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36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
2 教学思想声现象在生活中虽然处处可见,但是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及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学生却并没有充分的感性认识。
因此本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的功能,让学生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交流。
在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知并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是研究声现象的基础。
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由于难以真实直观的显现出来,比较抽象,只能根据一些图示及类似情况加以分析,学生不易理解。
4 教学器材录音机、磁带、舞台、演员;锣鼓、钢锯条、乒乓球(带线)、音叉和小锤、橡皮筋、抹布和水盆;真空泵、水槽、电铃、电池;衣服架、土电话、水铃铛;玩具弹簧(演示波)。
5教学过程课前准备: 教师调试示波器,学生帮助教师对着话筒喊话,师生共同观察声音的波形,让学生"看"自己的声音。
一、引入新课将一个录音机的扬声器朝上放置,去掉扬声器罩,铺上一张纸,将泡沫做成的舞蹈演员放在上面,然后,播放《拉德斯基进行曲》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观赏小演员的舞蹈,突然,音乐嘎然而止,小演员也停止了跳动。
教师提出问题:你观察到哪些现象?关于这种现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我观察到:有声音时,小演员就跳舞,没有声音,小演员就不跳舞了。
学生:这是一种声现象,我想知道:为什么有声音时小演员就跳舞?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我们是怎样听到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精讲一、声音产生的原因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注: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3、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
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当温度为15℃,声音在空气中速度为340m/s。
5、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三、回声1、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等)。
2、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人离障碍物距离在17米以上能听到回声);3、应用:(1)回声测距离(2)回声定位(3)回声描绘海底地貌四、回声的计算1、障碍物和接收者都不动2、障碍物不动,接收者动五、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固体的传声效果好)。
基础巩固1、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响,悬挂在线上紧靠左边音叉的小球(填“会”或“不会”)弹起,这说明右边的音叉通过把振动传给了左边的音叉。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声音实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实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感知形式,它通过物质的振动传递,使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
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进行探索。
一、实验一:探究声音的产生材料:空的整洁玻璃瓶、勺子、水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空的整洁玻璃瓶,并将瓶口贴上一层透明胶带,使其口部封闭。
2. 取一把勺子敲击瓶子,观察并描述所产生的声音特点。
3. 向瓶子中加入少量水,再次用勺子敲击瓶子,观察并描述声音特点的变化。
实验结果:当瓶子为空时,敲击产生的声音较为清脆、尖锐;加入水后,敲击产生的声音会变得低沉、低频。
实验原理: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当空瓶被敲击时,瓶壁振动产生声音。
空玻璃瓶的共振频率较高,所以敲击的声音会较为尖锐。
当瓶子中加入水后,水的存在使得瓶子内的空气某些频率的振动受到阻碍,从而导致共振频率发生改变,声音的频率变低,声音变得低沉。
二、实验二:探究声音的传播材料:两个罐装饮料盒子、长绳子、剪刀实验步骤:1. 将两个罐装饮料盒子底部剪开,使其变成筒状容器。
2. 将盒子底部进行封口处理,可使用纸或胶带固定。
3. 在两个盒子底部一个侧面分别开一个小孔,将绳子穿过并打一个结,使两个盒子串联在一起。
4. 找一个小伙伴,一个拿着一端的盒子,另一个拿着另一端的盒子,拉紧绳子确保两个盒子间的距离。
实验操作:1. 让一个人在房间的一端说话,另一个人在距离较远的另一端聆听。
2. 保持绳子的拉紧状态,使两个盒子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3. 观察并描述声音在绳子上的传播情况。
实验结果:通过绳子传播的声音相对清晰,虽然声音有所减弱,但仍然可以被聆听者听到。
实验原理:声音传播是通过物质的振动传递进行的。
在此实验中,说话人的声音通过盒子底部的空气振动传递给盒子底部的绳子,绳子再将振动传递到另一个盒子底部的空气中,最终传达给聆听者的耳朵。
由于绳子的振动和空气的振动传递效率不同,所以声音会有所减弱。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力量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育学生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熬炼学生初步的观看力量。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留意在活动中培育学生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看、仔细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布满了各种声音。
有美丽悦耳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四周事物、猎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争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展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觉了什么?”进展全班沟通活动。
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展分析和总结,初步熟悉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诞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奇妙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酷热的夏天,洪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四周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科学实验中班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在科学实验中,班级的学生们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可以深入了解声音的相关知识。
本文将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并结合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来说明。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空气传播而产生声音。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摩擦、敲击等方式产生声音。
1. 实验步骤(1)取一个铃铛或者小号,将它摇晃起来,观察是否有声音产生。
(2)用橡皮擦擦拉筋,观察是否有声音产生。
(3)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材、金属等,观察产生的声音。
2. 观察结果(1)铃铛或小号在摇晃时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说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
(2)橡皮擦拉筋会产生摩擦声,也是振动引起的。
(3)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会产生不同的声音,说明物体的材质与振动方式有关。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它需要介质来传递。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来了解声音的特性。
1. 实验步骤(1)取一个空玻璃罐和一个钟表。
(2)在玻璃罐上打一个小孔,将钟表的秒针放在玻璃罐的孔上。
(3)放一个点火器在玻璃罐的口上,使用空气喷射产生声音。
(4)同时启动秒表,听到声音后停止秒表。
2. 观察结果观察钟表的秒针,在听到声音后停止。
根据秒针指向的刻度,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固定的,约为每秒340米。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例如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更快。
另外,声音的传播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的,它会向各个方向进行传播。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声呐或铃铛放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得出声音传播的方向是球状的。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班级的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与特性。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生们能够加深对声音知识的理解,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现代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对声音的研究,因此这种实验探究对于学生未来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梳理】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注:泡沫塑料小球在发声的扬声器中跳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这种用容易观察的、直观的现象显示不易观察的现象火不易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叫做转换法。
2.声音的传播①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②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均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①影响因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温度等因素有关。
②大小:15℃空气中声速为340m/s 。
③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即: V固>V液>V气。
4.回声①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再进入人耳,此时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②区别回声和原声的条件:回声比原声晚0.1s以上到达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别开来,这就要求发出声音的人至少距离障碍物17m远。
【易错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因为振动停止,只是物体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能继续传播并存在。
有时虽然物体在振动,但由于振动幅度过小,或发声体与我们之间的空气稀疏,也不能听到声音。
【规律总结】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比较法、归纳法和转换法。
运用比较法,比较物体发声时和未发声时的区别;运用归纳法,通过对各种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运用转换法,将人的眼睛不易观察到的物体的振动,转换为其他物体的振动,从而表明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
例如: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放入水中,会激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
【典例分析】(2022·湖北鄂州·中考真题)清晨,一阵闹铃声将你从睡梦中唤醒,提醒你:该起床了!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C.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D.声速等于光速【思路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真空不能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