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
- 格式:docx
- 大小:76.49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候常考知识点汇总中国的气候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①冬季:特点——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成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少于南方,气温低得多;同时,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②夏季:特点——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成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北方的太阳高度虽然较南方低一些,但北方的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的时间长,因而获得的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此外,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所以,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2.我国的一月均温0?C等温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分布。
3.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青藏高原,成因——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量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所以气温最低。
4.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吐鲁番盆地,成因:①深居内陆,受大陆影响增温快;②海拔低,气温高;③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气流越过山地进入盆地时下沉增温,形成“焚风”效应;④沙漠广布,吸热快;⑤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5.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
我国跨温度带最多的省(区)——甘肃,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垂直温度带四个温度带。
6.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成因——因为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得到的海洋水汽多,降水多;向西北方向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减弱,得到的海洋水汽越来越少,所以降水量逐渐减少。
7.我国几条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①8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②4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③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青藏高原北部—喜马拉雅山中段一线。
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我国的降水时空分布规律也在发生着变化。
降水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我国是一个多山、多河、多湖的国家,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因此,我国的降水时空分布规律也非常复杂。
总体上,我国的降水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夏多冬少的特点。
具体来说,以下是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1. 时空分布我国的降水主要分布在夏季,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而冬季降水相对较少,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下。
在时空上,我国的降水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而北方地区的降水相对较少。
其中,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是我国的“三大雨带”,降水量较大。
2. 季节分布我国的降水季节分布比较明显,主要分为夏季和冬季。
夏季降雨主要受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而冬季降雨主要受到西伯利亚高压和蒙古高压的影响。
在夏季,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降水量较大,而在冬季,北方地区的雪灾较为常见。
3. 区域差异我国的降水区域差异非常明显,主要受到地形、气候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西南地区的山地地形和热带气候,使得该地区的降水量较大;而北方地区的地势平坦,气候寒冷,降水相对较少。
二、影响我国降水的因素我国的降水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位置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面积广阔,地形复杂。
这些因素都对我国的降水产生了影响。
例如,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量较大;而西北地区则受到干旱气候的影响,降水量较少。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影响我国降水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也在发生着变化。
例如,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的降水量逐渐增加,而北方地区的降水量则逐渐减少。
3.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也是影响我国降水的因素之一。
第二节气候教学重点:1、知道我国自东向西跨四个干湿区,并能指出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2、理解我国气候特征;知道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知识点1 降水:东西干湿差异显著1、降水的空间分布:从总体上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东南沿海一带的年降水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地区的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
成因:距离海洋远近及季风影响。
注意: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和秦岭——淮河一线,它与1月份0°C等温线走向大体一致;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经过大兴安岭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2000毫米年等降水量水经过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缸底斯山一线。
2、降水的时间分布:(1)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不均匀。
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4—10月,这期间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2)在不同地区,雨季的长短差别很大。
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3)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有的年份降水多,有的年份降水少。
北方大于南方,西北干旱地区变化率更大。
这往往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
成因;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有关。
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夏季风的进退迟早有关,(展示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
思考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我国的干湿地区: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
中国干湿区划分知识拓展:东北三省东部为湿润地区的原因:东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地区,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森林覆盖率高,蒸发量小,气候较为湿润不同干湿地区产生的影响植被:湿润区——森林;半湿润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区——草原;干旱区——是、沙漠。
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我国是一个大陆性气候国家,地形的高低和优势各异的海洋环境使得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十分复杂。
下面介绍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一、区域性差异1.东北地区:东北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相对较少,而且冬季降水容易形成雪灾,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和生产生活。
春季和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华北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这也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时期,冬季降水较少,春季和秋季降雨较为平均。
3.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降水相对较多,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季,冬季和秋季降水也不少。
4.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降水量相对较大,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季,冬季降水较少。
5.西南地区:西南地区降水主要分布在夏季和秋季,在冬季降水相对较少,春季降水也不多。
