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四课复习
- 格式:pptx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17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优秀教案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点2.了解分析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3.理解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2.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运用正确方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2.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3.引导学生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学难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理解传统文化继承的意义,对我们有重要作用。
(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中什么样的部分是精华?什么样的部分是糟粕?(教师归纳)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聊。
(学生讨论)如何理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教师归纳)要经过具体的分析过程,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让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第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
《易传》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
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A.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2.“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A.较大的包容性B.较强的保守性C.相对的稳定性D.鲜明的民族性3.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
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
这启示我们()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4.“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
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读书(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少写字(至少不会正确规范地写字)则是前者的表现。
就年轻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会无根基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5.“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③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④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6.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中,包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和而不同”思想。
2021届高三政治文化生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易混易错知识辨析判断并改错!改错!!改错!!!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高考热度★★★)1.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3.各民族文化无论优劣,一律平等。
4.文化传承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5.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6.举行大型庆祝活动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开展文化申遗能够拓展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
8.中法两国的红色文化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9.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中确定的。
10.《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显示当代中国文化得到韩国民众的广泛认同。
11.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12.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13.新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4.文化交流是文化多样性的前提。
15.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6.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7.大众传媒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强大功能。
18.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19.文化交流消融了文化多样性。
20.保护文化遗产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21.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22.文化交流的目的,就在于文化传播。
23.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24.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
25.中法开展文化遗产修复和保护合作旨在赋予中法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高考热度★★★)26.文化遗产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27.文化多样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28.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9.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30.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