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日本乙型脑炎诊治1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1
猪的疾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流行性乙型脑炎(Swine epidemic encephalitis B)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猪感染后表现为高热、流产、产死胎及公猪睾丸炎。
本病由蚊虫传播,常于夏末初秋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
从1871年首次在日本发现至1934年在日本分离出乙脑病毒,已有过十几次大流行。
现在东南亚地区的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及我国都有发生,其他国家称为日本脑炎,为了与日本冬春季流行的一种嗜眠性脑炎(称流行性甲型脑炎)相区别,故将本病称为乙型脑炎。
本病分布很广,主要在亚洲各国发生,我国较多地区都有发生,人畜共患,危害甚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需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也是我国重点防制的传染病之一。
二、病原: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是一种小的病毒。
病毒粒子直径约30~40nm,呈球形,20面体对称,为单股RNA。
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24~1.25g/cm3。
有囊膜,外层为含糖蛋白的纤突。
外层纤突是具有血凝活性,能凝集鹅、鸭、鸽、绵羊和雏鸡的红细胞。
但不同毒株的血凝滴度有明显的差异。
本病毒能在多种细胞上培养繁殖。
可在鸡胚卵黄囊内繁殖,在鸡胚成纤维细胞、猪肾细胞、仓鼠肾细胞、牛胚肾细胞以及BHK21、PK15、Hela、Vero等传代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和形成蚀斑。
马、牛、羊、猪、鸡都有相当高的隐性感染率,病毒在感染动物血液内存留的时间很短,主要存在于脑、脑脊髓液和死产胎儿的脑组织,以及血液、脾、肿胀的睾丸,以肿胀睾丸的含毒量最高。
流行地区的吸血昆虫,特别是伊蚊属和库蚊属昆虫体内常能分离到病毒。
试验动物中,各种年龄的小鼠都有高度的易感性,是常用来分离和繁殖病毒的实验动物,其中以1~3日龄的乳鼠最易感。
小鼠脑内接种最好,接种后2~4天发病,并于1~2天死亡。
猪禽乙型脑炎(JE)病因及诊治技术本病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发热传染病。
特征为公猪发生睾丸肿胀和妊娠母猪产死胎。
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蚊虫是本病的传染媒介。
发病多以6月龄左右的猪为常见。
初产母猪多见仔猪死胎、流产。
发病率为20%~30%,死亡率低。
宁波地区于70年代初发现此病。
⒈病原。
日本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主要存在于病猪的脑、脊髓、血液、脾、睾丸和死胎仔猪的脑组织。
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在56℃30分钟即灭活,普通消毒有良好的消毒作用。
⒉临床症状。
猪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0~41℃,呈稽留热,持续几天或十几天以上。
病猪精神萎顿、嗜睡、喜卧、食欲减少。
粪便干燥呈球状,尿色深黄。
个别猪后肢轻度麻痹,关节肿大,跛行。
公猪睾丸一侧或两侧肿胀。
患病妊娠母猪主要症状为流产或早产,胎儿多死胎或木乃伊胎。
流产后母猪症状很快减轻,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在预产其不见腹部和乳房膨大,亦不见泌乳。
⒊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脑、脊髓、睾丸和子宫。
脑和脊髓膜充血、脑室和脊髓腔液增多。
公猪睾丸不同程度肿胀,实质有充血、出血和坏死灶。
母猪子宫内膜显著充血,粘膜上覆粘稠的分泌物,流产或早产,胎儿常见有脑水肿、腹水增多以及皮下血样浸润。
胎儿常呈从拇指大小到正常大小不等的木乃伊化。
