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于传播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人教版初二上册)【学习目的】1、经过实验,看法声响是怎样发生的。
2、经过实验,看法声响的传达的条件。
【重点难点】1.重点:看法声响是怎样发生的。
看法声响的传达的条件。
2.难点:看法声响的传达的条件。
【新课引入】风声、雨声、鸟鸣声---声响诉说着大自然的丰厚多彩;欢声笑语表达着我们没新的喜悦,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溢声响的世界中,那么,声响终究是怎样发生的?它有事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让我们末尾巧妙的声响之旅。
【自合探求】你知道人是怎样发声的吗?你观察过蟋蟀鸣叫时的状况吗?提出效果:停止实验与搜集证据用手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你能发现喉头处的声带拨动张紧的橡皮筋你能发现橡皮筋收回声响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小纸片会不时地跳动,这说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悄然拔出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图3-7〕。
是由于发生这些水花,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还能听到声响吗?剖析与论证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响是由发生的【你还发现了什么?】【自合探求】〔做一做,加油呀!限时 min〕我们能听见身边同窗的话语,能听见林中鸟儿的歌声,能听见远处火车的轰鸣声,那么,物体收回的声响是怎样传入我们耳朵的呢?提出效果:声响的传达需求吗?停止实验与搜集证据玻璃钟罩内放一个小电铃。
接通电源,此时你能听到电铃声吗?用抽气机抽取钟罩内的空气。
在抽气的进程中,你听到电铃声有什么变化?假设把钟罩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响吗?剖析与论证:声响可以在___中传达,但不能在___中传达。
提出效果:声响能在哪些介质中传达呢?停止实验与搜集证据鱼儿〔能或许不能〕听见拍手声。
耳朵贴在桌面上和分开桌面一点,听到轻叩桌面的声响相反吗?剖析与论证声响的传达是需求的,它既可以在中传达,也可以在和中传达。
【自主导学】阅读课本P35-----36,然后和同窗们交流一下你的收获〔试一试,你很行!限时 min〕我知道了:1.人耳的结构组成包括2.物体振动发生的声响在中以波的方式传达。
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班级姓名【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如何传播的。
2经历观察的过程,体会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培养在活动中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自主学习】1、体验发声(1)用手触摸自己的喉头位置感觉一下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
(2)用手敲击桌面发声,仔细观察桌面有何变化?如果看不清,在桌面上放细小泡沫塑料,然后再敲,会有什么现象?在桌面上放一杯水或一支笔后,敲击桌面发声又会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方法让我们看清桌面上发生时的特征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3声音要靠传播,一切、、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中不能传播。
4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
【课堂展示】1、声音的产生(1)观察图1.1-1,思考哪些物体在发声?它们发声时有哪些特征?交流后在课堂上展示。
(2)声是由物体产生的,人说话是振动,敲鼓时在振动,风吹树叶哗哗响在振动。
(3)你还知道那些发声现象?(4)阅读教材P13知道声音的记录。
2、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挂在线上的乒乓球,会发现乒乓球多次被弹开。
(1)这个实验表明(2)在此试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3、声音的传播(1)上课能听到老师的讲课声,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
(2)两位同学合作探究课本P14进行实验,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声音在中传播。
(3)诗句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能在中传播。
(4)演示实验1.1-4真空罩中的闹钟,听到的声音如何变化(大小)此实验说明声音不能在中传播。
(5)思考1.1-5为什么在月球上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6)阅读P15页了解声波。
4、声速分析声速小资料,完成下列任务:(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 掌握声波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特点。
3. 能够诠释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二、导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波的传播方式3. 不同媒质中声波的传播特点4. 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者音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 进修a.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当物体震动时,周围的空气也会跟着震动,形成声波。
声波通过空气传播,最终被我们的耳朵接收。
b. 声波的传播方式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来传播。
在空气中,声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而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速度更快。
c. 不同媒质中声波的传播特点在固体和液体中,声波传播更快更遥,因为这些介质的分子更密集,能够更好地传递震动。
而在空气中,声波传播距离较短,容易被阻挡或衰减。
d. 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声音在平时生活中有许多应用,比如电话通讯、音乐演奏、语音识别等。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声音技术。
3. 拓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声音现象,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有哪些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4.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掌握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能够诠释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1. 回答以下问题:a.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b. 声波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c. 举例说明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2. 观察并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声音现象,分析声音传播的原因。
五、延伸阅读1. 《声音的奥秘》2. 《声音科学》六、导学反馈1. 学生通过作业展示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2. 学生根据延伸阅读内容,拓展对声音科学的知识。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声音的特性和传播的规律;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导学内容: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特性
3. 声音的传播规律
三、导学重点:
1. 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声音的传播特性;
3. 声音的传播规律。
四、导学步骤:
1. 引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和兴趣。
2. 进修: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包括声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以及声音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加深对声音传播规律的理解。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声音的特性和传播规律,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平时生活中,诠释各种声音现象的原理。
五、导学延伸:
1.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声音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规律;
2. 学生可以观察并记录周围的声音现象,分析其产生和传播的原因;
3. 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探讨声音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导学反馈: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声音的理解和应用;
2.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诠释一个平时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提高对声音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的进修和生活积累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息探索,不息进修,不息进步。
