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扬州国民经济公报
- 格式:docx
- 大小:76.70 KB
- 文档页数:6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2016年02月29日 10:05 来源:中国经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6 年 2 月 29 日2015 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2] 676708 亿元,比上年增长 6.9%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60863 亿元,增长 3.9% ;第二产业增加值 274278 亿元,增长 6.0% ;第三产业增加值 341567 亿元,增长 8.3% 。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9.0%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40.5%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 ,首次突破 50% 。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9351 元,比上年增长 6.3% 。
全年国民总收入 [3] 673021 亿元。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 137462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680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77116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6.10% ,比上年末提高 1.33 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 1655 万人,出生率为12.07 ‰;死亡人口 975 万人,死亡率为7.11 ‰;自然增长率为 4.96 ‰。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 [4] 2.94 亿人,其中流动人口 [5] 2.47 亿人。
2008年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沉着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努力克服各种挑战和困难,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统计,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3.29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3.4%,连续七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一产增加值117.47亿元,增长5.0%;二产增加值897.71亿元,增长13.8%;三产增加值558.11亿元,增长14.5%。
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69:57.02:35.29调整为7.47:57.06:35.47,一产下降0.22个百分点,二产提高0.04个百分点,三产提高0.18个百分点。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2.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
市直工业、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深入推进,12家企业改制取得积极进展。
市政公用单位改革进一步深化。
政府投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部门预算制度改革继续推进。
做好企业上市工作,3家企业申报材料已报证监会,1家通过审核;1家企业在境外上市。
农村税费、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新增农村“三大合作”经济组织767个。
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推开。
邗江泰和、高邮汇通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挂牌营业。
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新成效。
2008年全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综合实现程度超过9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25个指标中有21个指标达到目标值,比上年增加了3个。
分别是: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二、农业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市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的通知扬府规〔2015〕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扬州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10月29日经市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扬州市人民政府2015年11月15日扬州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加强水资源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水资源,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各水利(务)管理处(站)等受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具体负责受委托范围内的有关水资源管理日常工作。
发改、经济和信息化、国土、建设、供水、环保、规划、农业(渔业)、卫生和计划生育、物价、交通(海事)、公安等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好水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红线管理,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等制度。
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节约、保护水资源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众的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利用、保护水资源;对节约、保护水资源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015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日期:2016-04-22 文章点击率3887次东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东莞调查队2015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三个走在前列”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克难奋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5年东莞生产总值(GDP)6275.06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50亿元,下降0.4%;第二产业增加值2902.98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3351.59亿元,增长10.0%。
三大产业比例为0.3:46.3:53.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616元,增长8.4%。
在现代产业中,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299.13亿元,增长8.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005.02亿元,增长12.7%。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3.3%,批发和零售业增长6.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3%,金融业增长8.5%,房地产业增长18.1%,其他服务业增长11.6%。
年末,全市工商登记总数71.33万户,同比增长13.3%。
其中企业工商登记25.64万户,增长22.7%;个体户登记45.61万户,增长8.7%。
私营企业登记户数增长较快,增长25.3%。
从新登记注册情况看,2015年,全市工商新登记12.30万户,增长7.7%;新登记企业54921家,增长20.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4%。
其中食品类上涨3.8%,烟酒类上涨0.4%,衣着类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5%,交通和通信类下降4.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2%,居住类上涨1.0%。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16年3月11日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各种风险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1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150.15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7071.82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7497.75亿元,增长11.5%。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3∶45.0∶47.7。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9637.53亿元,增长11.1%,占全市经济的 61.3%。
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809.35亿元,增长12.2%,占全市经济的49.7%。
