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115.00 KB
- 文档页数:6
妊娠期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进展发布时间:2021-04-12T02:04:49.163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期作者:李文波[导读] 妊娠期糖尿病是内分泌疾病,属于较为常见的妊娠并发症。
近年来,我国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孕妇身心健康与母婴预后,并制约新生儿发育,所以极为有必要给予有效对症治疗。
本文分析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理,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方法与效果,从而证实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是目前最有效可行的方法。
李文波盘龙区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021摘要:妊娠期糖尿病是内分泌疾病,属于较为常见的妊娠并发症。
近年来,我国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孕妇身心健康与母婴预后,并制约新生儿发育,所以极为有必要给予有效对症治疗。
本文分析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理,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方法与效果,从而证实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是目前最有效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胰岛素;效果在妊娠早中期,随孕周增加,胎儿对营养物质需求量增加,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葡萄糖是胎儿能量的主要来源,孕妇血浆葡萄糖水平随妊娠进展而降低,空腹血糖约降低10%。
系因:①胎儿从母体获取葡萄糖增加;②妊娠期肾血浆流量及肾小球虑过滤均增加,但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率不能相应增加,导致部分孕妇自尿中排糖量增加;③雌激素和孕激素增加母体对葡萄糖的利用。
因此,空腹时孕妇清除葡萄糖能力较非妊娠期增强。
到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拮抗胰岛素样物质增加,如肿瘤坏死因子、瘦素、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酮、皮质醇和胎盘胰岛素酶等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随孕周增加而下降,为维持正常糖代谢水平,胰岛素需求量必须相应增加。
对于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妊娠期不能代偿这一生理变化而使血糖升高,出现GDM或使原有糖尿病加重。
1.妊娠合并糖尿病概述(1)定义与危害妊娠合并糖尿病是孕妇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包括孕前糖尿病(PGDM)、妊娠期糖尿病(GDM)。
医疗医务标准化长效胰岛素联合超短效胰岛素标准化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效果研究■ 成芳娣(甘肃省天水市妇幼保健院)摘 要:目的:探究在长效胰岛素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超短效胰岛素标准化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72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观察组(n=36),使用长效胰岛素(基础)+超短效胰岛素(饭前冲击)标准化联合治疗;对照组(n=36),使用长效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
评估两组患者疗效指标差异。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睡前血糖以及空腹胰岛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其中FPG、2hPG下降较明显;观察组出现羊水过多、早产、妊高症以及新生儿血糖异常等状况例数少于对照组,且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22.22%)明显低于对照组(44.44%),降幅接近50%。
以上结果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长效胰岛素联合超短效胰岛素标准化治疗方法,能够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使其处于正常血糖范围,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也大大减少。
关键词:长效胰岛素,超短效胰岛素,标准化治疗,妊娠期糖尿病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08.059Effect of Long-acting Insulin Combined with Ultra-short-acting Insulin in the Standardized Treatmen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CHENG Fang-di(Gansu Tianshui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mbining ultra-short-acting insulin standardized treatment on pregnant 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on the basis of long-acting insulin routine treatment. Methods: A total of 72 patients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dmitted from January 2021 to August 2022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he observation group (n=36) received standardized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long-acting insulin (basic) and ultra-short-acting insulin (pre-meal shock). The control group (n=36) was treated with long-acting insulin for gestational diabetes. The