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移花接木,巧妙成文——材料选用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阅读材料使用之“移花接木”
李超
【期刊名称】《文理导航》
【年(卷),期】2022()25
【摘要】学生在写作中作文素材的匮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到积累和灵活运用,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事情。
写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多是希望通过阅读和分析的训练,让学生保持思考,保持对世界的热爱与好奇,而后通过习作的过程,使用自己所理解和思考的内容,表达学生对于时事的思考,形成自我的合理的观点。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李超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初中科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有效运用之实践探究
2.初中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的作用之我见
3.此时不用更待何时?——谈背景材料引用之阅读效应
4.“移花接木”--浅析中职学生议论文材料运用
5.浅析如何使英语分级阅读在高中阶段更有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一600字以上作文:移花接木法700字初一学生如何运用移花接木法提高写作水平?作为初中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以提高写作水平。
其中,移花接木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可以说,移花接木法是一种思维模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初一学生如何运用移花接木法提高写作水平。
一、认识移花接木法移花接木法,顾名思义,就是将一种文本或一个主题中的某些元素移植到另一个文本或主题中,以创造出新的内容或新的意义。
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文章的结构、语言和内容。
在运用移花接木法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和核心,即文章要表达什么意思,要传达什么信息。
其次,我们需要确定文章的结构和框架,即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需要表达什么内容。
最后,我们需要在文章中运用移花接木法,将不同文章的元素进行组合,创造出新的内容或新的意义。
二、运用移花接木法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移花接木法,来提高文章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运用移花接木法。
1、运用类比法,将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来表达文章的主题或核心。
例如:“成功就像一棵树,需要不断地浇灌、施肥和修剪,才能茁壮成长。
”2、将自己的经历、观察和感受与文章的主题进行联系,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和表达。
例如:“我曾经在一次比赛中输了,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这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机会。
”3、从不同角度来阐述文章的主题或核心,以突出文章的立意或观点。
例如:“虽然防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保持警惕,因为病毒并没有完全消失。
”三、总结移花接木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写作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我们需要注重文章的结构、语言和内容,将不同的元素进行组合,以创造出新的内容或新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掌握移花接木法,我们可以提高写作水平,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怎样才能做到选材新颖呢?第一,平时要注意多看多听多问多想多记。
这个记,一是脑子记,更重要的是要记日记。
这样,才会占有丰富的材料,在写作的时候,才能随心索取,优中择优。
第二,要选择典型的材料去写。
所谓典型材料,就是有代表性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
材料典型,能使作文的中心思想更突出,增强说服力。
第三,要选择自己熟悉的真实材料去写,不要写自己只听得片言只语的材料,更不能胡编乱造写假人假事。
世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材叶,人和事更不会相同,再加上自己熟悉,有自己的理解感受,这就更不会出现雷同的情况了。
第四,不要写在你头脑中经常出现的材料。
你容易想到,别人也很容易想到。
要想想,再想想,你很不容易想到的材料,也许正是别人想不到的,你写下来,自然就新颖了。
同时,选择新近的材料也可有效地避免与他人重复。
第五,如果仍然选不到新颖的材料,就要考虑从陈旧的材料翻出新意,即对老材料换一个角度去思考。
