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抓首句读懂一段话
- 格式:pptx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10
《赵州桥》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赵州桥》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赵州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和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4.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学会15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意思;能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初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从第一自然段中感受大桥的古朴之美。
教学难点:从第一自然段中感受大桥的古朴之美。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二新授:1、布置预习。
2、小组交流。
3、汇报老师检查学生朗读.4、学习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2)你知道了什么?(3)从‘“1300多年”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体会着读一读。
: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你想知道她为什么世界文明吗?下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
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搜集赵州桥的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以及设计上的特点。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设计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通过想象再现图案的画面,体会赵州桥的美观。
教学设计:这课文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赵州桥的坚固、雄伟、美观,重点介绍了赵州桥没有桥墩和能使洪水分流的特点,强调了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课文,并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赵州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于“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思考发表时间:2020-12-24T13:38:37.027Z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7期作者:乐冬梅[导读] 在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安排了了一个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乐冬梅广西横县那阳镇大联村委小学长塘教学点 530301摘要:在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安排了了一个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旨在锻炼学生读懂自然段、学会从自然段中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因此要教好这个单元,教师一是必须要读懂本单元意图,二是要“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策略。
关键词:关键语句段意在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安排了了一个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旨在锻炼学生读懂自然段、学会从自然段中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我在这个单元的教学时,有所思有所获。
一、读懂本单元意图“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句话中,需要认真思考的另外一个词语是“概括”。
“概括”是逻辑思维的一个概念。
从阅读文章提取信息的过程来讲,概括是“把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所表达的共同意思或主要意思进行归结然后简明扼要的表述下来”。
“归结共同意思,需要对各个部分内容内容的属性进行分析,找到共同点”;“归结主要意思,则需要对文章所写各部分内容进行比较,进行主次区分”或者“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理出文章内容主干”。
“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意思是阅读的时候,得能够区分这一段话中的每个句子都在讲什么,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有些段落,某个句子就是直接概括了其他句子所表达的“共同意思”的,读完一段话,如果有这样的句子,就用这句话来做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教学中落实“概括一段话大意”的过程,只要引导学生去进行“句子主要意思分析、不同句子所表达内容中共性或者主要意思认识、对共性的归纳和对主要内容的梳理、简要表述、认识在这一段话中哪个句子已经简明地表达了这个共性”的过程练习的。
第一节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抓住首句读懂一段话知识点:(背诵理解)1、中心句: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者表达情感的句子。
2、总起句:能概括文段主要内容的句子。
找到它就可以快、准、精地把握文段主要内容、情感。
3、总起句的位置:出现在一段话的开头。
4、辨别方法:认真读第一句话,再看看后面的句子是不是围绕第一句话写的。
(一)下面这一段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小白鸽说:“春雨是无色的,你们伸手接几滴瞧瞧吧。
”小燕子说:“不对,春雨是绿色的。
你们瞧,春雨落在草地上,草地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树绿了。
”麻雀说;“不,不!春雨是红色的。
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杏树上,杏花红了。
”小黄莺说:“不对,不对,春雨是黄色的。
不是吗?它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它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的花也黄了。
”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它好像在说:“亲爱的小鸟们,你们的话都对,但都没说全面。
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给春天的大地万紫干红。
”思路点拨1、请先说说短文中都写了谁?2、分角色朗读,它们说了什么?它们在讨论什么话题?3、你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了吗?这段话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
