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影剂肾病的治疗措施有哪些
- 格式:docx
- 大小:4.88 KB
- 文档页数:2
正确认识CT造影剂的肾损害CT检查医学上叫做计算机体层摄影,也就是非增强CT扫描与传统的X线照相一样,CT也是利用X线成像的原理,所不同的是CT可以区分密度非常相近的组织或病度。
因此,CT得到的影像非常清晰,没有重叠结构,组织密度显示精良,这些特点是传统X线照相所不具备的,目前CT检查已经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骨关节系统等各个临床医学领域。
临床上有些疾病只应用非增强扫描就能够得到明确诊断,但还有一些病变在非增强时不能被发现,这些疾病要想定性诊断,必须做增强扫描,比如心脏病要做主幼脉CT,脑部动脉瘤要做CTA,肾肿瘤要做泌尿系统三维重建,而所有这些检查都离不开造影剂,但对造影剂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不仅患者不了解,有些医生知道的也不全面,因此在充分利用新型CT新技术新功能的情况下,也要掌握造影剂的副作用对肾脏的损害,及时应对,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同时保证患者安全。
上世纪前叶,科学家发现碘溶液可以在X射线照射下使胶片显影,也就是说碘溶液具有吸收X线的特点,因此医学家们便利用碘的特性制成了专用于医学放射检查的造影剂,增强扫面的时候需要在患者的静脉内注入大量的造影剂,通过提高血液的密度,观察组织及器官的血流通过,灌注的密度差异来判断病变。
一般来说造影剂对人体是安全的,但是由于人体的个体差异性,在特定的情况下,有些人会对造影剂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及神经毒性,血管毒性,肾毒性,其中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肾毒性是最严重的,对比重点说一下造影剂肾损害。
1 发病率近年来,由于对造影剂肾病认识不断深入,采用降低风险的措施以及碘化造影剂的肾毒性逐渐降低,造影剂肾损害的发生率国外 3.3%~7%,存在危险因素时达20%~30%国内0~5.8%不等,然而由于以来造影剂的操作不断增加,绝对病例数也在不断增加。
2 造影剂引起肾损害的机制造影剂引起肾功能损害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有关科学家提出①对肾血流动力学影响和对肾小管的直接毒性作用有关,患者的肾脏滤过功能如何是反映肾单位萎缩及肾实质功能下降的程度,一般而言,肾小球滤过率是发生造影剂肾病的必要条件;②可能与造影剂渗透浓度和粘度有关。
引言造影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检查和治疗中的药物,它可以使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和器官在医学成像中更加清晰可见。
然而,使用造影剂也可能引发一些副作用,其中最常见并且危害较大的就是造影剂肾病。
造影剂肾病是一种由于造影剂使用后引起的肾功能损害,严重的情况甚至可能导致慢性肾衰竭。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水化方案,以减少或预防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水化的作用水化是指通过增加患者的体液摄入量,以确保机体足够的水分供应和排泄功能,从而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和维持正常的肾脏功能。
在使用造影剂后,适当的水化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稀释造影剂浓度:适当的水化可以增加尿液的流速和排泄量,从而稀释体内的造影剂浓度,减少其对肾脏的损害。
•保护肾小管细胞:水化可以通过增加尿液量,减少造影剂在肾小管内的停留时间,减少对肾小管细胞的损伤。
•促进尿液排泄:水化可以增加尿液产生,加速代谢产物的排泄,减少对肾脏的负担。
水化方案的制定水化方案的制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肾功能状况和是否有其他慢性疾病等。
以下是一个常用的水化方案示例:步骤1:事前水化在进行造影检查前的24小时内,患者应增加饮水量,以尽可能提高患者的尿液排泄量。
一般建议的饮水量为正常饮水量的两倍,但应根据患者的肾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进行调整。
步骤2:造影剂使用前水化在进行造影检查前的2小时内,患者应饮用适量的水或生理盐水,以提高尿液排泄量。
具体饮水量的建议如下:•患者体重≤70kg:饮水量为500ml;•患者体重>70kg:饮水量为1000ml。
步骤3:造影剂使用后水化在造影检查结束后的24小时内,患者应进一步增加饮水量,以促进尿液排泄。
一般建议的饮水量为正常饮水量的1.5倍至2倍,但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步骤4:特殊情况下的水化方案调整对于老年患者、儿童、孕妇和肾功能受损的患者,水化方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对于这些特殊人群,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临床药师,以确定合适的水化方案。
造影剂肾病的中国专家共识(草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造影剂肾病是碘造影剂应用过程中的重要并发症,也是医源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患者的临床预后不利,而且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
由于接受造影检查和介入手术的患者不断增加,因此会有更多的患者应用碘造影剂。
与此同时,作为造影剂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慢性肾脏疾病,目前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加,仅美国就有11%的成人患有慢性肾脏疾病。
所以,目前造影剂肾病已经成为放射学家、心脏病学家和肾脏病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临床多学科专家组成的造影剂肾病专家共识工作小组,系统的回顾了目前已经发表的有关造影剂肾病方面的文献,并结合专家们的临床实践经验,共同编写了造影剂肾病的专家共识(见表1)和处理原则(见图1)。
共识内容涵盖造影剂肾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基础肾功能的评价、危险性评估、高危患者的识别,以及造影剂的应用和造影剂肾病的预防措施等。
