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内科护理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99.00 KB
- 文档页数:198
《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课程内容: 1.内科护理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2.内科护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发展。
3.内科护理中护士的角色作用。
4.成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基本要求: 1、熟悉内科护理在护理专业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内科护理的发展和任务。
本章重点: 内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学习方法第二章本章难点: 内科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三章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课程内容: 1.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及特点。
2.呼吸系统常用实验室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3.肺的各种防御机制。
4.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基本要求:1、掌握病人主观资料和客观资料的收集方法, 常用实验室检查的应用。
2.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对呼吸系统疾病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本节重点: 呼吸系统常用实验室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如何对呼吸系统疾病病人进行完整的护理评估。
第二节本节难点: 呼吸系统的各种防御机制第三节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课程内容: 1.呼吸系统常见症状与体征。
2、呼吸系统疾病有关的护理诊断及相关因素: 清理呼吸道无效、气体交换受损、活动无耐力、焦虑、知识缺乏、低效性呼吸型态、有窒息的危险等。
3.呼吸系统常见症状的发生原因和临床表现。
4、有效排痰的护理: 如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湿化和雾化疗法、胸部叩击与胸壁振荡、体位引流、机械吸痰等。
基本要求: 1.掌握“清理呼吸道无效”、“气体交换受损”的护理措施。
2.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症状的发生原因和临床特征。
3.熟悉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诊断, 根据护理诊断提供有关护理措施。
本节重点: 促进有效排痰的护理: 如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湿化和雾化疗法、胸部叩击与胸壁振荡、体位引流、机械吸痰等, 正确评价护理计划实施的效果。
本节难点: 有效排痰的护理四、学时分配表:五、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1.教学方法: 课程的教学可通过采用讲授、演示、讨论、和实验课等方式进行,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内科护理学教案循环系统教案编号:XXX教学科目:内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循环系统教学时长: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2.掌握循环系统的常见疾病及护理措施。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2.常见循环系统疾病及护理措施。
教学难点:1.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
2.学生对于血液动力学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1.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1.课本、幻灯片或电子教案。
2.模拟病例、护理操作示范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的构成有哪些部分?二、讲授(30分钟)1.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结构: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组织等。
-功能:输送氧、营养物质,排除代谢产物,维持体内环境稳定等。
2.循环系统的常见疾病及护理措施。
-高血压:控制饮食、药物治疗、合理运动等。
-冠心病: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心力衰竭:控制饮食、给予氧疗、药物治疗等。
-心律失常:保持安静、药物治疗、电复律等。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40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份模拟病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合理的护理措施。
2.小组报告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并与其他小组共同讨论和对比。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总结归纳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以及常见疾病的护理措施。
2.案例拓展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对于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护理进行思考和探讨。
五、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完成一份小结,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板书设计:循环系统-构成: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组织等-功能:输送氧、营养物质,排除代谢产物,维持体内环境稳定等常见循环系统疾病及护理措施-高血压:控制饮食、药物治疗、合理运动等-冠心病: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心力衰竭:控制饮食、给予氧疗、药物治疗等-心律失常:保持安静、药物治疗、电复律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使得学生对循环系统的学习主动参与。
