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1XXX《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猜谜语的游戏活动,认识五谷,初步了解"五谷"等农作物及其特征,知道什么是"农业"。
3、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社会调查,观察社会事物,获取社会信息。
感悟农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知农、敬农、尊重农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认识五谷,知道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和副业等。
2.懂得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的道理,认识到农业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难点:感受到农业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准备五谷食物或图片以及一日三餐的图片。
(2)收集学生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和生活用品与农业有关的资料。
(3)调查了解本地区农业生产的一些情况,研究探究农业与人们生活、生产及其发展的关系,并收集有关事例与资料。
2、学生准备:(1)收集五谷等农作物和家乡农业生产的一些资料。
(2)观察记录自己家庭一日生活所吃的食物,了解它与农业的关系。
(3)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农业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收集典型事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入:2.探访先农坛。
过渡语:人类的文明首先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
千百年来,人们对农业生产有着特殊的感情。
(1)出示先农坛的图片提问:你知道这是北京的哪一景点吗?请你简要介绍一下。
(2)小结: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诸神和太岁诸神和举行亲耕的地方,贵为一朝天子,却要亲自祭祀先农并亲自进行农耕,由此你能感受到什么?(对农业的重视)3.初识五谷(1)猜一猜谜语中说到的是哪一种农作物?谈谈你对这一农作物的了解?(玉米)(小麦)(大豆)(高粱)(水稻)(2)小结:这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五谷"。
(3)汗青上的"五谷"又是指什么呢?(见4页链接内容)小结:随着社会的发展,"五谷"的概念在不断演变,现在人们通常把"五谷"作为粮食作物的总称,不单单指五种农作物了,也有人称其为"五谷杂粮"。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
板书设计
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来之不易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碾米
珍惜粮食
教学
设计
二课时美好生活的保证
导入
一、复习回顾,视频导入
1.回顾一课时了解到的大米的由来。
2.观看视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视频内容主要为袁隆平爷爷研究、应用与推广杂交水稻的过程以及对袁隆平的采访),感受袁隆平爷爷的巨大贡献。
3.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农业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水稻的种植过程,那么农业是不是只有种植业呢?
生1∶还有畜牧业,牧民们养殖奶牛,我们才能喝到新鲜、美味的牛奶。
生2∶我们吃的海带、各种鱼类都属于渔业。
4.教师小结∶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不仅有种职业,还有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
【设计意图】该环节结合上一节课的内容先引出种植业,再引导学生思考、认识农业的其他类型。
新课教学
二、分享交流,了解农业
1.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记录商品,填写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对学生记录的商品进行汇总。
商品名称收集地点
2.汇总商品,进行分类。
(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1)根据教师汇总的商品,学生将商品进行分类,说说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农业类型,并说明分类理由。
(2)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交流。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7 我们的衣食之源农业是指人类利用土地、水资源、气候等自然条件,通过种植、养殖、林业、水产等方式生产粮食、棉麻、油料、畜牧产品等农产品的过程。
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也是我们的衣食之源。
2)那么,农业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重要作用呢?农业不仅提供了我们的食物和衣物,还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原材料和能源。
同时,农业也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你认为农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穿衣、住房,这些都离不开农业。
农业生产的农产品成为了我们的食物、衣物和住房建材等重要物资。
同时,农业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气候变化等方面。
二)探究衣食住行与农业的关系1.观察生活用品与农业的关系。
教师出示生活用品图片,让学生分析其中与农业有关的物品,如棉衣、麻绳、玉米棒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是如何与农业联系起来的。
2.了解农业生产的过程。
教师介绍农业生产的过程,包括耕种、施肥、收割等环节。
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艰辛和复杂性。
3.调查本地区农业生产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本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畜牧业和渔业等方面的情况。
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和采访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三)感悟农业的重要性1.让学生品尝五谷食物。
教师准备五谷食物,让学生品尝并品味其中的味道。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食物的来源和农业的重要性。
2.观察一日三餐的食物。
教师让学生观察自己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了解其中与农业相关的食物和原材料。
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3.总结农业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农业对我们的生活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知农、敬农、尊重农民的情感。
让学生认识到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农业是一种生产部门,主要涉及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
这些动物包括鸡、鸭、鹅、猪、马、牛和羊等,而农作物则包括小麦、大豆等。
此外,渔业、林业和畜牧业也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懂得珍惜农产品、尊重劳动者。
2.通过调查,了解农业与当地饮食的特点和密切关系3.通过资料的收集,提高观察生活和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了解农业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珍惜农产品,尊重劳动者。