⒋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可作出初诊。
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天热、蚊虫多时发生较多。
母猪常发生流产死胎,特别是木乃伊胎;公猪睾丸多为一侧性肿胀等。
必要时,进行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本病应与布氏杆菌病相区别。
布氏杆菌闰同年四季都可发生,无季节性。
流产多发生于妊娠的第3个月,多为死胎,胎盘布满出血点,极少有木乃伊胎。
公猪睾丸肿胀多为两侧,附睾也肿。
采血清作布氏杆菌凝集试验即可确诊。
⒌防治措施。
由于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故灭蚊有重要意义。
病猪隔离、猪舍消毒。
死胎、胎盘及阴道貌岸然分泌物必须妥善处理。
在流行前1个月(4~5月份)试用乙型脑炎活疫苗,1个月后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100 ·2022.110 引言猪乙型脑炎又被称为猪日本脑炎,是由流行性的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的传染性疾病,该类疾病的显著临床特征是造成妊娠母猪出现流产,产下死胎、木乃伊胎,引发种公猪睾丸病变,使得种公猪的性欲显著下降,精子质量降低。
猪乙型脑炎病毒也可通过胎盘垂直感染仔猪,造成仔猪出生后天然携带有该种病毒,表现出神经症状持续性的高热症状。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养殖户对猪乙型脑炎造成的危害及该种疾病的流行规律掌握不足,当出现该类传染性疾病后,不知如何防控,使疾病的发生流行率呈现逐渐升高态势。
为使基层的养殖管理人员能对乙型脑炎的危害有全面了解并掌握该种疾病的防控措施,需要指导养殖户学习相关知识,并不断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及时确定病情,然后对发病猪进行有效的处理,防范病原向周边地区扩展蔓延,保证将病情控制在萌芽阶段。
1 病情探讨2021年7月下旬,乡镇一个养殖户养殖的繁殖母猪体中突然出现流产现象,并且养殖场的1头种公猪表现为一侧睾丸肿大,用手触摸有疼痛感。
母猪流产前体温显著升高,不能正常采食。
通过进一步调查,该养殖户共养殖生猪71头,其中妊娠母猪13头,哺乳阶段的猪有6头,种公猪2头,60日龄以上的猪20多头,剩下的为60日龄以下的仔猪。
出现症状后,养殖户高度重视,将出现流产的母猪进行了单独隔离,并及时处置流产物,进行了严格的无害化处理。
先后有6头妊娠母猪出现了流产的现象,在流产之前体温升高到40 ℃以上,精神状态逐渐变差。
由于不知道是哪种疾病引发的流产现象,养殖户将病情上报当地兽医站。
兽医到达养殖场发现病情已经呈现加重流行的态势,又对该养殖户的疫苗免疫接种程序进行进一步调查,发现没有免疫接种猪乙型脑炎病毒,该养殖场的养殖密度相对较大,圈舍密闭温度和湿度相对较大,猪的体表潮湿,在养殖环境中还能看到大量蚊虫飞,粪便堆积比较严重,环境遭受到严重的污染,随即对患病猪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临床诊断和病理解剖,然后采集了患病猪的新鲜血液分离得到血清后,选择使用猪乙型脑炎、布鲁氏杆菌、繁殖与呼吸道障碍综合症、衣原体病等多种病原的ELISA 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抗体鉴定,发现猪乙型脑炎病毒的抗体水平显著升高,而其他几种病原的抗体合格,根据养殖场的疫苗免疫接种计划,由于猪没有接种乙型脑炎病毒疫苗,由此可判定猪存在乙型脑炎病毒感染。
猪日本乙型脑炎的诊断与防治猪日本乙型脑炎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日本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病猪主要表现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公猪睾丸肿大,少数猪有神经症状。
病毒对热和日光的抵抗力不强,常用浓度的来苏儿和石炭酸,均可在数分钟内将其杀死。
一、流行病学本病是自然疫源性疫病,许多动物和人均可感染本病毒,但多为隐性感染,特别是牛和羊。
病畜和病人以及隐性感染的人畜在病毒血症阶段都可成为传染源,其中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本病主要通过蚊虫的叮咬经皮肤传播。