difference of efficacy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fasting blood glucose (FPG), 2hPG (2hPG), blood glucose before going to bed and fasting insulin levels were all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and FPG and 2HPG were signifi cantly decreas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number of cases of excessive amniotic fl uid, preterm labor,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and abnormal blood glucose in newbor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22.22%) was signifi 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44.44%), the reduction was nearly doubled. The above results were all P<0.05,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 cance. Conclusion: The standardized treatment of long-acting insulin combined with ultra-short-acting insulin can reduce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of patients and make them in the normal blood glucose range,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in pregnant 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is also greatly reduced.Keywords: long-acting insulin, ultra-short-acting insulin, standardized treatment, gestational diabetes0 引 言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孕妇在妊娠期出现的高血糖现象,主要由于妊娠期一系列生理变化造成糖代谢异常而产生,该病往往是因怀孕引起,孕前通常没有。
妊娠期糖尿病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工作已经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尤其是相关疾病起源及其病因和治疗现状的研究,一度成为临床研究领域的热点。
该研究针对妊娠期糖尿病进行概述,并就其相关研究治疗现状和治疗效果进行研究,为相关患者的疾病治疗提供可行性借鉴。
标签:妊娠期糖尿病;治疗;现状;研究进展Treatment Statu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QIN Tan-linDepartment of Obstetrics,Luzhai People’s Hospital,Liuzhou,Guangxi,545600 China[Abstract] The treatment work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has been the hot topic in the related research flied,especially the origin of related diseases and research on causes and treatment status has been the hot topics in the clinical research flied. The paper studies the related research and treatment status and treatment effect and summarizes the gestational diabetes thus providing feasible refer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related patients.[Key words] Gestational diabetes;Treatment;Status;Research progress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妊娠期发展的碳水化合物不耐受的状态。
妊娠期糖尿病发病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妊娠糖尿病严重危及母婴健康,针对性探究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机制并给予规范化治疗,能有效改善围产儿及产妇并发症。
鉴于此,该文将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标签:妊娠期糖尿病;发病因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指的是在妊娠期间首次出现糖耐量下降,其属于特殊的糖尿病类型,会严重危害母婴健康。
因此,加强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因素及治疗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妊娠期糖尿病发病因素1.1 遗传因素组织相容性复合体(HLA)是有机体参与、启动免疫识别的重要成分,HLA-II 是与妊娠糖尿病关系最为密切的遗传基因。
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均认为,妊娠糖尿病具有较强的遗传异质性,不同地区、国家的妊娠糖尿病与HLA-II的等位基因有关[1]。
梁彤等人[2]主张,凋亡诱导因子Bax在胎盘中的异常表达与妊娠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
另外,糖尿病家族史也可能是导致妊娠糖尿病的易感因素。
1.2 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相关研究资料指出,肿瘤坏死因子α是导致妊娠糖尿的重要因素,其通过干扰胰岛素受体进而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利用,最终导致机体血脂血糖代谢异常[3]。
也有学者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发现,孕早中期肿瘤坏死因子α上升可作为预测孕妇妊娠糖尿病发生的重要指标[4]。