(二)自己来挑战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思路点拨第一步:第一句: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阅读理解整理
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一、抓住首句读懂一段话
1.中心句: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表达情感(即写作目的)的句子
2.总起句:能概括文段主要内容的句子。
找到它就可以快、准、精地把握文段主要内容、情感。
3.总起句的位置:出现在一段话的开头。
4.辨别方法:认真读第一句话,再看看后面的句子是不是围绕第一句话写的。
一、抓住尾句读懂一段话
1.总结句:段尾处进行总结的句子,能够概括文段主要内容,抒发情感。
2.辨别方法:往往以写感想、写体会、写倡议的方式出现。
理清文章结构
一、认识总分总结构
总分总结构是文章经常运用的一种段落结构,即总起--分述--总结。
总起句一般是在第一自然段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文章内容;分述部分是围绕总起句展开的,一般都是并列地从几个方面表述总起句的内容;总结句一半放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对文章进行总结、深化、补充或完善。
二、认识先概括再具体结构
1.概括是总写事物的特点、情感;具体是指详细、分述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2.概括和具体是作者根据内容需要作出的详略安排,也是很常用的写作方法。
三、认识因果段式
1.因果段式,一般都是由几句话讲明原因,几句话点明结果。
作者根据需要,安排因果顺序不一:有的原因在前、结果在后;有的结果在前,原因在后。
文中常用“因为”“因此”“所以”等词语表示这种因果关系。
2.这种段式分层时,“因”一层,“果”一层。
3.概括段意的时候以结果为主,有时也把原因简要地概括进去。
四、认识顺承段式
1.。
怎样读懂一段话古代学问家刘勰在他的代表作《文心雕龙》一书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这个“章”是“句”与“篇”中间的桥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段”。
显而易见,读文章不弄懂“段”的意思是不成的。
书要一句一句地读,也要一段一段地去领会,才能进而理解全篇的内容。
“段”是由一些句子围绕一个中心意思,衔接在一起的。
每段话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并且和其他“段”形成这样那样的联系。
不同的“段”在全文起的作用不同。
读懂一段话并不难。
一般说来,可以分这样几步:先看清段中有几句话,弄明白每句话写了什么;再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按句间关系把一段话分成几层;再将各层归纳起来,概括出这段话写了什么。
这几步中关键的是两步:1.分清层次;2.归纳概括。
也就是:一分,一合。
分,要分得开,分得准。
有的同学总觉得句与句都连着,好像在哪儿也分不开。
那可能是看的粗疏,对某些句子本身的意思还未看懂;或者是理解力差。
辨别句间的关系,要注意可利用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语、标点符号等。
更重要的是动脑思考,看看哪几个句子关系密切,这几个句子能否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合,要合得拢。
这个“拢”不是把几层意思简单相加,而是根据每一层的轻重主次的地位和作用,弄清层与层的关系来归纳。
这归纳需要有提炼、抽象和加工的能力。
只有分得开,才能合得拢;分得准确,才合得严实。
无论是分,还是合,都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认真地读段,经常地训练分与合,思维越来越严密,越来越有条理,阅读的理解力就会越来越强。
怎样划分一段话的层次呢?主要就是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句间关系常见的有事情的时间关系,有事物的空间关系,也有人的心理过程发展关系,还有事情的逻辑关系。
写同一时间、地点,同一发展过程,同一逻辑关系的句子,可以划分为一层。
1.《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部编版《赵州桥》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赵州桥》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部编版《赵州桥》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赵州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说明文。
它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
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文开头先交代赵州桥的所在地,设计人及建桥时间,然后重点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最后讲作者由衷的赞美。
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通过对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①认知目标: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及它坚固、美观的特点。
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②技能目标:学生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体会重点语句,领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
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及设计的合理性和独创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2)、教学难点分析关于桥历史特点、建筑特点、艺术特色,学生平时接触少,很陌生。
在课堂学习中,调动好学习兴趣,使学生用心读书、积极探究,理解赵州桥的独创性,深入了解桥文化。
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1) 质疑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孩子们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所以在全文教学的处理上,我鼓励孩子们大胆质疑,孩子们就文中赵州桥的三个特点,及“为什么赵州桥世界闻名”“为什么这种设计是一个创举”“为什么赵州桥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等,然后通过学习、探索得到答案,而孩子们这节课的收获,也正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抓好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发表时间:2019-08-20T10:45:04.01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71期作者:闭小春[导读] 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广西横县那阳镇泮塘村委小学广西南宁530301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要引导学生抓好关键词句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于整篇课文的理解。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如何通过抓好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抓重点词句的理解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将文章中的每句话都要解释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做语文阅读理解应试题的一种能力。
