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在线阅读,文言文翻译1
- 格式:docx
- 大小:23.28 KB
- 文档页数:14
《课外文言文》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怎么能在意一间房子呢?‛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黄琬巧对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
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
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道当时的情况。
黄琬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书,认为黄琬十分特别,十分喜爱他。
神童庄有恭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即有神童的名声。
(他的)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
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
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状态与众不同,急促喝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庄有恭实话回答。
将军说:“你读书了没有?可以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罢了,这有什么难的!”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
”将军认为他自大并且夸张,于是就指着厅里张贴的画让他做对子,说:“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有恭说:“就是这里一盘棋,便可以对呀。
”应声对道:“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曹植聪慧曹植十多岁(的时候),(能)诵读《诗经》、《论语》及词赋十几万字,善于写文章。
曹操曾看到他的文章,对曹植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吧?”曹植跪拜回答说:“话说出来是言论,落笔(写下来)成文章了,(您)只要当面考我,(我)怎么会请人(代写)呢?”当时邺地铜雀台新建成,曹操带领所有的儿子登上铜雀台,让他们各自做一篇赋。
曹植提笔立刻就完成,文章值得一看。
曹操对此很欣赏他的才能。
鲍子难客齐国贵族田氏,一次在庭院里祭祀路神。
祭礼完毕,应邀参加宴饮的宾客有上千人。
席间,有人献上鱼雁,他看了就感慨地说:“天帝对人类的恩德多么深厚啊!繁殖了五谷,生育了鱼鸟,供我们享用。
”他刚说完,赴宴的众宾客随声附和,一致赞同。
课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以下是一篇课外文言文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
《世说新语·任诞》:“刘毅性暄侈巧佞,所至留连,人亦留连。
初至荆州,时方报原武,诣琼楼。
有酒卖者,请至一室中食。
中年丝素质女忽过,便笑曰:‘女儿某亦不吝与公共享之哉?’
毅怃然曰:‘将诈我邪?’女乃曰:‘可证之。
’即挥阶而亡。
毅
焚霞沉萱于名香之末,堂上一炷,衆共笑之。
忽复鄙其色曰:‘此容非爱之,不脩妆也。
’遂持毁簪而去。
”
翻译:
《世说新语·任诞》:“刘毅性格虚华,善于巧言令色,所到之
处都喜欢停留,人们也喜欢与他为伍。
初到荆州,当时正在报原武,他去了琼楼。
有个卖酒的人请他到一个房间里吃饭。
中年的底层女子突然经过,笑着说:‘女儿愿与公共享吗?’毅惊
慌地说:‘她是要欺骗我吗?’女子于是说:‘你可以验证一下。
’她立即惊慌地逃走了。
毅把自己手中的香沉萱扔进了炉子,只剩下一根香,众人一起取笑他。
突然,他们又嘲笑他的长相说:‘他这个容貌并非出于爱慕,而是不修边幅。
’于是,他匆忙弄
坏了头饰,离去了。
”。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1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书.遂大进(2)平生于书.(3)文征明临.写《千字文》(4)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译成现代汉语。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秦青弗.止(2)响遏.行云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1)啖.粥而读:(2)辄.以水沃面:(3)食不给.:(4)乃至被谗.受贬: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 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2)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楚人学舟【原文】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其始折旋疾徐.(慢)(2)乃四顾.胆落(看)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译文: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椎鼓径进……译文: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答: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或.谓之曰(有人)(2)以.子之长(凭)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经典例题】(一)慎其所处子曰:“商①也好与贤已者处,赐②也好不若已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
