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石渠宝笈》特展一览
- 格式:ppt
- 大小:7.56 MB
- 文档页数:45
八年级语文上册《清明上河图》解读[摘要]通常认为,《清》卷表现了北宋开封城的繁荣兴旺,显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笔者以为,这仅仅是该图的表面现象,在它的背后,深藏着不为人知的种种玄机。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它上一次现真身还是三年前在日本。
今天,《清明上河图》将在故宫博物院再次亮相,成为《石渠宝笈》特展众多珍宝中最夺目的一个。
展览以《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为主轴,介绍作品的流传经过、递藏经历。
在300多件展品中,除了《清明上河图》,还有大量中国美术史、书画史上的重要作品,如王珣《伯远帖》、展子虔《游春图》、冯承素《摹兰亭帖卷》、赵孟頫书《洛神赋》等。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位皇帝的书法、绘画作品也会在展览中集中出现,这也是此前从未有过的。
本文特约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辉为我们精心挑选《清明上河图》中十处细节,逐层揭开画中所藏秘密。
然而在这幅人尽皆知的画作中,还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也许只有千年前的作者本人才知道。
展览:《石渠宝笈》特展时间:9月8日至11月8日(期间将更换一次展品)地点:故宫武英殿书画馆、延禧宫古书画研究中心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以下简称《清》卷),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cm、横528cm,故宫博物院藏,它汇集了屋宇、盘车、舟桥、寒林、坡石、人物风俗等诸多绘画子科,涉及界画、白描、水墨、渲染、皴擦、设色等多种绘画技法,画中的810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西方学者称之为“中国的《蒙娜丽莎》”,恰如其分,一个是永恒的微笑,一个是永恒的喧闹,其中都蕴含着许多难以解开的谜团,对她们的研究,在许多方面也许还需要从头开始,一些传统的认识应该重新商榷与研究。
通过与当时的开封地图进行比对,《清》卷中出现的拱桥、城门、正店、欢楼等均不是汴京城某个具体的建筑,而是画家对同类景物进行的综合概括和高度提炼,集中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将细节的真实与整体的概括有机地结合起来。
故宫观展心得(通用5篇)故宫观展心得篇1我曾无数次在历史书籍和图片中看到过故宫,但直到这次,我才真正踏入了这个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之一”的真实世界。
这次的观展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故宫的壮丽和历史的厚重。
一进入故宫,我被其宏大的规模所震撼。
这座宫殿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从富丽堂皇的乾清宫,到庄严的太极殿,每一处都展示了故宫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的价值。
走在故宫的宫殿群中,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亲身感受到了那个充满权力和斗争的时代。
在这次观展中,我特别被一幅名为《乾隆皇帝读书像》的画作吸引。
这幅画作生动地描绘了乾隆皇帝在书房中读书的场景,让我对皇帝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画作的细节处理非常精细,色彩丰富,人物生动,展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精湛技艺。
除了画作,故宫的文物更是数不胜数。
我惊叹于那些精美的瓷器、玉器、珠宝,它们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
此外,我还参观了钟表馆,那里展示了各式各样的古代钟表,它们的精美程度令人难以置信。
在参观故宫的过程中,我深感历史的厚重。
每一个文物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故事,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
通过这次观展,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珍惜和尊重这些珍贵的文物。
总的来说,故宫的观展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多样性。
我相信,故宫将继续为我揭示更多的历史秘密,也期待再次踏入这个伟大的历史殿堂。
故宫观展心得篇2参观故宫,我深深被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所吸引。
从壮丽的宫殿建筑到精美的宫廷文物,从色彩斑斓的瓷器到细腻的织锦,每一处都让我惊叹不已。
在这次观展中,我特别被一件名为“乾隆御笔《石渠宝笈》”的展品所吸引。
这是一本记录了故宫珍宝的书,其中详细描述了乾隆皇帝收集的稀世珍宝。
这件展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故宫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乾隆皇帝对于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2015年博物馆三大关键词作者:雷焕昂来源:《收藏/拍卖》 2016年第1期文:雷焕昂随着人们对于文化精神生活要求的提高以及国家对于博物馆、美术馆支持力度加大,文博机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015 年,国内的博物馆、美术馆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妨来做一个盘点。
关键词:大发展2015 年依旧是博物馆“大发展”的一年,新馆、新展览、新概念。
据统计,中国的博物馆数量在过去一年里达到了4500 余座。
据首博副馆长黄雪寅近期指出,北京地区目前有各种类型的博物馆近170 家,已超过纽约、马德里、柏林,仅次于伦敦,成为全球拥有博物馆数量第二多的城市。
而在全国,目前平均每五十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预计到2022 年我国博物馆的总数量将达到8000座,平均每二十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
此外,国家财政对博物馆事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强,目前每年约有20 亿元的资金用于博物馆事业,这在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数的。
