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美术篇)
- 格式:ppt
- 大小:4.46 MB
- 文档页数:10
[摘要]将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由“课程思政”在中职美术教育教学中实践探究的重要性导入,以中职《公共艺术(美术篇)》为例,挖掘美术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契合点,探寻“课程思政”的有效教育教学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美术知识技能与思政认识,参与学校环境营造,共同创建富有思政元素的、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宣传氛围。
在当前多元化、复杂化的国际环境下,“课程思政”在中职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探究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发展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美术;实践探究[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12-0126-02“课程思政”在中职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探究———以中职《公共艺术(美术篇)》为例陈夜珠(福建省南靖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福建南靖363600)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各高校与中小学校纷纷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会议精神,积极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探讨、研究与实践活动。
作为中职美术教师,应在平时的美术教育教学中,挖掘美术课程里的思政元素,在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直观感知中渗透思政教育[1],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
一、“课程思政”在中职美术教育教学中实践探究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可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而是要贯穿于每门课程之中[2]。
《书法与艺术》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公共艺术·美术篇》基础模块第三单元《书法与篆刻》第一课《书法与艺术》。
二、设计思路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位学生都应学会感受书法艺术之美,树立传承书法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材介绍了五种书体及其代表作的特点,但缺乏对五种书体特点的总结及对书法艺术审美方法的介绍。
为此,在本教学设计中增加了五种书体的特点及书法艺术审美方法。
本课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主义为教学理念,以“赠书、识书、品书、互赠、共赏、回赠”为教学主线,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对《兰亭序》的欣赏为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与生成。
同时利用本地区的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以小组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组内交流与组间竞争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学有所乐、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为书法艺术欣赏,以五种书体的特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各种书体代表作的特点,并能按教师提供的欣赏方法欣赏艺术作品。
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能力、创造能力。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一年级评弹表演专业的学生。
他们活泼好动,对美的追求强烈,求知欲更容易被激发。
其中,不少学生少年时期学过书法,又浸润于书法名城,饱受传统文化熏陶。
但他们对书法艺术美的感知是片面的、零散的,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对书法艺术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与实践。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书法的五种书体及其代表作;(2)掌握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的特点;(3)学会欣赏书法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五种书体特点的探究,学会感悟不同书体书法作品的艺术美;(2)通过对书法美的欣赏,理解“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从而能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体验、积累情感,在艺术表演与创作中恰当地运用情感。
学科美术课型欣赏课课时2课时88《平面表现》课 题 《平面表现》教 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共基础课《公共艺术(美术篇)》 教 学 目 标 1.认识和区分绘画、摄影、书法和篆刻不同的平面表现门类。
2. 感受不同平面形式作品的艺术魅力,初步具有欣赏意识和审美能力。
3. 在参与中体验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陶冶艺术情操,提升人文素养。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关键点 重点:认识、区分不同平面表现门类,感受作品的艺术特点难点:中西绘画的特点和区别,懂得如何鉴赏美术作品关键点:欣赏—感受—理解—体验 教 法 欣赏法 活动激趣法 探究式教法 学 法多种感官参与法 合作探究法 欣赏体验法教 学 准 备知识准备: 复习巩固已有知识;搜集有关绘画、摄影、书法和篆刻知识或相关实物课堂组织: 六人一组围成方形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拍(师、生)摄影图片、书法作品等教案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新课 导入多媒体播放一组平面美术作品(绘画、摄影、书法、篆刻)的图片,学生欣赏并思考:我们看到的这一组美术作品你能进行分类吗?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课题---美术表现:平面表现、立体表现。
平面表现:绘画、摄影、书法、篆刻等欣赏图片 思考问题启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 探究繁 花 似 锦1.教师引领,感受绘画的艺术魅力(《拾穗者》米勒•法国) (《泼墨仙人图》梁楷•南宋)自由组合 完成任务 掌握知识学习新知的绘画艺术(一)分组欣赏讨论,巩固欣赏方法按课前分配的小组进行讨论:出示中西绘画作品各一幅,分发给每小组一份资料,根据资料提示从欣赏角度分析作品,小组派代表发言,比比哪组分析更全面、到位。
(二)类比欣赏,认识绘画艺术①两幅画分别描绘了什么内容?②绘画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这些内容的?<绘画是利用线条、形体和色彩,通过平面来展示丰富多彩生活的视觉艺术。
>(三)对比赏析,感受中西绘画差异,掌握绘画欣赏的方法同样是人物画,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差异?作品的立意何在?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西方传统绘画:写实,重视透视、解剖和色彩知识的运用,在逼真的形态中表现社会风貌和艺术家的情感。
龙源期刊网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公共艺术•音乐》《公共艺术•美术》出版作者: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14年第06期5月,在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教研会的指导下,由多所中职学校的一线公共艺术课教师集体研究编写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公共基础课教材、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公共艺术•音乐》《公共艺术•美术》,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公共艺术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在中职学校教育体系中,公共艺术课以其特殊的教学内容,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