《内科护理学》教案整理一、教学目标:1.了解内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2.掌握内科病人的常见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等内容;3.学习内科护理技术和操作技能;4.培养学生的护理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内科护理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内科护理的基本原则和程序;3.内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病因、发病机制和护理处理;4.内科护理技术和操作技巧;5.内科护理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内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要点,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病例,让学生了解内科疾病的护理处理和操作技巧;3.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内科护理技术和操作技巧;4.讨论交流法:通过学生的互动讨论,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教学流程:1.第一讲:内科护理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内科护理学的定义和作用;-内科护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内容;-内科护理学的临床应用和发展前景。
2.第二讲:内科护理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内科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内科护理的程序和操作要点;-内科病人的观察和记录方法。
3.第三讲:内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病因、发病机制和护理处理-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护理处理;-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处理;-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处理;-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处理。
4.第四讲:内科护理技术和操作技巧-静脉输液和注射技术;-心电监测技术;-呼吸机操作技巧;-胃管插入和护理技巧。
5.第五讲:内科护理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发热病人的护理处理;-休克病人的护理处理;-疼痛病人的护理处理;-高血压病人的护理处理。
六、教学评价:1.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2.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的情况;3.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4.学生对内科护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内科护理》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内科护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了解内科常见疾病的护理方法和措施;(3)熟悉内科护理操作技术和护理流程。
2.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内科护理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2)具备内科患者护理的基本技能;(3)能够制定和实施内科患者的护理计划。
3. 情感目标:(1)培养对内科护理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2)提高内科护理工作的自信心;二、教学内容:1. 内科护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1)内科护理的定义;(2)内科护理的原则;(3)内科护理的目标。
2. 内科常见疾病的护理方法和措施:(1)高血压的护理;(2)糖尿病的护理;(3)冠心病的护理;(4)肺炎的护理;(5)哮喘的护理。
3. 内科护理操作技术和护理流程:(1)测量生命体征的操作技术;(2)输液的操作技术;(3)吸氧的操作技术;(4)护理记录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内科护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常见疾病的护理方法和措施。
2. 演示法:演示内科护理操作技术和护理流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学习。
3.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内科护理操作实践,提高操作技能和护理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内科护理案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操作技能考核:对学生进行内科护理操作技能的考核,评估学生的操作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
4. 课后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科护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内科护理》教科书;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内科护理知识;3. 模型:使用内科护理模型进行操作演示和练习;4. 视频:播放相关的内科护理操作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5. 临床案例:提供一些内科护理的临床案例,供学生讨论和分析。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内科护理学第一章教案教案:内科护理学第一章第一节:概述内科护理学1.学科引入a.内科护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b.内科疾病的特点和分类c.内科护理的重要性和意义2.学习目标a.了解内科护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b.掌握内科疾病的特点和分类及与其他科室的区别c.了解内科护理的重要性和意义3.教学内容a.内科护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i.内科护理学的定义ii. 内科护理学的研究领域b.内科疾病的特点和分类i.内科疾病的特点ii. 内科疾病的分类1.心血管系统疾病2.呼吸系统疾病3.消化系统疾病4.内分泌系统疾病5.泌尿系统疾病6.血液系统疾病7.免疫系统疾病8.神经系统疾病9.肌肉骨骼系统疾病10.代谢性疾病c.内科护理的重要性和意义i.内科护理对患者的意义ii. 内科护理对患者家属的意义iii. 内科护理对医疗团队的意义4.教学方法a.授课讲解: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内科护理学的概述部分b.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内科疾病的案例来深入理解内科护理的重要性和意义c.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对内科护理学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交流和思考5.教学评估a.汇报演讲:要求学生针对内科护理学的定义、研究领域、内科疾病的特点和分类以及内科护理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汇报演讲,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b.学习总结: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理解,以便检验他们对内科护理学的掌握程度6.教学资源a.幻灯片: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复习用的幻灯片资料b.教材:内科护理学相关教材7.教学反馈a.学生反馈:从学生的角度了解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b.教师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8.参考资料-《护理学》(第六版)。