表1 造影剂肾病专家共识1.在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危险的患者中,CIN是造影剂应用后常见、严重的并发症。
2.在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中(尤其合并糖尿病时),CIN的危险性和临床重要性增加,可通过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m2进行识别。
3.在不知道血清肌酐或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的情况下,应进行调查以识别CIN高危的患者。
4.急诊手术时,尽早造影可能获益超过等待,因此手术可在无血清肌酐或eGFR的情况下进行。
5.同一患者如果有多种CIN的危险因素,或高危的临床情况,在应用造影剂后,CIN 的危险性极度升高(~50%),患者较易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从而需要透析治疗(~15%)。
6.在CIN高危的患者中,动脉内给予造影剂时离子型高渗造影剂导致CIN的危险性要比低渗造影剂高。
目前的证据提示,对于慢性肾脏疾病的高危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动脉内给予非离子型、等渗造影剂导致CIN的危险性最低.。
7.在有CIN危险的患者中,大量造影剂(> 100 mL)会导致较高比率的CIN;而在极高危患者中,少量的碘造影剂(~30 mL)就能导致CIN和急性肾功能不全,从而需要透析治疗,提示CIN发生没有阈值效应。
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致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介入治疗方法,用于诊断和治疗心脏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造影所使用的造影剂会对肾脏造成一定的损害,甚至引发造影剂肾病。
造影剂肾病是一种严重的肾脏并发症,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
对于可能受到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影响的患者,评估并控制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造影剂肾病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肾脏灌注减少、直接毒性作用和免疫反应。
在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使用的造影剂会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肾脏,并且在肾小球内沉积和排泄,由于造影剂的有毒作用会导致肾脏损伤,引发所谓的造影剂肾病。
那么,什么因素会增加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的风险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患者因素1. 年龄:年龄是影响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老年患者由于肾功能逐渐减退,药物代谢速度减慢,往往容易发生肾脏损害。
老年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的风险较大。
2. 基础肾功能:患者的基础肾功能状况对于发生造影剂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如果患者在行冠状动脉造影前已经存在肾功能不全或者肾脏疾病,那么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后发生造影剂肾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3.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血管病变和肾脏病变,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造影剂肾病的影响。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的风险要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二、造影剂使用方面1. 造影剂类型:不同类型的造影剂对于肾脏的毒性作用有所差异。
目前市面上常用的造影剂主要包括碘造影剂和钆造影剂,其中碘造影剂对肾脏的损害性要大于钆造影剂。
如果可能,应该优先选择使用对肾脏损害较小的造影剂。
2. 造影剂用量:造影剂的用量也是影响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的重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造影剂使用的剂量越大,对肾脏的损害也就越严重。
在使用造影剂时,应该尽可能减少剂量,以降低发生造影剂肾病的风险。
三、治疗操作方面1. 血管插管时间:冠状动脉造影术中,插管时间也会对肾脏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
造影剂肾病与医学教育造影剂肾病是一种由于使用造影剂而引起的肾功能损害的疾病,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教育课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造影剂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良事件,其中包括造影剂肾病。
造影剂肾病对患者的肾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对于医学教育而言,如何预防和治疗造影剂肾病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
造影剂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造影剂对肾脏的毒性作用有关。
造影剂通过肾脏排泄,因此在使用造影剂后,高浓度的造影剂会直接接触到肾脏,引起肾小管和间质的损伤,导致肾功能下降。
造影剂还可能引起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进而导致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些患有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造影剂肾病,因为这些患者的肾功能已经受损,对毒性物质的耐受能力较弱。