为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修养与艺术鉴赏水平,同时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厅〔 2013〕 2号)和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卫艺司〔2014〕 1号)精神,省教育研究院组织编写了本系列教材。
《公共艺术•美术》分为“让艺术走下神坛”、“让作品活龙活现”、“让美术走进生活”和“让岭南艺术绽放光彩”等四篇共18章内容,从平面艺术、空间艺术、实用艺术和岭南艺术等方面,对涉及美术大类的各种艺术形态或表现形式进行了系统而简明的基础知识的阐述与赏析评鉴,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
教材中除对古今中外传统美术知识进行简明生动表述外,还着重介绍了近年来美术知识在新的领域中如网游、网页设计、航天事业、中国高铁等方面的拓展运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同时,在岭南特色方面,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广绣、广彩、石湾陶瓷、潮州木雕等民间艺术和其他岭南雕刻技艺同岭南绘画一同展现出来,体现鲜明的民族性。
《公共艺术•音乐》分为“音乐在哪里”、“音乐无界限”、“多彩的音乐”、“音乐的伙伴”、“秀出青春梦”五章。
以学生参与音乐学习、鉴赏音乐作品、实践音乐活动为主要方法和手段,融合多种音乐类别与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作品赏析和音乐实践能力,具体体现在唱、奏、跳、演、编、导等方面。
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欣赏)》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二、课程教学设计三、任务单元划分四、考核方式建立过程考核(任务考核)与期末考核(课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占55%,期末考核占45%。
五、实施建议(一)教材建议1、美术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等。
2、在重视美术教科书的内容的同时,还应关注体例、版式的设计,充分体现其视觉特色和可读性,使之易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与兴趣。
3、美术教科书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课题、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等。
同时应充分展现美术学习的有关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4、美术教科书的编写可采用单元式、单课式或单元和单课组合式等多种方式,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与完整性。
5、教材的呈现还可以将书本与电子媒体相结合,美术材料与图片文本相结合,以形成集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教学建议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三)师资建议1、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
2、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3、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4、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5、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中职公共艺术美术篇中外建筑艺术说课稿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中外建筑艺术》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中外建筑艺术》是人教版《公共艺术·美术篇》第二单元雕塑与建筑中的内容,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建筑艺术和外国建筑艺术两个领域。
建筑艺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建筑艺术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和样式风格。
由于中外建筑艺术在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因此,在欣赏过程中要体会建筑作品所传达出的时代精神气质和思想风貌等。
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主题,通过美术鉴赏和实践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使之成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因此本课时的教学以美术鉴赏为先导,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和创造,学会欣赏、理解形式美与内涵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尊重中外建筑艺术的风格和特点,真正理解建筑艺术的作用和用途;通过学习,发掘学生的潜能,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对事物的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及文化与历史背景等;2.通过欣赏和分析,让学生感受中外建筑艺术不同的地域特征、样式风格和精神内涵;3.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和创造,学会欣赏、理解形式美与内涵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外建筑艺术的种类;建筑的定义。
教学难点:中外建筑艺术特点的区分;中国民居建筑和外国教堂建筑的特点。
解决方法:通过欣赏、分析、感受、对比等多种方式,自主探究,领会中外建筑艺术的区别。
二、说教法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中职公共艺术美术篇课程代码摘要:一、中职公共艺术美术篇课程简介二、课程代码意义及作用三、教学内容与目标四、课程设置与实施五、课程评价与反馈六、总结与展望正文: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公共艺术美术篇是一门极具特色和实用价值的课程。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美术技能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学以致用。
一、中职公共艺术美术篇课程简介公共艺术美术篇课程以艺术鉴赏、创意表现和审美评价为核心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感受、欣赏、创作艺术的过程中,提升审美品位和综合素质。
二、课程代码意义及作用课程代码是对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法的整合与提炼,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在中职公共艺术美术篇课程中,课程代码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重点,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指导。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公共艺术美术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艺术鉴赏、绘画技巧、设计原理、审美心理学等。
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能独立进行艺术创作和评价。