C 反应蛋白:严育宏等人[5]研究指出,C 反应蛋白与妊娠糖尿病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但无法证实C 反应蛋白对妊娠糖尿病的独立影响,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在有机体免疫与炎症反应过程中,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西方学者指出: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会在不同环节、不同层次干扰胰岛素,进而损伤胰岛细胞功能,致使患者血糖水平上升,诱发妊娠糖尿病发生发展[6]。
白细胞介素:在有机体炎症反应中,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8均积极参与其中,尤其是白细胞介素-6期能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妊娠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胰岛素注射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作者:李敏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第09期【摘要】:妊娠期糖尿病是常见妊娠并发症,属于内分泌疾病。
近些年以来,我国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升高,孕妇健康受到极大影响,严重影响母婴预后,危害新生儿的发育,所以,十分有必要提高治疗疾病的效果。
本文分析妊娠期糖尿病的病理机制,对母婴结局造成的影响,以及胰岛素注射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效果,以期寻求最佳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胰岛素注射;妊娠期糖尿病;效果【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3--01妊娠期糖尿病指在妊娠期有程度不同的糖耐量异常与高血糖情况,属于妊娠期常见并发症,可导致胎儿先天畸形,产生巨大儿,发生胎儿宫内窘迫,羊水变多,引发感染等。
伴随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妊娠期糖尿病发病人数日益增多,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造成不良的影响。
1 妊娠糖尿病的病理机制临床给妊娠糖尿病的定义是于妊娠期孕妇发生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的情况。
王春华[1]研究调查发现,有80%糖尿病孕妇为妊娠糖尿病,因此,需要区分妊娠糖尿病孕妇与糖尿病合并妊娠的孕妇,糖尿病合并妊娠的孕妇指在妊娠前患上糖尿病的女性。
产后大部分妊娠糖尿病孕妇都可以达到正常,但病理复杂,若不及时治疗,就会给母婴健康带去不利影响。
通常来说,在妊娠初期,受到下列因素共同作用会引发孕妇出现低血糖现象,即:肾小球滤过加大,剧烈孕吐反应引发营养不良,胎儿大量吸收葡萄糖,而到妊娠中后期,孕妇出现血糖异常上升的原因在于机体过多分泌胰岛素拮抗激素,加上胰岛素降解速度放缓,使得机体的胰岛素含量缺少而引发,其中胰岛素拮抗激素包括雌激素、孕酮、催乳素与糖皮质激素。
2 影响母婴的结局若妊娠期孕妇未能较好控制高血糖情况,就会大为加大并发症风险,包括:羊水变多、宫内感染等,同时血糖值上升会刺激胎儿的胰岛细胞,引发胎儿机体分泌过多胰岛素,加快组织蛋白合成速度,压制了脂解作用,使得宫内胎儿发育速度变得异常加快,增加耗氧量,从而加大产生巨大儿、宫内缺氧窒息的比率,同时也会引发胎儿早产、难产或伴随呼吸窘迫综合征,产生先天性畸形[2]。
妊娠期糖尿病的护理研究现状及进展摘要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女性在妊娠后其母体糖代谢异常而出现糖尿病,属于妊娠期常见的合并症之一。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饮食结构也逐渐丰富,导致妊娠期的女性发生糖尿病的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发展。
当孕妇发生该疾病后,则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对母婴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而药物治疗对母体和胎儿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如何改善患者及其胎儿预后水平,是临床面对的重要问题。
现阶段,临床学者认为对此类患者实施护理措施,有利于控制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护理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研究现状;护理进展前言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随经济发展发生的转变,导致多数人存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尤其是妊娠期的女性如若存在饮食不健康等情况,则会严重增加患者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危及其生命安全。
此外,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后,受疾病的影响,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例如: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羊水过多、死胎等状况,为母婴的危害极大[1]。
因此,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措施,确保患者可以安全地度过妊娠期。
对此,本文对介绍妊娠期糖尿病的护理研究现状,并对引起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进行阐述,同时将临床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
内容如下。
1.概述妊娠期孕妇在怀孕后,其体内的性激素、生长激素等激素的分泌会增加,而患者的拮抗胰岛素也会随着升高,从而抑制其体内的胰岛素敏感性,而机体为了维持体内的糖代谢正常进行,则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2]。
如若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未能增加,则会表现出糖尿病等症状。
而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女性常见的并发症。
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发展,对女性和胎儿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3]。
此外,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后主要表现为:血糖异常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容易出现肥胖等代谢综合征。
