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IRA-2017-01 综合管理,安“心”降糖——T2DM患者心血管风险因素管理 H2-cycle更新版
- 格式:pptx
- 大小:5.07 MB
- 文档页数:51
格列奈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评价高赟;田浩明【摘要】Meglitinides as antidiabetic drugs, not only intervene in the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which is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ut also may improve lipid metabolicdisorder,insulin resistance, oxidative stress,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other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However, meglitinides which may cause hypoglycemia, weight gain, closing 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s (KATP) in cardiac muscle, may produce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ffects.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s the end point verified good cardiovascular safety of meglitinides.%格列奈类药物作为降糖药物,不仅可以干预餐后高血糖这一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可以干预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及内皮功能紊乱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理论上在减少心血管风险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获益。
但是,格列奈类药物导致的低血糖、体重增加、心肌细胞AT P敏感性钾通道关闭等方面可能产生心血管方面的不利影响。
利拉鲁肽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目的研究利拉鲁肽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
方法于2015年1月—2016年7月选取60 例肥胖T2D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实验组应用胰岛素和利拉鲁肽治疗,对照组仅用胰岛素治疗。
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体重指数(BMI)、腰围(W)、腰臀比(W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BG、餐后 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变化,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实验组患者BMI、W、WHR、DBP、SBP、FBG、2 hPBG、HbA1c、TG、TC、和LDL-C较对照组明显下降,HDL-C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利拉鲁肽可以降低肥胖的T2DM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
标签:利拉鲁肽;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危险因素快餐过度食用、工作压力增加、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使糖尿病人数日益增多,据统计[1],我国糖尿病以T2DM为主,约占糖尿病患者85%。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衰、心梗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2]。
因此,既能降糖又能保护心脏的降糖药成为研究热点。
利拉鲁肽是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 (GLP-1)类似物,可以促进胰岛素合成、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釋放,从而使血糖达标,利拉鲁肽还具有促进胰腺B细胞增殖、减轻胰岛素抵抗等经典的胰腺作用。
单独用药还是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均表现出良好的降糖及保护胰岛功能的的作用[3],可降低体重,特别适合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
该研究分析该院于2015年1月—2016年7月选取的60例应用利拉鲁肽治疗的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利拉鲁肽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新型降糖药物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临床新证据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是导致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传统的降糖药仅降低血糖和T2DM微血管合并症,对大血管合并症影响较少[1]。
以往大规模多中心双盲随机临床试验的证据显示,强化血糖控制仅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危险降低9%、肾脏事件降低20%和眼合并症降低13%[2]。
缺少严格控制血糖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证据,曾经使用过的降糖药不能降低T2DM患者心血管死亡危险。
而T2DM患者大多数死于心血管疾病。
如何开发一种既可降糖又对心血管没有不利或有保护作用的降糖药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
此外,2008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规定,新开发的降糖药应行心血管安全评估[3]。
因此,新型降糖药物对心血管影响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
1 比格列酮吡格列酮属噻唑烷二酮类是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活化型受体(PPAR)γ受体激动剂。
吡格列酮通过刺激PPAR γ受体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新的临床研究证据显示,吡格列酮在增加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的同时,对心血管、心律失常和脑卒中有一个的保护作用。
目前可获得的临床证据显示:对基线无CVD的T2DM患者,吡格列酮有预防心血管事件(CVE)和死亡作用,特别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4];可使缺血性脑卒中或暂时性脑动脉缺血(TIA)后,高风险患者获益[5]。
