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S版(2016)三年级上册教学课件——《19 我的发现》
- 格式:pptx
- 大小:5.77 MB
- 文档页数:31
语文(S)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0 走马灯的奥秘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三年级上册课文:10 走马灯的奥秘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谈话激趣导入、学习生字扫清阅读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品读课文、读中感悟等环节的设计,力求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1.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样发现走马灯的奥秘的,知道茅以升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知道走马灯的结构以及走马灯是根据什么原理转动的。
2. 会认“宵、盏、悬、旋、蜡、烛、串、幼”等生字;会写“奥、秘、形、堂、引、转、旋、插、蜡、烛、投、串、幼”等生字;能认识多音字“转”;能掌握“奥秘、堂屋、吸引、目不转睛、旋转、插着、蜡烛、投在、一连串、幼小”等词语。
3. 学习茅以升遇事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和勇敢探索科学道理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样发现走马灯的奥秘的,知道茅以升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难点:知道走马灯的结构以及走马灯是根据什么原理转动的。
课前准备:“棱柱形”物体、教学课件1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一)元宵夜看花灯是我国传统的春节习俗,同学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花灯呢?谈谈你看见过的花灯!欣赏花灯图片(展示课件第三屏)(二)我国的桥梁专家茅以升7 岁时对走马灯可感兴趣了,他还发现了走马灯的不少奥秘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走马灯的奥秘》。
(三)板题,读题。
(四)据题质疑。
1.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2.师生梳理:(1)走马灯有什么奥秘?(2)茅以升是怎样发现走马灯的奥秘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标好自然段。
(二)四人小组互帮互学生字词。
(三)(展示课件第四屏)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读音,给多音字“转”组词。
(四)识记字形。
(五)指导书写。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武松打虎》教案一等奖1、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武松打虎》教案一等奖【内容简析】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
它选自我国明代著名作家施耐庵的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第二十三回。
课文记叙了武松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气概。
课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讲武松上冈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表现了武松倔强无畏的英雄气概。
第二部分讲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经过,突出了武松沉着机智、勇敢豪迈的形象。
课文故事性强,语言生动准确,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适合学生阅读的好文章。
但因为它选自古典名著,使用了一些古代白话文的词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要辅导学生掌握理解语言的方法与策略,使他们能自行读懂课文。
文中配有三幅插图。
第一幅展示的是武松在山神庙前看榜文的情景。
第二幅展示的是武松与老虎相持相搏的情景。
第三幅展示的是武松使尽平生力气将老虎压在下面举起拳头痛打的情景。
这三幅图有利于学生把握情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故事的经过,在读中感受语言的准确与精练,在读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读中感悟武松的英雄气概。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2.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中武松打虎场景的精彩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打虎的经过,想象武松打虎的精彩场面,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力。
3.辅导学生自学生字词,掌握要求会写的7个字,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或使用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
4.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欣赏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重点难点】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从而体会武松的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说课稿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奇异的琥珀》是s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21课,此单元的主题是“科学与发现”,训练的重点是默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认真领会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对科学,对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质疑、探索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体会作者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二是体会作者推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努力关注文本,关注学生,尽力把读的时间,说的机会,问的权利,评的自由还给学生。
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了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10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熟悉课文内容,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推测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的,明白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
4、复述故事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读、认读、识记、组词、听写等方式掌握本课生字,借助字典、词典的工具书来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练习和指导,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讨与交流,明白这块琥珀为什么是奇异的以及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和发现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想象能力。
(四)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体会科学家合理推测的依据。
2、难点:理解科学家推测的依据。
三、说设计理念: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作者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体会作者推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
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思路与意图:第一课时学情分析: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的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发现的,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在金色的海滩上》语文教案及原文《在金色的海滩上》课文原文太阳刚冒出海面,金色的沙滩上,有个身穿天蓝色连衣裙的小姑娘在拾贝壳。
她的身后留下一串小小的脚印。
一位青年画家背着画夹来到海滩上,他笑着问小姑娘:“小朋友,拾到什么好东西?”小姑娘闪着明亮的大眼睛,伸出一双小手,把刚拾到的贝壳捧给画家看。
画家笑了笑。
他脱下衣服和鞋子,指着远处的礁石对小姑娘说:“那儿的贝壳更好看。
你帮我看着东西,我去捡,好不好?”小姑娘点点头,把衣服和画夹放在身旁。
她望着画家游向礁石。
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海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美极了!太阳越升越高,小姑娘的额头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眼睛里露出焦急的神情。
一个心好肠的老伯伯走过来问小姑娘:“孩子,你在等谁呀?”小姑娘说:“一个画画的叔叔,我给他看着衣服哩。
”老伯伯说:“傻孩子,火热的太阳会把你晒坏的。
你回家吧,东西搁在这儿,我给你看着。
”小姑娘摇了摇头,说:“我答应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来。
”老伯伯走了。
海水轻轻地漫上沙滩。
小姑娘站起来,把画家的画夹和衣服紧紧地搂在胸前,一步步往后退,眼睛直望着礁石那边。
小姑娘盼呀盼,忽然眼睛一亮,她看见在波浪里露出了画家的结实的胸脯。
“叔叔——”“叔叔——”小姑娘欢呼起来。
画家游到海滩上,笑嘻嘻地把拾到的贝壳拿给小姑娘看。
美丽的贝壳映着阳光,更加灿烂夺目。
小姑娘羡慕极了,情不自禁地说:“啊,真好看!”画家向小姑娘介绍他拾到的贝壳:“你看,这是沙蜊子,这是大猫眼,这是小螺蛳,这是金海螺……你要哪个?随你挑!”小姑娘摇摇头,对画家说:“我不要,老师说了,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
我要回家吃饭了!”画家感动极了,他不知道怎么来感谢这位可爱的小姑娘,只好把贝壳装备进塑料口袋里。
忽然,他灵机一动,把塑料口袋捅了一个洞。
两个人一同往回走。
画家抢先几步,走在前面,小姑娘跟在后面。
美丽的贝壳从塑料口袋里漏出来,一颗颗落在金色的海滩上。
小姑娘多么喜欢贝壳呀,画家希望她能悄悄地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