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学习目标】1. 了解并能判断熟语的类型。
2. 分析总结误用成语的主要类型并加以练习。
【导读】 1.读课本76-79页,完成下表。
熟语大家庭概况表主要类别结构(字数上)用法是否严格色彩语义2.判断下列熟语属于哪种类型:①开天辟地、②瑞雪兆丰年、③精卫填海、④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⑤外甥打灯笼——照舅(旧)、⑥刀子嘴、⑦朝思暮想、⑧情人眼里出西施【小结】熟语的特点:【导思】 2010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有17套对成语进行了考查。
如果我们能够明确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类型,在做这些题时不是会事半功倍吗?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分析例子来谈谈成语误用的几种类型吧。
第一组句子:1.几乎所有的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2.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陈忠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
(提示:我们是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讨论“是否恰当”的问题,不妨用一种“填空法”,即在句子里把成语的位置先空着,去考虑整个句子的表达需要在这个位置上表述什么意思、什么情感,然后回过头来和成语印证,从而解决“是否恰当”的问题。
)第一个句子成语是褒义的,搭配“大量的垃圾食品厂”不合适。
第二个句子中“弹冠相庆”是指“一人做官,其同党也庆贺有官可做”,是贬义词。
句子要表达的是“全国欢庆”,需要一个褒义词。
明确:第一句的成语“褒词贬用”,第二句的成语“贬词褒用”。
所以,成语运用的第一种错误类型是——褒贬不当。
第二组句子: 1.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2.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3.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作为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则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本节知识正是民族文化的反映。
二、课标的分析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高考语文中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要求学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其中包括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三、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熟语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交流,一旦有了语言交流定会或多或少地使用熟语,但是这只是有限的使用,所以大部分有难度的熟语必须经过看书、读报、查词典积累得出,所以学习本课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很有帮助。
四、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熟语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2)能正确区分熟语的具体类型;(3)通过小组讨论正确使用熟语造句并创设情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培养学生对熟语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重点及难点(1)能正确区分熟语的具体类型;(2)通过小组讨论正确使用熟语造句并创设情境;(3)培养学生对熟语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具:多媒体七、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习题训练法八、教学流程目标展示-----导入新课-------预习反馈------知识梳理------探究与展示(小组展示与教师点评)---------总结与交流--------布置作业九、教学过程(一)学习目标解读课标要求: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而语文素养又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作为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则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高考语文中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要求学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其中包括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二)导课我们和硕是古老神奇的好地方,在这里,人们看到的是巍然屹立的天山,烟波浩渺的博斯腾湖和一望无际的戈壁绿洲。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活动,知道熟语的基本类型、特征、定义和来源。
(2)通过课堂学习和练习,掌握成语的来源、常见成语误用类型及成语积累的四大途径,能判断成语的正误。
(3)通过课堂学习,知道惯用语的特点,歇后语和谚语的类型,能准确运用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
重、难点:掌握常见成语误用类型,能判断成语的正误。
学习方法:质疑、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导学过程设计:导入:生齐读:温州是个好地方,四季如春。
这里无冰天雪地,多冰肌玉骨之佳人,人多冰清玉洁之美德;既没有川蜀之“蜀犬吠日”,亦无北国之滴水成冰;多湖光山色,没有崇山峻岭。
“有缘千里来相会”。
上课之前,我给自己泼冷水,你竟跑到阶梯教室来上课,真是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同时也安慰自己,就算鲁班门前问斧子——讨学问来了;现在,想到我们二十二中的同学学习个个是王羲之看鹅——专心致志,让我吃了颗定心丸。
“爱拼才会赢”,我希望诸位对本人执教的这节课能够丈母娘疼女婿——心里爱。
思考:给带红色的词语分类,思考其有何特点?明确:分类:(1)成语:冰天雪地冰肌玉骨冰清玉洁蜀犬吠日滴水成冰崇山峻岭湖光山色(2)惯用语:泼冷水定心丸(3)歇后语:鲁班门前问斧子——讨学问来了王羲之看鹅——专心致志丈母娘疼女婿——心里爱(4)谚语(俗语):有缘千里来相会爱拼才会赢驱动性问题一:阅读课本第四课第四节内容,归纳并筛选出熟语的类型、特征、定义和来源。
常见熟语的基本类型: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
熟语的特征:结构上的稳固性;意义上的整体性;丰富的内容;精练的形式;熟语来源:(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2)来自书面语言。
当堂训练一:给下列提供的熟语分类。
唇亡齿寒同病相怜守株待兔四面楚歌——成语炒鱿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走过场——惯用语(比喻)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歇后语(猜谜)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谚语(俗语)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成语驱动性问题二:阅读课本第四课第四节74—76页的内容,归纳并筛选出成语的概念和来源。
语文新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语文:《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课题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教学重点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教学难点认识、理解熟语的内涵教学关键了解并掌握熟语的类型课型讲课教学方法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教具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总结练习作业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约定俗成)、谚语(口耳相传)、歇后语(巧设悬念)、惯用语(语义双层、双关)等。
一、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二、来源(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
(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三语义双层惯用语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词组。
惯用语是通过描述来表义,谚语和歇后语通过陈述来表义。
惯用语有如下几个特点:其次,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
第三,结构上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少数二字或多字的,惯用语在使用中一般不用字面意义,其深层涵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几乎成了它的基本义。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熟语的定义和特点2. 常见熟语的分类和例句3. 熟语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熟语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理解熟语的含义和用法。
3. 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熟语的定义、分类、例句和练习题。
2. 教学素材:相关的故事、文章或对话,用于解释和应用熟语。
