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远期疗效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36.08 KB
- 文档页数:2
关键词:斜视调节性内斜视属于共同性斜视的内斜视之一,调节性内斜视又称屈光性内斜视,原因是由于远视性屈光不正的过度调节激起辐辏过强所形成的内斜视。
多见于远视眼的幼儿,完全调节性者多在2~3岁时发生,80%伴有中度远视(+3.00~+7.00D),因为中度远视经加强调节即能看清,而高度远视由于程度太深,即使加强调节,也很难达到看清的目的,故多不发生内斜。
但远视并不是引起调节性内斜视的唯一因素,因为远视患者中92%没有内斜而4%的内斜又为近视患者。
因幼儿时的融合机制发育尚未完善和巩固,有视物过近的习惯或有散光、眼屈光间质混浊或照明不足,双眼视力不等(屈光参差)都能发生内斜,AC/A比率正常。
完全调节性内斜视如能及时和坚持戴镜,采取综合性训练,不仅内斜可获得控制,而且弱视也可治疗,发病早期矫正屈光重视训练者可以治愈[1~2]。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同性内斜视患儿有屈光异常者记录较完整的有22例44眼。
年龄为2~16岁。
1.2检查与治疗方法(1)先教视力,争取合作,反复查3遍取平均数。
(2)遮盖试验,检查辐辏功能及眼球运动。
(3)查眼底,观察固视类型——中心固视、偏心固视和稳定性。
(4)测量远近斜视度,计算AC/A。
(5)电脑验光:初步了解患者的屈光状态,小瞳检影与验光,戴镜试验,并做好记录。
(6)1%阿托品眼膏散瞳3天,再检影确定屈光度后戴小孔镜查视力。
(7)2~3周后确定镜片:视力较差眼充分矫正,达最好视力,视力较好眼给过矫+1.0~+1.5D 根据眼位改善情况,定期用阿托品眼膏散瞳、充分使差眼放松调节及辐辏,如戴镜不能配合者,给予健眼阿托品眼膏散瞳每月2~3次。
(8)根据弱视情况:①视力较好的(4.8~4.9者)应坚持戴镜、适当遮盖,精细目力作业[3]。
②视力差的(4.7以下者)采用综合性训练,对旁中心注视、重度弱视患儿给予后像+红光闪烁训练。
(9)定期复查:根据视力决定调整镜片度数及药物的应用(健眼散瞳)。
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观察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至2010年应用戴镜及综合弱视训练的方法治疗125例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笔者所在医院斜视小儿眼科2007年至2010年门诊患者,随访时间3年,男61例,女64例;平均年龄4岁,弱视125例。
1.2 方法:所有病例均检查远近视力、外眼及眼底、眼位、眼球运动。
1%阿托品眼膏点眼每天3次,连续点3天,然后进行检影验光。
按检影验光度数全矫或减1d配戴眼镜,视力相差两行以上者按年龄进行遮盖。
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分别选择红闪、cam及精细作业进行综合弱视治疗,每月复查眼位、远近矫正视力,6个月或半年重复散瞳检影检查一次,根据检影及矫正的具体情况来调节患者佩戴眼镜的具体度数。
1.3 标准:所有患者均根据全国儿童弱视防治组的标准进行诊断及评定,治愈为矫正视力0.9以上,经过3年随访视力仍保持正常。
无效为视力退步不变或提高一行;进步为视力提高两行以上。
2.结果所有患者共125例,其中男61例,女64例,中位年龄为4岁。
全矫配镜第二次复诊检查眼位94例正位(75.2%),6例在3-4年眼位逐渐正位,占4.8%。
除2例视力达1.0过早摘镜放弃治疗眼位回退外,其余眼位均为正位,眼位正位率为98.4%。
125例中弱视125例,基本治愈101例,进步20例,4例无效,基本治愈率80.8%,(见表1)。
3.讨论调节性内斜视是由未矫正的远视性屈光不正与分开性融合功能不足所致。
未矫正的远视使视网膜上的物像模糊,调节作用尽力使物像清晰,过度的调节必然产生过度的集合,如果分开性融合功能不足,不能对抗过度的集合,则产生内斜视。
①调节性内斜视是共同性内斜视的类型之一。
全矫配镜,综合治疗弱视,眼位都能恢复正位,85%弱视可治愈。
调节性内斜视治疗的关键是要坚持戴镜及弱视治疗。
调节性内斜视患儿在同视机及其客观检测指标的指导下进行配镜的方法可能优于粗略的全矫配镜法。
调节性斜视最新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用眼负担逐渐加重,视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调节性斜视作为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眼科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及社交能力产生严重影响。
近年来,尽管对调节性斜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在病因、诊断及治疗方面仍存在诸多争议和难题。
本报告以“调节性斜视最新研究报告”为题,旨在探讨调节性斜视的病因、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预防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调节性斜视的病因及发病机制;2)调节性斜视的早期诊断方法;3)调节性斜视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分析临床病例,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1)调节性斜视的病因与遗传、环境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2)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3)综合治疗方法在调节性斜视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范围限定在儿童和青少年调节性斜视患者,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病因及病情程度进行分析。
报告将从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报告旨在为调节性斜视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但由于研究限制,尚不能涵盖所有相关问题,敬请谅解。
二、文献综述调节性斜视研究历经多年发展,前人在病因、诊断及治疗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病因研究方面,多数学者认为调节性斜视与遗传、环境因素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诊断方法上,早期筛查和综合评估逐渐成为共识。
治疗方面,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光学治疗及手术治疗等,但治疗效果及预后仍存在争议。
在理论框架方面,调节性斜视的病因学研究主要围绕遗传、环境和神经生理等方面展开。
研究发现,调节性斜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且家族聚集现象明显。
此外,环境因素如视觉负荷、生活习惯等在疾病发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主要研究发现方面,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调节性斜视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关于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的选取,尚存在一定争议。
部分研究表明,屈光矫正、视觉训练等非手术治疗对轻度斜视患者具有一定疗效,但治疗效果与患者年龄、病情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治疗【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与手术量。
