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道德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7
简要阐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这些阶段反映了儿童对道德概念、规则和行为的理解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深化和复杂化。
在最早的阶段,即前道德阶段,儿童通常缺乏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他们的行为主要受成人和环境的影响。
在这一阶段,儿童可能会模仿他人的行为,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道德原则。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逐渐进入他律道德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理解并遵循外部的、权威性的道德规则。
他们认为规则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的,并且是由权威人物(如父母、老师)制定的。
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则,就会受到惩罚。
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进入自律道德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理解道德规则背后的原因和原则,而不仅仅是盲目地遵循规则。
他们开始考虑行为的动机和意图,而不仅仅是行为的结果。
此外,儿童也开始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并开始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
最后,在更高级的道德认知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并能够根据这些观念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他们开始理解道德决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并能够考虑多种因素来做出决策。
此外,儿童也开始理解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概念,并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总的来说,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挑战,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耐心引导和支持。
通过理解这些阶段,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儿童培养健康、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
儿童道德水平的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无知无辜期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最初的阶段是无知无辜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对于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几乎一无所知。
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例如,一个两岁的孩子可能会抢夺别人的玩具,因为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第二阶段:自我为中心期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逐渐进入了自我为中心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且开始表现出更多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主张。
然而,他们仍然缺乏对他人感受的关注和理解。
例如,一个四岁的孩子可能会抢走别人的糖果,因为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第三阶段:规则意识期当孩子逐渐进入学龄期时,他们开始接触到更多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明白一些基本的道德概念,如诚实、友善和分享。
他们开始学会遵守规则,并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六岁的孩子可能会意识到撒谎是不对的,并且会因为这个行为感到内疚。
第四阶段:他人视角期随着孩子逐渐成长,他们开始进入他人视角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能够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开始表现出更多的关心和同理心。
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并尝试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
例如,一个八岁的孩子可能会主动帮助别人,因为他们能够意识到别人可能需要帮助,并且愿意付出行动去帮助他人。
第五阶段:社会责任期随着孩子逐渐成长,他们进入了社会责任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他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
例如,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可能会参加志愿者活动,帮助弱势群体,因为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第六阶段:道德成熟期随着孩子逐渐成长,他们进入了道德成熟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道德水平,能够理解并坚守自己的价值观。
他们能够自觉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例如,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可能会拒绝参与欺凌行为,并勇敢地站出来维护正义。
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
儿童道德判断是指儿童对于什么是对错、好坏、公平不公平等道德概念的认知和理解。
随着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也会逐渐发展和成熟。
以下是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1. 前运算阶段(2-7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还不具备逻辑性和系统性。
他们的道德判断主要是基于他们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他们会认为好人是做好事的人,坏人是做坏事的人。
2. 具体操作阶段(7-12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具备逻辑思维和系统性,他们的道德判断也开始更加理性和合理。