四、课程设置与实施为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公共艺术美术篇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排了丰富的课堂讲解、示范、实践创作和评价环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五、课程评价与反馈课程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公共艺术美术篇课程评价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艺术素养、创作能力和审美观念。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总结与展望中职公共艺术美术篇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美术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外建筑艺术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中外建筑艺术是人教版公共艺术·美术篇第二单元雕塑与建筑中的内容;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建筑艺术和外国建筑艺术两个领域..建筑艺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建筑艺术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和样式风格..由于中外建筑艺术在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因此;在欣赏过程中要体会建筑作品所传达出的时代精神气质和思想风貌等..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主题;通过美术鉴赏和实践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使之成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本课时的教学以美术鉴赏为先导;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和创造;学会欣赏、理解形式美与内涵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尊重中外建筑艺术的风格和特点;真正理解建筑艺术的作用和用途;通过学习;发掘学生的潜能;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对事物的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及文化与历史背景等;2.通过欣赏和分析;让学生感受中外建筑艺术不同的地域特征、样式风格和精神内涵;3.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和创造;学会欣赏、理解形式美与内涵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外建筑艺术的种类;建筑的定义..教学难点:中外建筑艺术特点的区分;中国民居建筑和外国教堂建筑的特点..解决方法:通过欣赏、分析、感受、对比等多种方式;自主探究;领会中外建筑艺术的区别..二、说教法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三、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美术欣赏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比较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2.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四、说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感受作品;引出重点..1.欣赏金字塔、明十三陵、卢浮宫、米兰大教堂、应县木塔、乔家大院、人民英雄纪念碑、凡尔赛宫花园和颐和园十七拱桥..2.介绍建筑作品的背景知识;直奔主题..3.引出建筑的概念和中外建筑艺术的种类..边看边思考:你是否知道作品中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了解建筑作品的背景及表现形式;思考建筑的概念和中外雕塑的种类;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通过视觉感受;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中外建筑艺术;以情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建筑的概念和中外雕塑艺术的种类..二欣赏导入;感受作品;解决难点..欣赏建筑作品故宫和帕特农神庙;介绍建筑作品的相关背景;描述、讨论和分析作品..学生发言;找出作品的特点;大胆分析建筑作品的建设目的和意义;了解中外宫殿、庙宇建筑艺术;了解相关的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文化和历史背景;感受中外建筑艺术表达出的不同精神内涵..三再次欣赏、感受作品;加强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欣赏和分析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福建土楼和安徽民居;介绍建筑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欣赏、分析并说说对作品的感受..讨论不同地区住宅的建筑形式是什么为什么要建成这些不同的形式说出中国民居建筑的不同表现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国民居建筑艺术的不同地域特点和精神内涵;以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建筑艺术..四拓展、延伸欣赏作品圣索菲亚大教堂、比萨教堂建筑群、科隆大教堂和奥马尔清真寺;欣赏作品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和乌德勒支市施罗德住宅..谈谈观后感受;体验外国庙宇、教堂建筑作品;让学生对近现代建筑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大胆分析作品表现形式;表达出对作品的主观感受;让学生感受外国教堂建筑艺术的样式风格和特点;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建筑所传达出的情感内涵..五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好中外建筑艺术的区分点“重在达意和重在写实”;让学生们在一个清晰的整体框架下;了解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种类和表现形式..另外;要明确建筑艺术和绘画、雕塑艺术性质相同;都如史册一样;记载和传达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五、说课综述:以上是我对中外建筑艺术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中外绘画、雕塑艺术欣赏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中外建筑艺术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于《美术与生活》中“实用功能”部分的解读发表时间:2017-01-10T15:49:07.77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0月上作者:韩锐[导读] 笔者对《美术与生活》章节中的“实用功能”部分,做了进一步的解读。
摘要:《公共艺术(美术篇)》是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教材中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中职学生设定了贴切、实用的课程,教材中展示了大量的经典美术作品并做了相应的解读,为学生提供了赏析的平台,也开阔了眼界,对于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增强艺术修养有很大帮助。
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艺术修养与实际应用能力的结合显得非常重要。
依照中职学生职业学习的特点要求,结合学生未来学习就业的总体趋势需要,笔者对《美术与生活》章节中的“实用功能”部分,做了进一步的解读。
关键词:实用功能;动手能力;中职学生《公共艺术(美术篇)》是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教材中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中职学生设定了贴切、实用的课程,教材中展示了大量的经典美术作品并做了相应的解读,为学生提供了赏析的平台,也开阔了眼界,对于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增强艺术修养有很大帮助。
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艺术修养与实际应用能力的结合显得非常重要。
依照中职学生职业学习的特点要求,结合学生未来学习就业的总体趋势需要,笔者对《美术与生活》章节中的“实用功能”部分,做了进一步的解读。
首先,在讲解这一部分时要帮助学生明确此部分内容在整个章节中所处位置,以及此位置的原因。
此部分内容主要讲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在美术与生活章节中,共讲解了“个人表现”“实用功能”以及“承载文化”三部分内容。
从三个侧面讲解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帮助学生明确一个观念——美术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不仅仅是学习美术的人才需要,美术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艺术的欣赏水平要与最后的动手能力相结合,所以对于“实用功能”部分的解读与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