2.研究现状目前,据相关报道显示,我国妊娠期糖尿病的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发展,在1999年,我国的发病率在2%左右,而2021年~2022年期间,我国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超过8%,而2014年,我国天津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已高达20%[4-6]。
妊娠期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摘要: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
它与母婴不良结局密切相关,控制妊娠期血糖水平可明显降低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然而,国际上缺乏统一的GDM筛查与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通过饮食管理和运动疗法治疗GDM,若生活方式干预未见明显效果,则选用胰岛素和降糖药物治疗。
本文就妊娠期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病因、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诊疗进展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前糖代谢正常,而妊娠期间首次发现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和空腹血糖升高[1]。
随着肥胖率的增加和高龄产妇的增多,GDM 发病率逐年升高[2]。
GDM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明显增加,如剖腹产、肩难产、巨大儿和新生儿低血糖等[3]。
另外,GDM 也大大增加了妊娠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4]。
因此,加深对GDM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1.流行病学目前国际上对妊娠期糖尿病采用的诊断方法和标准尚未完全统一,故而报道的发生率相差较大,为1%-14%[5]。
不同种族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
研究认为亚洲、美洲、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人种更易发生。
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医院已开展了妊娠期糖尿病筛查,妊娠期糖尿病的检出率不断提高。
我国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1%-5%,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6]。
2.高危因素母亲因素包括①年龄,一般认为高龄妊娠(≥35岁)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②多次妊娠,妊娠为2次、3次、≥4次与1次相比,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进行性升高;③超质量或肥胖,无论何种族,肥胖均是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④身材,在矫正母亲年龄后,身材矮小是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⑤低出生体质量,出生体质量与成年后妊娠时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呈负相关;⑥多囊卵巢综合征;⑦孕期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等。
其他还包括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母系遗传性;本次妊娠孕妇具有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早期高血红蛋白水平、铁储存增加、多胎妊娠等情况。
诺和锐与诺和灵30R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的降糖效果1. 引言1.1 背景妊娠期糖尿病(GDM)是一种在妊娠期间发生的代谢紊乱疾病,其特点是血糖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14%的孕妇患有妊娠期糖尿病,而在一些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20%左右。
妊娠期糖尿病不仅对孕妇自身健康造成影响,还可能导致胎儿出生时体重过大、新生儿代谢紊乱等并发症。
诺和锐与诺和灵30R是目前常用的降糖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控制血糖水平。
研究表明,这两种药物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能有效帮助患者稳定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风险。
针对诺和锐与诺和灵30R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降糖效果,我们进行了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两种药物在实际应用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治疗建议。
【2000字】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诺和锐与诺和灵30R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的降糖效果。
随着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找到一种有效的降糖方法对于管理GDM 孕妇至关重要。
诺和锐和诺和灵30R作为两种常用的降糖药物,其对GDM孕妇的降糖效果一直备受关注。
本研究旨在比较诺和锐与诺和灵30R在降糖效果上的差异,为临床医生选择最适合的降糖药物提供依据。
希望通过本研究探讨出对GDM孕妇治疗更加有效的药物策略,为妊娠期糖尿病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改善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
1.3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这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合并症,其特点是在妊娠期间发生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
GDM患者通常需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来控制血糖水平,以防止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如新生儿体重过大、新生儿低血糖、产后恶露异常等。