与不善者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⑤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谱》)注释:①商:卜商,字子夏。
②赐:端木赐,字子贡。
③化:同化,与……趋向一致。
④鲍鱼之肆:指代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鲍鱼,咸鱼;肆,店铺。
⑤漆:墨漆。
思考练习:1.请解释下列画线字的意思(1)故曰,与善人居 (2)与不善人居(3)如入鲍鱼之肆 (4)亦与之化矣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久而不闻其香”与“广起,夺而杀尉”中“而”字的用法相同。
B.“与善人居”和“居五日”中的“居”意思相同。
C.“鲍鱼之肆”代指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D.“丹之所藏者赤”和“漆之所藏者黑”中的“之”用法相同。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译文:(2)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译文:4.根据文义,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八字成语来概括,请写出这个成语。
5.对君子“慎处”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6.这段文字意在告诫人们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作答)(二)杀驼破瓮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①。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②,首不得出③。
既④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⑤。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选自《百喻经》)注释:①先瓮(wènɡ)中盛谷:先在瓮中装进谷子。
②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骆驼将头伸入瓮中吃谷子。
③首不得出:(骆驼的)头不能够缩出。
④既:已经。
⑤其人以为忧:那个人为此事发愁。
其,指示代词,那个。
以为忧为(这件事)发愁。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书.遂大进(书法)(2)平生于书.(写字)(3)文征明临.写《千字文》(临摹)(4)或.答人简札(有时)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秦青弗.止(不,没有)(2)响遏.行云(阻止)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要知错就改,学习要谦虚,不能骄傲。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有。
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_高中文言文》摘要: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2、翻译:①示有恩也②恩过不相补矣3、理解:“死者众矣”前省略了主语4、上文有“不若禁民勿捕”,其中“禁”解释为“禁止”,那么成语“弱不禁风”中“禁”解释为什么呢? 18、邓攸弃儿保侄邓攸,晋人也,有弟早亡,惟有一儿,曰遗民,2、上文有三个“为”,除了“笑为饮食”中的“为”解释为“给”、“与”外,其余两个“为”分别依次解释为:① ② 3、翻译:①活几何人? ②语言异于他时4、理解:①上文“或亡所出”中的“出”指什么? ②隽不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是46、徐有功秉公执法皇甫文备,武后时酷吏也,与徐大理论狱,诬徐党逆人,奏成其罪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 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课外文言文(有译文)民国时期的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一直是学生必修的内容之一。
不过,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许多学生对它抱有抗拒情绪,并且在阅读理解和翻译上遇到困难。
