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发表时间:2012-01-10T14:40:45.2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22期供稿作者:王宁莉1 杨梅2 [导读] 注意保持吸引器头的通畅,防止堵塞,同时注意显微器械的保护和保养王宁莉1 杨梅2(1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百色 533000;2湖北省松滋市人民医院湖北松滋 434200)【中图分类号】R6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2-0246-01【关键词】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手术配合垂体瘤是蝶鞍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在颅内肿瘤中仅次于脑胶质细胞瘤和脑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2%。
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既能切除肿瘤,又能完好保存垂体功能,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不用开颅、并发症少、不良反应少、恢复快、病死率低等优点,同时还能避免因开颅引起对额叶、嗅神经、视神经的损伤。
因此该手术方式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 手术方法全麻气管插管后,双眼涂四环素眼膏保护眼睛,并用贴膜覆盖。
碘伏浸泡消毒双鼻孔。
鼻窥撑开鼻腔用含肾上腺素的棉片浸润鼻底黏膜,便于黏膜分离,骨凿凿开蝶窦前壁,咬骨钳咬除蝶窦间隔,鞍底开窗,电灼鞍底硬膜后,用9#长针头穿刺蝶鞍,排除鞍内动脉瘤及空泡蝶瘤。
取瘤钳和吸引器切除肿瘤,肿瘤切除后,用明胶海棉、生物蛋白胶等进行瘤床止血。
取出鼻腔撑开器,用双面涂满四环素眼膏的膨胀海绵填塞鼻腔,防止出血影响愈合。
2 手术准备2.1术前护理术前1天到病房访视病人,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入院后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通过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疏导,并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方法、安全性及优点,以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
同时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手术配合,协助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2.2手术用物准备2.2.1手术器械经鼻蝶垂体瘤切除包,显微器械,经鼻蝶垂体瘤切除特殊器械(鼻腔固定牵开器、蝶窦咬骨钳等)。
702018 年第 5 卷第 34 期2018 Vol.5 No.34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显微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临床效果文 利,宋近林(蒙自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云南 红河 661100)【摘要】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50例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 =25):对照组患者采用口唇下-鼻中隔-蝶窦垂体瘤切除术,观察组在显微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行垂体瘤切除术。
比较两组的肿瘤切除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
观察组的肿瘤完全清除率为88.00%,显著高于对照组(52.00%),P <0.05。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00%,对照组为28.00%,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
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能够彻底、有效地清除肿瘤,并且手术并发症较少。
【关键词】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显微镜;手术入路【中图分类号】R651.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34.70.02目前,临床治疗垂体瘤仍以外科手术为主,其能彻底清除病灶,迅速控制病情发展[1]。
但是传统的手术入路方式存在着失血多、创伤大、并发症风险高等缺陷[2]。
随着外科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显微镜技术在垂体瘤手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本院采用显微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其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医院在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垂体瘤诊断标准,并经颅脑影像学检查确诊;满足手术适应证;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手术配合体会目的探讨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技术,以提高手术质量。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5例该手术的护理配合经验,对巡回、器械两方面的护理配合作了详细总结。
