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48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之修齐治平》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目标:一、《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本单元的学习,应当让学生对其中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三、《中庸》中的有些概念比较难以理解,要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
《中庸》中的学习过程论,对于学生的学习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师应当带领他们领会这个学习过程论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一、介绍《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为中国古代士人必读的经典,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系统而完整地阐发了儒家“中庸”的思想,其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和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
它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做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书中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的精神。
这些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一、注音中庸.________ 须臾.________ 忌惮.________ 笃.行________ 二、解释词义率⎩⎪⎨⎪⎧率.性之谓道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莫⎩⎪⎨⎪⎧莫.见乎隐 人莫.知其子之恶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天下莫.柔弱于水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至莫.夜月明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微⎩⎪⎨⎪⎧莫显乎微.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恨晨光之熹微.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体⎩⎪⎨⎪⎧体.群臣也 轻暖不足于体.与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即冈峦之体.势明⎩⎪⎨⎪⎧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明.辨之,笃行之 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非所以明.天下也 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三、古今异义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________ 君子而时.中 ________ 小人而无忌惮..也 ________ 道之不明.也 ________ 力.行近乎仁 ________ 尊贤也,亲.亲也 ________ 子.庶民,则百姓劝 ________ 来.百工 ________ 柔.远人 ________ 怀.诸侯 ________ 五、辨句式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________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________恐惧乎其所不闻 ________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________诚者,天之道也 ________六、积累名句好学近乎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经典原文4 《大学》节选《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即使他学富五年,有亿万财富,他最终也都是失败的。
正如古人所说:“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人心善良的透露就是心光的透露,而心光就是光明的大学之道,就是光明的明德;的首要学问,就是要搞清楚、弄明白什么是光明的明德。
由于现实社会中,每日每时所发生的许多丑恶现象和不良的习气、习惯,慢慢地使得人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继而麻木不仁,从此根本就不相信还有什么人之性善之说,还需要讲什么人格。
大家都这自身的真性流露,心光明亮,找回了自己人格的光明之德,这就是“明其明德”的道理。
道、人伦的本分。
不是只教你知识和技能,而不管你做人做得好不好。
因为做工、做农、做小贩、做官、【课内挖掘】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见于《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东汉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
请以“慎独”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角度] 君子慎独【课外运用】示例:“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
我国古代的贤者很早就明白:君子处世,所慎在独。
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
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
“君子慎独”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诚实。
《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
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
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
”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
《中庸》节选课后训练一起提高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致.中和,天地位焉致:达到。
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措:放下。
C.小人反.中庸反:反对。
D.子庶民,则百姓劝.劝:勉励,指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项,反,违背。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喜怒哀乐之.未发A.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B.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C.填然鼓之.D.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项与例句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指示代词。
C项,音节助词,无义。
D项,助词,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从容..中道,圣人也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C.好学..近乎知D.吾从而..师之项,古义:指自然而然。
今义:不慌不忙、镇定、沉着。
B项,古义:指审慎地询问。
今义:即审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
D项,古义: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表动作的承接。
今义:一个词,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尊贤.,则不惑D.子.庶民也、B、C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D项,意动用法。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中也者,;和也者,。
(2)好学近乎知,,。
(3),,,明辨之,笃行之。
(4)诚者,;诚之者,。
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达道也(2)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4)天之道也人之道也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