蚊不仅是传染媒介,也是病毒的贮存宿主。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高峰期主要在夏季至初秋,80%的病例发生在7~9月份。
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年龄关系,与性成熟的时期基本符合,多在出生后6个月或更早一些发生。
本病有一定的地区性,常在低洼地区呈散在性发生,或呈地方性流行。
本病的流行特点是感染率高,发病率较低,病死率也低,死亡常由并发症引起。
二、症状人工感染潜伏期一般为3~4天。
猪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1℃,呈稽留热,病猪精神萎顿,嗜眠喜卧,食欲减少,眼结膜充血潮红,粪便干燥呈球形,表面常附有灰黄色或灰白色的粘液。
尿呈深黄色。
有的病猪后肢呈轻度麻痹,步行跟跄,关节肿大。
有的猪表现兴奋,出现神经症状,横冲乱撞。
妊娠母猪患病时,主要表现是流产或早产,胎儿多是死胎,大小不等或是木乃伊胎。
有的胎儿死亡不久,全身水肿。
有的仔猪生后几天内发生痉挛而死亡。
流产后母猪症状很快减轻,体温和食欲逐渐恢复正常,到达预产期不见腹部和乳房膨大,也不见泌乳。
患病公猪除一般症状外,发热后常发生一侧睾丸肿胀,也有两侧睾丸同时肿胀的,肿胀程度不一,一般约大于正常的半倍到一倍左右。
肿胀的睾丸数日后消退,逐渐萎缩变硬。
如一侧睾丸萎缩,病猪仍有配种能力,若不仔细观察,更不易发现。
三、病理变化患病猪脑和脊髓膜充血,脑室和脊髓腔液增多。
公猪睾丸不同程度肿大,睾丸实质充血、出血和出现坏死灶。
子宫内膜充血、出血和有粘液。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控措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也称日本乙型脑炎,是一种典型的蚊媒传播人畜共患病。
其病原为日本乙型脑炎病毒。
感染猪通常会出现睾丸炎、死胎、流产等临床特征。
该病最早发生于日本,1940 年传入我国,但该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和东亚的一些国家,由于流行范围广、人畜共患和危害严重,被OIE 列为重点控制疫病。
1 流行病学及临诊症状1.1 流行病学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性较强,一旦动物感染会转变为行走的传染源,其中,猪的易感性最强,发病非常普遍。
乙型脑炎的传播方式以蚊虫叮咬为主,该病毒在蚊体内会大量繁殖,并且还可越冬传递,第二年会转变为感染源。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发生于每年的6~9 月份,季节性特点极为明显;猪的发病年龄与其性器官是否成熟有密切关系,其发病群体主要是6 月龄猪,虽然6月龄猪感染率高,但是通常只有2~3 成发病,且死亡率不高。
此外,新疫区的病情较严重,发病率高,而后呈现日渐减轻的状况,最终是大多数猪为带毒猪,基本无临床症状。
2 临诊症状2.1 临床症状病猪体温会快速升高到40~41 ℃,呈明显的稽留热,病猪表现食欲不振、精神萎糜、无精打采,甚至完全无心进食,排泄球状的干粪便,且表面附着有较多的灰白色粘液。
有些病猪表现关节肿大、步态不稳,后肢跛行,有轻微的麻痹现象;有些病猪表现视力障碍;妊娠母猪有可能会突然流产,产出弱胎、木乃伊、死胎等。
公猪则表现两侧性睾丸肿大,或单侧性睾丸肿大;随着时间延长,病猪睾丸和阴囊会有明显的热痛感,且发亮,3 d 后肿胀会逐渐消退,但有些患病公猪会出现睾丸变硬、变小,丧失了配种能力,即便是母猪屡配之后,仍然不孕;若只是单侧性睾丸肿大,通常还会保留一些配种繁殖能力。
2.2 病理变化母猪的子宫内膜通常会出现水肿、出血;早产仔猪基本都是死胎,呈现出明显的黑褐色,小的死胎较为硬固、且存在干缩现象,中等大的死胎通常会出现胶样浸润、皮下出血等,且褐色较为鲜明,甚至转为暗褐色、茶褐色。
2017 年第 9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198科研◎畜牧兽医1 定义猪乙型脑炎(Porcine epidemic encephalitis B)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人兽共患、虫媒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该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多种动物均可感染,其中人、猴、马和驴感染后出现明显的脑炎症状、病死率较高,猪群感染最为普遍,其他动物呈隐性感染。
猪乙脑的特征是:妊娠母猪流产和产死胎,公猪发生睾丸炎,育肥猪持续高热和新生仔猪呈现典型脑炎症状。
