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50
章一绪论一、名词解释1、语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所构成的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附】线条性:由于人类发音器官的限制而导致语言符号只能一个个发出,无人可于同一时间位置说出两个声音。
即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接着一个符号出现。
任意性:指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结合无必然联系,是社会成员共同约定俗成的,是任意的、偶然的。
2、现代汉语:从狭义而言,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从广义而言,现代汉语兼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普通话和方言。
3、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狭义的现代汉语,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4、方言:即俗称的地方话,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
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区人民的语言,并不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
主要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
5、现代汉语规范化:即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以此清除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分歧。
6、文学语言:指经加工、规范所得的书面语,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包括文艺作品语言、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著作语言,对民族语言的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
7、现代汉语的社会变体:即社会方言,指由于性别、年龄、地位、文化程度等社会因素的不同,人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
每个群体都有一些区别于其他群体的语言特点,从而形成语言的各种社会变体。
二、简答题;1、现代汉语特点?【可分述或将之与印欧语言对比,自行诠释】(1)语音方面:总体而言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语调变化,具有音乐性,具体如下:Ⅰ没有复辅音;即一个音节内不存在两个或以上辅音相连的情况,音节界限分明;Ⅱ元音占优势;音节必有元音,可仅由一个元音构成音节,乐音比例较大;Ⅲ有声调;音节均有声调,使得音节间界限分明而富于变化,有区别意义作用;Ⅳ声母与韵母内部系统性较强;即声母与韵母间配合规律规范严谨;(2)词汇方面:Ⅰ语音多为单音节,词形较短;有时一个语素即一个汉字,存在大量单音词;Ⅱ双音节占优势;汉语词汇有双音节化趋势,旧的单音节被双音节大量代替;Ⅲ新词构成广泛采用词根复合法;即“实语素+实语素”构词法,少有派生法构成;Ⅳ对于吸收的外来词多为音译兼意译,或以汉语语素对译,直接音译较少;Ⅴ成语多为四音节结构;Ⅵ存在大量表示同一事物/现象的同义词,且音节数量不定,可见汉语词汇形式的伸缩性;(3)语法方面:Ⅰ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如我们理解(主谓结构)--理解我们(述宾结构)改变了语法结构关系;又如猫抓老鼠—老鼠捉猫,则改变了语法意义;真正语法上的语序变化应为词语的次序改变使语法结构关系及语义随之变化,如:二十岁才结婚—结婚才二十岁;Ⅱ主用语序和虚词表示语法意义,无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①有些结构有无虚词会导致结构和语义发生很大变化,如爸爸妈妈(联合结构)--爸爸的妈妈(偏正结构);②有些结构添加虚词后,虽语法结构关系未有改变,但语义变化,如北京大学—北京的大学,一指特定学校,一指北京所有大学;③有些结构添加虚词后会导致语用意义的变化,如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虽都为偏正结构、修饰关系,表意相同,但前者强调“属性”,后者强调“分类”,指中国而非其他国家的文化;Ⅲ词法句法结构基本一致,都存在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地震—地面震动—地面震动了)Ⅳ词类与句法成分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汉语词汇同一词可充当多种成分,好-a/v;Ⅴ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汉语中名词与数词结合需要加入量词,且随着对象不同而变化量词,如一头牛、一棵树;语气词的变法则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2、与古代汉语对比,现代汉语的特点是什么?(1)语音方面:总体而言语音系统简化;①浊塞音、浊塞擦音、清鼻音声母消失;②复辅音声母消失;③辅音韵尾大大减少,入声不再独立成为调类;(2)词汇方面:①新词大量产生;②词的双音节化倾向明显;③词缀和类词缀有所增加,词缀附加法构成的合成词增多;④大批印欧词语和日语汉字进入汉语词汇系统;(3)语法方面:①增加大量量词;②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现代汉语兼类词较多;③古汉中语言省略现象较常见,现代汉语则少见;④古汉的否定句和疑问句常有宾语前置现象,现汉几无;3、共同语与方言的关系?(1)共同语是通行于民族全体成员的语言,方言则是一个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即规范的共同语是方言的高级形式;(2)共同汉与方言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吸收的关系;Ⅰ共同语以某种方言为基础而形成,形成后又渗透到各方言中,制约方言的传播与发展;Ⅱ方言的表达形式影响共同语的发展,共同语需吸收方言中有利成分以促进自身发展;4、如何理解语言是一个分层装置?答: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形象而言即一个装置,其最主要特点是分层。
绪论一.语言1.定义:从结构上看,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形式),以语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自然属性)从功能上看,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社会属性)(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2.三要素:语音、语汇、语法3.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语音,语言符号的内容是语义。
4.形式:口语和书面语(1)口语是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特征是简短、疏放、有较多省略,因为有特定语境衬托(2)书面语是以口语为基础,借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语言。
特征是周密、严谨、结构完整、长句较多,因为缺少不同语境。
书面语对口语的统一和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现代汉语1.汉语:汉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
从语言谱系上的分类来看,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属于孤立语。
