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教案循环系统
- 格式:docx
- 大小:66.36 KB
- 文档页数:40
教案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仙桃职业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教案仙桃职业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教案课前提问上次课重点内容教学导入:复习心脏的血液循环特点,心脏的功能心功能不全概述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是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导致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心功能不全分类按功能分:收缩性心衰(常见)、舒张性心衰按病程分: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按症状和体征(部位)分: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按心排血量分:低排血量型、高排血量型慢性心力衰竭概述: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基础心脏病在我国主要为瓣膜病,仙桃职业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教案P: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QRS: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T:心室快速复极的电位变化P-R间期: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Q-T间期:心室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概述是指心脏冲动的的异常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激动次序分类按发病机制冲动传导异常冲动形成异常按发生部位窦性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按心率快慢快速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过早搏动(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房扑、房颤室扑、室颤学会识别异常心电图1)“四字”识别法-------“宽窄快慢”QRS:宽----室性波窄---室上性波r-r间期(P-P间期)>100次/分------快速心律r-r间期(P-P间期﹤60次/分--------慢速心律2)看P波的波形和方向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称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
心电图特点:①窦性心律;②心率>100次/分。
窦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心电图特点:①窦性心律;②心率<60次/分。
窦性心动过缓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即不同PP间期的差异大于0.12s)性窦性停搏心电图表现为:①QRS波群的形态与时限均正常,如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群可心电图特点:①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心电图特征为:①P波消失,代之以锯齿状扑动波,即F 波,波幅一致,间隔规则,典型房扑的心房率为250~350心电图特点:心室扑动时,无正常P-QRS-T波,代之以仙桃职业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教案仙桃职业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教案仙桃职业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教案。
内科护理学教案[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教案首页第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课程名称内科护理学班级专业、层次护理本科老师杨XX专业技术职务讲师授课方式(大小班)小班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九节病毒性心肌炎第十节心肌病基本教材或参考教材内科护理学第4版,尤黎明主编,XXX(2023.8)内科学第七版,陆XX主编,XXX(2023.6)教学目的与要求:一、熟识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二、把握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措施三、熟识心肌病的分型。
四、熟识扩张型心肌疾病、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措施五、把握心肌病病人的护理措施主要内容与时间支配、教学方法:1、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理20分钟讲授、举例示2、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30分钟讲授、举例、演示3、病毒性心肌炎病人的护理20分钟讲授、举例4、心肌疾病的定义和分型10分钟讲授、举例、演示5、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20分钟讲授、举例、演示6、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20分钟讲授、举例7、限制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5分钟讲授、举例8、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5分钟讲授、举例9、心肌病病人护理20分钟讲授、举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2.扩张型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难点:1.心肌疾病的分类及其病理、病理生理特点;2.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教研室批阅:教学组长(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教案续页)基本内容教学手段和时间安排第九节病毒性心肌炎一、概述1、简介病因2、简述病理:心肌间质增生、水肿、充血,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二、详述临床表现:1、常有感冒样前驱症状。
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浮肿等。
2、试验室检查:心电图:ST-T转变、各型心律失常、病理性Q波心肌酶:血清肌钙蛋白、CK-MB增高发病3周内血清可有CVB中和抗体滴度增高。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内科护理学英文名称INTERNAL NURSING课程说明《内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主干课程,包含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病人的护理。
其中理论108学时,实践54学时。
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防护和治疗、护理病人、健康促进的科学。
内科护理学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它既是临床各科的护理学基础由于他们有着密切联系。
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为核心,使学生树立整体护理的观念,掌握临床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并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履行护理人员“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的重要职责。
本课程采用“以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模式,将护理程序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掌握内科临床护理技能,掌握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满足护理对象各项需求的护理知识,能将护理的基本知识与技术运用于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及各项护理操作中。
对教师的要求1、教师必需严肃认真地备课。
每位老师都有一份本教案的电子版,要求教师在使用时结合自身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在本教案的基础上丰富具体内容;备课时,教师必需熟悉相关课程如内科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及临床学科知识,做到教学中能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
2、教师必需深入研究教学法,以培养护理人员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教材选用护理学专业五年制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6月参考书籍与常用网地址参考书籍:《内科学》第六版五年制叶任高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六版七年制王吉耀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 陈灏珠人民卫生出版社《哈里森内科学手册》(第16版) Dennis L. Kasper 人民卫生出版社《奈特人体生理学彩色图谱》 John T. Hansen Bruce M. Koeppen 原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奈特消化系统疾病彩色图谱》 MartinH.Floch 人民卫生出版社《奈特心脏病学彩色图谱》 Marschall S.Runge E.Magnus Ohman 人民卫生出版社《Netter's Illustrated Human Pathology 》 L. Maximilian Buja Gerhard R. F. Krueger 原著 Frank H. Netter 人民卫生出版社授课章节循环系统总论授课对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时数3学时授课时间第七学期授课地点阶梯教室教学目的与要求1、叙述呼吸困难、胸痛等常见症状发生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内科护理学教案[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介绍内科护理是指对内部器官和系统的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护理的专业领域。
