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科学探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格式:ppt
- 大小:4.38 MB
- 文档页数: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
2 教学思想声现象在生活中虽然处处可见,但是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及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学生却并没有充分的感性认识。
因此本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的功能,让学生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交流。
在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知并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是研究声现象的基础。
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由于难以真实直观的显现出来,比较抽象,只能根据一些图示及类似情况加以分析,学生不易理解。
4 教学器材录音机、磁带、舞台、演员;锣鼓、钢锯条、乒乓球(带线)、音叉和小锤、橡皮筋、抹布和水盆;真空泵、水槽、电铃、电池;衣服架、土电话、水铃铛;玩具弹簧(演示波)。
5教学过程课前准备: 教师调试示波器,学生帮助教师对着话筒喊话,师生共同观察声音的波形,让学生"看"自己的声音。
一、引入新课将一个录音机的扬声器朝上放置,去掉扬声器罩,铺上一张纸,将泡沫做成的舞蹈演员放在上面,然后,播放《拉德斯基进行曲》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观赏小演员的舞蹈,突然,音乐嘎然而止,小演员也停止了跳动。
教师提出问题:你观察到哪些现象?关于这种现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我观察到:有声音时,小演员就跳舞,没有声音,小演员就不跳舞了。
学生:这是一种声现象,我想知道:为什么有声音时小演员就跳舞?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我们是怎样听到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精讲一、声音产生的原因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注: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3、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
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当温度为15℃,声音在空气中速度为340m/s。
5、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三、回声1、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等)。
2、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人离障碍物距离在17米以上能听到回声);3、应用:(1)回声测距离(2)回声定位(3)回声描绘海底地貌四、回声的计算1、障碍物和接收者都不动2、障碍物不动,接收者动五、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固体的传声效果好)。
基础巩固1、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响,悬挂在线上紧靠左边音叉的小球(填“会”或“不会”)弹起,这说明右边的音叉通过把振动传给了左边的音叉。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答案与解析【课内作业】1.答案:振动2.答案:D (解析:振动与发声的关系是“有声音说明一定有振动,无振动一定没有声音”)3. 答案:D (解析:球破裂时,球内空气向外膨胀引起周围空气振动从而发出响声)4.答案: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发生的,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才停止,用锤敲锣,锣面因振动而发出声音,停止敲打,锣面仍在振动,因而能继续发出声音,所以听起来余音不断,如果用手掌按住锣面,锣面停止振动,声音也就立即消失。
解析:解答有关解释现象的问题应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知识点,即牵涉了物理知识中的什么问题;二是围绕知识点结合题目中的物理事实就事论事分析讨论,正确回答本题的切入点是声音产生的原因――振动。
5. 答案:空气、液体、固体真空6. 答案:声音逐渐减弱,直至听不到。
原因是声音的传播靠介质,逐渐抽出空气,介质逐渐减少,最终完全消失,所以声音逐渐减弱至听不到。
7.答案: C (解析: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月球的上空是真空。
)8.答案:D 解析:飞船外是真空,由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只能靠无线电进行通讯。
9.答案:340米/秒1500米/秒5200米/秒10. 答案:A 解析:声音分别通过钢铁、水、空气三种介质传播,先后传入人的耳朵。
11.答案:B 解析:估算S=vt=340米/秒×3秒=1020米12.答案:2340/5200/727.6L Lsm s m s L m=-∴=13.答案:D (提示:人耳听到声音需要三个条件:①发声体在振动;②有介质传播声音;③有良好的听觉器官)14.答案:B 解析:A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C说明声音的响度大;D 说明在人耳处阻断声音的传播。
15.答案:0.1秒0.1秒16.答案:3045米解析:此题是一个利用回声测距离的问题。
需运用公式v=s/t和V水= 1450米/秒进行计算。
而声音传播一个来回共用时间4.2秒,单程只用时间2.1秒,这一点尤为注意。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力量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育学生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熬炼学生初步的观看力量。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留意在活动中培育学生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看、仔细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布满了各种声音。
有美丽悦耳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四周事物、猎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争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展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觉了什么?”进展全班沟通活动。
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展分析和总结,初步熟悉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诞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奇妙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酷热的夏天,洪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四周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2)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2)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学难点: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
【教学用具】音叉两个、小锤一把、乒乓球一个、铁架台、音乐播放器、带水的水壶一只、塑料袋、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小电铃一只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图片展示各种物体发声的情景教师提问: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中,这些声音是谁发出的呢?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找找看,是什么物体在发声呢?(学生回答)教师提问:这些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二、声音的产生1、探究活动(1)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体验说话和不说话时候的感觉。
(学生发表感受)结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2)演示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现象:水花被音叉激起;结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3)演示实验:发声的音叉弹开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被音叉反复弹开;结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归纳总结通过以上感性认识及实验结果可知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活学活用教师提问:为什么泡沫小球在发声的扬声器中跳动?学生回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扬声器在振动,使得泡沫小球跳动。
三、声音的传播教师提问:上课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能听见林中鸟儿的啼叫,能听见高空飞机的虎啸,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的耳朵的呢?1、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⑴.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⑴.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⑴.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⑴.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⑴.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⑴.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⑴.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⑴.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⑴.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⑴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⑴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通用5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篇1本节课是初二物理第四章《声音的世界》第一节的内容。
此节的知识点比较简单,有些在小学科学课中学过,也有些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性教学,强调学生对于学习中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通过引导把简单的知识传授化为神奇的科学探究过程。
由于初二学生才刚刚接触“科学探究”这种教学方式不久,所以本节课我就大胆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淡化由老师直接传授知识结果,尝试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
通过实际教学以后,我主要有五个方面体会:反思之一: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来做实验,例如:用直尺、笔,饮料瓶、眼镜盒……等物品制造声音,从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发声的物体有什么样的特征?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
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从而使学生也能喜欢上物理课!当然在有些实验器材的处理方面,有些技巧还不够老练,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上需要不断磨练。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在对教学内容认真的思考。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把物理知识和自然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再研究过程。
我在进行本节课物理知识教学的同时,通过引导,利用实验的方式把厚缩在其中的认识历程重演,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短暂而迅速地重走一遍,从中体验和学习思维的方法,如在本节课提到的放大法、实验推理法、归纳总结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