图1 201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表1 2015年五大功能区域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330元(8402美元),比上年增长10.1%。
表2 2015年五大功能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16.55万人,比上年增加25.15万人。
城镇化率60.94%,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
年末户籍总人口3371.84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1391.02万人,乡村人口1980.82万人。
全年外出市外人口505.50万人,市外外来人口150.21万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05‰,死亡率为7.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6‰。
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3,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9.9。
表3 2015年年末常住人口数及其构成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1.82万人。
扬州市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评价及耦合协调度分析李安芹1张贺2黄兴国1(1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9;2江苏茂源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苏扬州211400)摘要扬州是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重要城市,分析“三生”空间功能和耦合协调度变化对于城市协调发展和国土空间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影响扬州市“三生”功能的因素,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以2007—2019年资料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功能评价,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了耦合协调性分析。
结果表明,2007—2019年扬州市国土空间“三生”总功能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生产功能增长快,对总功能的贡献为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且总功能空间分布较均衡。
2019年耦合指数均接近于1,为高耦合阶段,说明“三生”功能耦合性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用增强。
但在生产功能快速增长时,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增长慢,发展指数为0.6~0.8,处于中级发展阶段。
耦合协调度从基本协调和轻度协调发展到较高协调和高度协调,空间上从有一定差异发展为较均衡。
影响扬州市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演变的主要因素是发展指数的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增长慢,今后要在保持生产功能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提升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优化“三生”空间功能。
关键词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江苏扬州中图分类号X321;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24-0128-07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24.03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Function Evaluation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nalysis on Productive-Living-Ecological in Yangzhou Land SpaceLI Anqin1ZHANG He2HUANG Xingguo1(1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Yangzhou Jiangsu225009;2Jiangsu Maoyuan Survey Planning and Design Corporation,Yangzhou Jiangsu211400) Abstract Yangzhou is an important c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productive-living-ecological spatial functions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land space.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unction in Yangzhou City,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Based on the data from2007to2019,this paper use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evaluate the function,and use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to analyze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from2007to2019, the total productive-living-ecological function of Yangzhou land space represented an upward trend,and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increased rapidly.Production function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the total function,followed by living functio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otal function was relatively balanced.The coupling index was close to 1in2019,which was in a high coupling stage.It showed that the total function had strong coupling,mutual influence and promotion.However,when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grew rapidly,the growth of living functio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was slow.Therefore,the development index was0.6-0.8,which was in the intermediate development stage.The degree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had developed from basic coordination and mild coordination to high coordination and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淮生态大走廊‘三生融合’空间评价研究”(2022SJYB2176);2023年扬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项目“扬州市数字经济发展路径研究”(YZ2023278)。
2012年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04-112012年,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复杂困难的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破解发展难题,克难求进,开拓创新,扎实推进“三个扬州”和世界名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综合初步测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933.2亿元,可比价增长11.7%,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3.86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555.78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173.56亿元,增长12.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692元,按美元汇率折算突破10000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0:54.3:38.7调整为7.0:53.0:40.0。
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2.6,同比上涨2.6个百分点。
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3.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3%。
构成CPI的八大类指数全面上涨,分别是:食品类(105.5)、居住类(10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100.8)、烟酒及用品类(103.2)、衣着类(103.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103.1)、交通和通信类(10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100.1)。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2.2。