方法观察89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术的眼位、手术量及双眼术前及术后三级视功能情况。
结果89例中,78例术后正位(正位率87.6%),38例术后获得立体视。
结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眼镜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手术量根据戴镜与裸眼视近的平均斜视度决定。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iming of operation and surgical extent of pediatric partially accommodative esotropia. Methods Observed the eye position and the three stages of binocular visual function preoperatively and postoperatively,and surgical volume in the operation of 89 children who had partial accommodative esotropia. Results Among 89 cases,78 cases were orthophoria,orthophophoria rate 87.6%, and 38 cases gained stereopsis postoperatively. Conclusion As pediatric partial accommodative esotropia′s eye position can not be corrected with full correction lens wear in six months,the operation must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surgical extent sh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average angle of strabismus when looking near with and without correction.【Key words】Children;Partially accommodative esotropia;Operation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属共同性内斜视,佩戴矫正眼镜后,内斜可减轻但不能正位,非调节成分引起的斜视需行手术治疗,为了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治疗方法和术后效果,对2004年3月至2011年3月我科手术治疗儿童非调节性内斜视89例报告如下。
儿童部分调节性矫正眼位内斜手术治疗作者:张亚琴王光萍潘以方【关键词】儿童调节性矫正眼位内斜手术部分调节性眼位内斜即屈光性调节性内斜和非屈光性非调节性内斜并存的一种共同性内斜,其临床特点为:(1)发生于<14岁儿童;(2)有不同程度远视;(3)戴全矫或过矫眼镜后内斜度可以减轻,但仍不能达到正位。
目前眼科界均认为对于戴镜后剩余的内斜度应予手术矫治,其手术量估算尚有一些争议。
现将本院1999年1月至2005年6月采用2种不同方法制定手术量矫正眼位的情况作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82例中男48例,女34例;年龄3~12岁,平均(6±4.1)岁。
1.2 术前屈光及斜视度全部病例均为远视,其屈光度<+1.00D 1例,+1.25D~+2.00D 13例,+2.25D~+3.00D 21例,+3.25D~+4.50D 37例,>+4.75D 10例,平均屈光度+3.80D。
术前检查内斜度+10△~30△ 31例+31△~50△ 38例>+50△ 13例。
1.3 手术原则及选择82例均系本院眼肌门诊患儿,经眼肌常规检查后用1%阿托品散瞳7d验光,而后予全矫或过矫戴镜治疗,凡弱视者同时予弱视治疗,每个月复诊,戴镜半年后所有病例内斜度均不同程度减少,剩余斜视度手术矫治。
术前分别检查裸眼及戴镜时角膜映光点,眼球运动,视野计,根据视网膜对应情况选择同视机,三棱镜加遮盖或Maddox 杆加三棱镜检查自觉或他觉斜视角,分别查5m及33cm斜视度再决定手术量。
手术量估算随机分成以下两组:I组:47例按戴镜后剩余的内斜度计手术量。
II组:35例按裸眼与戴镜后内斜度数的平均数计手术量。
手术类型:凡看远>看近>10△者为AC/A低型,原则上行双外直肌缩短。
看近>看远>10△者为AC/A高型,原则上为单眼或双眼内直肌后退。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5°、良好≤±10°、差>±10°。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及双眼单视功能的相关性分析摘要】目的总结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和双眼单视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资料100例,所选100例患者全部佩戴全矫眼镜半年之后,手术矫治非调节因素引起的内斜视,记录100例患者手术之后的眼位和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效果,分析手术之前以及手术之后双眼单视功能改变和手术之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因素。
结果 100例患者手术之后接受随访,其中85例患者戴镜正位,欠矫10例,过轿5例,手术之后患者双眼单视功能和手术之前比较存在显著改善,总结手术之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相关性因素包括发病年龄、斜视发病到手术时间以及手术之后正位率密切相关。
结论当患者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佩戴全矫眼镜半年之后眼位依旧无法正位,需要及早开展手术治疗,手术之后依旧需要戴镜。
【关键词】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双眼单视功能;相关因素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属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内斜视中非常多见的一种类型,当患者佩戴全矫眼镜之后无法完全矫正内斜视,需要接受手术治疗[1]。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资料100例,所选100例患者全部佩戴全矫眼镜半年之后,手术矫治非调节因素引起的内斜视,记录100例患者手术之后的眼位和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效果,分析手术之前以及手术之后双眼单视功能改变和手术之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因素,现做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同时接受内斜视矫正手术患者资料100例(2016.1-2017.1),所选患者的入选标准:佩戴远视矫正眼镜半年之后,斜视角减少10度以上,但是看远处依旧存在残留15度以上患者,排除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先天性内斜视、继发性内斜视以及非调节性内斜视患者;100例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60里,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16岁,平均9.15±4.48岁,斜视发病年龄最小8个月,最长8岁,平均2.52±2.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