他们能够理解更多的道德概念,例如公平、正义和责任等等。
此外,儿童在这个阶段也开始学会区分和权衡不同的道德价值。
3. 形式操作阶段(12岁以上)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阶段。
他们开始更加注重道德价值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能够运用逻辑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道德问题。
他们也能够运用自己的道德判断来评价不同的社会现象和行为。
总体来说,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随着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也会逐渐提高和成熟。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注重引导和培养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亚杰⼉童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亚杰采⽤对偶故事法,考察了⼉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童的公正观念等⽅⾯的问题,并据次此概括出⼉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
此阶段⼤约出现在4~5岁以前。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童的思维是⾃我中⼼的,其⾏为直接受⾏为结果所⽀配。
因此,这个阶段的⼉童还不能对⾏为作出⼀定的判断。
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
此阶段⼤约出现在4、5岁~8、9岁之间,以学前⼉童居多数。
此阶段⼉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为后果(打破杯⼦就是坏事),⽽不考虑⾏为意向。
故⽽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
第3阶段:⾃律道德阶段。
⾃律道德始⾃9~10岁以后,⼤约相当于⼩学中年级。
此阶段的⼉童,不再盲⽬服从权威。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为,是对是错,除看⾏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的动机,故⽽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
按⽪亚杰的观察研究,个体的道德发展达到⾃律地步,是与其认知能⼒发展齐头并进的。
因此,对⼀般⼉童来说,⾃律阶段⼤约跟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同时出现。
第九章儿童道德的发展第一节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性。
品德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品德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采用临床谈话法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问题。
1.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他着重从—(1)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2)对撒谎和说真话的认识;(3)对权威的认识等方面,揭示了儿童道德的开端和发展规律。
(1)研究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和执行的发展情况研究4-12、13岁玩弹子游戏对规则认识第一阶段:规则还不是有遵守义务的运动规则第二阶段:以片面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规则第三阶段:规则成为彼此同意的合理的规则…(1)研究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和执行的发展情况玩弹子游戏规则执行情况第一阶段: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第二阶段: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大年龄儿童模仿的阶段第三阶段:初期协作阶段(常不遵守规则,争吵第四阶段:规则确定化阶段(要求严格遵守规则(2)研究儿童有关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间接故事法——对偶故事6、7岁效果论11、12岁动机论;(3)关于儿童公正观念的研究7岁——服从10岁——公正13岁——公道2.皮亚杰儿童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岁)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9-11岁)}前道德阶段(岁)年幼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朦胧的认识,他们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道德认知不守恒集中于自我时期(岁)集中于客体永久性时期(2-7岁)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1)认为规则是万能的、绝对不变的,不理解这些规则是人们自己创造的(2)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着极端的态度,或者是好的,否则是坏的,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3)判断行为的好坏完全根据行为后果大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4)儿童把惩罚看作是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5)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9-11岁)(1)认为规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
科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1. 直觉道德阶段:约三至七岁的孩子主要凭借直觉和对父母、老师等成年人的模仿来判断是非,无法理解道德的本质。
孩子可能会因为被称赞而觉得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者因为受到惩罚而觉得某种行为是错误的。
2. 自利合作阶段:大约七至十岁的孩子开始懂得相互合作,但他们的合作也主要出于个人利益考虑。
他们希望通过合作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认为只有对方也能从中获益才值得合作。
孩子可能会学会分享玩具,但这仍然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而不是真正理解分享的道德意义。
3. 团队合作阶段:大约十一至十五岁的孩子开始有能力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为了团队的目标而放弃自己的个人利益。