郑伍根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年。
-《内科护理学》(第三版)。
姚红,王晓兰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2024年。
教案设计说明:该教案是介绍内科护理学的第一章,主要包括内科护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内科疾病的特点和分类以及内科护理的重要性和意义。
《内科护理学实训》教案内科护理学实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内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科疾病的护理原则;2.掌握常见内科疾病的护理技能和护理措施;3.提高内科护理技能,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内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科疾病的护理原则;2.各种内科疾病的护理技能和护理措施;3.内科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4.内科护理的常见问题和处理方法。
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内科护理学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内科护理学的理解;2.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提高学生内科护理技能;3.情景模拟:通过设置不同内科疾病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内科护理学基本概念和内科疾病的护理原则(1)内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内科护理学是以内科疾病为主要对象,运用内科护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内科疾病的患者进行全面和综合的护理。
(2)内科疾病的护理原则:个体化护理、综合护理、病情观察、定期评估、内容多样化。
2.各种内科疾病的护理技能和护理措施(1)心血管疾病护理技能和护理措施: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护理技能和护理措施;(2)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技能和护理措施:包括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的护理技能和护理措施;(3)消化系统疾病护理技能和护理措施:包括消化性溃疡、肝炎等疾病的护理技能和护理措施;(4)泌尿系统疾病护理技能和护理措施:包括尿路感染、慢性肾脏病等疾病的护理技能和护理措施;(5)神经系统疾病护理技能和护理措施:包括中风、帕金森病等疾病的护理技能和护理措施。
3.内科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1)心电图仪的使用和维护:包括心电图仪的操作步骤、心电图的解读和常见问题的处理;(2)血压监测仪的使用和维护:包括血压监测仪的正确使用方法、常见错误操作的处理方法;(3)呼吸机的使用和维护:包括呼吸机的操作步骤、呼吸机的监测和维护方法。
4.内科护理的常见问题和处理方法(1)内科疾病并发症的护理:包括高热、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护理技巧和处理方法;(2)内科护理中的法律伦理问题:包括隐私保护、知情同意和护理记录等方面的法律伦理问题。
---------------------------------------------------------------最新资料推荐------------------------------------------------------《内科护理学》教案15p1 (全文 15 页)(全文 15 页)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2湖州师院医学院教案湖州师院医学院教案课程课程内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第七章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二节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第四节甲状腺疾病授课时数授课时数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张立秀教学单元教学单元授课班级授课班级2 学时授课日期授课日期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教学要求及重点难点点教学要求及重点难了解:1、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相关因素2、甲亢的发病机制熟悉: 1、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2、甲亢患者的健康教育掌握:1、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2、掌握 Graves 病的概念、临床表现、常用护理诊断、措施3、掌握甲状腺危象的抢救配合难点:甲状腺肿伴甲亢(Graves 病)的发病机制。
重点:甲状腺肿伴甲亢病人的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授授课课提提纲纲第二节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一、回顾内分泌系统与代谢相关生理功能以提问为导向二、护理评估与相关实1 / 24验室检查简要提及三、常见症状体征详细讲解针对症状按护理程序实施护理(评估诊断目标措施及依据) 1、身体外形的改变 2、性功能异常 3、进食或营养异常 4、疲乏 5、骨痛与自发性骨折第四节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一、概述:定义及分类 1 甲状腺功能亢进(hyperthyroidism,甲亢):是指甲状腺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TH)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
2 甲状腺毒症(thyrotoxicosis):指组织暴露于过量甲状腺激素的条件下发生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3Graves 病(简称 GD)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或 Basedow 病,是一种伴TH 分泌增多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列表介绍其分类二、简要介绍病因与发病机制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三、临床表现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甲亢典型临床表现 1 甲状腺毒症高代谢、精神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生殖造血系统 2 甲状腺肿不同程度、弥漫性、对称性、无压痛,可触及震颤闻及杂音 3 眼征单纯性突眼、浸润性突 4 甲状腺危象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胫前粘液性水肿 5 实验室检查 T3、T4、FT4、TSH、I四、诊断与治疗 