愿大家都能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经受的人才!。
第四章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二、导学过程:1、探究声音的产生:(身边物品):用纸张、橡皮筋、塑料尺、喉咙进行发声实验。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总结:声音是产生的。
2、声源:3、声音的传播:(1)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可以传声呢?(2)演示实验:真空铃。
(参阅课本:逐渐抽出空气听到手机铃声音逐渐变小)进一步推理:空气被抽完(能/不能)听到声音(3)总结:、、都能传声。
声音的传播需要。
4、人耳怎样听到声音:(1)你知道声波怎样产生的吗?(2)参照教材78页,介绍人耳结构并说明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3)对照声速表,声音传播速度受什么影响?常温空气中声速: m/s(4)打雷时为何总先看见闪电之后才听到雷声呢?5:回声:声音不但可以传播,遇到障碍物时还会,两个声音相隔 s以上,人才能将两者区分开来。
三、目标检测:(1)声音是由_____________产生的,它靠_________传播。
(2)在鱼缸边拍手,鱼儿会听见拍手声而游走,说明可以传播声音。
成语“隔墙有耳”说明可以传播声音。
(3)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 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递 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4)一人面对悬崖喊一声1.2秒后听到回声,则悬崖距人多远?四、反思:。
学习课题: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P36-41)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培养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重点);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重点与难点);3.了解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这个目标可以删掉吧,感觉不是很重要)4.学会科学的实验探究方法。
(应多这个目标)课前诊断:(1分钟)1.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请同学们举几个实例、、。
2.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3.游泳运动员在水下也能听到岸上教练员的指令,说明可以传播声音。
4.科学探究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是它的第一个环节,然后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最后是。
导学思考:(1分钟)1.攀登雪山是一项极富有挑战性的体育运动,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雪山时有一个忌讳,就是不许高声尖叫,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古代士兵为防止敌人夜袭为什么要枕着箭筒睡觉?任务设置:(10+15分钟)任务一:声音的产生(12分钟)1.阅读课本、观看视频、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8分钟)(1)阅读课本P36—37,观看视频:一些正在发声的现象,体验: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喉部,并请你提出一两个关于声音的问题。
(学会提问,也是同学们要培养的一种能力)(2)观察演示并回答问题:用木棍敲打桌子,可看见桌子上的小纸屑在“跳舞”,这又是为什么?正在发声的音叉轻插入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是为什么?正在发声的音叉,用手握住还能听到声音吗?(3)从以上现象你能说说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要学会归纳)(4)你知道在刚才的演示实验中,我们用到了什么方法吗?2.新知检测:(3分钟)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看到水花四溅,这是因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捏住,音叉发音停止,这是因为停止;也停止。
悠扬的笛声是由于笛管内的空气而发出声音的,“泉水叮咚”“哗哗流水”是由于水的而引起的。
3.板块小结:(1分钟)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产生的任务二:声音的传播(15分钟)1.阅读课本P39-40、观看演示、亲自感受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10分钟)(1)观看课本P38实验探究,并解释现象广口瓶内放一个音乐芯片,在瓶口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①此时,你能听到音乐声吗?答:______.②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的音乐声有什么变化?答:____________.③设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答:____.④这个实验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2)做课本P39图3-10、图3-11实验(3)以上实验说明了,声音可以在、、中传播(这些传播声音的媒介统称介质),但不能在中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
2020-11-23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神秘的`声现象。
这节课同学们需要掌握: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知道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知识准备回顾复习,链接已有知能,为新知做储备。
联想:自然界中物体的存在状态通常有三种:、液体和。
物体沿着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做,往返一次就叫做振动了一次。
二、小组探究活动动手操作,亲历探究过程,提高实验技能。
探究1:声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1)用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说话;(2)拨动张紧的橡皮筋;(3)用手搅动脸盆中的水;(4)吹笛子;(5)用鼓槌敲鼓,再用手按住鼓面。
归纳结论:声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_______。
探究2:声音传播的条件
实验:(1)把耳朵贴在桌面一端,请另一同学轻敲桌面另一端;(2)用细棍轻轻敲击玻璃鱼缸的外壁,水中的鱼立即受惊游动;(3)阅读教材真空罩实验,获取相关信息。
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术目标明白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别传播。
2明白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3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4明白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进程和方式目标体会依照“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讨性的实验方式。
2使学生具有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值目标正确明白得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2学会协作交流,形成踊跃向上、主动学习的适应,表现自我价值。
二.重点和难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三.教学设计思路以学生的观看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明白得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体会,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窗之间的信息交流,明白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第一通过实验观看,了解物体的发声缘故;采纳“类比法”和“对照法”,结合实验观看,明白得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
第二通过阅读文明白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纳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同时通过阅读文和同窗之间的信息交流,明白产生声波反射的条、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四.教学预备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前录制的学生的发言等。
五.教学进程(一).声波的产生.声音的发生让学生观看实验现象并找出一起点演示实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作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波的产生(1)分组实验:学习活动卡P26—观看和描述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看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缘故。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了解回声的概念及应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声音产生的原因。
(2)声音传播的条件。
2、难点(1)探究声音产生的实验。
