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一、选择1.小学儿童逐步养成一些道德行为习惯的年龄阶段是( C )。
A、低年级B、中年级C、高年级2.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发展水平,总的来说属于( A)。
A、初步的B、较高的C、相当高的3.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是( C)。
A、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B、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C、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稳固联系4.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发展,从总体上说( )。
A、知落后于行B、比较协调C、行落后于知5、到了小学(C ),儿童调节行为的力量开始由外部控制向内心自觉的方向过渡。
A、低年级B、中年级C、高年级6.对“儿童为什么要遵守纪律”的问题,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自( A )的一种认识。
A 服从老师的要求,为了得到表扬,为履行班级或少先队的义务。
B、为集体争光,这是社会公德的要求。
C、应自觉遵守纪律7.小学儿童大约在( C )年级以后,才逐渐养成初步的行为习惯。
A 、一、二年级B 、三年级C、四年级8.小学( C )学生的坚持性已从外界权威的影响逐步转向内心的自觉坚持完成任务了。
A 低年级B 中年级C 高年级9.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0.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B )。
A、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B、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C、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二、判断1.品德也就是道德。
(╳)2.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或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在三年级下学期。
( √)3.品德一方面依存于道德,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另一方面品德对道德也有反作用,许多人的品德又构成或影响社会的道德面貌。
(√)4.强化只是用来塑造某种新行为而不可以改变旧有的行为习惯。
( ╳)5.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动机发展逐步发展到行为后果,然后才到后果与动机的统一。
( ╳)6.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是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得到相应发展的。
第六章童年期的品德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品德的概念,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2、掌握儿童品德各成分发展的特点,明确其发展对其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重视儿童品德教育的思想3、懂得过错行为的纠正教学重点:品德概念第一、二、三节教学难点:第一节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教学过程:前言:一、道德与品德二、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第一节童年期的道德认知童年期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可以从道德概念的掌握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一、道德概念的掌握如同认识范围内概念的发展一样,小学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也是从直观的、具体的理解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理解。
一项对中小学生如何理解道德概念的研究,要求三、四、五年级小学生和一部分中学生通过6个小故事回答“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负责”和“什么是友谊”三个问题,结果表明(见表6-1):小学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水平不高。
各年级都有不少学生不能解释类似于“勇敢”等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道德概念,对概念本质特征理解的增长速度很慢,即使到了高年级,也只有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二的人达到正确理解的水平。
还有研究者收集和筛选了12个概念:团结友爱、诚实、正直、谦虚、朴素、刚毅、勤奋、勇敢、守纪律、爱护公物、文明、大公无私等研究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
结果表明,中小学生道德概念理解水平的发展是随着年级的提高而上升,呈现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
但如果把上述12个概念按照对人、对己、对社会集体三个方面划分加以研究,就会发现,学生对不同概念理解水平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对自己方面的道德概念理解水平较高,其次是对社会集体方面的道德概念理解水平,最低的是对他人方面的道德概念理解。
(这一点值得深思?)儿童的道德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学和儿童自己的实践逐步形成的。
1、个体对道德概念的掌握一般可区分为以下三种水平:(1)形象性水平(2)知识性水平(3)内化性水平2、道德概念掌握的发展趋势:(1)道德概念的内涵逐渐趋向丰富(2)道德概念由情境性逐步向稳定性发展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一)有关道德评价水平的研究关于道德评价水平的研究,最早由皮亚杰提出,后来由柯尔佰格予以深化发展。
小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品德养成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不仅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还对他们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聚焦于小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以明确主题,详尽内容,逐步展开。
首先,家庭是品德养成的基石。
家庭是孩子品德养成的最早影响源,家长在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长要给予孩子明确的道德标准,从小就教导他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基本品德。
此外,家庭可以通过给予孩子良好的示范,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直品格。
家长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建立亲密的家庭关系,以促进良好的品德养成。
其次,学校是品德养成的重要场所。
学校是小学生接触社会的重要平台,也是品德养成的关键环节。
学校应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社团、义工等,培养小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意识,并激发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此外,社会也是品德养成的重要力量。
小学生应该适当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品德观念。
社会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社区服务、亲近自然等,加强小学生的参与感和价值观念。
同时,适当的社会教育也能够增加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个人的自我管理也是品德养成的重要方面。
小学生应该学会自我管理,明确自己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个人的自我管理包括时间管理、行为规范等方面。
例如,小学生可以通过制定学习计划来管理时间,培养自律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他们也要明确良好的行为规范,如不撒谎、不偷窃等,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其中。