二、农业全市粮食总产量308.3万吨,增产2.7万吨,连续9年实现丰收;农业总产值368.58亿元,增长11.6%。
全年生猪、家禽分别出栏137.84万头和4618万只,分别增长1%、8.2%;生猪存栏75.24万头、家禽存栏1588.66万只,分别增长1.5%、4.6%;生产猪肉105097吨、禽肉81447.8吨、禽蛋139793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1%、10.3%和4.8%。
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15万亩,比上年扩大1.3万亩;特种水产养殖面积首度突破100万亩,达100.2万亩。
崇州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紧紧围绕“产业新城、品质崇州”发展定位,大力实施“七大行动”,齐心协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经济社会事业实现了平稳发展。
一、综合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095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3787万元,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99917万元,增长14.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47247万元,增长13.2%。
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3.9:48.6:37.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9%、56.4%、37.7%。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045元,增长12.3%。
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452322万元,增长13.1%,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为6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3.2%。
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543284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15160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80586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7538人。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408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2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8625人。
二、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22625万元,增长4.8%。
其中:农业总产值180721万元,增长5.8%;林业总产值6963万元,增长1.5%;牧业总产值119562万元,增长2.7%;渔业总产值6541万元,增长22.0%;农业服务业总产值8838万元,增长4.8%。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23370亩,粮食总产量273389吨,油料种植面积172709亩,总产量25420吨。
蔬菜种植面积112333亩,产量296187吨。
肉牛出栏20147头、肉羊出栏19123只,牛奶产量达到6968吨。
全市生猪出栏86.7万头、生猪存栏50.4万头。
全年肉类总产量78569吨,其中:猪肉产量60936吨。
深圳市龙华新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新区各部门和单位在市委、市政府和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一区四城发展战略,按照抓落实年工作部署,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5年新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635.59亿元,增长8.0%。
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953.89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681.38亿元,增长12.6%。
三次产业比重为0.02:58.32:41.66;2015年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 为11.1万元。
人民币存款余额1292.9亿元,增长11.7%,贷款余额762.78亿元,增长26.9%。
二、工业2015年,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24家,规上工业总产值3760.64亿元,增长4.3%;实现工业增加值891.07亿元,增长6.0%。
从企业注册类型来看,内资企业完成产值934.85亿元,增长8.0%;港澳台及外商企业完成产值2824.53亿元,增长0.2%。
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3679.91亿元,增长1.2%;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89%;出口交货值2464.03亿元,下降1.9%。
主要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21家,实现产值2647.36亿元,增长2.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44家,实现产值190.74亿元,下降2.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1家,实现产值137.86亿元,增长53.4%;橡胶和塑料制品业67家,实现产值88.33亿元,下降7.7%;专用设备制造业37家,实现产值68.42亿元,下降3.4%。
2015年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679.91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利润总额134.43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2.7%,同比上升6.8个百分点。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2015年,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1.34亿元,增长15.2%。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字体大小:∙∙∙∙∙∙打印页面∙∙关闭2015年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日期:2016-03-08 访问量:15622015年,扬州市积极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进字当先,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总基调,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创新稳步推进,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民生幸福持续改善。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16.84亿元,可比价增长10.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9646元,增长10.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1.93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011.97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1762.94亿元,增长10.8%。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1:51.0:42.9调整为6.0:50.1:43.9。
2015年末全市有各类法人单位75135家,产业活动单位11036家。
全市新发展私营企业21125户,新发展个体商户39053户,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实际到资611.05亿元。
全市新增城镇就业70562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9305 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01%。
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0171 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508人。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市区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1.7。
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4%。
构成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的八大类指数分别是:食品类103.3、居住类10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101.3、烟酒及用品类101.8、衣着类10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101.0、交通和通信类98.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101.0。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5。
二、农业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全年粮食总产量314.41万吨,与去年持平略增。
生猪出栏132.72万头,下降2.2%。
家禽出栏4184万只,增长1.6%。
年末生猪存栏72.72万头,下降1.6%。
家禽存栏1464万只,下降1.9%。
肉类总产量18.16万吨,下降0.3%。