预防造影剂肾病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对于使用造影剂的患者,医生应该在使用前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尤其是对患有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慎重选择使用造影剂的剂量和种类。
医生在使用造影剂时应该监测患者的肾功能指标,一旦发现肾功能异常,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那些高危患者,应该考虑使用一些对肾脏毒性较小的造影剂,或者采用一些降低造影剂对肾脏毒性的保护措施,如补液、使用碱化剂等。
除了预防,对于已经发生造影剂肾病的患者,及时的治疗也是医学教育中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
目前治疗造影剂肾病主要包括对症支持治疗和肾脏替代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主要包括补液、利尿等措施,以减轻肾脏的负担,促进肾脏的康复。
而对于一些严重的造影剂肾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以代替肾脏的功能,维持患者的生命。
除了医生对造影剂肾病的预防和治疗,医学教育还需要向患者和家属宣传造影剂肾病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潜在的风险。
患者和家属需要了解造影剂使用可能对肾脏造成的损害,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水化护理对造影剂肾病的防治随着现代造影技术、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广泛开展,造影剂的应用随之增多,造影剂肾病(Contrast Associated Nephropathy,CAN)日益受到肾病工作者的关注,CAN指使用造影剂后2~3 d引起的急性肾功能损害。
据统计,CAN已成为当前医院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3位病因和药物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2位病因。
针对CAN可能的发生机制,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有效减少CAN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就是水化治疗。
在水化的选择和应用方式上仍存在争议,但临床多选用手术前后口服补液、静脉输注补液综合性防治方案,多次研究表明,充分水化可以显著降低CAN发生率,充分水化是围手术期CAN的基本预防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冠状动脉介入术;水化;造影剂;造影剂肾病;护理随着目前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以及计算机断层摄影技术的普遍应用,造影剂(又称对比剂,contrast media)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造影剂不断改良,其趋势是由离子型向等渗性、低渗性非离子型过渡,虽然非离子造影剂对肾功能正常患者有较小的损害,但如合并有、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危险因素,肾功能损害明显增加[1]。
同时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据统计,造影剂肾病发生率逐年增加,目前已上升至医源性肾损害的第3位和药物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第2位。
在预防造影剂肾损害方面,水化在围手术期积极预防CAN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水化护理的目的造影剂的渗透压要高于人体血浆的渗透压,因此患者在注造影剂后,自身血浆的渗透压也会随之增加。
为了保证患者稳定的渗透压,不被因注入造影剂影响,需对人体进行补水。
造影前后都需补水,造影前补水能够通过体内水分的增加达到稳定渗透压的目的,并降低脱水的几率;造影后补水主要作用为利尿,以便造影剂能够尽快的从人体排出。
CAN多表现为非少尿型,肾小球滤过率、尿浓缩功能受到影响。
造影剂肾病水化方案造影剂肾病是指由于造影剂对肾脏的损害引起的肾功能异常。
造影剂肾病水化是其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对造影剂肾病水化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针对造影剂肾病水化的方案,希望能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需要在使用造影剂前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
了解患者的肾功能情况、过敏史以及其他相关病史,对于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和剂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评估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以及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
其次,对于高风险患者,我们应当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在使用造影剂前,应当进行充分的补液预处理,以减少造影剂对肾脏的损害。
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应当根据其肾小球滤过率进行剂量调整,以避免肾损伤。
此外,对于过敏史患者,应当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预防治疗。
在使用造影剂后,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肾功能情况。