荟萃分析发现,吡格列酮能降低临床表现为血管疾病患者的复发性MACE、卒中或心肌梗死(MI)的风险,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6]。
回顾性队列研究汇总分析显示,吡格列酮显著降低心血管和非心血管死亡危险[7]。
吡格列酮可使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房纤颤(AF)的风险降低30%,而且不论是新AF还是AF复发,均获益显着[8]。
吡格列酮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AF的可能机制是通过降低糖尿病诱导的心房结构和电生理重构来达到的[9]。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现状的研究一、概述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2型糖尿病(T2DM)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
在我国,T2DM的患病率更是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T2DM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和控制的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对于血糖控制至关重要。
由于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有效的自我管理技能,许多T2DM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做到科学、合理的自我管理,导致血糖控制效果不佳,进而引发各种并发症,增加了医疗负担和社会成本。
了解T2DM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现状,探讨影响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因素,对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血糖控制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调查和深入分析,全面了解T2DM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现状,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 2型糖尿病概述2型糖尿病,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
这种疾病通常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但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2型糖尿病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
遗传因素是指个体携带的易感基因,这些基因可能使个体对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更为敏感。
环境因素则包括饮食、运动、压力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
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也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诱因。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多尿、口渴、饥饿感、体重下降等。
这些症状通常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所引起的。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疾病、神经病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自我管理行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
全程管控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解读2017版新指南—聚焦二甲双胍治疗的变与不变
1、相较于前几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二甲双胍证据在2017版指南中有更新的是()
A、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正确答案]
B、二甲双胍仍是降糖疗效最强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C、安全性
D、心血管获益
E、经济学获益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指出,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证明其他的口服降糖药可以用于儿童,()仍是唯一获批的儿童糖尿病降糖药物
A、二甲双胍[正确答案]
B、阿卡波糖
C、达格列净
D、利拉鲁肽
E、西格列汀
3、对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描述错误的是()
A、胃肠道不良反应更低
B、可替代治疗对于不能耐受二甲双胍普通片的患者
C、降糖效果与二甲双胍普通片相当
D、疗效相同的情况下缓释片安全性没有普通片高[正确答案]
E、依从性相对于普通片有显著提高
4、根据相关指南推荐,下列对二甲双胍描述错误的是()
A、T2DM药物治疗的首选是二甲双胍
B、单药二甲双胍容易出现低血糖[正确答案]
C、无论单药、二联、三联或胰岛素治疗,二甲双胍全程用药,除非有禁忌。
重磅原文!ADAEASDT2DM高血糖管理共识发布,两大学会一致强调心血管获益EASD2018德国·柏林10月5日,《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 )2型糖尿病(T2DM)高血糖管理共识报告》(以下简称“新共识”)在第54届EASD年会上发布,并同时在Diabetologia 和Diabetes Care发表。
来自ADA和EASD的专家小组通过系统评估2014年以来的文献,对2012年和2015年成人T2DM管理的立场声明进行更新,从而形成新的推荐。
新共识更加强调生活方式干预,更加强调采取包括代谢手术在内的有效措施进行减重和肥胖的管理,更加强调对成功进行药物治疗干预具有重要影响的患者因素和患者的自我管理。
在药物治疗方面,新共识推荐优先选择具有心血管结局(CVOT)新证据的降糖药物,并充分考虑主要的临床需求(如体重、低血糖风险),具体体现在:★ 对于伴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患者,可应用已被证明具有心血管获益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或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对于伴慢性肾脏病(CKD)或ASCVD合并临床心力衰竭(HF)的患者,如果eGFR在合适的范围内,可推荐已被证明具有益处的SGLT2抑制剂;若SGLT2抑制剂不耐受或禁忌,或eGFR不合适,可选择已被证明具有心血管获益的GLP-1RA,以延缓CKD进展。
★对于无明确ASCVD或CKD的患者,需充分考虑低血糖风险、减重和花费等因素。
★一般情况下推荐GLP-1RA作为首选的注射药物。
本文将重点对新共识中关于GLP-1RA的推荐进行解读。
一、共识强调最新的CVOT在降糖治疗中的重要意义☆1共识推荐,对于伴明确ASCVD的T2DM患者,可应用已被证实具有心血管获益的GLP-1RA或SGLT2抑制剂作为血糖管理的一部分。
与先前的共识相比,新共识的主要变化之处在于其基于新的证据,即GLP-1RA或SGLT2抑制剂可改善伴明确CVD或CKD的T2DM患者的心血管结局。
