一色”的人文景观展现了文化的特色与多彩,①②符合题意。
2.穿梭在都市的大街小巷,打量着身边来往的人与物,享受着都市的文明生活,这身边的一切,都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这段文字说明 ( )A.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B.文化与世界相伴而行,自然而生C.不同区域各有不同文化色彩D.文化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解析】选A。
身边的一切都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说明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故选A;C不符合题意;B错误,有了人类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D错误,文化是一种现实的精神力量。
【深化点拨】文化的普遍性和差异性(1)文化现象无时无处不在,此处的“时时处处”指的是有人类活动存在的“时时处处”,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都是文化现象。
(2)文化的差异性,既可以表现为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也可以表现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家庭、不同成员的文化差异。
3.文化现象在很早以前就有,人们的饮食习惯、穿着习惯、表达方式等,都可称为文化现象。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②2018上半年河南省并购34起,交易金额330亿元③全国妇联揭晓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④中央电视台播出2020鼠年春节联欢晚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D。
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③④都属于文化现象;①②分别属于政治现象和经济现象。
课时作业(一)体味文化1.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同为春节,北方冰城哈尔滨有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而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接春。
这说明()①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③文化形式是丰富多彩的④不同地域的文化各有特色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文化的形式及特色,通过南北方在节日上所表现的差异来说明南北方文化上的差异。
①②说明了南北方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③则直接说明了南北方文化形式上的不同,④说明了文化现象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本身就意味着文化的特色。
所以①②③④都从一定角度体现了材料的内容,故本题应选D项。
2.下列对文化内涵的认识,正确的是()A.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B.文化就是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C.文化是人们进行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D.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产品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内涵、文化概念的外延。
B项所涉及的是文化概念的外延,也就是文化的形式,不符合题目的要求;C项主要是说人们的文化活动;D项所叙述的范围超过了文化内涵所概括的范围。
正确选项为A项。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活动不仅给老少边穷地区送去了知识和技术,为这些地区的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使参加志愿者行动的青年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改造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了提高。
据此回答3~4题。
3.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表明()A.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B.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C.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具有互补性D.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的唯一途径解析:A大学生在实践中改造了“三观”、学到了知识,这是获得和享用文化的过程,故A项正确。
B、C两项与题意不符。
D项错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是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的唯一途径。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1课时体味文化1.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
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
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遥远地区,文化活动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
以上材料说明( ) A.文化现象无时不在且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且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C.不同地方的文化,呈现出相同的特色D.文化创造了人类社会答案 B解析题干的意思是生活中处处有文化现象且不同地区的文化不同,都有其特色,是从横向的空间角度来说的,因此应选B。
A是从纵向的时间角度来说的,与题意不符。
C、D说法明显错误。
2.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三个根本领域。
这里的“文化〞是指( )A.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B.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C.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D.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答案 C解析A、B是广义的文化;D是狭义的文化;我们所讲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故C正确。
3.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以下形式中属于非意识形态局部的是( )①文字②道德③自然科学④艺术⑤语言⑥社会科学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答案 C解析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局部,①③⑤符合题意。
道德、艺术、社会科学属于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局部,②④⑥排除。
4.“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上述内容主要反映了( )A.语言是动物的一种特有本能B.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C.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开展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答案 B解析鹦鹉、猩猩虽然能言,但仅出于动物本能。
人之所以不同于它们,是因为人能主动的、有目的的进行人类活动。
题干中礼义是由人创造创造的,为人所特有,故B正确。
第一单元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学案1 体味文化『基础自测』知识点一文化的内涵1.下列属于文化活动的有()①参观历史博物馆②古文物鉴赏③阅读书籍④开展书画比赛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阅读图书、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古文物鉴赏、开展书画比赛等,都属于文化活动。
因此,本题应当选D。
知识点二文化的特点2.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意象中存在着,即已观念地存在着。
”从文化的产生来看,这主要说明() A.人类的文化比动物的文化高明B.文化生活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C.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D.文化与一定经济基础相互影响答案 C解析A项本身错误;B、D与题干无关。
只有C项符合题意。
3.“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却是精神的内容。
”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B.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C.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D.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答案 A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B、C观点错误;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D认为二者可以分开,观点错误。
A观点正确,符合题意。
知识点三文化的力量4.毛泽东一贯主张“以诗言志”。
他的大量诗作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可侵犯、不可欺侮和独立自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铮铮骨气,体现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祖国的战斗豪情,其影响之深,无与伦比。
有位外国人在谈到毛泽东和中国革命时说,是“一个诗人赢得了新中国”。
这主要说明() A.思想、理想、信念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B.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C.先进的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诗人的气质和风范成就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答案 B解析题干材料所表明的是毛泽东的诗词所体现的精神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训练1体味文化一、选择题知识点一、文化“万花筒”1.晋东南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东北地区的民歌,音调高亢,有雄浑之感;晋南地区的民歌,时代气息浓郁,感情热烈;晋中地区的民歌,灵活自由、富于变化。