为了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尝试。
一、深入传授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学生对文言文抱有抗拒的原因之一在于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用词方式。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解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并与现代汉语做对比,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辨析词义等方式,让学生逐渐认识文言文的特点,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二、拓展阅读材料,注重连续性教学为了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有趣的阅读材料。
除了传统的文言文课文之外,可以引入一些古代诗歌、故事和演讲等,并逐渐增加阅读难度。
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连续性,通过课堂讲解、课外阅读和综合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呈现文言文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常常被枯燥的古文所困扰。
为了增加趣味性,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呈现文言文的故事情节和场景。
通过演示、视频和音频等方式,将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配合课堂讨论和互动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文言文。
四、提供译文,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对于初学者来说,直接阅读文言文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我们可以提供合适的译文。
译文可以是逐词逐句的翻译,也可以是意译,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和篇章的整体含义。
同时,在提供译文的同时,也要强调文言文的特点和翻译技巧,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加强写作训练文言文不仅仅是阅读和翻译,也是写作的基础。
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仿写和创作。
通过模仿古人的写作风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运用和表达方式,并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六、组织文言文比赛,激发学习积极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我们可以组织文言文朗读比赛或文言文写作比赛。
《课外文言文阅读1》及答案(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1》一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馔(zhuàn):准备食物。
④果蔬:泛指菜肴。
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⑦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又久之,方.命坐②觉饥甚而不敢去.③旁置.菜羹而已④公取自食.之2.下列句中“之”与“其人心已怪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家人发箧视之B.亦荆吴行胜之最也C.事列《神仙》之传D.至之市3.翻译下列句子。
(1)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2)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二朝三暮四宋有狙公①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先诳③之曰:“与若芧④,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黄帝篇》)【注释】①狙(jū)公:养猴子的人。
狙,猕猴。
②家口:家中的人,这里指家里人的口粮。
③诳(kuáng):欺骗。
④芧(xù):橡实。
【阅读提示】这个故事揭露了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
其实橡实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却转怒为喜。
现实生活中有些追求名利的人,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形式,却不知道事物的本质只有一种。
