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11.81 KB
- 文档页数:1
八年级地理我国降水知识点我国的降水是气候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影响我国区域分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八年级地理中,我们需要了解我国降水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我国降雨时空分布我国的降雨时空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
北方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南方则气候湿润,年平均降水量较多。
特别是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最多,平均年降水量能够达到2000-3000毫米。
另外,由于我国地形较为复杂,各个地区的降水和气候特征也有很大的变化。
二、我国降水季节分布我国降水季节分布也非常不同。
南方地区的雨季一般出现在夏季,而北方地区的降水则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季。
华北地区的降水则主要分布在夏季,而西北地区的降水则主要分布在夏季和秋季。
此外,我国还有一些地区,如西藏和青海,全年都较为干燥。
三、我国降雪和冰雹分布除了雨水之外,我国还有一些地区会出现降雪和冰雹的现象。
其中,我国三大雪区是长白山、大兴安岭和秦岭一带。
另外,我国的北方和西北地区也有可能出现大面积的降雪。
冰雹则较为多见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如江南和华南一带。
四、我国降水量的经济影响我国的降水量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
南方的海拔低,雨季长,年降水量多,农业发展更容易,而北方地区的雨水较少,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较多。
另外,降水量也影响着水电、水运等行业的发展。
对于一些雨量充足的地区,如三峡、长江等,其发展潜力非常大。
总之,我国的降水气候非常复杂,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我们需要了解到我国的降水时空分布、季节分布、降雪和冰雹分布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掌握好这些知识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到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地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笔记地理降水是地球水循环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不同的地区和时间尺度上,降水量的变化和分布情况有着不同的特征。
本文将对地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进行简要的概述。
一、地理降水量的变化1.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区是地理降水量变化最为显著的地区。
在夏季,太阳直射区域内的陆地和海洋受到气旋和热带高压的控制,形成热带气旋和台风,为陆地带来丰富的降水。
而在冬季,陆地降温迅速,气旋和热带高压南移,降水量减少。
2.地中海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的夏季干燥,冬季降雨量较大。
这是因为地中海气候区的夏季,陆地上的水汽难以形成,而海洋上则较为湿润。
相比之下,冬季时,地中海气候区受西风影响,海洋上的水汽容易形成,导致降水量增加。
3.热带草原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的降水量变化较为复杂。
热带草原气候区位于赤道附近,年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
降水分布不均,通常赤道地区降水量较多,两极地区降水量较少。
二、地理降水量的分布1.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是地理降水量最为丰富的地区,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降水分布较为均匀,赤道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均属于此类型。
2.两极地区两极地区由于气温较低,气旋和热带高压难以进入,降水量较低。
其中,南极洲和北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在50毫米左右,为全球降水量最少的地区。
3.山地地区山地地区由于海拔高度,气温和降水量都有所降低。
一般在海拔1000米以下,降水量较高,海拔越高,降水量越低。
4.海洋地区海洋地区的降水量较为稳定,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影响,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其中,大西洋地区受热带气旋影响,降水量较为丰富。
三、小结地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类型、地理位置和天气系统等。
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变化和分布情况反映了地球水循环的不同阶段。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
1、(1)降水的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雨的等级划分: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3)、降水量的测量:测量降水量的仪器是雨量器,以毫米为单位。
(日、月、年降水量)
(4)、通常所说的某地的年降水量,是指这个地方多年的平均降水量。
(5)、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量有季节变化,也有年际变化)
2、降水的分布
⑴等降水量线:降水量相同的点的连接成线。
(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⑵季节变化: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的分布情况。
⑶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
⑷世界降水分布规律:降水的地区(空间)分布:(四多四少)
3.降水的季节变化(时间)
全年多雨区:在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
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国北京;
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
常年湿润区: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降水的条件
【知识点的认识】
产生降水的主要过程有:
①天气系统的发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
②夏日的地方性热力对流,使暖湿空气随强对流上升形成小型积云雨和雷阵雨.
③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风坡产生强迫抬升,但这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多数情况下,它和前两种过程结合影响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形成降水的条件有三个: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降水的条件的认识,基础知识,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题.
例:(2013•济南一模)图中降水最多的地点是()
A.A B.B C.C D.D
分析:依据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来解答此题.
解答: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是在山脉的迎风坡,来自于海洋的气流爬坡而上,在上升的过程中,气温降低,湿润气流成云降雨,由此可见 B 位于迎风坡,降水应该是最多的地方.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地形地势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以图分析较为简单.
【解题思路点拔】
解答此考点题的关键是熟记降水的三个条件.满足三个条件才形成降水.
影响降水的因素:1.海陆位置;2.地形;3.大气环流.
