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云:”诚之者, 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 也。“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学自然之理,遵 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3)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4)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5)“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 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 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 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 切实去做。
(6)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7)果能此道矣:果然能用这个方法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你主动查阅过吗?
本文分别节选自《中庸》哪几章? 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 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 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 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 第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七.课文注释(一)
(1)天命之谓性:天,自然界。命,令。性,指 人性。意为:人性皆自然所赋予。
(2)率性之谓道:率,循。道,路,引申为人们 必须遵循生命准则。意指,人道当遵循人性之自然。
(3)修道之谓教:修,修养,品节。教,教化。 意为,人能修人道以教化于人。
(4)戒慎乎其所不睹:戒慎,警戒谨慎。睹,看 见。意为:君子对于做人的道理,虽不目睹,也要 警惕谨慎。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 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 是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