3. 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熟语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对熟语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熟语的分类和用法,通过例句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熟语的含义和用法。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熟语进行交流,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4. 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熟语,强调熟语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6. 拓展:提供相关的故事、文章或对话,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熟语。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熟语理解和运用的准确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七、教学延伸:1. 开展熟语竞赛:组织学生进行熟语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2. 熟语运用展示: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熟语编写故事、对话或演讲,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中华文化体验活动: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如书法、剪纸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对熟语的掌握程度,反思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的合理安排。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领会熟语背后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3.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熟语的定义与分类2. 常见熟语的解析与举例3. 熟语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4. 熟语与文化背景的关系5. 熟语的学习策略与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熟语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熟语的解析。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熟语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让学生探讨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4. 实践活动法:设计情景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四、教学准备1. 熟语资料库:收集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及其解析。
2. 教学PPT:制作课件,展示熟语的定义、分类和案例。
3. 情景道具:准备一些与熟语相关的道具,用于实践活动。
五、教学进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熟语的定义与分类。
2. 讲解:讲解常见熟语的解析与举例。
3. 实践:设计情景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熟语。
2. 探讨:分组讨论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熟语的文化意义。
第三课时:1. 讲解:介绍熟语在学习中的应用策略与方法。
2.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学习新熟语。
3. 展示: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1. 测试:进行熟语知识小测试,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2.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熟语在实际交流中的重要性。
3.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收集更多熟语,深入了解中华文化。
第五课时:1. 复习:回顾前四节课所学熟语。
2. 实践:设计情景剧,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表演。
3. 评价: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总结熟语在表演中的作用。
六、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熟语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并理解十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华熟语,包括其含义和用法。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口语交流和写作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十个熟语的含义和用法。
2.2 教学难点:熟语的运用和实际语境中的恰当使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熟语相关资料、案例、教学课件等。
4.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熟语,了解其大致含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熟语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2 讲解熟语讲解每个熟语的含义、用法和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熟语的内涵。
5.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语境中恰当使用熟语。
5.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巩固所学知识。
5.5 课堂小结5.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运用所学熟语进行口语交流或写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和作业,实时了解学生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6.2 终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组织一次熟语运用竞赛或测试,评估学生对十个熟语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7.1 文化拓展介绍熟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7.2 实践拓展组织学生进行熟语收集活动,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和记录熟语,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八、课程反馈8.1 学生反馈课后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8.2 教师反思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策略。
九、教学资源9.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中华熟语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
9.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相关熟语的讲解视频、案例和练习题,丰富教学手段。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明晰熟语的概念,了解熟语的类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误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学习者和实践者。
二、教学重点难点:1、分析误用实例。
2、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学习者和实践者。
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谚语“山西文化数二定(平定、定襄),二定数平定”。
二、明晰概念熟语,指语言中的结构定型,以整体来表达其语义的固定短语或句子。
特点:结构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形式的多样性1、结构的固定性请同学举例子说明2、意义的整体性教师示例:“以貂裘换酒相待”(《新三国演义》第53集)。
原因:望文生义3、形式的多样性惯用语、俗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成语三、细化分类1、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它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
(请同学举例)2、俗语是日常生活中常运用的语言。
(请同学举例)3、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请同学举具有地方特色的谚语实例)4、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
(请同学举例)5、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
(请同学举例)6、成语是长期使用的固定词组。
四、误用例说影视剧核战争的阴云再次被他(毛泽东)那翻云覆雨的巨手拨散了。
(字幕)《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第38集报刊1、腾空而起的礼花和不绝于耳的爆响声交相辉映。
(2011年2月4日《人民日报》《快乐记忆:年画与窗花》)2、他对来自敌对阵营的关羽视若己出、礼敬有加,后人只知关云长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却忽略了曹孟德的英雄相惜、刻意袒护。