如有位小朋友也写给一位老奶奶让座,写“我”让她坐,她偏不坐,我说“我”嫩胳膊嫩腿的,她说她老胳膊老腿的,站会儿没事儿,侧重表现老一辈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
这个立意就异常新颖,弥补了老材料的不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然,上述做法都必须在紧紧围绕中心思想的前提下才能使用。
材料一旦脱离了题目的要求和中心思想的许可,对于任何作文来说,无论它多么新颖,也是毫无用处的。
金点子1. 准备一个小笔记本,经常记录观察的内容,积累材料。
2. 经常把记录的材料归类,比较哪些材料最新颖。
3. 抄录一写好的优美词句,做为写作的语言材料。
其实优美的语句有这么些特点让它们看上去很美,1:排比,这样的话有一种有气势的对称美。
这是很常见又有用的方法。
尤其用在开头,对第一印象的建立非常有帮助。
2:压韵,读起来,即使是默读也有一种音律美。
高中语文作文记叙文素材:移花接木法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改造、拼接、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个人,或将几件事的情节剪辑组合为一件事,或将发生在不同时段性质相同甚至相反的事剪辑到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使人物与事件更具典型性。
常用的组合方式有三种:一是串珠式,就是用一条主线将与人物有关的事件有机地串起来。
这种主线的设计方式很多,可以是事件、人物、物品,也可以是情感。
唐弢的散文《琐忆》即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条主线串起了七件小事。
二是扇面式,就是围绕中心横向展开,从几个方面(侧面)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其结构方式如同逐渐展开的扇面。
三是连环式,文中由一个材料巧妙地引出其他若干个材料,像“连环”一样,环环相扣。
当然这些材料应有主次详略之分。
高中作文第 1 页共1 页。
初一600字以上作文移花接木法700字移花接木是一种古老的技艺,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那时候开始,移花接木技艺就一直传承下来,一直到今天。
移花接木技艺用的材料一般是植物和树木,它要求手艺人员将两株树木嫁接到一起,让两株树木长成一个整体。
这种技艺要求手艺人员具备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因为嫁接的技艺需要非常精细和熟练的手法,不能有半点差错。
所以移花接木技艺是一种非常高难度的技艺,需要非常高的专业技能和技巧。
移花接木不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艺术。
通过移花接木技艺,可以创造出许多美丽绚丽的花木,形成各种奇特的花花草草。
这些移花接木的花木树木,长出来的花朵枝叶都会有很多不同寻常的形状和颜色,让人们看了赞叹不已,赏心悦目。
一些花木在树上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形成了一片美丽的景象,这就是移花接木技艺的魅力所在。
在现代社会,虽然移花接木技艺已经有了许多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种植,但是真正精湛的移花接木技艺却只有少数人能够掌握。
这也使得移花接木技艺成为了一种稀有的艺术,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移花接木技艺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移花接木曾经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成为宫廷和贵族文化的一部分。
移花接木也被赋予了一种象征性的意义,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所以移花接木技艺不仅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传承。
移花接木技艺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这一古老而优美的技艺,让这项技艺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璀璨夺目的景观。
中考作文技巧指导——移花接木、一材多用(获奖优质课教案)中考作文技巧指导——移花接木、一材多用一、导入既然一材多用、移花接木如斯行之有效,那么我们在中考作文的应考中又该如何操作呢?(一)段的嫁接,信手拈来1、在平时的阅读中,同窗们积累了不少的优美段落,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化用或修正,使之为写作服务。
例:某同学化用余光中的《乡愁》诗写母爱:小时候,母爱是一根棒棒糖,含在嘴里,甜滋滋;上学后,母爱是一个新书包,背在身上,气冲冲:而当初,母爱是XXX那端的一句叮咛,听在心里,泪汪汪。
又例:《寻找原点》有这样多少个段落:小时候,原点是硬币,我在这头,商店在那头;后来啊,原点是亲情,我在这边,双亲在那边;而当初,原点是斗争,我在这端,梦想在那端。
又如著名影星XXX在《大话西游》中有一段对恋情的经典名言: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摆在我的面前,然而我不爱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楚的事莫过于此。
假如上天可以给我一个机会再来一次的话,我会跟那个女孩说“我爱你”。
如果非要把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渴望是――一万年!我可以在《初三如歌》的作文将其化用,既幽默了语言,又恰到好处的为文章宗旨服务。