只有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培养出道德品质高尚、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小学生。
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学校要提供良好教育环境,社会要提供多元的社会教育,小学生要努力自我管理。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
第一节品德的概述
什么是品德: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品德。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品德和道德两者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没有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体的品德,同时,个体品德又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个体品德的集中表现反映着时代的特征,并影响社会道德内容和社会风尚。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⑴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⑵道德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还要服从于个体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⑶道德主要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主要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品德的心理结构;
㈠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㈡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㈢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的克服困难去完成预订的道德目标,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过程,他是调解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㈣道德行为:人的道德认识面貌最终是以其道德行为来表现、来说明的。
道德行为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
品德结构中的各种心理成分是有机联系而不是分割的。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而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
儿童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产生道德动机,并可以引发出一定的道德行为。
第二节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
㈠道德概念的理解:如同认识范围内概念的发展一样,小学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也是从直观的、具体的理解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理解。
㈡道德判断(规律)
1、从他律到自律: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即依靠他人的评价为标准)逐步发展到
自律(即以自己独立的内在的评价为标准)。
2、从效果到动机: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后果的逐步发展到行为动机,然后才
达到后果与动机统一的水平。
3、由片面到全面: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往往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逐步发展到比较全面。
客
观,从只看现象逐步发展到深入事物的本质。
二、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㈠小学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一般趋势
1、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
2、由外部调节向内部控制过渡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养成: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出现一个低年级和高年级高
而中年级低的“马鞍型”。
㈡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发展
1、坚持性的的发展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的坚持性水平还是不高的,而且不稳定。
2、自制力的发展小学儿童的自制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
一、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1、攻击
攻击是一种本能反应,攻击行为主要是模仿的结果。
(如何帮助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见P151)
2、撒谎
撒谎是一种虚构或捏造事实的行为,有时候儿童表现为用不适当的方式隐瞒部分或全部事实。
家庭中父母与孩子间缺乏民主、信任与沟通,是造成儿童撒谎最为常见的原因。
儿童爱撒谎也与期望获得重视有关。
通过夸大事实,用吹牛的方式来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
(如何对待儿童撒谎见P153)
3、逃学与离家出走
逃学与离家出走是一种因为儿童拒绝学校或家庭而造成的社会行为问题。
从客观上来说。
造成离家出走的原因有两个:①教师或父母对儿童的过失给予过分严厉的惩罚,如羞辱、责骂乃至体罚。
造成儿童在自尊或情感上的挫伤而出走;②同学或一些社会组织团伙中用极具诱惑力或易使人成瘾的活动吸引儿童。
出走还和个性心理有关。
(如何防止和对待儿童逃学或离家出走见P154)
第三节小学儿童品德教育中的几种心理学方法
一、说理法(培养小学儿童品德的主要方法)
说理法是针对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存在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辨是非、善恶的准则,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到水平的方法。
遵循以下原则:㈠说理要科学㈡说理要尊重儿童㈢排除意义障碍
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的心理抗拒称为“意义障碍”。
意义障碍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对具体人的意义障碍。
二是对具体要求的意义障碍。
二、效仿法(榜样引导法)
效仿法是根据儿童善于模仿的特点,给儿童提供道德榜样,让其仿效,从而把社会的道德要求在儿童身上具体化的方法。
(一)模仿学习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很大的,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在能否抗拒外界各种诱惑,而人们对诱惑的抗拒是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进行学习和改变的。
(二)为儿童提供榜样时应注意的问题
榜样只有可敬,才具有权威性。
榜样只有可信,才具有真实性
榜样只有可亲,才具有感染力
三、强化法(行为强化法)
如果每当儿童做出一个合乎规范的行为就收到成人的夸奖,而每当儿童做出一个不合规定的行为就遭到成人的否定,那么通过不断的强化,儿童就逐步理解行为的好坏,并相应形成好的行为习惯。
运用强化手段培养预期的行为结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要有一个目标
(二)制定小步子
(三)及时“反馈”
(四)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巩固训练结果
表扬与批评的效果还取决于许多其他因素:
1、学生的经验
2、表扬与批评运用的频率。
3、学生对表扬与批评的态度和重视程度。
4、施教者的权威性程度
5、学生的性别因素
对惩罚的运用与理解:
应坚决反对体罚和变相体罚。
(1)惩罚是带有一定风险的手段。
(2)惩罚会削弱甚至破坏儿童的自我教育。
(3)惩罚易造成意义障碍。
在一定条件下,适当的惩罚对改变行为有一定作用。
但运用惩罚适应注意:(1)惩罚应以顾及儿童自尊心、尊重人格为前提。
(2)惩罚要公正,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
(3)结合说理的延缓惩罚效果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使用惩罚时善于运用这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