《课外文言文》在线阅读,文言文翻译1《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中国古典文学作者:网友收集收集最全最有用的课外文言文,帮助你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四国为一(原文、译文与赏析)•文信侯欲攻赵(原文+译文)•宋及楚平(原文+译文)•濮阳人吕不韦(翻译与赏析)•或为六国说秦王(原文+译文)•猩猩嗜酒(原文、译文、赏析)•晋灵公不君(原文、译文、评点)•景公矜冠裳游(原文+译文)•游龙门记【原文、译文与点评】•秦攻宜阳(原文、译文、欣赏)•小偷献技【原文+译文】•夜渡两关记【原文、译文】•《吕氏春秋》寓言四则•《虎与刺猬》的译文与赏析•苏代自齐献书于燕王(原文+译文)•驹支不屈于晋(原文、译文、鉴赏)•《晏子仆御》原文+译文•赵文子冠(原文、译文、鉴赏)•裴佶姑父外廉内贪(原文+译文)•李林甫口蜜腹剑(原文+译文)•秦桧专横跋扈(原文+译文)•治国必先富民(原文+译文)•治国犹栽树(原文+译文)•陆贽论审察群情(原文+译文)•齐威王行赏罚(原文+译文)•治国不私故人(原文+译文)•孟子对滕文公(原文+译文)•晏子论“社鼠”(原文+译文)•唐太宗"五事"治天下(原文+译文)•用心不倦(原文+译文)•魏徵论隋炀帝(原文+译文)•创业与守成(原文+译文)•子奇治县(原文+译文)•石柔《绝句》注释翻译赏析•能言之鸭译文【陆龟蒙故事】•豁然堂记(原文、译文、点评)•于令仪赠盗译文•孟尝君聘于楚译文•郑鄙人学盖译文•《醉翁谈录》节选翻译•未尝一遇翻译•商汤见伊尹翻译•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翻译•《三戒》原文和翻译•《画龙点睛》翻译•《陈谏议教子》翻译•《颜回好学》翻译•《吕蒙正不为物累》翻译•《吴宫遗事》翻译•《萧颖士傲物自侮》翻译•《顾荣施炙》的全文翻译•渡者之言古文+翻译+赏析•《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翻译•《范式守信》翻译•《景清借书》译文•《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和译文•宋文帝幸旧宫(注释及译文)•山魅漆镜(注释及译文)•王僧虔重子侄(注释及译文)•王僧虔诫子(注释及译文)•陈暄嗜酒如命(注释及译文)•陶渊明酒趣(注释及译文)•《苏亮传》原文、译文与评点•《伍子胥出亡》原文+译文•楚绝齐齐举兵伐楚(原文+译文)•谋略与雄辩宝典:战国策精华全解析•《论语》100则精读•吴太伯世家第一(原文·题解·注释·译文)•江南逢李龟年(题解·注释·今译·赏析)•春夜喜雨(题解·注释·今译·赏析)•绝句(题解·注释·今译·赏析)•江畔独步寻花(题解·注释·今译·赏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题解·注释·今译·赏析)•江雪(题解·注释·今译·赏析)•寻隐者不遇(题解·注释·今译·赏析)•枫桥夜泊(题解·注释·今译·赏析)•渔歌子(题解·注释·今译·赏析)•寒食(题解·注释·今译·赏析)•滁州西涧(题解·注释·今译·赏析)•塞下曲(题解·注释·今译·赏析)•游子吟(题解·注释·今译·赏析)•竹枝词(题解·注释·今译·赏析)•望洞庭(题解·注释·今译·赏析)•浪淘沙(题解·注释·今译·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题解·注释·今译·赏析)•忆江南(题解·注释·今译·赏析)•悯农(题解·注释·今译·赏析)•悯农(题解·注释·今译·赏析)•清明(题解·注释·今译·赏析)•江南春(题解·注释·今译·赏析)•山行(题解·注释·今译·赏析)•清明(题解·注释·今译·赏析)•秋夕(题解·注释·今译·赏析)•乐游原(题解·注释·今译·赏析)•商山早行(题解·注释·今译·赏析)•元日(题解·注释·今译·赏析)•泊船瓜洲(题解·注释·今译·赏析)•梅花(题解·注释·今译·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解·注释·今译·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解·注释·今译·赏析)•惠崇《春江晓景》(题解·注释·今译·赏析)•题西林壁(题解·注释·今译·赏析)•夏日绝句(题解·注释·今译·赏析)•示儿(题解·注释·今译·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解·注释·今译·赏析)•小池(题解·注释·今译·赏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解·注释·今译·赏析)•四时田园杂兴(题解·注释·今译·赏析)•春日(题解·注释·今译·赏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题解·注释·今译·赏析)•题临安邸(题解·注释·今译·赏析)•墨梅(题解·注释·今译·赏析)•石灰吟(题解·注释·今译·赏析)•朝天子·咏喇叭(题解·注释·今译·赏析)•竹石(题解·注释·今译·赏析)•己亥杂诗(题解·注释·今译·赏析)•羊耽妻辛氏(原文·注释·译文)•傅永(原文·注释·译文)•郅都(原文·注释·译文)•李姬(原文·注释·译文)•司空图(原文·注释·译文)•张淳(原文·注释·译文)•苏绰(原文·注释·译文)•陈轸(原文·注释·译文)•范滂(原文·注释·译文)•刘凝之(原文·注释·译文)•虞延(原文·注释·译文)•刘赞(原文·注释·译文)•薛奎(原文·注释·译文)•况钟(原文·注释·译文)•雷州盗记(原文·注释·译文)•苏琼(原文·注释·译文)•鲍勋(原文·注释·译文)•窦固(原文·注释·译文)•杜诗(原文·注释·译文)•疏广(原文·注释·译文)•唐震(原文·注释·译文)•曹彰传(原