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获满意手术效果。
结论手术护士应熟知经蝶窦入路的手术特点,做好完善的术前准备,准确的术中配合是手术顺利完成的保证。
标签:单鼻孔;经蝶入路;垂体肿瘤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生长缓慢的颅内良性肿瘤,发病率为1/10万人,占颅内肿瘤的7%~10%.垂体瘤的手术途径大体可分为经颅垂体瘤切除和经蝶垂体瘤切除两种[1]。
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经蝶入路切除垂体瘤被认为既能切除肿瘤又能完好保存垂体功能,手术和麻醉时间短、并发症少、不良反应少、恢复快、死亡率低,能够避免开颅手术时对额叶、嗅神经、视神经的损伤。
因此,经蝶入路成为目前垂体瘤手术的首选入路[2]。
1 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例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22~68岁,平均45岁。
临床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闭经、不孕、肢端肥大。
2 术前护理2.1 术前访视患者因为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闭经、不孕、肢端肥大等症状和体征,影响生活质量,患者易对手术的恐惧、焦虑,往往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害怕、紧张的心理,巡回护士于术前1天访视患者,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认真详细地告诉患者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适当而又耐心地告诉手术的经过,消除患者对手术的陌生、恐惧心理[3]。
必要时给予舒乐安定片2 mg,睡前1 h口服,使患者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迎接第二天的手术。
2.2 用物器械准备神经科显微镜操作器械及其监视录像系统,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器械1套,经蝶双极和单极电凝器,磨钻,明胶海绵,小脑棉片,骨蜡,碘仿纱条,双套吸引器,要保证所有器械性能良好。
另外,根据不同手术医生习惯不同,准备各种不同器械。
3.手术配合3.1巡回护士的配合3.1.1 术前核对护士接病人入手术间后,与麻醉医生及手术医生三方共同核对病人姓名、床号、年龄、性别、住院号、手术部位、手术名称、病历、术前安全核对单、携带的药品和CT片。
经鼻蝶入路显微镜下垂体瘤切除术临床分析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瘤体大小、内分泌类型、肿瘤的切除范围等与临床效果的关系。
结果微腺瘤的治愈率(89.8%)显著高于大腺瘤和巨大腺瘤(P 20岁,主要表现为肢端肥大症。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12例,其中3例患者表现为Cushing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及向心性肥胖等,3例患者表现为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低血压、低血糖、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贫血。
1例患者在术前出现亚急性垂体卒中,出现眼肌麻痹、视力障碍,原有症状加重,患者意识清醒,无脑膜刺激征。
促性腺激素腺瘤2例患者,男、女各1例。
男性患者表现为性欲下降、头晕、双下肢乏力、视物模糊、颞侧偏盲。
女性患者表现为视力下降,颞侧偏盲。
无分泌功能腺瘤患者18例,表现为视力下降,部分伴视野缺损,头晕头疼,垂体功能下降等。
混合性腺瘤20例。
1.2 术前及术后相关血清激素及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检查,明确诊断。
术前1周及术后1周,晨起采集静脉血送检,检测血清中的GH(生长激素)、PRL(催乳素)、T3、T4、TSH(促甲状腺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FSH(卵泡刺激素)、LH(黄体生成素)。
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及颅脑MRI检查,均确诊为垂体肿瘤。
其中微腺瘤59例,直径≤1 cm;大腺瘤42例,1 cm4 cm。
1.3 手术方法完善术前准备。
术前清洁鼻腔,剪鼻毛,全麻下进行手术。
鼻腔消毒,置入鼻窥器,由一侧鼻孔向上,经中鼻甲到蝶窦的腹侧,穿过鼻中隔,推向对侧。
置入扩张器,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蝶嵴以及蝶窦开口。
剥离扩大部分蝶窦开口粘膜,使孤星蝶窦开口及腹侧壁暴露充分。
将蝶窦腹侧壁凿除掉,暴露蝶窦腔,分离黏膜,暴露凸形鞍底,根据肿瘤的情况,确定骨窗的大小。
凿开骨窗后,可见鞍底硬脑膜。
切开硬脑膜,暴露肿瘤,切除肿瘤。
止血彻底后明胶海绵填充于鞍内。
显微镜下经鼻蝶治疗垂体瘤的临床疗效及手术体会作者:郝特罗郭锁成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3期【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鼻蝶治疗垂体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120例在本院治疗的垂体瘤患者,在显微镜下经鼻蝶手术切除垂体瘤,对手术后的并发症给予及时和有效的处理。