Ⅱ型糖尿病的全程管理与治疗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目录糖尿病共同照护理念与实践介绍 (1)从T2DM血糖达标治疗理念变迁看最新的药物治疗进展 (3)Ⅱ型糖尿病门诊病例解析及应用 (5)胰岛素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7)从肥胖糖尿病减重病例看多学科联合的重要性 (9)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管理 (11)规范糖尿病高危足筛查管理 (13)妊娠期高血糖的分类、诊断与筛查 (15)以行为改变视角看恰当的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管理 (17)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9)糖尿病神经并发症 (20)糖尿病共同照护的实施流程 (22)血糖监测技术的创新和意义 (24)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筛查及防治 (26)血糖早期达标的临床意义—代谢记忆的影响 (28)糖尿病共同照护理念与实践介绍1.糖尿病管理中,哪种血糖监测技术属于最新的进展?A.毛细血管血糖监测(SMBG/POCT)B.动态血糖监测(CGM)C.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GM)D.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GM)E.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参考答案:C2.以下哪种降糖药物属于新型降糖药物?A.磺脲类B.GLP-1受体激动剂C.人胰岛素D.双胍类E.噻唑烷二酮类参考答案:B3.慢病管理的核心是什么?A.行为改变干预B.药物治疗C.定期监测血糖D.饮食控制E.运动锻炼参考答案:A4.糖尿病共同照护管理模式流程图不包括哪个环节?A.面对面管理B.娱乐休闲活动C.远程健康服务D.一体化照护实践模式E.职业培训和质量控制参考答案:B5.以下哪项不属于慢病照护模型CCM?A.自我管理支持B.社区和政策C.健保与医疗体系D.自我决策E.信息系统参考答案:D从T2DM血糖达标治疗理念变迁看最新的药物治疗进展1.T2DM治疗中,哪种药物类别通过双组分作用于双受体,机制互补?A.磺脲类B.二甲双胍C.SGLT-2抑制剂D.GLP-1受体激动剂联合基础胰岛素E.DPP-4抑制剂参考答案:D2.下列哪项不是选择降糖药物需要考虑的因素?A.疗效B.低血糖风险C.体重影响D.药物颜色E.患者年龄参考答案:D3.“以患者为中心”的特点不包括以下哪项?A.多学科联合B.共同参与C.可及性D.可协调性E.忽视患者偏好参考答案:E4.下列哪项不属于T2DM“恶兆八重奏”的内容?A.肠促胰素效应增强B.肝糖产生增加C.脂解增加D.神经递质功能紊乱E.葡萄糖重吸收增加参考答案:A5.下列哪项药物在降糖的同时可能增加体重?A.SGLT-2抑制剂B.GLP-1受体激动剂C.磺脲类D.胰岛素E.二甲双胍参考答案:CⅡ型糖尿病门诊病例解析及应用1.以下哪种治疗策略在控制血糖方面更具有优势?A.单药治疗B.高剂量单药治疗C.早期联合治疗D.传统序贯联合治疗E.不规则治疗参考答案:C2.下列哪项不属于联合机制互补药物的治疗优势?A.提高用药依从性B.作用机制互补C.疗效更高D.可减少或减轻副作用E.可改善用药依从性和持续性参考答案:A3.在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后,中国T2DM患者的血糖达标率为多少?A.0.2B.0.4C.0.6D.0.8E.1.0参考答案:B4.下列哪项不属于2型糖尿病进行“早期联合”治疗的益处?A.增加降糖疗效的持久性,克服治疗惰性B.改善α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C.增加临床获益(例如,提高降糖疗效,体重获益,心血管获益)D.减轻药物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E.延缓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参考答案:B5.下列哪种药物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A.磺脲类B.DPP-4抑制剂C.GLP-1受体激动剂D.噻唑烷二酮类E.α-糖苷酶抑制剂参考答案:D胰岛素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1.相较于预混人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主要优势是什么?A.价格更低B.注射次数更少C.总体低血糖发生风险降低D.餐后血糖升高更明显E.无需餐前注射参考答案:C2.关于2型糖尿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糖尿病典型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可确诊2型糖尿病B.糖尿病典型症状+FPG≥7.7mmol/L,可确诊2型糖尿病C.糖尿病典型症状+OGTT后立刻测得血糖≥11.1mmol/L,可确诊2型糖尿病D.糖尿病典型症状包括多食多尿多饮和体重下降E.空腹状态下,毛细血管血糖控制在4.4-7.0mmol/L是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参考答案:C3.胰岛素的发现时间是?A.公元10世纪B.1675年C.1788年D.19世纪50年代E.1921年参考答案:E4.下列哪项不属于主要在研的口服新型胰岛素制剂?A.ORMD-0801B.Dance-501C.IN-105D.SOMAE.LUMI参考答案:B5.双胰岛素类似物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A.控制餐后高血糖B.控制基础血糖C.提供餐时胰岛素D.同时提供基础及餐时胰岛素E.同时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参考答案:E从肥胖糖尿病减重病例看多学科联合的重要性1.中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已超过()A.0.3B.0.4C.0.5D.0.6E.0.7参考答案:C2.荟萃分析27项临床试验7236人的临床试验发现,干预结束后约()周,体重持续增加的迹象开始出现A.12B.24C.36D.48E.88参考答案:C3.不同减肥方法的荟萃分析,药物在至少()个月内去除安慰剂的总体减轻A.12B.24C.36D.48E.88参考答案:A4.在维持减肥和长期肥胖管理中,哪种策略是单独使用生活方式改变无法比拟的?A.身体活动B.定期自我称重C.低热量饮食D.药物治疗E.终身监测和治疗升级参考答案:D5.以下哪项不是维持减肥和长期肥胖管理的有效方法?A.定期自我称重B.低热量饮食C.一月一次体力活动D.长期使用抗肥胖药物E.终身监测和治疗升级参考答案:C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管理1.关于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安全性,以下哪项描述最准确?A.双膦酸盐类药物完全无副作用,可随意使用。
72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8 年 10月 B 第 6 卷第 29期Oct. B 2018 V ol. 6 No. 29个体化健康教育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和护理体会许梦培,吕忠美(海安市人民医院肾脏内分泌科,江苏南通 226600)【摘要】目的 探讨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护理体会。
方法 对近年来70例老年T2DM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护理结果和临床体会。
