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
- 格式:ppt
- 大小:765.00 KB
- 文档页数:39
《中庸》节选译文上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动就是道,把道德修明,并在众人中推广就是教。
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
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不敢疏忽,在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恐慌惧怕,不敢怠惰。
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虽无踪迹出现,但动机已成,人虽不知,而自己却很清楚,天下的事没有比这个更明显、更容易显露的了。
因此君子独处的时候特别谨慎小心。
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还没有向外表露的时候,叫做中;向外表露的时候都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天下人最重要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仲尼说:“君子的所作所为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违背中庸的道理。
君子对于中庸,能时时处处坚持中庸的原则。
小人违背中庸的道理,任性妄为,肆无忌惮。
”孔子说:“中庸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标准呀!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
聪明的人常常超过中道,愚昧的人常常达不到。
中庸的道理不能彰明于世的原因,我知道了。
贤能的人常常超过中道,不贤的人常常达不到。
譬如人没有不吃饭喝水的,但是很少有人能辨别食品的滋味。
”孔子说:“好学不倦就接近于智慧了。
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义了。
懂得耻辱,就接近于勇敢了。
懂得了好学、力行、知耻三件事,那么就知道修养自身的方法了。
知道了修养自身的方法,就知道治理百姓的方法。
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法,就知道治理天下的方法了。
”凡国君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不变的常规。
这就是:修养自身,尊重贤能,亲爱亲属,敬重辅政的大臣,体恤文武百官,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招来各种工匠,善待远方的来客,安抚分封的诸侯。
修养自身,就能确立中庸之道;尊重贤人,做事就不至于迷惑;能亲爱亲属,叔伯兄弟就能没有怨恨,和睦相处;敬重辅政的大臣,遇到事情就不会迷惑;体恤文武百官,受恩惠的士臣就会尽力报答;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百姓,老百姓就因为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招来各种工匠,就会财源茂盛百货充足;善待远方的来客,就能使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归顺;安抚分封的诸侯,就能四海一家,天下畏服。
中庸节选讲解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四书五经中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的内容涵盖了道德、政治、哲学、人性等多个方面,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经典著作。
以下是对其中一段节选的讲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如果能够合乎节度,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叫做“和”。
中是天下万物之本源,和是天下万物达到的境地。
如果能够做到致中和,那么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就会生长发育了。
这段话是《中庸》的开篇之言,是全书的核心思想。
它提出了“中”与“和”的概念,认为“中”是本源,是天下万物的根本所在;“和”是达到的境地,是实现“中”的理想状态。
只有致中和,才能使天地安位,万物生长。
这段话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非常重要。
它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的和谐统一,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只有把握好“中”与“和”的关系,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实现人生的最高追求。
此外,《中庸》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慎独”、“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
这些规范和准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中庸》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著作之一,它所提出的“中”与“和”的思想以及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以及提升个人修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新课标推荐记忆72首古代诗歌的理解性默写之《中庸》节选
诗歌介绍
《中庸》是古代经典中的一首重要诗歌。
它是由古代思想家孔子所著,被誉为中国儒家思想的圣典之一。
该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
诗歌内容
《中庸》诗歌的节选部分包括了以下内容:
- 追求中庸之道:强调在生活中追求中庸之道,即在各种事物之间保持平衡和谐的态度。
- 建立个人德行:强调个人在品德修养上的追求,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
- 好学力行:强调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成长。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各个层面都需要追求协调和和谐。
默写要求
通过默写《中庸》节选的内容,可以加深对该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默写时应注重掌握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核心思想,并注意准确表达诗句的语言。
目标
本文档旨在推荐高中新课标中推崇的记忆72首古代诗歌之一《中庸》节选,并提供默写的理解性指导。
希望通过默写和理解,能够加深对古代诗歌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的认识。
同时,默写也是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
以上为《高中新课标推荐记忆72首古代诗歌的理解性默写之《中庸》节选》文档的内容。
04、《中庸》①节选《礼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dǔ)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①《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1.在《中庸》(节选)中,作者认为的“中”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和”则是这样一种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中庸》(节选)中,作者认为,如果达到了“中和”的境地,这个世界将会是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博学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审问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慎思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明辨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节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二:哀公问政。