孩子开始理解合作的道德意义,认识到团队的成功对每个人都有好处,同时也开始关注公平和正义的问题。
虽然孩子们的理解可能还不完全成熟,但他们已经意识到自私行为的不道德性,并且开始愿意为团队付出努力。
4. 社会责任阶段:十五岁以上的青少年逐渐理解个人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并开始对社会有责任感。
他们开始思考更广泛的道德问题,例如环境保护、人权等。
青少年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开始独立思考和批判社会的不公正现象。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们通常会开始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积极投身于社会文化建设中。
需要注意的是,科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是一种理论模型,每个孩子的道德发展可能会有所差异,且并非线性发展,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重叠和交叉。
在教育和引导孩子道德发展时,请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特点灵活运用,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和个人价值观的形成。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有:
1、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发展性的过程,应该把握好发展的
步伐,让孩子逐步掌握道德规范;
2、儿童的道德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应当注重社会环境
的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3、儿童的道德发展要以教育为基础,应当注重儿童启蒙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
4、儿童的道德发展需要家庭的支持,应当加强家庭教育,让
孩子在家庭中学会正确的道德规范;
5、儿童的道德发展需要有效的管理,应当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行为准则。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道德素养是培养良好公民的基础,对于儿童的道德发展至关重要。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儿童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两个重要阶段,分别是自律阶段和合作阶段。
在自律阶段,儿童的道德思维主要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他们根据权威人物的规则和奖惩体制来判断是非和对错。
而在合作阶段,儿童逐渐理解和尊重集体规则和合作价值,开始注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
在自律阶段,儿童的道德意识主要是由外部规则和奖惩体系驱动的。
他们还没有形成内在的道德评判标准,往往会根据权威人物的意见或权威规则来判断是非。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道德问题的态度和思考往往是非常片面和简化的,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反思的能力。
例如,当父母告诉他们“外面下雨,不要忘记带伞”时,他们会遵守这个规则。
但是一旦没有外部规定,他们可能不会主动去考虑是否需要带伞。
在合作阶段,儿童开始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他们逐渐理解和尊重集体规则。
他们会更加关注他人的权益和感受,并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例如,他们会在游戏中体验到与他人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会尊重游戏规则并与他人进行公平的互动。
他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道德问题,形成自己的道德准则。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要给予儿童充分的自主性和合作机会,让他们在交往和合作中感受到道德的重要性。
例如,可以组织儿童参与一些团队活动,让他们体验到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
其次,要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和反思的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和解决道德问题。
鼓励儿童参加一些有关道德问题的讨论和争论,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最后,要树立儿童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对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有信心,并表达出来。
这样可以促进儿童更积极地参与道德决策,同时也为他们的道德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儿童道德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建立起对于道德规范和情感表达的认知、认同和内化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经历了多个阶段,涵盖了多个方面,是儿童心理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一、道德认知发展儿童在三四岁时开始形成对道德规范的认知,一些基本的道德概念,如公平、正义、诚实等慢慢地被建构出来。
在五六岁时,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社会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并能够按照这些规范行为。
在七八岁时,儿童开始能够运用道德规范来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且在遇到道德困境时,能够有初步的道德理性行为。
二、情感认知发展情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认知了对于自己和他人情感的理解。
在情感的发展中,儿童会逐渐理解并表达出对于爱、信任、孤独、幸福等情感的认知。
在社交交往中,儿童在认知到他人的情感后,也会逐渐形成对他人情感的关怀和理解。
三、道德情感内化在儿童长大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些内心的基本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这种内在的道德和情感认知会影响和主导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引导和社会的激励压力。