文·注释·译文)•赵普(原文·注释·译文)•《与孙以宁书》译文•《仲兄字文甫说》译文•崔涂《除夜有怀》原文、译文及赏析•欧阳修《原弊》原文与翻译•张乔《书边事》原文、译文及鉴赏•朱熹《百丈山记》原文和译文•柳宗元《石涧记》原文和译文•苏轼《游兰溪》原文、注释、翻译•《记游松风亭》原文+译文•《郄至》译文•《游玉华山记》译文•《小洋》译文•《恒山记》译文•《子瞻和陶渊明诗引》译文•马戴《楚江怀古》诗词鉴赏•《张复斋传》译文•《马伶传》译文•《金圣叹先生传》译文•《郝逢传》译文•《郑孝子传》译文•《陆羽传》译文•《王猛论》译文•《谢翱传》译文•《潘半岩小传》译文•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原文、译文、鉴赏•《世无良猫》原文、注释、翻译、寓意•《论民本》原文+译文•《记与欧公言》原文、译文及赏析•马戴《灞上秋居》原文、译文及诗词鉴赏•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翻译、鉴赏•《山坡羊·骊山怀古》原文+翻译•曹操《蒿里行》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李商隐《北青萝》原文、译文及赏析•《苟有用我者》原文+翻译•李商隐《凉思》原文、译文及鉴赏•《公鼐传》译文•徐霞客《游雁荡山日记》全文阅读及翻译•《钱塘江夜潮》文言文翻译•李商隐《落花》原文、翻译及赏析•狱中与诸甥侄书•《逍遥游》课本未选部分原文+译文•滕王阁序》及其翻译、欣赏和典故•王维《渭城曲》原文、译文、鉴赏•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原文+翻译•袁宏道《游高梁桥记》原文+译文•李商隐《蝉》原文、译文、鉴赏•《田子为相》导读与翻译•温庭筠《梦江南》原文+翻译•《王顾左右而言他》原文+译文•张藉《没蕃故人》原文、译文、赏析•李白《静夜思》原文、译文、注释、鉴赏•刘禹锡《蜀先主庙》原文、译文、赏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原文、译文、鉴赏•《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原文、译文、赏析•顾彦夫《村落嫁娶图记》原文和译文•《义田记》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唐子畏墓志铭》原文、注释、译文•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原文、译文及赏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原文、译文及赏析•《河中石兽》原文注释及翻译•《扬州郭猫儿》原文和翻译•《河中石兽》原文和译文及点评•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原文、译文及赏析•钱起《送僧归日本》原文、韵译、赏析•钱起《送僧归日本》原文、注释、译文•刘长卿《新年作》原文和译文•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原文和译文•陈毅《梅岭三章》原文+翻译•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原文和译文1•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原文和译文•菜根谭全文翻译•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诗词鉴赏•《郢人》原文和译文•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诗词鉴赏•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原文、译文及鉴赏•宋祁《玉楼春》原文+翻译•《清平乐·六盘山》原文译文及赏析•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原文译文及诗歌鉴赏•李白《越中览古》原文、译文、赏析•《对竹思鹤》原文译文及赏析•孟浩然《早寒有怀》原文、译文、赏析•李渔《芙蕖》原文+翻译•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译文•《赵南星传》译文•《皇甫真传》译文•《治学》译文•《与韩荆州书》译文•《阎庆传》译文•《胡质传》译文•张大复《别水仙花说》原文+翻译•元史《张思明》翻译(含原文)•《赵俨传》原文+翻译•《杭大宗逸事传》译文•柳中庸《听筝》原文+翻译•《〈黄子厚诗〉序》译文•《郑元璹传》译文•《颜氏家训·治家篇》译文•《草桥》译文•《答客难》译文•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和译文•吴敏树《说钓》原文和译文•欧阳修《大理寺丞狄君墓志铭》原文+译文•王安石《桂州新城记》原文和译文•《逢遇》译文•陈献章《道学传序》原文和译文•方孝孺《深虑论》原文和译文•苏辙《南康直节堂记》原文和译文•《游黄山日记》译文•《尚志斋说》译文•《送张叔夏西游序》译文•《辋川图记》译文•《与余存吾太史书》译文•枯树赋•《枯树赋》原文、译文、赏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词鉴赏•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原文和译文•王维《归嵩山作》诗词鉴赏•王维《归嵩山作》原文和译文•《勉学》译文•《怒蛙说》译文•《范式传》译文•《二歌者传》译文•《甫里先生传》译文•《晏子辞千金》原文和译文•韩愈