对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在显微镜下经鼻蝶治疗乳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皮质激素腺瘤、混合腺瘤的患者的治愈率分别为86.11%, 90.00%, 92.00%,78.57%,明显高于无功能腺瘤的治愈率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显微镜;垂体瘤;手术垂体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占颅内各类肿瘤总发病率的6%~9%[1]。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大部分垂体瘤患者都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作者采取显微镜下经鼻蝶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2]。
经鼻蝶垂体瘤手术创伤小、手术安全性高,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推广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垂体瘤经鼻蝶手术在临床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并逐渐推广到基层医院。
作者对在2010年5月~2013年5月三年间在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接受经鼻蝶手术的120例垂体瘤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经鼻蝶手术切除垂体瘤的体会,分析治疗效果,探讨影响经鼻蝶切除垂体瘤手术疗效的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20例在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垂体瘤患者, 120例患者中男性65例,女性55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30岁,平均(40.8±5.6)岁;其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2.8±0.2)年。
这些患者治疗前经MRI和CT的检查,测得到肿瘤的直径都在2.2~5.1 cm之间,其中为泌乳素腺瘤的患者36例,生长激素腺瘤患者20例,皮质激素腺瘤患者25例,混合腺瘤14例,无功能腺瘤25例。
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有26例程度不同的头痛患者, 18例月经不调或闭经和内分泌不调的患者,具有视力问题的有10例,具有多饮多尿症状的有6例。
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垂体瘤手术切除技巧的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手术技巧对治疗巨大垂体腺瘤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2年手术治疗垂体腺瘤患者87例,根据治疗方法的改进,患者分为两组:2006-2009年组应用常规的经鼻蝶垂体瘤手术方式;2010-2012年组采用扩大蝶窦及鞍底,切除过程中逐层刮除及适度负压吸引技术。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均进行鞍区冠状CT、MRI检查,并行内分泌学检查。
结果:2006-2009年组肿瘤全切16例,次全切除18例,部分切除6例。
2010-2012年组肿瘤全切31例,次全切除15例,部分切除1例。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垂体瘤;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病率约1/10万。
随着神经外科医师对垂体瘤疾病的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以及单鼻孔经蝶窦切除垂体瘤微创技术的出现,大大的提高了垂体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本院神经外科自2006-2012年在显微镜下行单鼻孔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87例,并且总结出一些实用的技巧,应用于2010年以后的手术中。
笔者对2006-2012年87例垂体瘤手术资料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了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垂体腺瘤患者87例,其中男35例,女52例,年龄31~75岁,平均55岁。
1.2 神经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鞍区CT平扫及冠状、矢状三维重建,头颅MR 平扫及增强扫描。
2006-2009年组:垂体瘤最大径为10~20 mm 22例;垂体瘤最大径为20~35 mm 18例。
2010-2012年组:垂体瘤最大径为10~20 mm,24例;垂体瘤最大径为20~35 mm 23例。
见表1、表2。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以及肿瘤大小经过统计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同组手术医师治疗。