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0.3亿元,增长6.6%。
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18万亩,比上年扩大1万亩。
特种水产养殖面积103.4万亩,同比扩大1.3万亩。
实现水产品产量39.8万吨,比上年增加0.15万吨。
全市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2005个,其中列入市级名录的家庭农场有349个,经营面积6.7万亩。
全市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达375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50家,市级148家,县级173家。
市级以上农(渔)业园区5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家、市级45家。
新增农业园区面积10.8万亩,总面积达163.6万亩,园区化率达38.3%。
江都区成为本市首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市2762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9822.98亿元,增长8.4%,工业增加值增长10%。
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1463家,比上年增加19家,占全部规上企业的53.0%。
亿元企业完成产值9221.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3.9%。
其中完成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企业6家,50-100亿元的13家,30-50亿元的21家,10-30亿元的131家,5-10亿元的233家,1-5亿元的1059家。
新兴产业完成产值2895.8亿元,增长10.1%。
“三新”产业完成产值1137.8亿元,占全市的11.6%,增长11.6%,其中,80家新材料企业完成产值476.6亿元,增长5.3%;93家新光源企业完成产值309.7亿元,增长13.5%;44家新能源企业完成产值361.9亿元,增长19.1%。
五大千亿级产业累计完成产值6791.6亿元,增长8.6%,其中,汽车产业1326.1亿元,增长16.5%;机械装备产业3398.8亿元,增长8.1%;新能源和新光源产业671.6亿元,增长16.5%;石化产业1076.4亿元,下降3.4%;船舶产业318.7亿元,增长6.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83.1亿元,增长7.6%;实现利税1085.8亿元,增长7.1%;利润624.4亿元,增长6.4%。
全社会用电量211.50亿千瓦时,增长3.5%。
第一产业用电量4.09亿千瓦时,增长11.7%;第二产业154.85亿千瓦时,增长3.0%,其中,工业用电152.49亿千瓦时,增长3.1%;第三产业23.41亿千瓦时,增长5.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9.14亿千瓦时,增长4.0%。
全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167.4亿元,增长7.6%;建筑业增加值263.06亿元,增长4.5%。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288.3万平方米,增长2.4%;竣工产值2751.4亿元,增长15.5%;竣工面积10619.8万平方米,增长13.8%。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56.82亿元,增长18.2%,其中,建设项目投资2478.65亿元,增长20.5%;房地产开发投资378.18亿元,增长4.9%。
从产业来看,第一产业投资16.15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投资1511.17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投资1329.50亿元,增长24.2%。
一、二、三产业投资占投资的比重为0.6:52.9:46.5。
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378.18亿元,增长4.9%,其中,住宅投资298.51亿元,增长4.0%;商业营业用房投资43.58亿元,增长13.7%;办公楼投资13亿元,增长17.8%。
商品房施工面积2726.99万平方米,增长3.9%,其中,新开工面积629.94万平方米,下降21.7%;商品房竣工面积643.55万平方米,增长6.1%;商品房销售面积638.30万平方米,增长0.5%。
全市开工重大项目429个,完成投资1563.0亿元,增长14.3%,占全市投资比重54.7%。
其中,工业项目173个,完成投资780亿元;服务业项目136个,完成投资586.7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连淮扬镇铁路扬州段全线开工,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全面完成。
文昌路西延、新万福路及万福大桥建成通车。
352省道江都段、宿扬和江广高速加快建设。
西部交通客运枢纽建成启用。
城市南部快速通道、金湾路、611省道沿湖大道、芒稻船闸扩建工程、界首运河大桥等开工建设。
高邮运东船闸扩建工程建成通航,长江六圩弯道应急护岸工程、淮河入江水道整治主体工程完工。
五、邮电通讯和交通运输全市邮政通讯业务收入56.9亿元,增长4.1%。
其中,通讯业务收入40.4亿元,下降4.3%;邮政业务收入16.5亿元,增长32.6%。
年末电话用户603.95万户,下降1.6%,其中移动电话用户488.61万户,增长0.2%。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22.26万户,增长12.1%。
全市货运总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完成1.2亿吨和318.53亿吨公里,分别增长3.1%、4.0%。
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完成4667.7万人和35.3亿人公里,分别下降2.8%、2.9%。
港口货物吞吐量11027万吨,下降9.1%;集装箱吞吐量62万标箱,增长10.3%。
年末全市公路里程10652.43公里,新增126.99公里。
年末高速公路里程270.91公里。
六、国内贸易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6.96亿元,增长9.7%,其中,批发业166.50亿元,增长11.3%;零售业930.19亿元,增长7.3%;住宿业19.10亿元,增长27.2%;餐饮业121.17亿元,增长23.1%。
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147.82亿元,增长9.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9.14亿元,增长8.8%。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26.34亿元,增长3.6%;饮料类零售额3.32亿元,增长1%;烟酒类10.86亿元,增长14.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34.55亿元,下降0.9%;日用品类零售额11.12亿元,下降0.9%;化妆品类零售额6.1亿元,增长4.8%;金银珠宝类零售额13.52亿元,下降10.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32.45亿元,增长0.5%;汽车类零售额145.16亿元,增长8.7%。
七、财政金融全市财政总收入515.18亿元,增长10%。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6.75亿元,增长14.1%,其中,税收收入274.67亿元,增长13.4%。
主体税种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合计完成177.82亿元,增长11.1%。
其中,增值税42.64亿元,增长7.1%;营业税100.96亿元,增长19.2%;企业所得税25.01亿元,下降1.2%;个人所得税9.21亿元,下降10.1%。
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35.28亿元,增长16.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4.36亿元,增长6.7%;教育支出74.96亿元,增长10.8%;科学技术支出12.94亿元,增长31.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40亿元,增长17.2%;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32.60亿元,增长30.2%;节能环保支出14.58亿元,增长111.3%。
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4719.40亿元,增长9.6%,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376.68亿元,比年初增加214.1亿元。
人民币贷款余额3095.77亿元,比年初增加363.4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404.39亿元,比年初增加90.1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484.02亿元,比年初增加195.58亿元;个人消费贷款665.51亿元,比年初增加109.26亿元。
全市各类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123.81亿元,增长44.7%。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1.55亿元,增长14.9%;人身险保费收入92.26亿元,增长58.8%。
保险赔款总支出18.74亿元,增长10.4%,其中财产险支出15.84亿元,增长11.4%;人身险支出2.90亿元,增长4.9%。
全市证券公司营业部累计开户46.68万户,比上年增加11.5万户。
证券交易额18767.79亿元,增加12600.74亿元,其中股票交易额16332.48亿元,增加11816.02亿元,占交易额的87.02%;基金交易完成额495.04亿元,增加91.80亿元,占交易额的2.64%。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业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到账8.48亿美元,新批项目81个,协议外资15.78亿美元。
全市完成外经营业额7.37亿美元,增长16%,其中,工程承包完成外经营业额6.78亿美元,增长18%;全年累计境外投资项目26个,中方协议投资额2.36亿美元。
扬州泰州机场获批一类航空口岸并开通5条国际(地区)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