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丕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
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节选自《中庸》第二十章)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亲亲A之杀B尊贤C之等D礼E所生也F故G君子不可H以不修身。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致知在格物”,即成语“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相关读物《中庸》节选◎走近先贤述圣——子思1.生平简介子思(前483~前402),名伋,字子思,孔子嫡孙。
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传统观点认为《中庸》出自子思之手。
2.地位影响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
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北宋时,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背景呈现《中庸》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国学链接[文学常识]人性修养的儒家经典——《中庸》《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它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1.理论基础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2.具体内容(1)五达道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
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
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人就能够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
(2)三达德三达德,就是知、仁、勇。
知、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
知、仁、勇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靠力行实践来加固。
(3)九经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
中国最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实讲究的就是“合适”,就是“刚刚好”。
……品格可以列成三等,各类中的第一类和末一等都是极端和缺德,居中的才是道德或优越性。
所以,居于怯懦与鲁莽之间才是奋勇有为;吝啬与奢侈之间才是慷慨大方;怠惰与贪婪之间是意气风发;卑屈与骄傲之间是谦虚谨慎;秘密与多嘴之间是说一不二;乖僻与滑稽之间风趣幽默;寻衅与谄媚之间是友善可亲;在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与堂·吉诃德的冲动任性之间是自我克制(《伦理学》,第1卷,第7节。
——原文注)。
于是,伦理或行为的“恰当”与数学或工程学上的“恰当”没有什么不同;它的意思是正确、适合,最有效地达到最好的结果。
然而,中庸并非像数学的中项恰恰是精确可计的两端的平均数;它随着环境中左右各种情况的变更而变更,并且只对成熟而有灵活性的理性才显露自身。
卓越是靠训练有素而得来的一种艺术修养,我们并不是因为有了道德或卓越才行为举止正确合理我们才拥有这些的;“人形成这些美德是由于人采取了这样的行动”(《伦理学》,第2卷,第4节。
——原文注);我们反复而行,就形成目前这个样子。
因此,卓越并非一种行动举止,而是一种习惯:“人的善行是灵魂在实现圆满生命中卓越方面的一种作用;……正如一只飞燕或晴朗的一天就能形成春天一样,一朝一夕或昙花一现的一瞬间也是不能便人幸运得福的。
”(《伦理学》,第1卷,第7节。
——原文注)青年是走极端的年龄:“要是青年犯错误,那总是由于过分或夸张了。
”青年(以及许多比他们年龄大的人)很难做到的是从一极端中摆脱出来而不落入与之对立的另一极端。
因为一个极端很容易落入另一个极端,否认是由于“矫枉过正”也罢:伪善总是作过多的表白,谦卑则又翱翔于自负的边缘。
(柏拉图说:“犬儒学派安提西尼的虚荣心通过他外表的破孔在向外张望呢!——原文注)那些意识到偏于极端的人不会把道德的美名赋于中庸,却会赐予那个相反的一端。
有时候,这也是好的;因为如果我们清楚自已错误地陷入了极端,“我们就该指望另一端,……犹如人们把弯曲不平的木材直过来时所干的那样。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 子思 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
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 四书 ”。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节选五则译文以下是《中庸》节选五则译文:1.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人们缺乏这种德行已经很久了!”2.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用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过于明智,而忽略了中庸之道;愚蠢的人根本不能理解它,所以不能实行;中庸之道不能发扬光大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过于超越它,不能保持中庸之道;不贤的人根本不能接近它,所以不能实行。
”3.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
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
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民。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4.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说‘我是聪明的’,但在被别人驱赶进去网子和捕兽的陷阱里时,却不知道去躲避。
人人都说‘我是聪明的’,但在选择中庸之道后却不能坚持一个月以上。
”5.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在念,遇之而不顾者多矣。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为人,选择中庸之道,每得到一点长处就不忘记在心中琢磨一番。
我在世道人情中遇到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却往往置之不顾。
颜回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做一个外椁。
孔子说:‘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才能,说来也都是各自的儿子。
孔鲤死了,也只有内棺,没有外椁。
我不能卖掉车子步行来给他置办外椁。
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按照礼制是不可以徒步出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