2.现代汉语:现代汉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
包括多种方言和民族共同语。
3.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4.现代汉语分类:狭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广义——包括多种方言和民族共同语。
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1.定义:(同民族共同语)2.形成过程:(1)原始汉语阶段:只有口语而没有书面语。
(2)上古汉语阶段:指先秦。
共同语:雅言(3)中古汉语阶段:两汉至隋唐。
共同语:通语(4)近代汉语阶段:从晚唐五代至清初。
共同语:官话(明代)(5)现代汉语阶段:五四运动以后,书面语和口语接近起来,形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共同语:国语(辛亥革命后)、普通话(新中国成立后)3.细节过程:●古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书面语在殷商时代就出现了,到先秦时期已经较为成熟。
彼时书面语与口语基本上是统一的。
●汉代,书面语和口语的分歧较大,书面语(文言文)一般要经过注疏才能看懂。
●到西汉,封建统治者独尊儒家学派,记载这些经典的文言文,成了不可更改的楷模。
汉魏以后,写文章的人沿袭和模仿先秦,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当固定的书面语,并占据统治地位,即后来所说的“文言”。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语言二、语言的性质三、言语和语言四、口语和书面语五、现代汉语共同语:定义两种形式形成历程六、现代汉语方言概况:七大方言七、现代汉语的主要特点:语音词汇语法八、现代汉语的地位影响一、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从结构上,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从功能上,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认知世界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二、语言的性质社会性全民性体系性(线条性层次性排列组合性)三、言语和语言言语:个人的具体的开放的无限的(思维和交际中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语言:社会的抽象的封闭的有限的(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四、口语和书面语(语言运用的两种形式)口语(第一性):简短、疏放、有较多省略书面语(第二性):趋于周密,严谨、结构完整、长句较多口语是书面语的源泉和基础,起决定性作用;书面语推动口语发展。
P:文学语言不局限于书面语,具有典范性。
五、现代汉语共同语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形成历程:口语:春秋时代:雅言汉代:通语明代:官话辛亥革命后:国语新中国:普通话书面语:先秦时代:文言或文言文唐宋时代:白话P:20世纪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书面语和口语接近起来,形成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言文脱节存在于...之间六、现代汉语方言概况北方方言(北京话,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的73%)吴方言(苏州话,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的7.2% 上海话吴语:官话色彩)湘方言(长沙话,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的3.2%)赣方言(南昌话, 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的3.3%)客家方言(广东梅县话,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的3.6%)闽方言(五个次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的5.7%)闽东:福州话闽南:厦门话闽北;建瓯话闽中:永安话莆仙:莆田话粤方言(广州话,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的4%)七、现代汉语的主要特点语音: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有声调音节整齐简洁词汇: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构词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同音语素多语法: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受语义和语境制约P:音节:一个汉字音素:最小的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词: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八、现代汉语的地位影响汉语是世界上唯一的几千年来一直使用表意体系文字的语言,表示语素意义的汉字字符数以万计。
现代汉语教案(第⼀章绪论)第⼀章绪论第⼀节现代汉语的概念及其形成⼀、什么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即现代汉民族所使⽤的语⾔。
⼴义地说,现代汉语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现代汉语⽅⾔。
狭义的现代汉语只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指以北京语⾳为标准⾳,以北⽅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话⽂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如果要解释什么是普通话也是这个内容:普通话是指以北京语⾳为标准⾳,以北⽅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话⽂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语⾔有三个基本要素:语⾳、词汇、语法。
普通话的定义正是从这三个⽅⾯作了规定。
但这三个⽅⾯只是粗略的勾勒出了普通话的⼀个⼤致轮廓,有些地⽅还不是很明确。
如“以北京语⾳为标准⾳”是不是北京话的语⾳都可以作为我们民族共同语的标准⾳?“以典范的现代⽩话⽂著作为语法规范”,那么,什么样的作品算得上是典范的现代⽩话⽂著作呢?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能举例说明,如⽼舍、赵树理、鲁迅、⽑泽东的作品是典范的现代⽩话⽂著作。
此外这些⼈的作品中是不是每个句⼦都是规范的呢?所以这个定义还有很多的问题,其实还很不明确。
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
从⽂献来看,早在先秦时代汉语就存在着⼀种共同语。
在春秋时期这种汉族共同语被称为“雅⾔”。
《论语·述⽽》篇说,孔⼦读《诗经》、《尚书》和《⾏礼》的时候是⽤“雅⾔”的。
⼜《诗经》包括⼗五国风,⽽⽤韵却没有什么不同;孔⼦周游中原列国,也没听说要别⼈翻译。
可见,“雅⾔”⽆疑就是当时⽐较通⾏于交际场合的通语。
汉代称为“通语”(扬雄《⽅⾔》),明代改称“官话”,⾟亥⾰命后称为“国语”,新中国成⽴后称为“普通话”。
如今,普通话在台湾仍被称为称“国语”;在东南亚、新、马、泰称“华语”;英美也有称现代汉语为“官话”或“满⼤⼈”(mandarin)的。
要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可以从书⾯语和⼝语两个⽅⾯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