《答吕医山人书》原文和译文•《秦既并灭六国》原文和译文•李弥逊《春日即事》原文译文及赏析•《答苏武书》译文•《盈虚》译文•《争臣论》译文•《游天平山记》译文•《狱中上梁王书》译文•胡令能《咏绣障》原文译文及鉴赏•李白《结袜子》原文译文及赏析•李商隐《嫦娥》原文译文赏析•李涉《牧童词》原文和译文•李涉《牧童词》原文、译文、鉴赏•叶绍翁《夜书所见》原文译文及赏析•颜真卿《劝学》原文译文及赏析•王安石《赠外孙》原文和译文赏析•苏轼《东栏梨花》原文译文及赏析•《姚南仲传》译文•《杨绘传》译文•《王原传》译文•《荆道乾传》译文•《游金精山记》译文•《四臣论》译文•《与卫中行书》译文•苏轼《东栏梨花》原文和译文•王安石《梅花》原文译文及赏析•范成大《横塘》原文和译文•《张鲁传》译文•《孙恩传》译文•《戊子中秋记游》译文•白居易《夜雪》赏析•《吴起传》译文•《卫庄公娶于齐》译文•《左光斗传》译文•《刘裕传》译文•《游晋祠记》译文•《蔺相如论》译文•《范文正公碑铭并序》译文•《傅弘之传》译文•《石天麟传》译文•《杨收传》译文•《高构传》译文•《薛憕传》译文•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原文、译文与赏析•杜甫《别房太尉墓》原文、译文与赏析•和《淮上遇便风》原文译文及赏析•文言阅读训练:徐达传•《祢衡鼓曲》原文、注释、翻译•《程门立雪》原文、注释、翻译•李白《与韩荆州书》原文、注释、翻译•李觏《乡思》赏析•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原文、译文、赏析•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原文、译文、赏析•苏轼《浣溪沙》原文原文及赏析(其一至其五)•张九龄《答陆澧》原文、译文、赏析•张籍《野老歌》原文、译文、赏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赏析•骆宾王《在狱咏蝉·并序》原文、翻译、赏析•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原文译文及赏析•张九龄《望月怀远》原文译文及赏析•《梅花草堂集》原文和译文•杜甫《哀王孙》原文译文及赏析•杜甫《哀江头》原文译文及赏析•杜甫《丽人行》原文、韵译及鉴赏•李白《行路难》原文、韵译及鉴赏•《兵车行》原文、韵译及鉴赏•李白《长相思·其一》原文、翻译与赏析•李白《长相思·其二》原文、翻译与赏析•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王维《洛阳女儿行》原文、译文与赏析•王维《老将行》原文、译文与赏析•李商隐《韩碑》翻译与鉴赏•高适《燕歌行·并序》翻译与鉴赏•《琵琶行·并序》原文、译文及赏析•柳宗元《渔翁》翻译、鉴赏•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和译文•王翰《凉州词》原文和译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和译文•《卖柑者言》原文和译文•《王冕求学》原文和译文•张志和《渔歌子》原文和译文•袁宏道《天目》原文和译文•荀子《天论》原文和译文•宋玉《风赋》原文和译文•《郑人逃暑》原文和译文•《阳子之宋》原文+翻译•《穿井得人》原文和译文•《秋登万山寄张五》原文和译文•《东安士人之画鼠》原文和译文•《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和译文•张岱《白洋潮》原文和译文•《穆公失马》原文和译文•《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原文和译文•柳宗元《永某氏之鼠》原文和译文•《问说》原文和译文•《陶庵梦忆序》原文和译文•《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和译文•《麻叶洞天》原文和译文•《文天祥千秋祭》原文和译文•《孔孟论学》原文和译文•《题李凝幽居》原文和译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和译文•《祖逖北伐》原文和译文•《五柳先生传》原文和译文•《交友之道》原文和译文•《阮籍不拘礼法》原文和译文•《宾主无愧色》原文和译文•《山居秋暝》原文和译文•毕沅《岳飞》原文和译文•《登幽州台歌》原文和译文•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李煜《相见欢》原文、译文及赏析•苏轼《定风波》译文与赏析•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原文+译文•刘禹锡《乌衣巷》诗歌鉴赏•戴名世《先君序略》原文和译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和译文•《满井游记》原文和译文•苏轼《定风波》原文和译文•刘基《象虎》原文+译文•《教战守策》原文和译文•白居易《荔枝图序》原文和译文•司马光《训俭示康》原文和译文•《早寒江上有怀》原文、译文及赏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译文及赏析•李白《送友人》原文、译文及赏析•《王充求学》原文和译文•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和译文•《石涧记》原文和译文•李商隐《无题》原文和译文•张旭《山行留客》原文和译文•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译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