1/ 1。
地理降水知识点归纳总结降水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冰晶,最终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降水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雨、雪、霰等。
降水是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和量的变化对土地的干旱、水资源的充沛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地理降水的知识对于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降水知识点归纳总结如下:一、降水的形成原理1. 蒸发和凝结:大气中的水蒸气来源于地表水体的蒸发、植被蒸腾以及海洋等水体的蒸发。
当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冰晶时,就会形成降水。
2. 上升运动:空气在受热膨胀后会向上上升,升高后空气温度下降,此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从而形成降水。
3. 对流作用:地球表面受到太阳的辐射,地表受热后空气密度降低,形成对流运动,将水蒸气带到高空,形成云和降水。
二、降水的分布规律1. 纬度影响:一般来说,赤道附近的地区降水量较大,逐渐向两极减少,呈现出“赤道高雨量,极地低雨量”的规律。
2. 大陆性影响:内陆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小,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大陆性气候的降水分布具有明显的特点。
3. 地形影响:地形对降水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山地、高原等地形对气流的升降运动都会对降水分布产生影响。
4. 季节性影响:不同季节地表的温度差异会对大气运动和水汽的输送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降水的分布。
三、降水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影响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水对植被的生长、土壤的水分含量、动植物的生存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类型。
2. 对水资源的影响:降水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具有重要意义。
3. 对农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降水的多少和分布对农业生产、人类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干旱和洪涝等灾害也会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四、降水的气象观测和预测1. 气象观测:降水观测是气象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通常采用降水量和降水强度来描述降水的情况。
2. 降水预测:通过气象观测资料、气象卫星资料和数值模式等手段,可以对降水的发生、发展和消散进行预测,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重要的信息。
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点与成因
【知识点的认识】
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为东南多、西北少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大巴山和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在 1000 毫米以上(北方仅长白山局部地区可达到 1000 毫米左右)其中华南沿海、云南南部、西藏东南部以及东南丘陵许多地区还可超过 1500﹣2000 毫米.我国最多雨的地方是台湾基隆南侧的火烧寮其年平均降水量高达 6558 毫米.东到大兴安岭西止中尼边境的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把我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西北部年降水量均小于 400 毫米其中内蒙古、宁夏及其以西的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均在 200 毫以下,柴达木、吐鲁番和塔果木等盆地年降水量均在 25﹣50 毫米以下,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 5.9 毫米,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以选择、解答填空形式出题.
例: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分析:中国降水的地区差异大.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较为湿润,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越小,干旱程度也逐渐加重.
解答: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一般不足全年的 10%.
故答案为:东南;西北;东南沿海;西北内陆.
点评:考查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特点,要理解记忆.
【解题思路点拔】
关键是熟记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点与成因.我国的降水地区差异大,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较为湿润,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越小,干旱也就逐渐加重.从降水的时间分配来看,也很不均匀.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相比之下,冬春季雨水要少些.
1/ 1。
初一地理降水知识点: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与我们
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降雨的划分: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4.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三.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分布规律:
⑴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少,两极地区降水少
⑵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少。
⑶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⑷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3.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4.影响降水的因素: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地形因素。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例题与讲解答案:(1)降雨(2)雨量器(3)降水量柱状图(4)多(5)少(6)东岸(7)西岸1.降水的变化(1)降水的定义: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形成降水的条件①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气温继续降低。
②有凝结核。
③水滴(冰晶)增大到能够降落到地面的程度。
(3)降水的形式:主要是雨、雪和冰雹,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析规律降雨等级按照雨量的大小,降雨一般分为4个级别,具体如下表:降雨等级24小时降水量/毫米小雨0.1~9.9中雨10.0~24.9大雨25.0~49.9暴雨50.0以上(4)降水的测量①测量工具:雨量器。
雨量器是由储水桶、盛水器、漏斗和储水瓶组成的,另外还配有与储水瓶口径成比例的量杯。
如下图:②测量方法。
a.测量降水量时,将储水瓶取出,把水倒入量杯内。
从量杯上读出的示数就是降水量。
b.冬季降雪时,要把漏斗和储水瓶取走,直接用储水桶容纳降雪。
测量降水量时,把储水桶带到室内,待桶内的雪融化后,倒入量杯内,再读出降水量数字。
③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
析规律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和年平均降水量日降水量:24小时内的降水量。