1.3 手术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
共同点为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仰卧位,头后仰约15°,术者位于患者头端。
显微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对垂体瘤的治疗效果及对生长激素与泌乳素水平的影响评价【摘要】目的:探索显微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对垂体瘤的治疗效果及对生长激素与泌乳素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5月22日至2017年5月22日期间我院垂体瘤100例患者(实施信封随机分组模式),对照组的50例患者进行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的50例患者进行显微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GH(6.18±1.71)ng/L、PRL(9.12±1.41)ng/L、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率(80.00%)、激素水平改善率(84.00%)、不良事件发生率(4.00%)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垂体瘤患者实施显微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效果最为显著。
【关键词】显微镜;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垂体瘤;生长激素;泌乳素垂体瘤具有预后差、死亡率高、发生率高等特点,属于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目前常实施手术治疗,传统开放性手术虽能够切除病变组织,但缺乏针对性,且创伤性较大,无法保留垂体,导致术后恢复效果较差 [1]。
而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入,显微镜手术开始广泛向临床推广,其能够发挥安全性高、疗效高、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势,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垂体,改善预后 [2]。
而本文旨在探索对垂体瘤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式的价值性,如下文报道。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垂体瘤患者(100例),采用信封随机化分组模式,即两组(各有50例),均在2016年5月22日至2017年5月22日期间收治。
入选标准:(1)患者均存在手术适应证;(2)患者均存在肢端肥大、视野和视力改变、月经紊乱、溢乳等症状;(3)患者经MRI、CT检查,确诊为垂体瘤;(4)患者均自愿加入本次实验。
观察组患者中29例为男性,21例为女性,平均年龄(41.58±2.33)岁,平均病程(13.85±1.44)个月,肿瘤平均大小(25.98±3.65)mm;临床症状:29例患者存在视野改变现象,19例患者存在月经紊乱现象,20例患者存在溢乳现象。
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探讨在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总结重庆医科大学神经外科2010年01月~2012年01月在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手术切共164例的手术疗效及手术并发症。
结果164例患者手术全切133例,次全切除25例,大部分切除6例。
结论显微镜下经单鼻孔垂体腺瘤切除的手术治疗安全可靠、效果确切。
标签:垂体腺瘤;单鼻孔垂体腺瘤切除;显微镜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的第三位[1],除部分泌乳素腺瘤首选药物治疗外,手术治疗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案[2]。
显微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垂体腺瘤的方案[3]。
我院神经外科在2010年01月~2012年01月在显微镜下经单鼻孔垂体腺瘤手术切共164例的效果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01月~2012年01月在显微镜下经单鼻孔垂体腺瘤手术切共164例,其中男62例,女102例,年龄17~80岁,平均年龄44.6岁,主要临床表现有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月经紊乱、停经、泌乳、性欲下降、肢端肥大、眼睑下垂等。
本组病理术前均予以CT及MRI发现鞍区肿瘤影,最大4cm*3cm*1.5cm,最小1*0.8cm*0.8cm;术前均予以静脉血查垂体激素全套及术后行病理切片证实无功能腺瘤102例,PRL腺瘤17例,混合型腺瘤14例,GH腺瘤12例,TSH 腺瘤10例,ACTH腺瘤9例。
其中全切133例,次全切除25例,大部分切除6例。
1.2术前准备:术前3d予以麻黄素、氯霉素滴鼻,3次/d;术前24h剪鼻毛,术前8h禁饮,术前10h禁食。
1.3手术方法全麻后,气管插管根据术者操作习惯(一般取右侧鼻孔,气管插管固定于左边口角),仰卧位,头后仰约15°,用稀释碘伏消毒双侧鼻腔、颜面部及颈部皮肤。
根据术者习惯(一般取右侧鼻孔),用含肾上腺素盐水纱条浸泡鼻腔,使鼻粘膜血管收缩,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