四、内在和外在因素儿童道德情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内在和外在多方面的因素的共同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儿童道德情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道德情感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发展过程。
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予儿童足够的理解和关怀,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社会也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发展环境,让儿童在健康和和谐的氛围中成长。
五、家庭对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家庭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和认识世界的地方,也是塑造孩子性格、价值观念的重要场所。
家庭中的父母、长辈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以及对孩子的情感支持和教育引导,都对孩子的道德情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道德情感发展中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道德认知和情感认知有着直接的影响。
第九章儿童道德的发展第一节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性。
品德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品德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采用临床谈话法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问题。
1.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他着重从(1)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2)对撒谎和说真话的认识;(3)对权威的认识等方面,揭示了儿童道德的开端和发展规律。
(1)研究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和执行的发展情况研究4-12、13岁玩弹子游戏对规则认识第一阶段:规则还不是有遵守义务的运动规则第二阶段:以片面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规则第三阶段:规则成为彼此同意的合理的规则(1)研究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和执行的发展情况玩弹子游戏规则执行情况第一阶段: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第二阶段: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大年龄儿童模仿的阶段第三阶段:初期协作阶段(常不遵守规则,争吵第四阶段:规则确定化阶段(要求严格遵守规则(2)研究儿童有关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间接故事法——对偶故事6、7岁效果论11、12岁动机论(3)关于儿童公正观念的研究7岁——服从10岁——公正13岁——公道2.皮亚杰儿童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9-11岁)前道德阶段(1.5-7岁)年幼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朦胧的认识,他们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道德认知不守恒集中于自我时期(1.5-2岁)集中于客体永久性时期(2-7岁)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1)认为规则是万能的、绝对不变的,不理解这些规则是人们自己创造的(2)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着极端的态度,或者是好的,否则是坏的,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3)判断行为的好坏完全根据行为后果大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4)儿童把惩罚看作是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5)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9-11岁)(1)认为规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
(2)判断行为时,不只考虑行为后果,还考虑动机(3)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别人(4)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5)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改正。
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对说谎、过失的认识和判断,结果发现,6—7岁儿童一般根据主人公在客观上的后果(比如打碎杯子的数量多少,说谎与真实情况的相差程度)作出判断。
而年龄大的儿童则能注意行为的动机和意图。
幼儿早期的道德认知发展正处于第二个阶段,是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因而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的特点。
幼儿晚期开始向自律阶段转化,但真正达到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则是在儿童入学以后。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与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是相应和平行的。
幼儿道德的他律性就是幼儿认知的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的反映。
3. 道德判断转化的因素低年龄儿童的道德不成熟主要原因:(1)认识上的局限性:自我中心和实在论(2)对权威的服从儿童要获得道德认知的发展,(1)必须克服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和自己有不同的自我概念。
——同伴交往(2)成人改变传统权威地位,与儿童平等相处对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的评价效果论——动机论客观责任——主观责任从受外部权威的控制——受内部道德原则支配他律——自律道德实在论——道德的主观主义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1)前习俗水平:按行动结果判断是非阶段一,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二,天真的享乐主义。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2)习俗水平:阶段三,好孩子定向;阶段四,维护社会秩序道德。
(3)后习俗水平:阶段五,社会契约道德定向;阶段六,普遍伦理原则。