本病在养猪行业广泛流行,危害极大,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 病原学猪乙型脑炎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在56摄氏度的环境下,可以存活30分钟,在100摄氏度的环境下只需2分钟即可使其失活;耐低温,在零下70摄氏度的环境下可以在数年之内保持感染能力;在酸性环境和PH10以上的碱性环境下,可迅速使其失活;对乙醚、氯仿和胰酶较敏感,一般常用的消毒药都可将其杀死,如:2%的氢氧化钠和3%的来苏儿和碘酊均可使其失活。
3 流行病学猪乙型脑炎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如日本、韩国、泰国、缅甸、菲律宾、印度、中国等国家,可感染猪、马、羊、牛、鸭、鸡等动物以及人类,所有感染动物和人都有可能出现病毒血症症状。
临床上人、猪和马感染该病后会出现症状,其他动物感染大部分为隐性感染,无任何临床症状。
乙型脑炎病毒可以在蝙蝠和苍鹭的体内反复繁殖而不引起其发病,呈隐性感染经过。
也可以在过冬的蚊子体内长期存在而且可以传染给其后代,导致该病毒在自然界长期存在,难以消除。
猪感染该病不分品种、年龄和性别,其中仔猪和初产母猪易感性较强。
患病的猪和隐性感染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感染初期均出现病毒血症。
猪是乙型脑炎病毒最主要的传染源和贮存宿主,因为猪感染该病毒后可长期保存于患猪的血液、脑脊髓液和中枢神经系统中。
该病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也可以通过交配水平传播。
发生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蚊虫较多的夏季和秋季。
猪日本乙型脑炎诊治
猪日本乙型脑炎,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主要特征为高热、流产、死胎和公猪睾丸炎。
本病多发于夏季和初秋,猪群发病率一般为20%~30%,但死亡率较低。
临床症状
生猪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1℃,呈稽留热,持续几天至十几天;病猪精神萎顿,嗜眠喜卧,食欲减少,口渴;眼结膜充血潮红;粪便干燥呈球形,表面常附有灰黄色或灰自色的黏液;尿呈深黄色;有的病猪后肢呈轻度麻痹,步态蹒珊,关节肿大,有的病猪表现精神兴奋,出现神经症状,横冲乱撞。
妊娠母猪患病时,主要表现是流产或早产,胎儿多是死胎,大小不等;有的胎儿死亡不久,全身水肿;有的仔猪生后几天内发生痉挛而死亡。
流产后母猪症状很快减轻,体温和食欲逐渐恢复正常,到达预产期不见腹部和乳房膨大,也不见分泌乳汁。
患病公猪除一般症状外,发热后常发生一侧睾丸肿胀,也有两侧睾丸同时肿胀的,肿胀程度不一。
综合防治
一般治疗。
做好病猪隔离,保障畜舍通风良好,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同时提供全价饲料,并用5%的葡萄糖200毫升~500毫升、维生素C10毫升静脉注射。
对症治疗。
为防止继发感染,可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如增效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按每次每公斤体重0.7毫克,8小时~12小时肌肉注射一次。
兴奋不安者每次用安定每公斤体重0.1毫克~0.3毫克肌肉注射,必要时静脉缓注,每天用量不超过10毫克。
出现神经症状者为脑水肿或脑疝,对此应立即采用脱水剂治疗。
一般可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静脉注射。
每次每公斤体重10毫克~20毫克,15分钟~30分钟注射完,6小时后再注射一次或用异戊巴比妥钠(阿米妥钠),2毫克~5毫克/次,稀释后静脉缓注(1毫升/分钟)至惊厥缓解。
高热不退者及时降温退热,可用消炎痛,每次12.5毫克~25.5毫克/头,每4小时~6小时肌肉注射一次。
物理降温可用30%酒精擦洗腹股沟、腋下、颈部,也可采用在圈舍内放置冰块、电扇吹等办法降温。
建议对初产母猪和公猪在蚊活动季节开始前用减毒疫苗接种两次,间隔2周~3周。
建议在蚊活动季节中,对种猪在配种前再接种。
此疫苗可与其他病毒疫苗如猪瘟同时接种。
一旦确诊最好淘汰。
驱灭蚊虫,注意消灭越冬蚊。
对病猪要早发现、早隔离。
圈舍及用具要勤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