(2)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三、知识讲解(一)声音的产生1、实验探究(1)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观察现象。
(2)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用鼓槌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情况。
2、现象与结论(1)钢尺在振动时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声音消失。
(2)鼓槌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纸屑跳动,发出声音;鼓面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3、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1、实验探究(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2)把两个石头放在水中,敲击其中一个石头,观察另一个石头的反应。
2、现象与结论(1)随着玻璃罩内空气的逐渐减少,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小,当空气几乎被抽尽时,几乎听不到声音。
(2)在水中敲击一个石头,另一个石头能感受到振动和听到声音。
3、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1、常见介质中的声速(1)在 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 米/秒。
(2)在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1500 米/秒。
(3)在钢铁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5200 米/秒。
2、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2)介质的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快。
(四)回声1、回声的形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2、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导学单)我设计这节幼儿园科学活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初衷,是让孩子们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游戏,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够增长知识,更能够提高他们动手操作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有三点:第一,让孩子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第二,让孩子们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第三,我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验和游戏,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孩子们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则是让孩子们理解真空不能传声。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扬声器、气球、盆子、水、泡沫板、塑料吸管等教具和学具。
四、活动过程我先让每个孩子都拿着气球,用力挤压气球,然后松手,观察气球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
接着,我让孩子们把气球放在盆子里面,再次挤压气球,然后松手,观察盆子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然后,我让孩子们拿着泡沫板,放在嘴巴旁边,大声喊叫,观察泡沫板的振动。
接着,我让孩子们把耳朵贴在泡沫板上,再次喊叫,感受声音的传播。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了解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我让孩子们拿着塑料吸管,放在嘴巴旁边,大声吹吸管,观察吸管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
然后,我让孩子们把耳朵贴在吸管上,尝试听到声音。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感受到真空不能传声。
五、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真空不能传声。
我通过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尝试在真空中传播声音,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实施效果,发现孩子们在实验中积极参与,兴致勃勃。
他们通过亲身体验,直观地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
但是,也有部分孩子在实验中分心,没有完全投入到活动中来。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记住标准条件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一、自主学习:认真阅读书的P34-38页填写下列问题
1、演奏小提琴时,琴弦在;打鼓时,在振动;吹笛子时,笛子发声是由振动发出的;蝉鸣是由振动发声的;人讲话时在振动。
上述事例可得: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
在,停止,发声也停止,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手上有什么感觉,说明说话时声带在。
2、现象说明气体可以传声;将耳朵贴着地面可以听到远处有马队过来这说明声音能在传播;声音(填“能”或“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宇航员在月球上,虽然近在咫尺也需要借助手机类进行交谈,原因是月球表面缺少。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在、和中都能传播声音,不能传声。
声音以的形式传播,声波引起人耳振动,人才听到声音。
3、发声体的共同特征是:所有的发声物体都在。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
4、观察书中P39页图3-13,把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当两者接触时,发现小球多次被弹开,这是为了探究发声的音叉是否。
在此实验中,小明把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容易观察的小球的振动,这种实验方法叫。
5、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在液体中传播速度约,在固体中传播速度约,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
6、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这种现象称为回声,回声和原声传播的速度,利用回声可制成来测算海底深度或空间距离,在医疗、科研上也有广泛应用。
二、小组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1、在敲响寺庙里的大钟后,有同学发现,已经停止了对大钟的敲击,大钟仍“余音未止”,分析其原因()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因为大钟在继续振动
C.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2、把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越来越大B.声音越来越小
C.声音大小保持不变D.发声将停止
3、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说话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A.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声音发生了变化B.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D.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4、唐诗《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中鱼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中体现出的物理知识:
有、。
(写出两点)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我们可能听不到正在振动的物体发出的声音B.吹哨子是靠声带振动发声的
C.声音可以从地球传到其它星球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6、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三、小组展示、评价
四、课堂检测:
1、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笛子发出的动听声音是由笛子振动产生的
B.关紧门窗后,屋外传来的声音明显变小,是由于固体不能传声
C.人说悄悄话时,声带是不振动的
D.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2、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某处海底的深度.已知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将某声波直向海底发射,经400ms收到了回声,则海底的深度是多少m。
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百米赛跑时,起跑点的枪声大约需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传给终点计时员?
(2)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是看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还是听发令枪声音开始计时?答:
五、课堂小结与课堂反馈:
总结一下这节课你主要学到了哪些知识。
还有是没问题请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