难点:了解农业与饮食的关系,并能锻炼自己的资料收集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课堂引入】谜语导入:农作物谜语导语: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永恒主题。
天下食为先,“食”更是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些关于农作物方面的谜语。
反馈指导:调动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总结:谜底分别是玉米大米芝麻,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呢,如果都猜对了,证明大家对农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没有猜对也不用着急,可以从我们本节课中加深对农作物的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调动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师适时引导,引出本课学习的主题。
白白的大米哪里来?分享会: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导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语出明末清初时期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
意思是说: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的来之不易;穿戴所需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包含多少人的心血,应该好好珍惜。
这句话告诫人们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要从日常生活、穿衣吃饭做起,不要铺张浪费。
切莫把日常微小的事物看轻了,从而不知珍惜。
要知道每一样东西的背后有多少人的辛勤付出,有多少能源的消耗;桩桩件件来之不易。
出示任务1:根据课本52-53页内容,填写大米的调查分析报告反馈指导:引导学生分享展示,后期进行全班展示。
教师总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盘中的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浪费粮食呢?出示任务2:根据课前布置的调查分析要求,小组之间互相分享和展示一种农作物的种植过程反馈指导:引导学生分享展示,后期进行全班展示。
四年品德与社会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设计《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工农业与我们的生活》中的个主题活动。
教材主要通过“餐桌上引出的话题”“粒粒皆辛苦”“劳动人民的智慧”三个方面展开,个方面是引导学生认识农业,探究农业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第二部分是让学生体验劳动农民的辛苦,从而尊重农民和他们的劳动成果,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第三部分让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农业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当今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足,让我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不知道劳动的艰辛,不知道生活的艰难,怕吃苦,不喜欢参加劳动,生活中攀比、浪费现象屡见不鲜作为教师的我深感责任重大。
针对这些现象,课前,我有意识的进行了“我的理想”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田间去劳动,去调查国家对农民的优惠政策,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等等,为学习本节课作好情感的铺垫。
力求通过《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这课的学习,让孩子们认识到农业的重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激发他们热爱农民、农业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理念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学生情况的分析,结合《品德与社会》的学科特点我在目标确定和教学设计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努力开发课程资源,重视综合课程教学的整合。
转变教师角色,重引导,巧点拨,注重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贴近儿童生活,走进儿童心理。
突出课程的主导价值,让知识外化于行动。
为此,本课的教学活动我设计了一正一侧两条主线,正面主线:“认识农业、走进走村、心系农业”;侧面主线:“理想调查、无农假想、实话实说、再谈理想”,通过现实与理想的交织,从正面和侧面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合围之势。
整堂课让学生了解缤纷的农业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农民的伟大、农业的重要,懂得节约的意义,感受科技对农业的魅力,关注农村的发展,从而形成热爱农民农业的情感。
课的最后让孩子回归本真,回归质朴,那就是无论长大了从事何种职业,都要牢记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都要心系农村。
部编版4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设计继承和发扬。
预设:吃的:米饭、蔬菜、牛奶、鸡蛋、鱼、肉、水果、食用油、酱油等。
穿的:衣服、裤子、袜子、鞋子等用的:毛巾、铅笔、书本、书桌、床、被子等种植业,不能离1.找一找,生活必需表中明陛是农民伯伯直接种出来的?2.是的,像农民从事种植僦、水果、粮食等农作物的行业就是农业的种植业。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出示主要农作物分布图),你发现了什么?(预设:我国各地鞭种植业)是的,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种植业遍布全国各地是;felWΞ体。
3.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必需”表中,哪些物品的原料也是来自种植业呢?学生交流,教)硼机点掘联。
•吃的:米饭、蔬菜、水果、食用油、酱油、食糖、馒头、面条、豆浆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来做的吗?食用油用菜籽、玉米、大豆等来做的;酱油、豆浆用大豆来做的;食糖用廿蔗来做的;馒头面条用小麦做的。
它们都来自种植业。
•穿的用的:棉袜、棉裤、棉袄、棉毛衫等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来做的吗?是的,用棉花做的,所以它们也是来自种植业。
4.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来自农业中的种植业吗?瞧,生活中这么多物品都来自种植业。
(出示图片)5.如果没有种植业,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预设:没有主食、蔬菜、水果,我们会饿肚子,缺少很多营养物质,没有温暖等。
6.是的,种植业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食物,给了我们温饱和营养,还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舒适。
让我们去看看同学们生活点滴吧。
(出示学生生活照片)原来我们的生活和种植业息息相关。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种植业。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了解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了解农业生产者在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