然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是每十万人一所博物馆,像美国东部地区为15000 人一座博物馆,西部不发达地区也能达到五万人一座博物馆。
而且,我国博物馆地域分布也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大城市,政府投入也更为薄弱。
可见,不仅总体数量上还有明显差距,亦要考虑到东西地域分布平衡、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分布等等。
在取得数量的增长后,如何在博物馆服务功能的质量上取得进步,是文博机构应加强发展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特展过去的一年国内文博机构的各种“特展”频出,如苏州博物馆推出的“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近藏集粹——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入藏文物特展”等等,均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而2015 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 周年,故宫也为此陆续推出一系列特展。
9 月8 日~11月8 日在故宫武英殿和延禧宫举行的“石渠宝笈特展”分两期展出故宫书画藏品283 件,其规格之高、藏品之精,在故宫博物院乃至全国博物馆都属难得一见。
但作为这样一场学术性较强的特展,其欣赏门槛也相对较高。
故宫“看门人”(一)有这样一个人,在58岁可以退休享清福的年纪,却顶着严寒和酷暑,在世界上最大的宫殿里像个孩子一样奔波。
他亲自走遍9371间屋子,历时5个月,对1807558件文物都如数家珍....,他明明是最懂故宫的人之一,却谦卑地说自己只是他的“看门人”。
如果说一定要为他疯狂又低调的举动一个原因,那一定是因为他对故宫爱得深沉。
因为亮相《朗读者》,单霁翔被更多人知道。
他在节目上朗诵了一首《至大无外》让人心中涌起无限的民族自豪感:“紫,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微,来自天上。
禁,是权利,来自于人,也施之于人。
城,是这一片连绵殿宇,在大地上的辉煌建设。
故宫,来自于人,单霁翔将它施于每一人。
外界称他是故宫的“掌门人”,他说自己只是故宫“看门人”:看护好9371间古建筑,看好1807558件藏品,把故宫交给下一个600年。
(二)故宫从来不缺观众,2012年,故宫的参观人数就突破1500万,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流最大的博物馆。
但单霁翔第一个提出要让观众看得舒心,而且还要有尊严。
单霁翔觉得,观众最大的痛点,是买票难。
故宫买票曾是很多人的噩梦,首先要排一个多小时的队,然后再过安检、验票、存包,体力消耗大半,参观的心情也没了。
于是,单霁翔开出32个售票窗口,保证观众能在3分钟内买到票,最迟也不能超过一刻钟。
这让故宫成为全世界售票窗口最多的博物馆。
然后,他又通过实名制购票、限流的办法,将故宫每日的人流量控制在8万。
人山人海的故宫一去不复返。
进入故宫,要经过午门,中间那扇门,以前只有皇帝能走,后来开放给外宾贵客,一年用不到几次,1500 万买票的观众,平时都走两侧的门。
一个东北老汉拽住单霁翔,说自己一辈子只来一次故宫,想当“皇帝”。
单霁翔哭笑不得,但他觉得应该给所有观众自由选择的权利,于是就把中间那扇门开放了,“愿意当皇帝的当皇帝,愿意当大臣的当大臣。
”故宫是木结构建筑,为防止火灾,长年不敢通电,大白天里面也是黑咕隆咚的。
陈容,《墨龙图》
吴伟,《洗兵图》亮点二:粤博也有《石渠宝笈》的珍品展出
《洗兵图》流传记漫画
文明,《潇湘八景》
徵
张宗苍,《飞阁流泉图轴》
王时敏,《拟子久山水图》
亮点三:观“四王”之正统,赏“四僧”之野逸
在清代部分,各派名家纷纷登场,
作品的“野逸”交相辉映,吸引众人目光
在明末清初的文人画坛上,“四王
朱,《疏柳八哥图》
耷
画发展史,颜宗是绕不过去的重要节点。
颜宗之后,广东画坛陆续涌现了林良、张穆、居巢、居廉、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等名家,这些广东画坛的名家作品均在展览中一一呈现,纵观起来,涓涓细流,终汇成大海。
此外,除了上述介绍的名作外,此次展览还有不少其他艺术大家的上乘之作,如清代扬州八怪各大家真迹、海派艺术家吴昌硕等大师的作品等,本文不一一赘述。
据悉,为配合此次“千年风雅”画展,博物馆专门出版了展览画册与论文集,观众可以通过这些书籍更为深入地欣赏画作细节与展览详情。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万寿图》卷〔图一〕,绢本,设色,分上下两卷,尺寸相同,均为纵45厘米,横3939厘米。
画家用纪实手法描绘康熙帝六十岁生日前夕銮驾由畅春园还宫,沿途接受官民仰瞻的欢庆场面。
每卷卷末各附楷书图记一篇,无印鉴款识。
图卷保存完整,画面洁净,曾作为《万寿图》原本多次展出、出版。
笔者最初注意到这件作品是在2015年5月,当时直观的感受是图卷的艺术水平不佳,较之稍早精工富丽的《康熙南巡图》差距明显,内心不免疑惑。
要知道,最初主持此项工程的宋骏业此前曾主持过《康熙南巡图》的绘制,经验丰富,他本人也善画,曾跟随王翚学习。
继宋之后主持此事的王原祁更是山水画大家,与《康熙南巡图》的领衔画家王翚齐名。
而参加具体绘制的也都是能代表宫廷绘画最高水平的画家,有的还曾参加过《康熙南巡图》的绘制。
因此,不论从哪方面讲,《万寿图》的质量都不该如此。
虽然这种比较并不能成为判定是非的根据,但它至少引发了我们研究的兴趣。
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该图卷的疑点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诸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本文以史料记载为主要依据,结合相关传世实物,对故宫藏清《康熙万寿图》卷作了综合考证。
指出此图并非《康熙万寿图》原本,也不是宫廷画家绘制,而是嘉庆二年以刻本为蓝本,由苏州织造奉旨承办的一件水平不高的应急之作。
关键词 故宫 清代 康熙 万寿图 宫廷绘画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万寿图》非原本考王幼敏〔图一〕 《康熙万寿图》 卷 (部分) 故宫博物院藏DOI:10.16319/ki.0452-7402.2016.04.008多迹象表明,它不仅不是《康熙万寿图》的原本,而且也不是根据原本制作的副本,它的出身另有玄机。
一 《康熙万寿图》的创作缘起这还得从“康熙庆生”说起。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十八日,适逢皇帝玄烨六十岁生日。
京城内外官员、百姓自畅春园至神武门数十里内“结彩张灯,杂陈百戏”为皇帝庆生。
康熙帝八岁即位,其时已逾半个世纪,海内承平,一派盛世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