我是这样写的:“曾经有一篇诗歌摆在我的眼前,我没有好好珍重,等到老师罚写的时候才懊悔莫及,XXX最痛苦悲伤的事莫过于孤独地站在办公室里看同学端着可口的饭菜经过。
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一个机遇再来一次的话,我会对老师说――我要背!”2、我们平时也会积累一些素材,好的素材可以一材多用。
例:[材料]感到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XXX:毕生以水稻为伴,被称为天下“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他是一名真实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城市先生的时候,已经具备颠覆天下威望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埋头于XXX。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播种充裕。
他终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阔别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XXX!这则材料就可服务于多个主题。
九年级450字作文篇:如何移花接木移花接木,是一种园艺技术,也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其实现将一株植物的枝干嫁接到另一株植物上,从而使两株植物在同一根茎上繁殖。
移花接木技术不仅可以丰富我们视野,而且可以创造出更多不同的花卉、果树及观赏植物。
那么,如何移花接木呢?以下是对其进行的详细介绍。
第一步:准备工作首先要准备一把锋利的剪刀,要注意的是,剪刀要消毒干净。
另外还需要一隻圆头钳和一个铅笔,其中钳和铅笔也要消毒。
第二步:选择插枝接下来选择插枝,要选择选择树干无损伤的,生长良好的,叶子发抖的插枝,插枝长度以20~30厘米较为合适,插枝末端要留有至少三颗叶子。
现在开始斩口,首先将准备好的剪刀沿着插枝末端留有至少三颗叶子的地方剪下,然后将抛光,以免伤害嫁接部位。
接下来,在插枝的末端将树皮削掉,露出木质部分。
第四步:准备嫁接处准备好嫁接处,现在是用圆头钳将嫁接处扯开,大约要扯出一厘米左右的缝隙,要把嫁接位置斜着挤出一个三角形,易于插入接穗。
现在选择接穗,同样要选择好的植物枝干。
接穗要选择末端柔软新鲜的,长度为3~5厘米。
将接穗的底部切成斜面,留下约8倍直径的茎,然后抛光,插入插枝的嫁接部分中。
第六步:嫁接固定现在应该将嫁接处包起来,以便记录芽的生长情况。
现在包扎部位应该胜于嫁接部位,保护嫁接处。
用基尔机和半径约一个手指大小的细树枝固定嫁接处,以防止移动。
第七步:后期照顾完成后,将移花接木的植物移植到固定的温室或露天地区。
在温室中,认真管理和保养,喷洒清水,做好后期保养。
约十天后,可以去掉芽没有继续生长的接穗。
“移花接木”——浅析中职学生议论文材料运用《移花接木》是一种修剪技术,也是一种园艺技巧,运用于移植植物的过程中。
在中职学生的议论文材料运用中,“移花接木”可以被用来比喻选材灵活多样、巧妙组织的能力。
本文将从中职学生议论文材料的定义、重要性,以及“移花接木”在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浅析。
首先,中职学生议论文材料的定义是指在撰写议论文时必须要运用到的材料。
议论文材料是支撑和证明论点的依据,以事实、数据、案例等形式存在。
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对于一篇议论文的可信度、可读性以及说服力至关重要。
因此,中职学生在写议论文时,要懂得选取合适的材料,并运用到文章中去。
在中职学生的议论文中,移花接木可以被应用于材料的选择和组织。
移花接木是园艺技巧之一,通过将一个植物的枝干或根茎与另一个植物的茎或根接合,使两种不同的植物结合成一株,使其能够共同生长和开花。
类似地,在写作中,中职学生需要选取适合的材料,并且巧妙地组织起来,使整篇论文更加精彩和有说服力。
首先,中职学生需要在写作中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材料。
像园艺上的移花接木一样,可以将不同的材料"移植"到议论文中,以增加文章的多样性和层次感。
材料可以包括事实数据、科研报告、专家观点、案例研究等。
选取这些多样的材料有助于丰富论文的内容,凸显观点的重要性和正确性。
其次,中职学生需要善于组织材料,使之更有力地支撑论点。
一个好的议论文需要有条理清晰的结构,材料的组织方式影响着读者对论点的接受程度。
像园艺上的移花接木一样,中职学生需要将选取的材料巧妙地组合起来,使之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
通过运用合适的转折词、承接词等,使材料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进而增强论点的说服力。
高考作文选材创新招术之十六移花接木法(附范文)“移花接木”指把这种花木的枝条嫁接在那种花木上产生新品种或改善老品种。
桃树与李树的嫁接,产生了新品种“桃李”,国光苹果与元帅苹果嫁接,产生了新品种“富士”、“红富士”……,把自己读过的书报上的故事原文搬上考卷,往往给人抄袭之嫌。
但这不等于说不能用别人文章中的材料,如果对自己熟悉的几个故事进行压缩,然后将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表达某种新的思想。
这种写作迁移的方式,我们就叫它“移花接木法”。
它在旧故事里融入了新思想,是一种巧妙的借鉴,不是抄袭,而是一种创新。
移花接木有以下几种形式:一、借鉴畅销书引发写作灵感。
紧扣时代的脉搏,是高考命题的特点。
2001年余秋雨的散文集《千年一叹》问世,有位考生就用了这个题目,给人耳日一新之感。
北京一位考生曾借用白岩松的书名《痛并快乐着》也得了高分。