于右侧鼻孔灼开鼻中隔粘膜并剥离至鼻底,折断鼻中隔软骨并推向左侧,分离左侧鼻中隔粘膜至蝶窦前壁,置入撑开器,咬除部分犁状骨及筛板垂直板,形成一直达蝶窦前下壁之管状间隙,引入手术显微镜。
于蝶窦开口下方凿开蝶窦前壁约1.5cm*1.5cm,进入蝶窦腔后切除蝶窦分隔,辨认打开鞍底形成约1.2cm*1.2cm骨窗,切开鞍底硬膜,镜下缓慢、分块切除肿瘤。
予切除肿瘤后以明胶海绵或止血纱填塞,予以人工脑膜修补鞍底硬膜缺损。
去除撑开器,粘膜复位,撤出显微镜,鼻中隔复位,双侧鼻腔填塞纱条各一根。
2结果
164例患者手术全切133例,次全切除25例,大部分切除6例。
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卧床1w后自行停止。
一过性尿崩15例,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均好转。
术后头痛、视力下降、月经紊乱、泌乳视野缺损等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术后TSH患者血压、血脂情况明显较前好转;根据手术情况、术后复查激素及MRI情况部分患者予以γ刀辅助放疗,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率。
3讨论
垂体腺瘤患者中除部分泌乳素腺瘤首选药物治疗为,手术治疗已成为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4]。
先对于其他入路手术而言,显微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5]。
通过鼻腔、蝶窦这一腔道切除肿瘤,减少了对视神经、双侧颈内动脉损伤的几率,大大减少了开颅手术及其他入路手术带来的创伤及术后并发症。
在鞍内生长或鞍内向鞍上垂直性生长的肿瘤对于该入路的适应证[6]。
根据本组手术的经验,垂体微腺瘤均可采用该入路,部分大腺瘤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及患者临床情况也可选择该入路。
肿瘤组织明显向鞍上生长且非垂直生长或者侵袭海绵窦或呈哑铃状生长者应慎重选择,因为该类患者多数不能达到肿瘤全切的目的,术后疗效相对较差。
但随着经验积累、技术的进步,扩大蝶窦概念的提出,高倍显微镜的发展,部分该类患者也可适当选择该入路[7],可很好的达到视神经、视交叉、垂体减压的目的,尽可能的保全垂体功能及视力。
辅以术后辅助放疗,疗效仍较好。
术中操作应注意一下几点:①应在显微镜下仔细找寻蝶窦开口,蝶窦开口是寻找蝶窦前壁最重要的解剖标志,如不能准确找到蝶窦开口,在打开蝶窦后极容易损伤海绵间窦,导致出血;②在切开鼻粘膜时尽可能完整的剥离鼻粘膜,可多用肾上腺素棉片加强鼻粘膜止血效果,以尽可能的减少对鼻粘膜的烧灼,达到保留鼻粘膜功能,降低术后感染、出血、鼻窦炎、粘膜囊肿的发生;③大部分垂体腺瘤均较稀软,垂体后叶较韧,所以切除肿瘤时应轻柔,可反复、多次切除肿瘤,让鞍隔缓慢下降,防止因鞍隔塌陷过快,对视神经及周围血管的牵拉,可减少出血,减少术后一过性视力下降;④切除肿瘤的顺序应为先后,再两边,再上方。
因为先切除上方的肿瘤,容易导致鞍隔塌陷,导致后方肿瘤切除困难,降低肿瘤全切率。
关于术后并发症,该入路手术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为术后脑脊液漏、一过性尿崩、垂体功能低下、颅内感染等。
脑脊液漏是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手术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①术中鞍隔塌陷过快,损伤鞍隔与脑组织附着处;②部分患者鞍隔菲薄或部分患者肿瘤向上生长突破鞍隔;③切除肿瘤过程中反复搔刮鞍隔下部。
所以对于脑脊液漏的预防主要应注意术中的操作,切除肿瘤时主要缓慢、应柔,对已菲薄的鞍隔应减少搔刮。
本组出现脑脊液漏患者均由于患者术后用力咳嗽出现脑脊液留,术后予以卧床休息及行腰大池置
管持续引流后好转。
术后一过性尿崩主要是由于手术对垂体柄、垂体后叶的骚扰,影响了垂体后叶素的正常产生、转运及释放,导致术后多饮多尿,除了注意术中轻柔操作外,术后应积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可临时予以去氨加压素控制尿量。
显微镜下经单鼻孔垂体腺瘤切除术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手术方式,疗效确切,经济、安全,是目前治疗垂体腺瘤患者重要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朱德龙.垂体腺瘤免疫组化分型与术后激素水平变化规律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2013:62.
[2]Yoshimoto,K.,[Recent advancement of surgical treatment for pituitary adenoma][J].Fukuoka IgakuZasshi,2012,103(10):199-205
[3]杜依燃.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J].天津医科大学,2013:61.
[4]牛国栋.垂体催乳素腺瘤的治疗策略[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4):336-339.
[5]Buchfelder,M. and S.M. Schlaffer,Modern imaging of pituitary adenomas[J].Front Horm Res,2010,38:109-120.
[6]苏长保.垂体腺瘤外科治疗的现状和展望[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2):1513-1514.
[7]陈军.大型垂体腺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3,3(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