山西民歌的这些特点表明()A.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各自特色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知识点二、文化是什么2.我们的民族之所以伟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下列属于文化活动的是()A.L市某村委会成员换届选举投票工作展开B.国家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C.某班同学组织成立读书俱乐部D.习近平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3.为了更好地传承徽州文化,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
有关专家指出,这样做不仅可以守住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还可以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真正使古村落、古民居流传后世。
这说明()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B.社会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C.古村落、古民居是一种自然现象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4.齐白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
抗战时,齐白石老人久居沦陷的北平,心绪意境往往用诗与画寄托。
这说明()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B.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C.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有其相对独立性D.传统文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东方美人”是台湾苗栗出产的一种名茶,它由当地客家人种植,是被小绿叶蝉所吸吮过的乌龙茶叶。
很久以前,英国女王偶然品尝到此茶,将悬在茶杯里的茶叶赞叹为“正在跳舞的东方美女”,茶名由此而得。
这种茶的曼妙之处还在于可用冰水浸泡,透过冰滴壶,一滴滴冰水滤过茶叶,茶汤香气馥郁,色若琥珀。
这表明() A.文化就是一切美好的东西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C.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D.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的影响6.“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内容。
体味文化(15分钟·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它对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这说明( )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创造的主体是广大农民C.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解析】选A。
“农谚”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总结,说明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A 符合题意;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B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C错误;D与题意不符。
【知识拓展】“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过去,劳动人民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
例如,在没有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的条件下,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
2.如果说京剧为官府大雅,那么黄梅戏则为山野文化。
黄梅戏起源于皖、鄂、赣边界地区的采茶调,是劳动人民在生产与生活中培育了这朵山野奇葩。
由此可见 ( )A.人类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D.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的【解析】选B。
本题考查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劳动人民在生产与生活中培育了黄梅戏,体现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B正确。
A、C、D不符合题意。
【补偿训练】2020年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物等事业。
在下列关于文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我们看的广播影视等艺术表演属于文化,文化就是指艺术B.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就有的C.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D.文化是自然界特有的现象【解析】选C。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C符合题意;艺术只是文化的内容之一,A不符合题意;文化素养是在后天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B、D表述错误。
体味文化A组基础对点练考点一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现象1.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在下列形式中不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的是①理想②道德③科学技术④信仰⑤语言⑥理论A.①②③B.②④⑥C.①③D.③⑤2.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中国土司遗址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②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③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④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考点二文化的含义和特点3.汉字大体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刻画系统,一是图画系统。
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
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这一事实说明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②文化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比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考点三文化的力量4.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以“不畏强敌、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的精神,力克强敌,荣膺冠军。
“女排精神”成为鼓舞全民族团结一致,为中国梦奋斗的时代强音。
这说明A.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B.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C.文化决定政治、经济的发展D.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5.漫画《不能没有手机》反映了生活中某些人过分依赖智能手机进行娱乐休闲的病态现象。
克服这一现象,需要A.号召人民减少智能手机的使用B.引导人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文化生活C.提高人们抵御不良文化的能力D.丰富智能手机的娱乐文化内容6.世界精神卫生组织把每年的5月8日订立为“世界微笑日”,希望通过微笑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同时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愉悦与友善,增进社会和谐。
微笑是一朵动人的花朵,微笑是最美丽的语言,当每个人每天笑容洋溢,开心喜乐,没有纷争,没有烦恼,人心洗涤了,心灵净化了,社会因此而祥和。
课时分层作业(一)体味文化[学业达标练]1.山西民歌地方特色鲜明:晋东南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东北地区的民歌,音调高亢,有雄浑之感;晋南地区的民歌,时代气息浓郁,感情热烈;晋中地区的民歌,灵活自由、富于变化。
山西民歌的这些特点直接表明()【导学号:32532008】A.不同区域文化呈现各自特有的色彩B.文化现象无时不在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D.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A[材料主要体现了山西各地区民歌具有不同特色,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教师备选题]下列对文化内涵的认识,正确的是()A.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B.文化就是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C.文化是人们进行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D.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产品A[B项所涉及的是文化概念的外延,也就是文化的形式,不符合题目要求;C项主要是说人们的文化活动;D项所叙述的范围超过了文化内涵所概括的范围。
正确选项为A项。
]2.《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
如果人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
这说明()【导学号:32532009】A.文化是对神的描绘B.文化是神的恩赐C.文化是精神的产物D.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D[A项错误,文化不是对神的描绘,故排除。
B项错误,文化不是神的恩赐,故排除。
C项说法不准确,文化现象的本质是一种精神现象。
题中西游记中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体现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故选D项。