1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2 放射性碘治疗 3 手术治疗 4 甲亢危象治疗 5 突眼防治五、护理(评估、诊断、目标、措施、评价)重点讲解营养失调活动无耐力应对无效潜在并发症:甲状腺危象 131 时间分配分配 35 分钟 55 分钟时间备注备注 3湖州师院医学院教案湖州师院医学院---------------------------------------------------------------最新资料推荐------------------------------------------------------ 教案课程课程内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第七章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七节糖尿病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张立秀教学单元教学单元授课班级授课班级授课时数授课时数 2 学时授课日期授课日期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教学要求及重点难点点教学要求及重点难了解:1、糖尿病的发病、病因、临床分型2、糖尿病的健康指导熟悉: 1、糖尿病定义 2、治疗要点胰岛素的使用、酮症酸中毒的治疗原则掌握:1、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标准2、糖尿病的护理饮食护理、胰岛素的使用、病情观察、足部护理难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重点:糖尿病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尤其是饮食护理和胰岛素使用注意事项以图片的形式引出讲课内容一、定义与概述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内科护理学教案教案名称:内科护理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内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护理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内科护理能力,提高其解决内科护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内科护理学概述1. 内科护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内科护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
第二课:内科护理常见疾病的护理方法和技巧1.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护理,如高血压、心肌梗死等。
2.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3. 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如胃溃疡、肝炎等。
4. 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如尿路感染、肾功能不全等。
5.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护理,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6. 神经系统疾病的护理,如中风、帕金森病等。
第三课:内科护理的技术应用1. 各类内科医疗器械的使用和操作。
2. 内科常见检查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如心电图、血液检查等。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内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其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内科护理病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3. 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内科护理技术,提高学生的护理技能。
4. 讨论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评估方式:1. 期中考试:对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2. 实践操作考核:对学生的内科护理操作技术进行考核。
3. 课堂表现评估: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评估。
教学资源:1. 教材:《内科护理学教程》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内科护理相关的案例和图片资料。
教学进度和安排:本教案共分为3课时,每课时2小时。
第一课:内科护理学概述- 课时1:内科护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课时2:内科护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第二课:内科护理常见疾病的护理方法和技巧- 课时3: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第三课:内科护理的技术应用- 课时4:内科医疗器械的使用和操作- 课时5:内科常见检查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注: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可适当调整。
内科护理学教案一、概述内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涉及对各种内科疾病的护理管理。
本教案旨在帮助护理学生系统学习内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其内科护理水平,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二、教学内容1. 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常见病例介绍a. 内科疾病的分类:按器官系统分类,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b. 常见病例介绍:挑选几种常见的内科疾病,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护理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2. 内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a. 内科护理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b. 内科护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价值观3. 内科护理的一般护理工作a. 护理文书的撰写与记录b. 病人入院和出院的护理要点c. 病人的生活护理d. 患者的情绪护理4. 内科护理的特殊技术操作a. 体温、脉搏、呼吸的测量与记录b. 血压的测量与记录c. 静脉输液的操作技巧d. 输血的操作技巧e. 心电图的操作与解读5. 内科护理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a. 高血压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b. 糖尿病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c. 肺炎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d. 心脏病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6. 内科护理的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a. 与医生的沟通技巧b. 与其他护理人员的合作与协调技巧c. 与家属的沟通技巧三、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解和学生研究报告的形式,介绍内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内科疾病的分类及护理要点。