诺和锐与诺和灵30R是两种常用的胰岛素降糖药物,它们可以有效帮助GDM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旨在探讨诺和锐与诺和灵30R对GDM孕妇的降糖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和安全的药物选择。
妊娠期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随着经济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妊娠期糖尿(gestationalmellitus,GDM)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GDM患者需要接受孕期咨询和治疗,药物治疗是GDM综合治疗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妊娠期间可供临床使用的降糖药物有两大类:一类是胰岛素,另一类是口服降糖药。
胰岛素是目前公认的、惟一能够在妊娠期使用的降糖药物,也是妊娠期首选的降糖药物。
而妊娠期应用口服降糖药物对母亲和胎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大多数政府药监部门不赞成使用,包括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在内的多个糖尿病相关组织也对口服降糖药在妊娠期的使用持谨慎态度[2],但现在已有关于妊娠期使用格列本脲和二甲双胍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3-4],在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2009年发布的最新治疗指南中,也已将口服降糖药作为GDM常规治疗的一部分[5]。
现就这两大类药物在GDM中的应用及其新进展做一总结,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一、胰岛素GDM患者孕期要加强血糖监测,对血糖水平不达标者要及早开始进行药物干预,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GDM的医护团队要向患者提供应用胰岛素的相关知识宣教,包括各类胰岛素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微量血糖仪的使用方法,血糖监测的相关知识(包括结果的记录和判读等),高血糖和低血糖时的紧急应对措施等。
有证据表明,个体化的宣教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保持血糖水平的稳定,改善妊娠结局L6]。
妊娠期应用胰岛素的指征为GDM患者经饮食指导和运动治疗不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时,或饮食控制后出现饥饿性酮症,增加饮食摄入,血糖又超标者口]。
常用的胰岛素制剂包括:超短效人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例如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eutralprotamineHagedorn,NPH)]和长效胰岛素,其中短效和中效胰岛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被大量的研究所证实,故临床应用最广泛‘81;而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超短效人胰岛素类似物——Aspart和Lispro,由于起效迅速、有效作用时间短等药代动力学特点,低血糖等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且不会影响妊娠期并发症和新生儿低血糖、先天畸形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已经成为目前惟一被批准可以用于妊娠期的人工合成的人胰岛素类似物[9]。
有关长效胰岛素使用的相关实验结果较为不确定,虽然早在2002年就曾将甘精胰岛素(insulinGlargine)用于妊娠合并1型糖尿病的患者[8],此后的研究也提出甘精胰岛素与短效胰岛素相比并未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10-13],但由于缺少随机对照研究的相关证据,妊娠期间使用长效胰岛素还是值得商榷的。
在其安全性尚未完全证实之前,不应该推荐GDM患者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要重视妊娠期间轻微高血糖的治疗。
高血糖与妊娠不良结局关系(Hyperglycemiaand Adverse 0utcomes,HPregnancy AP0)的研究对来自9个国家、15所研究中心的25505例妊娠女性及其新生儿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轻微血糖升高会导致大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增加、剖宫产率增加、脐带血C肽水平升高等[14]。
澳大利亚孕妇碳水化合物不耐受试验(Australian Carbohydrate Intolerance Study in Pregnant Women Tria1,ACHOIS)为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招募了1000例糖耐量异常的女性,招募标准为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h血糖7.8~11.1mmol/L。
所有研究对象被随机分为2组,即干预组(490例)和常规管理组(510例)。
常规管理组仅接受当时产科临床规范中提供的管理,而干预组除此之外,还接受了包括个体化营养指导在内的全方位管理。
常规管理组的孕妇及负责的医生都并不知晓该孕妇已被诊断为妊娠期糖代谢异常。
干预组血糖的控制目标是空腹血糖<5.5mmol/L,餐后2h血糖<7.0mmol/L。
干预组的严重不良分娩史(肩难产和新生儿死亡、骨折、神经性瘫痪)发生率约为1%,而常规管理组高达4%(P=O.01)。
另外干预组子痫前期的发生率较低,2组剖宫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5]。
来自美国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探讨了对空腹血糖正常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意义[16]。
研究将妊娠24~31周的958例符合上述标准的孕妇随机分成2组。
对照组473例仅行常规产前检查;治疗组485例予饮食干预、血糖监测,必要时予胰岛素治疗。
2组死胎或围产儿死亡以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和产伤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32.4%和对照组37.o%,P=o.14)。
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新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3302g与3408g)、新生儿体脂含量(427g与464g)、大于胎龄儿的发生率(7.1%与14.5%)、巨大几发生率(5.9%与14.3%)、肩难产发生率(1.5%与4.o%)、剖宫产率(26.9%与33.8%)、子痫前期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8.6%与13.6%)均显著降低(P均=O.01)。