结果 干预4周后,两组的疾病认知度、遵医依从性、血糖控制率、不良反应率和护理满意度等指标比较,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对老年T2DM患者给予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能显著提高疾病认知度和遵医行为,促进疾病恢复,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护患关系。
【关键词】老年T2DM;个体化健康教育;效果;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9.72.02T2DM是指胰岛功能下降或胰岛素相对缺乏,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引发的代谢综合征。
T2DM以中老年患者居多,遗传因素和生活饮食习惯等导致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状况[1]。
大多老年T2DM患者文化程度和经济水平不高,对疾病的相关认知度和治疗依从性较低,给临床治疗和护理的效果带来负面影响。
近年来,我们对老年T2DM患者给予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措施,效果颇佳,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12月在我院肾脏内分泌科住院的老年T2DM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以患者均符合2015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排除糖尿病足、肾功能衰竭、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
利拉鲁肽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脂的影响发表时间:2018-03-29T14:55:19.3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0期作者:崔潇镱滕健竣[导读] 观察利拉鲁肽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不稳定心绞痛(UAP)临床疗效及对血脂的影响。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内分泌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2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摘要】目的:观察利拉鲁肽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不稳定心绞痛(UAP)临床疗效及对血脂的影响。
方法:收集80例老年T2DM合并UAP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利拉鲁肽治疗。
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UAP临床疗效及血脂指标水平。
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UAP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95.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等血脂指标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均<0.05),而HDL-C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
结论:利拉鲁肽在老年T2DM合并UAP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显著改善血脂指标,临床上值得应用。
【关键词】利拉鲁肽;老年;2型糖尿病;不稳定心绞痛;血脂【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0-0218-011.前言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老年2型糖尿病(T2DM)发生率逐年攀升,已经成为社会性健康问题。
该疾病呈进行性发展,容易合并不稳定心绞痛(UAP)等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健康[1]。
因此,老年T2DM合并UAP的有效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研究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利拉鲁肽在老年T2DM合并UAP中应用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2.临床资料与方法2.1 观察对象选取2016年1月—207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80例老年T2DM合并UAP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
某院心内科门诊心血管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SGLT2i处方率分析齐会红;褚智君;周航;潘菲;柳天鸣;缴万里【期刊名称】《中国处方药》【年(卷),期】2022(20)9【摘要】目的系统分析心内科门诊心血管疾病(CV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处方率,为患者进一步处方优化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对2021年1月~2021年6月心内科门诊SGLT2i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CVD合并T2DM患者SGLT2i处方率较低,为14.3%(210/1472)。
达格列净、卡格列净和恩格列净的处方率分别为12.6%(185/1472)、1.1%(16/1472)和0.6%(9/1472)。
有82.9%(174/210)的SGLT2i处方由心内科医师首次开具,其余17.1%(36/210)的SGLT2i处方由内分泌科及保健科医师首次开具。
结论SGLT2i已被证明具有显著的心血管获益,但在临床实践中未得到充分利用,处方率偏低。
应加强医师对SGLT2i了解及应用,进一步优化CVD合并T2DM处方,以改善患者预后。
【总页数】4页(P92-95)【作者】齐会红;褚智君;周航;潘菲;柳天鸣;缴万里【作者单位】唐山市工人医院药学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相关文献】1.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等级评估及血糖管理调查2.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3.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严重低血糖原因分析4.老年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门诊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5.SGLT2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影响的meta分析与试验序贯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型降糖药物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临床新证据郑刚【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杂志》【年(卷),期】2018(23)4【摘要】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导致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的降糖药仅降低血糖和T2DM微血管合并症,对大血管合并症影响较少。