2. 技能操作训练:在实验室或模拟病房里,由教师亲自示范和学生跟随操作的方式,教授内科护理的特殊技术操作。
3. 病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病例或模拟病例,让学生全面了解内科疾病的病情、治疗过程和护理措施。
4.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组,模拟医生、护士、家属等角色,进行实际的沟通与合作练习,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与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写作报告: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撰写一份内科护理学相关的报告,分析一种内科疾病的护理要点和并发症预防措施。
2. 技能操作评估:对学生的特殊技术操作进行考核和评估,包括体温测量、静脉输液等。
2、肺是低压(仅为体循环血压的1/10)低阻、高容器官。
当二狭、左心衰等可发生肺水肿。
低蛋白血症,可发生胸水。
3、双重血供:肺与全身各器官血、淋巴液相通,可相互传播[护理评估](一)病史:1、患病及治疗经过:(P8-9)(1)患病起始时间,病因(主要为感染)诱因,主要症状特点等(2)即往检查、治疗经过和疗效(3)当前主要不适和病情变化(4)家庭史2、心理社会资料:(1)对工作、学习影响,角色改变的适应情况(2)对本病的了解程度(3)病人性格特征、情绪反应(4)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成员经济、文化教育、单位、社区3、生活史(1)居住区及工作环境(2)吸烟史(3)日常活动(4)饮食习惯(二)身体评估:(1)一般状态(P10)(2)发绀(名介)(3)口腔(4)胸部检查:望、触、叩、听(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Blood R T (略)2、痰液检查:重点痰的颜色、性状与疾病的关系粘液痰转脓性为细菌性感染大量黄脓痰――肺脓肿、支扩铁锈色样痰――肺炎球菌肺炎(大叶性肺炎)红棕色胶冻样痰――肺炎克雷白杆菌粉红色泡沫样痰――肺水肿咖啡样痰(棕褐色痰)――阿米巴肺脓肿果酱样痰(烂桃样)――肺吸虫病灰黑色痰――吸烟、矽肺痰液带恶臭――厌氧菌感染痰量增减反映感染的加剧与缓解,若痰量突减而T升高,引流不畅有关。
3、肺功能检查:(补充)通过测定可了解呼吸疾病对肺功能损害的性质及程度,对某些肺部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如COPD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而肺间质纤维化、胸廓畸形、胸水、胸膜增厚或肺切除术后均表现为限制性通气损害,这些变化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已存在。
表1阻塞性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的肺容量和通气功能的特征性变化阻塞性限制性VC(肺活量)RV(残气量)TLC(肺总量)RV/TLC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 FVC(用力肺活量)MMFR(最大呼气中期流速)减低或正常增加正常或增加明显增加减低减低减低减低减低正常或略增加正常或增加正常或减低第二节常见症状体征及护理[常见症状体征]1、咳嗽与咳痰一分为二,即为反射性保护动作,但剧烈频繁的咳嗽易疲劳,影响休息,使肺泡内压上升,增加呼吸和血液循环的负担。
(1)常见病因:①感染②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因素)③理化因素④其他:肿瘤、气胸、二狭(2)观察要点:①性质、音色、持续时间(P12)②注意痰的性质、量、气味③伴随症状:有无发热、胸痛、紫绀等2、肺源性呼吸困难:是指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病人自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严重时出现鼻翼扇动、张口或端坐呼吸。
急性常见于肺炎、气胸、胸水、肺梗塞,慢性常见病因为COPD、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等。
(1)按其发生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分三种类型:①吸气性呼吸困难:炎症或异物、喉头水肿、肿瘤等引起上呼吸道狭窄或梗阻所致,特点为呼吸深而慢,吸气特别困难,严重者出现三凹征,吸气时明显延长。
②呼气性呼吸困难:由于肺组织弹性减弱及小支气管痉挛性狭窄所致,特点为呼气延长、费力、伴哮喘音,呼气时胸腔内压增加,而颈静脉充盈,如支哮、肺气肿③混合性呼吸困难:由于广泛性肺部病变使呼吸面积减少所致,特点为吸、呼气均感费力,频率亦增加(2)观察要点:①注意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度②起病缓急:如急性与异物、气胸等③伴随症状:有无发热、咳嗽、胸痛等3、咯血:定义;量:小量<100ml/24h,中量100-500ml/24h大量:>500ml/24h或一次超过300ml(1)常见病因:①支气管疾病:支扩、慢支、支气管结核等自测题1、肺源性呼吸困难的类型?2、窒息先兆和窒息的临床表现?第三节急性呼吸道感染及护理[学习目标]1、了解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2、熟悉临床表现及并发症3、掌握常用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教学时数] 2学时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定义――是鼻、咽、喉部急性炎症的统称,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传染病、大多数由病毒引起,少数由细菌所致。
发病率高,传染性强,而且可致严重并发症,须积极防治。
[病因与发病机制]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副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腺、鼻、埃可病毒等少数由细菌直接感染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主要为溶链,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偶见G-杆菌。
诱因:受凉、淋雨、过劳等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下降而发病季节性:全年皆可,冬春季多发,气候突变时流行,多为散发传播途径:主要飞沫传播,也可接触病毒污染的用具而传播免疫力:弱而短,无交叉免疫,一年内一个人可多次发病[临床表现](一)症状:全身症状较轻+局部(鼻、咽、喉)症状重(为主)(二)并发症:(向上)急性鼻窦炎、中耳炎、(向下)气管、支气管炎部分病人可继发(变态反应)风湿病、肾小球肾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Blood R T:病毒感染――WBC正常或偏低,L相对升高细菌感染――WBC↑ N↑或核左移2、病毒和细菌检测:略P20[诊断要点]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发生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线可作出临床诊断,进行菌培和病毒分离,可确定病因。