(2011年6月19日《辽沈晚报》《曹操弃植保江山》)文学作品在“杏仁饼”走向市场之后,购买者一日比一日多,从海外回来探亲访友的华侨,临走了,也要千方百计多买几盒带到海外与亲友们分享,真是大有洛阳纸贵的味道。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领悟熟语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熟语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熟语的用法和含义3. 熟语背后的故事和智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熟语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熟语背后的故事和智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熟语的运用和实际意义。
4. 实践活动法:设计场景,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熟语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熟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熟语的分类和常见用法,举例说明。
3. 案例分析:分析熟语背后的故事和智慧,引导学生领悟。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熟语的运用和实际意义,分享心得。
5. 实践活动:设计场景,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巩固所学。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2. 语言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运用熟语时的语言表达能力。
3. 理解与应用能力:考察学生对熟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及运用。
4. 小组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六、教学资源1. 熟语教材或资料2. PPT或教学课件3. 讨论话题或场景设计4. 实践活动道具或工具5. 评价量表或评分标准七、教学环境1. 教室:提供足够空间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或教学课件。
3. 桌椅:摆放成小组讨论的形式。
4. 教学道具:用于实践活动。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熟语的概念、分类和常见用法。
2. 第二课时:分析熟语背后的故事和智慧。
3.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熟语的运用和实际意义。
4. 第四课时: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5. 第五课时:总结与评价,复习巩固所学。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熟语。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文熟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2 引导学生理解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1.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熟语的定义与分类2.2 常见熟语的解析与运用2.3 熟语与文化内涵2.4 熟语游戏与activities2.5 熟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熟语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熟语的解析。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熟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熟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3.4 游戏教学法:通过熟语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4.1 熟语资料库:收集常见的熟语及其解析。
4.2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4.3 熟语游戏道具:准备相应的游戏道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介绍熟语的定义和分类,激发学生兴趣。
5.2 讲解:讲解常见熟语的解析和运用,让学生理解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5.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熟语的理解和感悟。
5.4 游戏环节:设计熟语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知识。
5.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熟语。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六、教学延伸:6.1 熟语采集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熟语,并进行归类和解析。
6.2 熟语故事会:让学生编写含有熟语的故事,分享给大家,以此加深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6.3 熟语与文化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深入了解熟语背后的历史文化。
七、教学评估:7.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认识
2、理解熟语的内涵
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看挂图,猜成语”,通过挂图向学生展示一幅与“马”有关的图画,让学生根据图画猜猜那个成语适合它。
师:在古代,人和马是息息相关的,古时候行军打仗离不开马,交通运输更离不马,人们不仅需要马,而且喜欢马,例如许多将军都以有一匹千里马、良驹而为荣,同学们是否还能够说出其它带“马”的成语呢?
二、课堂活动
1.让学生讨论与“马”有关的成语。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出现那么多跟“马”有关的词语,正体现了人们对“马”情有独钟。
其实,在这些有关“马”的成语中,隐藏着许多的典故和故事,谁能试着讲讲有关“马”成语的故事?
2.提问学生,让学生自己说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并向同学们介绍这个成语的故事及寓意。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一个成语的使用可以使句子更加形象、具体、生动,收到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好,我们看下一个问题。
三、知识拓展
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发生大地震,用成语来表达下列情景:(分组讨论)1、形容地震强烈、巨大的成语: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天塌地陷、天摧地塌、天翻地覆、震天动地
2、形容地震之后的景象的成语: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千疮百孔
3、汶川大地震,当时人们的心情可用成语:惊慌失措、黯然销魂、战战兢兢、百感交集、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惊慌失色、大惊失色
4、形容发生地震后形势的紧迫的成语:千钧一发迫在眉睫间不容发生死攸关近在咫尺刻不容缓十万火急险象环生一触即发急如星火剑拔弩张
5、现场抢救的人们的表现: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舍生忘死、舍己为人
6、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表现:感人肺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戮力同心、齐心协力、
四、阅读文本,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
特点类型
结构用法语体或感情色彩语义
成语固定、四字严格书面语双层
惯用语固定、三字灵活口语、多贬义双层
歇后语固定、两部分灵活口语双层
谚语固定灵活口语比喻义少、多表面义
2、总结概括熟语的特点(学生根据熟语不同类型归纳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1、结构上的稳固性2、意义上的整体性3、各自有特殊的形式
五、课堂巩固[]
1、判断下列熟语属于那一类型
(1)、开天辟地、精卫填海、朝思暮想、世外桃源
(2)、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穿小鞋(比喻使人暗中吃亏)、刀子嘴,豆腐心、跳龙门
(3)、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多比喻在集体生活中,各有各的办法或本领来完成共同的事业。
)
(4)、情人眼里出西施、瑞雪兆丰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06浙江卷)
A.马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
B.我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黄山,奇松异石、流云飞瀑宛然在目,令人赞叹不已。
C.正是这些变通的劳动者,凭借着理想与信念,胼手胝足,夙兴夜寐,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D.他鲁莽草率,刚愎自用,走到哪里哪里就被他闹得一团糟,真可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3、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熟语
①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义接近的有《醉翁亭记》中的。
②与“痴心妄想”相近的熟语有。
六、总结
把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熟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
(1)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
(2)“喝水不忘掘井人”,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过去二十年卓有成效的合作深表感谢。
七、布置作业[]
完成“小试身手”第一、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