月降水量:某月每天的降水量相加。
年降水量:某年每月降水量相加。
年平均降水量:某地区多年降水量的平均数。
【例1-1】以下属于降水的主要形式的是()。
A.降雨B.降雪C.冰雹D.雾解析: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雾不属于通常意义的降水范畴。
答案:A(5)降水的季节变化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
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根据世界各地降水量各月的分配情况,一般可以分为下列五种类型:①一年内,有的地方(如A图)各月降水都很多,属于全年多雨区。
②一年内,有的地方(如E图)各月降水都很少,属于全年少雨区。
③一年内,有的地方(如B图)夏季降水多,属于夏季多雨区。
析规律我国降水特征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季节分配表现为夏季多雨的特征,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呈现出全年少雨的特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3.3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3.3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降水的本质特征,掌握降水的基本类型,了解降水的变化规律以及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学习后续的天气系统和气候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常识,对于降水这一现象,他们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降水的形成过程、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等知识,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过渡到对降水知识的深入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掌握降水的基本类型;能运用所学的降水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降水的形成过程、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过程、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结合板书,生动形象地展示降水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1)降水的概念:介绍降水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降水的本质特征。
(2)降水的形成过程:讲解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
(3)降水的变化规律: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等,引导学生掌握降水的变化规律。
(4)降水的分布规律:讲解降水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分布特点。
降水规律知识点总结一、降水的形成1. 蒸发和空气的饱和:地表水体和植被会不断向空气中蒸发水汽,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饱和状态。
2. 水汽凝结: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后,水汽会开始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云中水滴或冰晶之间会发生碰撞,合并成大的水滴,最终形成降水。
3. 降水的形式:降水的形式有雨、雪、雹等。
它们的形成与大气中的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关。
二、降水的规律性1. 季节性规律:不同季节降水分布和强度有明显的差异。
比如,在亚热带季风区,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夏季干燥,冬季多雨。
2. 地理位置规律:不同地区降水分布和强度也有很大差异。
比如,赤道地区降水多,而沙漠地区降水很少。
3. 海陆分布规律:海洋对降水有明显的影响,靠近海洋的地区降水较多,而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4. 气候带规律:不同气候带的降水分布规律也不同。
比如,赤道地区属于热带气候,降水多,而两极地区属于极地气候,降水少。
三、降水的预测1. 数值预报:利用数学模型对大气环流等因素进行模拟,进行长期和短期的降水预测。
2. 卫星遥感:利用卫星对地球大气和云图像进行观测,从而对降水现象进行预测。
3. 大气探测:利用气象雷达、探空和地面气象观测站等设备进行大气和降水的观测,从而对降水进行预测。
四、降水的影响1. 生态影响:降水对植被生长、水文循环等有重要影响。
干旱和洪涝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2. 农业生产: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适当的降水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但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3. 水资源利用:降水对水资源的补给和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合理利用降水资源可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4. 生活影响:降水对人类的出行、生活和健康有着直接影响。
暴雨、大雪等天气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便,甚至带来灾害。
五、降水预警和应对1. 暴雨预警:通过监测大气环流和云图等数据,对即将发生的暴雨进行预警,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初二物理降水知识点归纳总结降水是地球大气中水分从气态转化为液态或固态的过程,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物理中,对降水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总结。
本文将对初二物理降水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这一部分内容。
一、降水的形成过程1.蒸发:水分在地球表面和海洋中受到太阳热量的作用,转化为水蒸气。
2.上升运动:水蒸气随着气流的上升,形成云层。
其中,暖湿气流上升后冷却,达到饱和状态,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3.凝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通过与云中其他微粒的碰撞和凝结,逐渐成长为足够大的水滴或冰粒。
4.降水:当云中的水滴或冰粒足够大而无法支持自身重量时,就会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雨水、雪或冰雹等降水形式。
二、降水的类型1.雨:当云中的水滴足够大,自由落体速度超过空气的上升速度时,就会形成雨水。
2.雪:当云中温度低于零度时,水蒸气直接凝结为冰晶,形成雪花,再由于冰晶聚集和凝结形成降雪。
3.冰雹:在强烈对流环境中,冰雹是由于冰晶和液态水在云中多次来回运动、凝结和融化,形成多层结构的冰粒。
三、影响降水的因素1.地理因素:地形的高低、山脉和海洋对气流的影响,会导致气候分布的差异,从而影响降水的分布。
2.气候因素:气温、湿度和风向等气候因素都会影响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3.人为因素:大气污染、城市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对大气环境的改变,也会对降水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测量降水的工具与单位1.测量降水的工具:降水量通常使用雨量计进行测量,雨量计一般由一个漏斗和一个容器组成。
2.降水量的单位:降水量的单位有毫米(mm)、升(L)和立方米(m³)等。
常用的单位是毫米,表示降水液体厚度等于1毫米时所占的面积。
五、降水与水循环的关系降水是地球水循环中水分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或固态的过程,也是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降水,地球上的水分得以再次回到地面和海洋,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水源。
在水循环中,太阳能的热量促使水分蒸发,形成云和雨雪等降水形式,再通过降水回到地面和海洋,进而维持着地球上的水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