第二节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2.替代强化3.观察和模仿二、儿童的攻击性行为1.攻击性行为(侵犯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
Hartup(1974)将侵犯行为区分为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
工具性侵犯指向渴望得到的东西(如财物或权力),以伤害他人作为达到非侵犯性目的的手段敌意性侵犯以人为定向,旨在伤害他人(身体、感情和自尊等),如报复、支配等(1)侵犯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人生来具有死亡本能,追求生命终止。
从事各种暴力和破坏性活动是敌意的、攻击性冲动产生的根源。
有时也指向内部,如自我惩罚、自残、甚至自杀。
生态学理论:人有基本侵犯本能。
洛伦兹(1966) 所有本能都是进化的产物,它保证了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侵犯本能是进化的结果。
动物靠支配等级制的形成减少同类的攻击行为,在动物本种族内大多是“仪式化的搏斗”,殊死搏斗只是在维护社会等级地位,保护领地和争夺资源中才会出现而人与动物不同,出生不久,个体的侵犯倾向就会受到人的社会经验的影响。
除了成人的监控之外,儿童也开始内化成人的社会规范,控制自己的侵犯本能新行为主义:侵犯行为是挫折的结果,认为挫折总是导致侵犯行为。
因为攻击可以减轻挫折的痛苦;被攻击者发出的痛苦信号成为二级强化物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强调认知在侵犯行为中作用,认为一个人对挫折、生气或明显的挑衅的反应并不过多依赖于实际呈现的社会线索,而是取决于他怎样认识和解释这一信息。
由于儿童过去的经验和信息加工技能不同,因而在侵犯行为上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实验支持(Dodgy,1980):如高侵犯性儿童经常挑起大量战斗,同时也是被攻击目标,他的社会信息加工偏见是“同伴对我带有敌意”。
当他体验到模棱两可的伤害时,往往高估对方的敌意,而可能采取报复行为。
(2)侵犯行为的发展儿童2岁左右产生物主意识,有了占有感,常因玩具被抢或抢不到时沮丧、哭泣。
古德依娜芙(Goodenogh,1931,1975)请45名母亲观察记录儿童的侵犯行为,发现12~24个月儿童的侵犯行为不指向任何特殊的人为一特殊目的指向特殊的人的真正的侵犯行为出现在4岁左右,20%的儿童的侵犯行为指向引起他不愉快的人。
哈特普(Hartup,1974)的研究表明,3~6岁幼儿的侵犯行为随年龄增长,身体攻击4岁时达到顶点;对受到进攻或生气的报复倾向,3岁时有明显增加;进攻的挑起者和侵犯形式也随年龄变化,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以争夺玩具为主转向人身攻击,如取笑、奚落、叫绰号等。
为什么5岁以后侵犯行为开始减少?一是父母与教师不容许侵犯行为,而鼓励合作与分享等;二是儿童从自身经验中懂得,协商、谈判是达到同样目的的有效手段。
尽管随年龄增加,侵犯行为减少,但敌意攻击却略有增加。
哈特普(1974)认为,大些的儿童正在学习社会认知技能,这使得他们更多地去推断他人的意图,并报复自认为伤害了自己的人。
(3)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男孩不仅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侵犯,还有更多的言语侵犯。
2~2.5岁的儿童已表现出性别差异,男孩对侵犯行为进行反击是女孩的两倍。
侵犯性冲突更多地出现在男孩或男人之间。
尽管男性对向他挑衅的女性会有言语的侵犯,但身体的侵犯强度将会相对降低生物学观点解释侵犯行为的两性差异:①几乎所有社会男性都比女性富有侵犯性②性别差异出现早(约2岁),很难归于社会学习或育儿经验③在与人类相近的物种中也存在这种性差④有证据表明雄性激素与侵犯行为相关社会学观点强调了父母与其他社会动因在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相互作用论认为性别差异反映了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交互影响。
(4)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儿童的侵犯行为倾向部分取决于他所生活的文化或亚文化的鼓励和宽容。
同一文化或亚文化中成员间的个体差异来自儿童的家庭环境。
武断的运用权力,冷淡、拒绝的父母经常允许儿童表达侵犯性冲动,更可能培养出敌意的、攻击性的儿童。
父母的冷淡、拒绝使儿童的情感需要受到挫折,并为儿童树立了一个对他人漠不关心的榜样。
放任型的父母不约束儿童的攻击行为,实际上使得这种行为合法化,同时没有为儿童提供控制侵犯冲动的机会。
当侵犯行为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时才给予惩罚,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一是用反复无常,不一致的方式惩罚侵犯行为,这种行为很难矫正,尤其是父母本人不一致时。
二是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榜样,恰恰鼓励了家长试图制止的行为。
儿童知道家长不高兴时自己会挨打,那么,当同伴让他生气时,他也会以同样方式教训同伴家庭的情绪氛围也影响儿童的侵犯倾向。
来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家庭的儿童常有情绪方面的困扰和大量行为问题,包括侵犯行为。
帕德森(Patterson,1981,1982)观察了高侵犯性儿童亲子间的交往,然后与正常儿童比较。
他发现高侵犯儿童成长于非常不正常的家庭。
家庭成员间经常互相冲突,他称之为“高压统治家庭”。
这是一块孕育侵犯行为的土壤。
家庭中的影响流是多向性的,儿童自身的特点也影响到父母的态度和育儿实践。
为了帮助高侵犯性儿童,对整个家庭实施治疗是必需的。
心理访谈:暴力也会遗传(5)侵犯行为的控制①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关注②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⑧移情训练④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等。
三、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
如帮助、安慰或救助他人,与他人合作、分享、谦让,甚至包括赞扬他人,使他人愉快。
亲社会行为又称“向社会行为”、“利他行为Rosenhan(1972)将亲社会行为分为自主的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动机出自对他人关心;规范的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动机是期待个人报偿或避免批评社会学习论者的实验7-11岁儿童观看一个成人滚木球的游戏,实验组:成人把赢得的一部分奖品捐赠出来作为穷苦儿童的基金;对照组:没有捐献。
让这些儿童单独玩这类游戏。
实验组捐献比对照组高,2个月后仍然保持(1)亲社会行为理论社会生物学观点:用“族内适宜性”解释了利他行为的进化。
为了种族的生存繁衍,需要牺牲个体以换取“族内适宜性”。
如蚂蚁、蜜蜂的社会行为。
坎贝尔(Campbell,1965)提出,亲社会行为部分来自遗传。
生活在合作的社会群体中的个体,更可能受到保护,避免天敌的伤害并满足基本的需要。
合作的、利他的个体将更可能生存下来,并将其基因传递下来。
霍夫曼(1975,1981)提出利他行为遗传基因是“移情能力”——分享、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
如新生儿对同室其他儿童哭声的反应;同卵双生子移情反应的相似性都证明移情能力是先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