2.道德修养: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体验农业的重要性,以及农业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责任意识:树立珍惜劳动产品,尊重自然、尊重农民的意识,养成不浪费食物,爱护身边的自然环境的生活习惯。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衣食住行与农业的关系,知道农业是我们衣食住行的主要来源,理解我们的生活与农业息息相关。
(重点)2.通过资料的收集,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并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
(难点)3.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社会调查,观察社会事物,获取社会信息。
感悟农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知农敬农、重农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走进农业王国1.谈话众所周知,中国山河秀丽,地大物博。
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农业王国去看一看!2.播放视频播放我国农业风光集锦。
3.提问游览了农业王国,你有怎样的感受?预设1:我觉得中国的乡村风光实在太美了,郁郁葱葱、一望无际的林海,尤其壮观。
预设2:我国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挂满枝头的水果,成群的牛羊,活蹦乱跳的鱼虾……产品丰富极了。
预设3:我从田野里忙碌的收割机和农民伯伯的笑容中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4.过渡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
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农业生产种类1.认识农业生产活动(1)提问:(出示农业生产图片)图中的这些人在做什么?他们的劳动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哪些物品?预设1:他们在饲养牲畜,养殖海产品,种植培育树木,种植庄稼。
预设2:他们的劳动能为我们提供食物,如粮食、牛肉、牛奶、鱼虾,木材能加工制作成许多生活物品。
(2)提问:你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农业生产活动?预设:种菜、养鸡、种稻谷、捕鱼、上山捡拾野生菌……补充:上山捡拾野生菌属于采集野生植物,在农业分类里是副业,这样的活动还有采集野生药材、野果野菜和柴草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7《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衣食之源》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农民的辛勤劳动,学会珍惜粮食和资源。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节约资源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没有深入思考过农业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学生应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通过教材和实践活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农民的辛勤劳动。
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节约资源的意识。
3.让学生学会珍惜粮食,不浪费食物。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重要性2.农民的辛勤劳动3.珍惜粮食,不浪费食物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引发学生的共鸣。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农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模拟种植、收割等,增强学生的体验和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教学呈现。
2.准备种植和收割的模拟道具,用于实践活动。
3.准备小组讨论的引导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是从哪里来的吗?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农业的重要性,农民的辛勤劳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惜粮食。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知识。
4.巩固(5分钟)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的方式,表达对农业的认识和感受,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粮食,还有哪些资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我们应该怎么样珍惜和节约这些资源?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农民的辛勤劳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惜粮食和资源。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感受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明白农业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2.尊重农民和农民的劳动成果,养成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感受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突破方法:让学生课前调查了解,在教学中利用组内交流、图片展示、情景模拟等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大影响。
突破方法:搜集资料,图片展示及简介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
学生:调查了解水稻的种植过程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趣味猜谜,激趣导入
出示谜题“黄口袋,两头尖,珍珠心,水田产,春天田里藏,秋来满地黄。
”
引出关于水稻的话题,指出水稻在农业上的重要地位。
二、组内交流“水稻的种植过程”
1、你知道水稻是怎样种出来的吗?
2、生活经验结合课本提示来梳理水稻的种植过程。
3、组内交流你所了解的水稻种植过程。
4、个人反馈
在交流水稻种植加工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经验,可加入游戏活动,让学生模拟插秧、收割,体验水稻种植的辛劳。
5、知道了水稻的生产过程,你有什么感受?
三、走近袁隆平
每一粒粮食都浸染了农民的汗水,这么辛勤的劳动,遇到干旱雨涝还不保收。
中国是人口大国,吃饭是民生问题的关键,地是有限的,那么只能靠提高产
量了。
如今水稻产量大大提高,这要归功于以为特殊的农民——袁隆平。
说说你所了解的袁隆平(事迹、评价)。
1、小组交流
2、组织汇报
3、补充评价
四、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丰收的田野不仅浸染着农民辛勤劳动的汗水,也汇集了农民的智慧结晶,比如农谚、、工具、技术等。
1、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时有听到“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一类的说法,这就
是农谚。
读书本第67页的农谚,说说你的发现。
2、结合已学过的二十四节气歌了解节气
3、说说生活中你见到的农业工具。
4、走进现代农业观光园,展示图片,了解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及优势。
5、总结
五、调查生活现象,提高节约意识
1、想一想身边浪费粮食和珍惜粮食的现象。
2、算一算,珍惜一粒米,发挥大作用。
3、尊重农民,珍惜粮食,我们可以怎么做?
六、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10.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
粒粒皆辛苦:育秧、插秧、除草、杀虫、收割、脱粒、加工
劳动人民的智慧:农谚、机械工具、技术等
水稻之父——袁隆平
爱惜粮食,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