二、借助四大名著来展开故事。
它可以新编历史或以历史人物为依托,编写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故事,也可以直接借用名著中原有的故事。
三、借助学过的课本进行独创。
如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谏父亲三思疏》就仿照了高中语文中的《谏太宗十思书》。
2001年有考生写了《六国新论》、《新皇帝新装》等都是这样。
四、借助中国及世界名著中的人物,移花接木。
如2001年有考生写了《天堂通行证》就借助了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和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守财奴葛朗台,把两个世界文学长廊中的著名人物放在一起写。
五、借助其它文体的形式进行文体的嫁接和杂交。
如日记、手记或书信,本属应用文体,用日记、手记或书信形式写小说就有了新意。
还可用招标书、诊断书、征稿启示、会议纪要、试验报告、采访记、问答录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写作文。
例文1湖南考生生命与永恒拔河,谁也不知道,绳子的那一头,究竟拽着什么。
另寄幸于集中全力的一瞬,永恒或许也会探过头来。
一流浪的诗魂那一只骄傲的靴子,至今还落在高力士羞愤的手里,我们的“谪仙”,却早已不见踪影。
10:移花接木,巧妙成文——材料选用
作文写作指导
2014-08-23 12:43
10:移花接木,巧妙成文——材料选用
考场作文时,把自己读过的书报上的故事原文搬上考卷,往往给人抄袭之嫌。
但这不等于说不能用别人文章中的材料,比如可以先对自己熟悉的几个故事进行压缩,然后将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表达某种新的思想。
这种“移花接木”式的借用,在旧故事里融入了新思想,不是抄袭,而是一种创新。
如,话题“回报”。
古书《弟子规》中有这样的话:“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强调的是要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孟郊《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说的就是回报;中国有句俗话“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说的是加倍回报;“乌鸦反哺”的传说告诉我们,自然界中一些动物尚懂得回报,但在社会生活中,不愿回报,不懂回报的事却时有发生。
以上这些有关“回报”的话会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回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你的经历、体验,也可以抒发感受、表达看法,还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
所写内容必须在“回报”的范围之内。
[例文点评] 母亲讲的三个故事
小时候,母亲给我讲过很多故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大都仿佛远行列车上的乘客渐行渐远,但有三个故事却时时撞击着我的心扉,它们曾是那样深刻地告诉我一个道理:知恩图报。
深海中的鱼
传说在广阔的深海里有一种鱼,雌鱼产仔后,眼睛会失明,不能再去寻找食物。
在这期间如果没有食物,雌鱼就会饿死。
为了母亲不致饿死,那些刚出生的小鱼,就成群结队地游到母亲的嘴里,心甘情愿地让母亲吃掉自己。
其实,它们何尝不知道是用生命在奉养自己的母亲?可是,它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下去。
一个月后,母亲终于复明了。
老鼠和大象
在一个茂密的森林中,生活着一头英俊的大象,它高大的身子像堵墙,它粗壮的四肢像四根木桩。
有一天晚上,它出去散步,碰到一只掉在陷阱里的老鼠向它求救。
大象疑惑地说:“你怎么会掉到陷阱里?”“一只野猫追我,一不小心就掉进来了!”老鼠沮丧的回答。
“好吧。
”好心的大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陷阱,老鼠顺利地爬了上来。
“我要报答你!”站在大象的脚边,老鼠大声说。
大象哈哈大笑着走了。
有一天,大象被猎人网住了,第二天就会被运走,它伤心极了。
那只老鼠听说后,集合一群伙伴不停地啃网绳,终于在天亮之前救出了大象。
书生和蚂蚁
唐太宗贞观年间,一书生和几位同乡进京应试。
在一座破庙里歇息并拿出干粮来吃。
正吃着,书生发现他的馒头上有一只小蚂蚁,他轻轻地把它捏下来。
同伴们都喊:“捏死它,偷吃我们的干粮!”书生摇了摇头,轻轻地把它放在地上,对它说:“去吧,可怜的小蚂蚁!”蚂蚁停留了片刻,飞快地爬走了。
考完后,书生突然想起,“主人”的“主”
字少写了一点,成了“王人”,气得捶胸顿足,直呼今年无望矣。
但榜发下来,这位书生却高居榜首。
原来小蚂蚁知道这件事后趴在了试卷上,主考官没看出来。
我常常想起这三个故事,也常常想起挂在母亲嘴边的一句话:孩子呀,做人要知恩图报。
我崇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高尚,我敬佩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孝意。
也许以后的人生路我会走得坎坎坷坷,但无论身处何境,都不会放弃一种美德——知恩图报。
文章开头用精炼的文字点明了写作的缘由,并紧扣材料提出了观点:知恩图报。
主体部分没有采用传统的“承、转”之法,而是从容不迫的讲述三个“知恩图报”的小故事,在饶有趣味的叙写中阐明自己的观点,颇有诸子散文借寓言讲道理的遗风。
结尾引用名言警句,又能概括故事的内涵,使主题思想更加明确、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