以往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的证据显示,强化血糖控制仅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的危险降低9%、肾脏事件降低20%和眼合并症降低13% 。
因此,缺少严格控制血糖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证据,曾经使用过的降糖药并不能降低T2DM患者心血管死亡危险。
而大多数T2DM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
如何开发一种既可降糖又对心血管没有不利或有保护作用的降糖药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此外,2008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规定,新开发的降糖药应行心血管安全评估。
因此,新型降糖药物对心血管影响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
【总页数】5页(P277-281)【作者】郑刚【作者单位】300250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分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新口服降糖药物临床应用评介 [J], 刘爱华;鞠瑞秀2.7种新型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评价 [J], 张旭东;马杰3.肠促胰素类药物降糖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J], 董凤芹;徐唯玮4.降糖药物在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证据 [J], 李姣;胡玲;王琼;孙晓滨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物预防、诊断、治疗与出院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证据评价(二) [J], 王永博;罗丽莎;芦丽叶;娄佳奡;靳英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降糖药如何影响心率和血压?基于模型的荟萃分析揭晓答案糖尿病就是有过多的糖分在血管里流淌,祸及心血管是迟早的事。
肥胖也是如此。
对于肥胖者和2型糖尿病(T2DM)患者,降糖药除了控制血糖,理论上对心率和血压也会有影响?但如何影响且各类药物的影响又有何不同呢?2021年6月,发表在《Clin Pharmacol Ther》的一项基于模型的荟萃分析(MBMA),给出了答案。
降糖药如何影响心率和血压了解不多▲▲▲T2DM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数倍于非糖尿病患者。
一项考察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和死因的研究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是T2DM患者的主要死因。
降糖药物(ADs)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和研究性肠抑胃肽(GIP),两者均通过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从而刺激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分泌。
另一类降糖药是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DPP-4是体内负责降解肠促胰岛素的主要酶。
DPP-4抑制剂可阻断肠促胰岛素降解,增加其生理活性,包括刺激胰岛素分泌。
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表明,降糖药物,特别是基于肠促胰岛素的药物,不仅能控制体重和改善血糖控制,还可能影响心率和血压等关键心血管终点指标。
然而,在肥胖的受试者和T2DM患者中,有关这些药物对心率(HR)、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影响的信息不多。
因此,降糖药物对这些人群上述心血管终点指标影响的程度,尚未充分了解。
MBMA:DPP-4抑制剂影响最小 GLP-1激动剂影响最大▲▲▲MBMA是将数学建模与荟萃分析相结合,对多种来源(如临床前和临床各阶段研究数据等)和多个维度(靶标/机制、药代/药效动力学、疾病/适应证、人群特征、给药方案、生物标志物/药效指标/安全性指标等)的信息进行整合,依据公开报告的数据以比较各种治疗方案。
发表在《Clin Pharmacol Ther》的该项研究,对肥胖受试者和T2DM患者的报告数据进行MBMA,以描述DPP-4抑制剂、GIPs、GLP-1和GIP/GLP-1双重激动剂,或这些降糖药物的组合对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影响。
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心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黄梦洁;刘永铭;苟春丽;闫静【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22(20)6【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利拉鲁肽单用或联合其他降糖药物较单用常规降糖药物改善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病人血糖水平及心功能的效果。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找利拉鲁肽单用或联合其他降糖药物对比单用常规降糖药物治疗T2DM合并冠心病病人临床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3月。
由2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与晚期血流速度峰值的比值(E/A)、冠心病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数据,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1项RCT,涉及911例病人,其中,试验组456例,对照组455例。
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较对照组可降低HbA1c[WMD=-0.45,95%CI(-0.88,-0.02),P=0.04]、FBG[WMD=-0.54,95%CI(-1.02,-0.07),P=0.02]、2 hPG[WMD=-1.24,95%CI(-1.92,-0.56),P=0.0004]、LVPWT[WMD=-1.69,95%CI(-2.00,-1.38),P<0.00001]和LVEDD[WMD=-4.75,95%CI(-5.69,-3.81),P<0.00001],提高LVEF[WMD=5.40,95%CI(3.61,7.19),P<0.00001]及E/A比值[WMD=0.12,95%CI(0.11,0.14),P<0.00001],改善冠心病症状[OR=6.00,95%CI(2.55,14.09),P<0.0001],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OR=0.73,95%CI(0.45,1.19),P=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