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4)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13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八班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⑶.重视对同学力量的培育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分: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试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同学自己通过探究试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意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创新力量、沟通合作精神,更注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看和试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试验力量和科学抽象力量;使同学把握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沟通,培育同学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预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⑵.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⑶. 媒体展现(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同学观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声音的传播途径。
2. 了解不同介质(气体、液体、固体)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
3. 验证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二、实验器材1. 音叉2. 水槽3. 玻璃钟罩4. 抽气机5. 橡皮筋6. 钢尺7. 闹钟8. 塑料袋9. 纸屑10. 计时器三、实验步骤1. 实验一: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将音叉轻轻敲击,使其发声。
- 将耳朵靠近音叉,观察并记录听到声音的时间。
- 将耳朵远离音叉,保持相同距离,观察并记录听到声音的时间。
2. 实验二:声音在水中的传播- 将音叉轻轻敲击,使其发声。
- 将音叉放入水槽中,观察并记录听到声音的时间。
- 将耳朵靠近水中的音叉,观察并记录听到声音的时间。
- 将耳朵远离水中的音叉,保持相同距离,观察并记录听到声音的时间。
3. 实验三: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将音叉轻轻敲击,使其发声。
- 将音叉的尖端轻轻接触橡皮筋,观察并记录听到声音的时间。
- 将音叉的尖端轻轻接触钢尺,观察并记录听到声音的时间。
4. 实验四: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 将闹钟放入玻璃钟罩内,确保闹钟完全封闭。
- 使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
- 观察并记录听到闹钟声音的变化。
5. 实验五:声音传播速度的比较- 将橡皮筋紧绷在钢尺上,使其产生振动。
- 用手指轻轻挠动桌面或桌腿,观察并记录听到声音的时间。
- 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动桌面或桌腿,观察并记录听到声音的时间。
四、实验现象1. 实验一:随着耳朵与音叉距离的增加,听到声音的时间逐渐延长。
2. 实验二:将音叉放入水中,听到声音的时间明显缩短;将耳朵靠近水中的音叉,听到声音的时间也明显缩短;将耳朵远离水中的音叉,听到声音的时间略微延长。
3. 实验三:将音叉的尖端轻轻接触橡皮筋和钢尺,都能听到声音,但声音的传播速度和强度有所不同。
4. 实验四:随着玻璃钟罩内空气的逐渐抽出,听到闹钟声音的时间逐渐缩短,直至完全听不到声音。
5. 实验五:用手指挠动桌面或桌腿,听到声音的时间明显缩短;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动桌面或桌腿,听到声音的时间进一步缩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力量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育学生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熬炼学生初步的观看力量。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留意在活动中培育学生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看、仔细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布满了各种声音。
有美丽悦耳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四周事物、猎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争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展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觉了什么?”进展全班沟通活动。
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展分析和总结,初步熟悉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诞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奇妙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酷热的夏天,洪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四周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精选10篇〕篇1:小学科学《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根本的科学探究理论,从被动承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才能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
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良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良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应,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p本节课是声音局部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局部的重点。
“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非常感兴趣的问题。
这一局部的素材刚好可以表达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
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互相作用这一大局部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
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开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p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根底。
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根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
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化考虑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
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的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理解回声测距及在消费、生活中的应用。
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展教与学: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
专题01 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探究及应用【核心考点精讲】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2)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3)一切物体(包括固体、液体、气体)振动时都能发声。
2、放大法(1)有些发声物体的振动,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例如吉他发声时弦的振动,但是有些发生物体的振动,我们不容易直接观察到,例如敲击音叉时引起的振动,但是我们可以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通过水的波纹将音叉的振动放大,以便于观察,上面的方法称之为“放大法”;(2)放大法是将微小的、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通过实验手段转化为明显可见的实验效果的物理方法。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声源的振动带动周围介质产生相应的振动,介质的振动又带动较远介质的振动,由此使振动向外传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声波;2、理想实验法(1)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探究方法:理想实验法。