首先,无论小学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所有文章中的每句话都应该是围绕作者的思想情感,围绕文章的中心主旨设置的。
比如,小学课文中林海音的《窃读记》全文中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是在写自己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而最终都是在表现“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比如: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放心了。
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到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
这是全文的第二段,通过第一句的心理描写,表达了自己热切地想读昨天那本书;第二句则写了书店的场景——“挤满了顾客”——为自己窃读创造了条件,所以有后边的“可以安心”的心理描写;第四句又对自己“担忧那本书被卖光”进行心理描写,短短几句话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窃读的独特感受和复杂的滋味,也深刻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再如文末这句话:“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
”用身体上的疲惫对比心灵上的满足。
概括段意的方法一· 摘句法(抓住段的中心句归纳段意)中心句在文章的开头叫总起句,在结尾叫总结句;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段)中承上的前半句是上一段段意,启下的后半句是下一段的段意。
有的中心句则在段落的中间,通过人物的对话或作者的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出来。
二·串连法(串连层意、节意、关键词,抓住自然段的意思进行综合概括)该种方法适用于逻辑段中无重点段,各叙述层次地位相当时概括段意使用,往往可抓住一段中的几个要点,把它们串连起来。
(1)一个段落只有一个自然段组成,先看看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2)一个段落有几个自然段组成,首先概括出各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这些自然段意思综合起来,最后用一句简洁的话归纳出段落大意。
三·根据文章中心取主舍次法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段话,都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
在一个有几个自然段组成的段落里,与段的中心联系密切的详写的自然段,就是重点自然段。
归纳段意,就以重点自然段的意思为段意。
选准角度,语言要明确、完整、简洁。
为了做到这点,可指导学生用“去旁枝,抓主干”的方法进行归纳。
四·综合法(抓住文章的线索归纳段意)有的段落既没有中心句,各自然段的意思也没有主次之分,但都围绕一个共同的内容来写的。
遇到这种情况,便可指导学生采用综合概括法来概括段意。
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来写的文章,一般都是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的思路来写的。
概括段落大意时,只要围着“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是怎样的?结果是怎样的?”等问题来分析,就能概括出段落大意。
五·缩句法有些段落句子不多,但较长,可指导学生用缩句的方法来概括。
分段方法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凡是记叙事情的文章,都要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有时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先写原因,接着写经过,最后写结果;有时作者采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结果,再写原因和经过。
︱︱︱三上︽海滨小城︾︵第二课时︶教学文何敏【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象。
2.能找出一段话的关键语句,并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意思。
3.知道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段落里,每一句话都表达了关键语句的意思,初步发现段落结构特点。
【教学流程】板块一:找出关键语句,初步感知庭院、街道、公园的景象1.回顾前文,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引入新课: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欣赏到了海滨五彩斑斓的景象。
小城内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咱们一起去小城内看看。
2.找出关键语句,初步感知庭院、公园、街道的景象。
(1)自由朗读课文4、5、6自然段,想一想:庭院、公园、街道的景象是怎样的?(2)请分别用一句话来描述庭院的景象、公园的景象、街道的景象是怎样的。
预设一:学生直接找到了每段话的关键语句。
教师点评:找到这样的句子很关键,能大致了解这段话写了什么,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预设二:学生没有找到每段话的关键语句。
教师引导:在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出示《富饶的西沙群岛》第5自然段)后,我们知道了有的段落是围绕着一句话来写的。
这三个段落也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
你能找到这样的句子来描述庭院、公园、街道的景象吗?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先让学生尝试找出一段话的关键语句,找的过程也是强化认识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段落是什么样子的,大致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板块二:学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第4自然段的意思1.齐读关键语句“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提取关键语句中的关键词“很多树”。
2.围绕着“很多树”这个意思,再次品读第4自然段,找出具体描写了“很多树”这个意思的词句。
出示学习要求:预设一:有桉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
①出示四种树木的图片,简单介绍亚热带树木。
②点拨:抓住关键词“别的、许多”,读出树木的种类多。
③指导朗读句子。
(提示朗读要领:适当加重语气强调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