对于出现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应当及时进行积极的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应当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尽量采用对肾脏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严重水化的患者,应当进行积极的脱水治疗,以减轻肾脏的负担。
最后,对于造影剂肾病水化的预防和治疗,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的团队合作。
包括放射科医生、肾内科医生、护士等多学科的合作。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当加强对造影剂肾病水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综上所述,造影剂肾病水化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
通过充分的评估、预防和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其发生和发展,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造影剂肾病水化的研究,提高其预防和治疗的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肾康注射液与维生素C联合治疗对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发布时间:2023-05-26T09:04:42.580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1月1期作者:黄幼艺耿思远潘晓芬苏晓琳通信作者雷玲艳黄颖[导读]肾康注射液与维生素C联合治疗对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黄幼艺 耿思远 潘晓芬 苏晓琳通信作者雷玲艳 黄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民族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心内科;广西南宁530001)摘要:目的 观察肾康注射液联合维生素C预防造影剂肾病(CIN)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0例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肾康组(B组)、维生素C组(C组)、肾康联合维生素C组(D组)各50例。
A组给予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措施,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肾康注射液,C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C,D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肾康注射液与维生素C。
比较介入治疗术前(T0)及术后24h(T1)、术后48h(T2)、术后72h(T3)时,4组患者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Cr)、肌酐清除率(CCr)变化,对比4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差异。
结果 T1时,A组、B组、C组BUN、Cr水平均较T0时显著升高,其中B 组、C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T2时,4组BUN、Cr水平均较T0时显著升高,且A组>B组和C组>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T3时,A组BUN、Cr水平均较T0时仍显著升高,且明显高于B组、C组、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T1时,A组、B组、C组CCr水平均较T0时显著降低,其中B组、C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T2时,4组CCr水平均较T0时显著降低,且A组<B组和C组<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T3时,A组CCr水平均较T0时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B组、C组、D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造影剂肾病的治疗措施有哪些
导语:当人们发生了疾病的时候,最要紧的就是知道它的治疗措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会发生很多意外的情况,关于肾病也有很多措施
当人们发生了疾病的时候,最要紧的就是知道它的治疗措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会发生很多意外的情况,关于肾病也有很多措施,这个引起了很多人们的关注,当一些意外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都会手忙脚乱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那么随着这个疾病的发生次数越来越多,大家都要学习一些有关于它的知识,接下来我们就讲一下造影剂肾病的治疗措施有哪些?
1.掌握用药适应症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作造影检查,如原有肾功能不全者、老年人、脱水、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及高尿酸血症等患者。
在用B超等检查后尚不能明确诊断而必须作造影检查时,严格掌握指征,则应在造影前补充盐水,纠正脱水、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后再作造影检查。
2.避免在短期内重复造影在第一次造影后3个月内不宜再次造影,避免造影剂引起的肾损害。
3.造影后水化治疗及碱化尿液在应用大剂量造影剂时,为避免或减轻其肾毒性,可用20%甘露醇250~500ml及呋塞米(速尿)40~100mg 静脉滴注,于造影前1h开始应用,可增加肾组织的灌注,降低血黏度,增加肾血流量,加强利尿,促进造影剂的排泄。
造影结束后鼓励患者多饮水,用5%碳酸氢钠(SodiumBicarbonas)250ml静脉滴注以碱化尿液,增加尿酸盐排泄。
4.改换造影剂种类对于有高危因素或碘过敏的患者应选用不含碘的造影剂(如碘普胺),或选用非离子性、低渗性造影剂,可降低其肾毒性。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