(2)理想实验法以大量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现象为原形,通过合理推理得出结论,揭示科学规律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假设,并合理推论)。
【必刷题型精练】1.(2022•鞍山模拟)小明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用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音叉发声是由于小球的振动产生的B.小球的振动频率与音叉的振动频率相同C.小明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D.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成小球的跳动,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解:A、该实验中,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小球的振动频率小于音叉的振动频率,故B错误;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小明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C正确;D、如图所示实验,发现小球会跳动,即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跳动,便于观察,故D错误。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
专题0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特性导入:烈日当空的中午,在撒哈拉大沙漠中的旅行者常常会听到“砰、砰”神奇的枪声,这时大家都会惊恐地趴在地上躲避,原来撒哈拉沙漠中午的气温超过42℃,沙漠中的石灰岩受热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炸裂,现在你知道枪声哪来的吗?物理知识: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是声音也停止)。
1.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换言之,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是声音也停止),这里“发声停止”指物体不再发声而不是声音的传播停止,所以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然存在并继续传播。
注意: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见,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典型例题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解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敲击水瓶发声,是由于水柱振动发出声音。
真空罩中响铃正在发声,是响铃产生振动发出的声音。
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产生声音。
吹着的哨子,由于哨子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
答案:C易错点拨:选项B中,闹钟在振动,能够发声,但由于真空罩内是真空,声音不能传播,考生容易根据“我们听不到声音”就误选B,其他它是能够产生声音,但不能传播声音。
针对练习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C.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均无关1、B 【解析】: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敲击水瓶琴A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B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C吹着的哨子D止,故B正确;敲锣时用力越大,锣面振动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大,故C错误;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均有关,故D错误,故选B。
针对练习2弹奏吉他时,琴弦振动发出美妙的乐音,用手掌按住琴弦就听不到琴音了,这是因为()A.琴弦发出的声音全被手吸收了B.琴弦发出的声音被手掌挡住无法听到C.琴弦被按住之后停止振动不再发出声音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2.C 【解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弹奏吉他时,琴弦振动产生美妙的声音,用手掌按住琴弦停止振动,所以声音消失了,故选项C正确。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感知方式,通过声音,我们可以沟通交流,感受音乐的美妙,辨别周围的动静等。
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下面将从声音的产生机制、声音的传播速率以及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规律进行探讨。
一、声音的产生机制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这种振动通过空气、固体或液体等媒质的传播而成为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
具体来说,声音的产生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振动源:声音的振动源可以是声带、乐器、机械震动等。
当振动源发生振动时,产生的机械波就会传播出去。
2. 粒子振动:振动源传播出的机械波会使媒质中的粒子发生振动。
对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来说,空气中的气体分子会沿着传播方向上下振动。
3. 波动传播:振动的粒子会将振动信号传递给周围的粒子,形成波动传播。
这种机械波就是声波,也是声音在媒质中传播的形式。
4. 频率和幅度:声音的频率决定了我们听到的声音的音调高低,而幅度则决定了声音的响度。
二、声音的传播速率声音传播速率是指声音在媒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用音速来表示。
在不同媒质中,声音的传播速率是不同的。
在理想气体(例如干燥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率约为343米/秒,这是因为气体分子在空气中的平均速度约为每秒500米。
在固体或液体中,声音能够更快地传播,比如水中的声音传播速率约为1498米/秒,而铁或钢中的声音传播速率则更高。
三、声音的传播规律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遵循一些基本规律,包括折射、反射和衍射等。
1. 折射:声音传播遇到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当声音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速度会发生改变,导致声音的方向发生偏转。
这是因为不同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模量不同。
2. 反射: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
当声音遇到一个较大的障碍物时,会以与入射角相等的角度反射回来。
这就是我们在大空旷的地方喊话会有回声的原因。
3. 衍射: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会发生衍射现象。
当声波通过障碍物的缝隙或绕过障碍物时,会沿着不同的方向扩散出去。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可以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本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才能、实验才能、和科学抽象才能;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别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假如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展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局部,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初二学生由于刚刚学习物理学科,会以为物理与自己的生活离得很远。
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关键的。
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音叉、小鼔、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塑料袋,鸣蜂器。
【学生准备】橡皮筋、直尺、小木棍、烧杯,水,水槽,音叉、小闹钟(鸣蜂器)、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现场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声音》请学生认真观察和倾听引导提问:这些声音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声音,关于声音,你想知道哪些关于声音的知识?学生回答:这么优美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入我们的耳朵呢?声速是多少?声音能否在固体,液体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