][教师备选题]自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待了无数中外游客,兵马俑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
人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这说明()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能够相互转化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C.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人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混淆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故排除。
][教师备选题]“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累觉不爱”“人艰不拆”“不明觉厉”……这些貌似“成语”的四字词组,产生于中国语言创新最活跃的地方——互联网,并逐渐在我们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这体现了()A.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促进作用B.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C.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D.网络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B[材料体现了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所以B项符合题意。
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先进健康的文化对人和社会发展起重大的促进作用,所以A项片面。
人们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是主动和自觉的过程,所以C项错误。
网络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所以D项错误。
] 3.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
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这些行为的选择都体现出文化人格。
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为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
这表明()①人们必须在道德冲突中进行选择②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③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④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D[材料描述了在人们的各种具体行为中可以看到人的文化人格,看到人的精神世界,①④符合题意;材料并不是要强调人的文化素养的来源,③不符合题意;文化也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错误。
]4.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在下列形式中不具有意识形态部分的是()①思想②道德③科学技术④信仰⑤语言⑥理论A.②③B.④⑥C.①③D.③⑤D[意识形态的文化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
非意识形态的文化有自然科学、语言和形式逻辑等。
据此可知,③⑤符合题意。
]5.充满爱国激情、让人热血沸腾的《马赛曲》,激励着法国人民奔赴前线;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如战斗的号角,鼓舞中华儿女团结抵御外敌。
这是因为()A.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B.文化促进个人的发展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D.各国文化各具特色C[优秀文化才对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A、B观点错误;《马赛曲》《义勇军进行曲》的激励作用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作用,C正确;D与题意不符。
][教师备选题]2017年五四青年节期间,某校开展了“践行中国梦,提升道德修养”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将道德模范请进教室,通过道德模范感人的故事,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道德课。
学校建立了文化长廊,张贴古今名人画像。
并且举办了以“校园与梦想”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举办了科技活动周。
学校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文化建设中实现了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特点与实质的知识,分析该校是如何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和实质。
我们可以立足文化与生活实践的关系、文化素养的提升、文化的呈现形式来分析。
校园文化的作用反映出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
[答案]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推动文化的发展。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让每个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化素养。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借助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④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冲A挑战练]6.2017年4月27日,由甘肃省京剧团创排的大型现代京剧《温世仁》经过严格的申报、评选和公示,成功入选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并于5月16、17日在南京浦口文化广电中心大剧院参加展演。
现代京剧()①是一种文化现象②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③就是文化④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C[③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7.“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应该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B.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C.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B[题干强调的是更多地关注“过程和心情”,反映了人们在人生过程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故选B。
A、D均不符合题意。
人们要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而不是各种文化活动,C错误。
]8.下图为十三届天津全运会会徽图案——“奔向未来”,会徽主体形象由“津”“十三”“张开双臂的人形”和“海河”等元素组合构成“火炬”的造型,体现全运会“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主题思想。
从文化生活角度,“奔向未来”反映了()【导学号:32532010】A.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B. 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C. 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D. 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C[十三届天津全运会会徽图案——“奔向未来”,体现全运会“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主题思想,说明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C符合题意。
A、B与题意无关。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D错误。
] [教师备选题]马克思说:“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毛泽东认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角度看,这些观点说明() A.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改造世界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产品D.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D[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有其合理性,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在题目中没有体现,故A排除;B、C表述错误。
]9.在宁夏的贺兰山区,分布着大量的岩画,这些岩画题材广泛,大小不一,充分反映了本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图腾崇拜。
贺兰山是宁夏平原西部屏障,自古以来,匈奴、突厥、党项、吐蕃、蒙古等古代少数民族先后在这里游牧、狩猎。
这些岩画虽然线条简单,但细腻真实,将人文之初的追求和追求创造的人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实为一个罕见的艺术宝库。
这些岩画内容对当时以及后来的当地居民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运用本框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解析]首先,注意知识范围,即本框有关的文化知识,主要包括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作用等;其次,注意结合材料信息来调动知识和组织答案。
[答案]①贺兰山区的岩画反映本地古代的图腾崇拜,这既体现出文化无时不在,也体现出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②贺兰山区的岩画充分反映了古代少数民族的游牧和狩猎生活,这体现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从岩画可以反映游牧民族的图腾崇拜,这体现出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④岩画内容对当时以及后来的当地居民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体现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产生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