[治疗要点]上感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殊抗病毒药物,以休息、对症处理、忌烟、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治继发细菌感染为主。
1、对症治疗:重点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和预防并发症2、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时常选青、红、头孢菌素、氧氟沙星等。
P203、中药治疗:中成药板兰根冲剂,清热宁等[常用护理诊断、措施及依据](一)T过高/与病毒和(或)细菌感染有关预期结果:X天内体温接近或恢复正常措施:1、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调节适宜温、湿度2、做好心理护理3、给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鼓励多饮水4、测T、P、R、BP、q.4.h,并记录5、T超过39℃时需进行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冰袋置于大血管部位,冰水或酒精擦浴等6、必要时按医嘱应用药物降温,并观察记录降温效果,退热时病人常大汗淋漓,应及时擦干,更换衣服及被褥,年老体弱应注意观察BP、P变化,以防虚脱。
7、按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观察药效及副作用8、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鼓励多饮水,多漱口,唇裂可涂护唇油(二)潜在并发症:鼻窦炎、风湿病、肾炎、心肌炎等目标: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
(三)知识缺乏:缺乏疾病防治知识[保健指导] 略 P20-21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略自学自测题1、上感的病因2、上感的主要临床表现、并发症第四节慢支、阻塞性肺气肿及护理[学习目标]1、熟悉慢支、阻塞性肺气肿、COPD定义2、了解病因及发病机理3、熟悉临床表现、诊、治要点4、掌握主要护理诊断及措施5、对模拟病人能示范胸部物理疗法,呼吸肌功能锻炼[教学时数] 2学时一、慢支慢支(chronic bronchitis)――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慢性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特征,严重时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尤以老年人为多见。
1992年国内普查患病率为3.2%,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可达15%[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较复杂,迄今未明,与多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一)外因:1、吸烟,密切相关。
(P22-23)2、感染:是慢支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3、理化因素:诱因之一4、气候:寒冷常为本病发作的重要原因和诱因5、过敏因素:与喘息型有关(二)内因:1、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体质因素),全身或局部防御、免疫功能减弱,为慢支提供发病的内在条件。
老年人因组织退行性变,呼吸道免疫功能下降,SIgA分泌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机能衰退等,发病率增高。
2、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呼吸道副交感神经反应性增高,气道反应比正常人高。
[临床表现](一)症状: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最主要)、痰、喘、炎(二)体征:早期可无任何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干、湿啰音,喘息型有哮鸣音(三)分型:单纯型、喘息型(四)分期:按病情进展可分为三期(P24 略)COPD――人的呼吸道受到长期的外界刺激可引起气道不同部位的病理改变,在支气管发生病变,若无气道阻塞等并发症时,称慢支;如在小气道发生病变,称小气道疾患;如合并不可逆性气道阻塞,则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慢支、肺气肿等疾病具有共同的不可逆性气道阻塞的病理改变和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统称之)[实验室及其他检查](P24,略)[诊断要点]略(P24)[治疗要点] 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应以控制感染及对症治疗为主,缓解期宜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复发、减少并发症。
1、控制感染:常用青、红、氨基甙类、喹诺酮类、头孢类,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用法2、袪痰、镇咳:对急性发作和慢性迁延病人,在抗感染同时合用,应避免应用强镇咳剂,如可待因等,以免抑制呼吸中枢及加重呼吸道阻塞及炎症3、解痉、平喘:用于喘息病人,常选氨茶碱,沙丁胺醇(舒喘灵)等吸入,若气道舒张剂用后气道仍有持续阻塞,可用激素,如泼尼松20-40mg/d[常用护理诊断、措施及依据]P1 清理呼吸道无效/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痰液过多(分泌物多)②痰液粘稠③支气管痉挛④咳嗽无力预期目标:病人能有效咳嗽、痰易咳出,痰量减少,咳嗽减轻。
措施:1、评价痰的性状、量、色、气味2、每班听诊呼吸音,评估病人咳嗽能力3、保持环境整洁、舒适,维持适宜的室温(18-20℃)与湿度(50-60%),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4、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并鼓励病人多饮水(>1500ml/d)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5、记24h出入量6、必要时给超声雾化疗法,稀化痰液,帮助袪痰7、协助病人翻身拍背,指导病人有效咳嗽,必要时酌情采用胸部物理治疗,以保持呼吸道通畅8、按医嘱给抗生素,解痉平喘等药物,注意疗效及副作用9、正确采集痰标本并及时送检效果评价: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下,病人在一周内痰量减少,痰易咳出,呼吸道通畅,无出现其他并发症[其他护理诊断] 略 P25[保健指导] 略 P25自测题1、慢支、COPD的定义2、慢支主要临床表现,分型及诊断标准3、慢支清理呼吸道无效的护理措施二、阻塞性肺气肿肺气肿――是指终末支气管远端部分包括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过度充气膨胀,导致肺组织弹性减退和容积增大的总称(pulmonary emphysema)按其发生原因有以下几种类型:①老年性肺气肿:老年肺组织生理性退行性变引起,不属病理性②间质性肺气肿:细支气管或肺泡破裂,气体进入肺间质所致③代偿性肺气肿:肺手术后致使健康肺组织代偿膨胀而发生④阻塞性肺气肿(obstructive pulmonary emphysema,简称肺气肿)是由于慢支或其他原因逐渐引起的细支气管狭窄、阻力增加(吸烟、感染、大气污染等有害因素的刺激)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是慢支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肺气肿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