二、口服降糖药物尽管胰岛素是GDM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坚持每天数次皮下注射胰岛素较为困难,患者依从性差,也会增加患者的焦虑情绪。
口服降糖药物由于使用方便,依从性好,且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正得到越来越多临床研究的证实,尤其是格列本脲和二甲双胍这2种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日趋广泛,且与使用胰岛素相比,妊娠期血糖控制及母儿不良预后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见表1。
1.格列本脲对母儿结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格列本脲是目前临床上最广泛应用于GDM治疗的口服降糖药,其作用的靶器官为胰腺,99%以蛋白结合形式存在[17]。
有不少研究发现其在控制血糖水平、降低母儿不良妊娠结局方面与胰岛素治疗同样有效[2,18-20]。
国外研究指出,格列本脲可以取代胰岛素作为GDM 治疗的一线用药[21],这个结论基于一个有404例GDM患者参与的随机对照试验,2组孕妇分别接受格列本脲(最大用量20 mg/d)和胰岛素的治疗。
试验组和对照组孕妇的血糖控制水平相近[(5.9±0.9)mmol/L与(5.9±1.o)mmol /L]。
其中只有4%的患者服用格列本脲后无法达到理想的血糖水平而改用胰岛素。
结果表明,格列本脲的使用并未增加过期妊娠、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以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转入率、胎儿异常的发生率,而母亲低血糖的发生率较胰岛素组有所下降(2%与20%)。
Yogev等[22]回顾性分析了124例接受格列本脲治疗的GD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5%的患者需要改用胰岛素,这些患者孕期体重增加过多,且多有前次妊娠葡萄糖负荷试验异常或GDM 病史。
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葡萄糖负荷试验>11.1mmol/L和孕期增重>12kg是格列本脲治疗失败的预测因素;治疗成功的患者格列本脲使用剂量多为5 mg,且平均12.4d可以将血糖调整到理想范围。
该研究认为大多数GDM患者可以用格列本脲治疗,且能够取得较好疗效。
2.在安全性方面,体外实验证实格列本脲不通过胎盘屏障,新生儿脐带血中也检测不到格列本脲。
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期间要特别重视低血糖的发生。
Brustman 等[21]总结了2000年至2009年间674例接受格列本脲(2.5、5、lO、15、20mg)治疗的孕妇,33%的患者有详细的孕期血糖监测,其中低血糖的发生率为1%~7%,但均未发生无症状低血糖和严重低血糖(有症状需寻求他人帮助和抢救的)。
格列本脲的用药剂量与低血糖的发生无关,与平均血糖水平和新生儿低血糖也无关。
因此,该研究认为增加格列本脲的剂量并不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
3.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格列本脲使用方便,价格便宜,大多数患者使用后都能有效控制血糖,其疗效与胰岛素治疗一致,不会增加巨大儿、过期妊娠、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是将来最有希望取代胰岛素的口服降糖药物,且治疗期间尚未发现对胎儿的明显致畸作用。
4.2.二甲双胍对母儿结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二甲双胍是另一个应用较为广泛的口服降糖药,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
大部分文献显示其降低血糖的疗效与胰岛素类似,但少部分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23-25]。
目前资料显示,该药妊娠期临床使用无致畸性(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妊娠期用药分级为B类),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的治疗过程中,对早期妊娠的维[1] 持起重要作用。
5.关于二甲双胍的有效性,MiG(Metformin in GestationalDiabetes,二甲双胍在GDM的应用)研究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该研究选取了751例GDM患者,随机分组,分别给予胰岛素或二甲双胍,如果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已经达到最大用药剂量(2500mg/d)仍无法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则加用胰岛素治疗。
比较的主要结局指标包括新生儿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否需要光疗、产伤、Apgar评分<7分及未成熟儿。
2组上述各项不良事件的总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甲双胍组32.O%(116例),胰岛素组32.2%(119例),RR=1.0(95%CI:0.9~1.1),P—0.95]。
新生儿严重不良事件中,二甲双胍组19例(先天畸形11例,新生儿感染4例,哮喘、戒断综合征、先天性耳聋、腹股沟疝各1例),胰岛素组23例(先天畸形18例,胎儿死亡1例,新生儿感染2例,臂丛神经损伤及13一三体各1例)..6.最新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能还有预防GDM的作用。
众所周知,PCOS是GDM的危险因素,但二甲双胍有调整糖代谢和抗炎等作用。
Khattab等对360例无糖代谢异常的PCOS孕妇进行了前瞻性队列研究,其中200例在孕期坚持服用二甲双胍(1000~2000mg/d),其余160例妊娠后停药。
随访妊娠结局发现,孕期服药组GDM(0R—O.17,95%Cf:O.07~o.37)和子痫前期(0R —o.35,95%CJ:o.13~o.94)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提示二甲双胍对PCOS患者GDM和子痫前期的发生有预防作用。
7.由于二甲双胍可以穿越胎盘屏障,对于减轻糖尿病患者子代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胰岛素敏感度可能有益,但是任何可以通过胎盘的药物都需要警惕其潜在的长期安全隐患。
二甲双胍使肝脏基因异常表达的实验结果已经得到证实,另外二甲双胍还可抑制细胞周期蛋白D1并激活腺苷酸激酶通路而具有抗增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