6.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集中在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甚少。
二、季节方差中国的降水季节方差非常大,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夏季降水多:夏季降水最多的地区是华南和西南地区。
2.冬季降水多:东北地区和天山山区的冬季降雪比较多。
3.“双峰型”降水:江淮流域、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的降水呈现“双峰型”,即春季和夏季降雨量较多,而秋季和冬季降雨量较少。
三、纬度变化沿着纬度方向,中国的降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通常来说,纬度越高,降水越少,这与气候带的分布有关。
南北方向的纬度变化,导致相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区的气候存在差异。
四、地形因素我国地形的高低不平,也会对降水的分布造成影响。
通常来说,地形越高,降水越多,雨林和山区是这种情况的代表。
而平原和盆地则相对较干燥。
高山上的降水主要是由于蒸发的冷却作用和潮湿的空气受到地形影响,往往会形成雨林和雾林。
总之,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非常复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我们需要对这些规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气候和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我们的人类活动。
空间规律: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原因:中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距海洋的距离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所以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到秦岭--淮河附近减少至800毫米,再向西北方向到大兴安岭--阴山--兰州--青藏高原东南部减少为400毫米,再向西北到贺兰山--青藏高原中部减少为200毫米,再向西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
我国塔里木盆地的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时间规律:全国大部分地区在20°C以上,气温南高北低。
青藏高原和一些高海拔地区气温明显低。
形成原因:夏季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但是白昼比南方长。
因此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温差不大。
高海拔地区受地形影响气温低。
扩展资料:
世界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该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年平均降水量达到10935毫米,据记载,在1861年曾达到20447毫米,被称为世界的“雨极”或“湿极”。
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是位于南美洲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
到1971年为止,那里已有400年没有下一场雨。
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属藏南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南侧),那里的年平均降水量9000毫米以上。
我国最干旱少雨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是5.9毫米。
中国降水时间分布规律
中国是一个多气候、多地形的多气候国家,其降水现象及降水分布特点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即台风季节性降水和大陆性降水。
风季节性降水是中国最重要的降水类型,每年夏季以台风为主要来源,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约占全国年降水总量的45%~50%;大陆性降水则是以冷、暖锋和西北急流系统为主要降水来源,分布在中部和西部的陆地上,约占全国年降水总量的50%~55%。
从时间上看,中国的降水时间分布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季节上的分布不同。
台风季节性降水主要分布在夏季,大陆性降水则分布在冬季和春季。
而在冬季和春季,大陆性降水的时间分布较为密集,夏季的则相对比较稀疏。
二是时间上有活动性的变化。
大陆性降水时间分布有6月份开始明显增多,在8月份有所减少,9月份再次增多,10月份有所减少的规律出现;台风季节性降水时间分布大体上在一月份开始,到九月份结束,并在四月份有一个高峰,七月份有一个次高峰。
三是空间上的分布不同。
台风季节性降水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大陆性降水则分布在中部和西部的陆地上,其中西北地区的降水量要更多一些。
通过对中国降水时间分布规律的分析,不难发现不同的降水规律在不同的地区和时间交织在一起,其中台风季节性降水作用可以不断增加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分,而大陆性降水则是中、西部干旱地区的活动性降水来源之一,其起到缓解地区干旱的重要作用。
因此,深入分析中国区域性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降水特征及其时间分布规律,也有助于更好的预测未来的降水分布变化,对区域水资源的管理、生态环境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专题05 气候知识讲解1.我国气温的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约50℃);夏季南北温差不大,(仅12℃)全国普遍高温。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北→南)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高原气候区)。
3.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4.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分为四大干湿地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5.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划分的:其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P39图2——21)6.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7.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东部地区: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综合练习一.选择题(共12小题)1.我国干湿地区中,天然植被为森林的是()A.半湿润地区B.半干旱地区C.湿润地区D.干旱地区【分析】科学家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将中国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森林是我国湿润地区的主要植被,森林、草原是我国半湿润地区的主要植被,草原是我国半干旱地区的主要植被,荒漠是我国干旱地区的主要植被。
【解答】解:森林是我国湿润地区的主要植被,森林、草原是我国半湿润地区的主要植被,草原是我国半干旱地区的主要植被,荒漠是我国干旱地区的主要植被。
故选:C。
2.我国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但青藏高原除外,青藏高原温度比较低的原因是()A.纬度高B.海拔高C.光照强D.白昼时间短【分析】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我国冬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海南省,最低的地方是漠河。
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解答】解: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
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青藏地区的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势高,气温低,形成高寒的气候特点,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我国降水量时间分布规律
一、季节性变化
我国降水量在季节上表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
春季(3月至5月)和夏季(6月至8月)是降水的主要季节,尤其是夏季。
这两个季节受到季风的影响,大量水汽从海洋输送到内陆,导致降水量显著增加。
相比之下,秋季(9月至11月)和冬季(12月至2月)的降水量较少,主要是受到冬季风的影响,水汽输送减少。
二、降水带分布
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规律。
从东向西,从南向北,降水量逐渐减少。
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年均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
而西北内陆地区则是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年均降水量仅为几十毫米。
这种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是受到地形和季风的影响。
三、梅雨季节
梅雨季节是我国东部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中旬。
这个时期,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亚洲内
陆的冷空气在我国东部地区交汇,形成持续的阴雨天气。
梅雨季节的降水量约占我国东部地区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四、台风影响
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每年夏季都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台风带来的暴雨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如洪涝、泥石流等。
因此,防范台风带来的灾害是我国气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总的来说,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受到季风、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规律对于我国的气候预测、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防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