在内科护理学中,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是指心脏、血管和血液等器官或系统发生的疾病。
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以下是针对这些疾病进行的护理措施:高血压高血压是由于血管内膜受损而引起的血压升高,严重的时候容易伤害循环系统、肾脏和大脑等器官。
因此,护理上需要加强对病人的监测和护理。
1.监测血压:每隔一段时间测量血压,记录并及时报告,以便作出调整。
2.控制饮食:帮助病人控制盐的摄入量,鼓励更多的摄入水果和蔬菜,推荐食用少量的瘦肉和鱼类。
3.做好药物治疗:给予病人合理的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ACE抑制剂等,同时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和反应。
4.锻炼身体:鼓励病人适量的进行锻炼,如步行、慢跑等,使心血管系统得到锻炼。
5.安排好生活:帮助病人减轻精神压力,降低紧张情绪,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心绞痛心绞痛是一种心血管疾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的心绞痛。
病人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
下面是针对心绞痛进行的护理措施:1.计算心率:计算病人的心率,若异常则及时记录和报告。
2.确认病人:确定病人的身份、病史、年龄和性别等,采用心电图和血液检查等方法以确定病人是否患有心脏疾病。
3.缩短时间:在病人出现症状的情况下,努力缩短治疗时间。
通过使用硝酸甘油和其他药物缓解病人的症状,减少血管扩张。
4.观察病情:定期观察病人的情况,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并做出相关的护理计划。
5.按医嘱执行:严格按照医生建议进行治疗和护理,避免自行停药。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心脏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病人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出汗和面色发白等症状。
治疗和护理上需要采取以下方法:1.卧椅休息:安排病人卧床静息,尽可能减少活动,避免心脏过度负担。
内科护理学教案循环系统教案编号:XXX教学科目:内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循环系统教学时长: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2.掌握循环系统的常见疾病及护理措施。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2.常见循环系统疾病及护理措施。
教学难点:1.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
2.学生对于血液动力学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1.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1.课本、幻灯片或电子教案。
2.模拟病例、护理操作示范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的构成有哪些部分?二、讲授(30分钟)1.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结构: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组织等。
-功能:输送氧、营养物质,排除代谢产物,维持体内环境稳定等。
2.循环系统的常见疾病及护理措施。
-高血压:控制饮食、药物治疗、合理运动等。
-冠心病: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心力衰竭:控制饮食、给予氧疗、药物治疗等。
-心律失常:保持安静、药物治疗、电复律等。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40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份模拟病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合理的护理措施。
2.小组报告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并与其他小组共同讨论和对比。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总结归纳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以及常见疾病的护理措施。
2.案例拓展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对于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护理进行思考和探讨。
五、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完成一份小结,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板书设计:循环系统-构成: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组织等-功能:输送氧、营养物质,排除代谢产物,维持体内环境稳定等常见循环系统疾病及护理措施-高血压:控制饮食、药物治疗、合理运动等-冠心病: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心力衰竭:控制饮食、给予氧疗、药物治疗等-心律失常:保持安静、药物治疗、电复律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使得学生对循环系统的学习主动参与。
第十七课次【开课时间】2016年4月20日星期三1~2节【开课班级】高职护理1857、1858班【开课课题】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一)【教学目的】1、了解:循环系统疾病发病的状况。
2、理解:循环系统的解剖和生理概要。
3、掌握:循环系统疾病护理评估的要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重难点】重点: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护理评估难点:循环系统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教具教参】《内科护理》胡月琴、章正福东南大学出版社第2版《内科护理学》尢黎明人卫出版第六版《2016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人卫出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5分钟二、导入新课5分钟三、进行新课75分钟四、内容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教学内容】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循环系统疾病概述一、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概要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血管病,故又称心血管疾病。
已经成为我国的常见病,成为主要的死因。
(一)心脏1. 心脏的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四个瓣膜的位置。
(二)心脏传导系统:由负责正常冲动形成与传导的特殊心肌细胞所组成。
包括窦房结、结间室、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和普肯耶纤维。
(三)心脏的血液供应:营养心脏的血管为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支。
左冠状动脉分前降支和回旋支。
前降支主要负责心脏前壁、左室前侧壁及室外间隔前2/3部位的心肌供应,回旋支主要负责左室侧壁、后侧壁及高侧壁部位心肌的血液供应。
右冠状动脉主要供应右心室、左心室下壁、后壁及室间隔的后1/3部位心肌。
(四)血管1. 动脉——阻力血管2. 静脉——容量血管3. 毛细血管——功能血管(五)调节循环系统的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各自的作用。
二、循环系统疾病护理技术的特点【护理评估】(一)健康史1. 人口学资料2. 既往史3. 家族史4. 个人生活史5. 用药情况6. 职业环境史(二)身体状况1. 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竭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左心功能不全的典型表现。
第十七课次【开课时间】2016年4月20日星期三1~2节【开课班级】高职护理1857、1858班【开课课题】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一)【教学目的】1、了解:循环系统疾病发病的状况。
2、理解:循环系统的解剖和生理概要。
3、掌握:循环系统疾病护理评估的要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重难点】重点: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护理评估难点:循环系统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教具教参】《内科护理》胡月琴、章正福东南大学出版社第2版《内科护理学》尢黎明人卫出版第六版《2016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人卫出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5分钟二、导入新课5分钟三、进行新课75分钟四、内容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教学内容】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循环系统疾病概述一、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概要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血管病,故又称心血管疾病。
已经成为我国的常见病,成为主要的死因。
(一)心脏1. 心脏的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四个瓣膜的位置。
(二)心脏传导系统:由负责正常冲动形成与传导的特殊心肌细胞所组成。
包括窦房结、结间室、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和普肯耶纤维。
(三)心脏的血液供应:营养心脏的血管为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支。
左冠状动脉分前降支和回旋支。
前降支主要负责心脏前壁、左室前侧壁及室外间隔前2/3部位的心肌供应,回旋支主要负责左室侧壁、后侧壁及高侧壁部位心肌的血液供应。
右冠状动脉主要供应右心室、左心室下壁、后壁及室间隔的后1/3部位心肌。
(四)血管1. 动脉——阻力血管2. 静脉——容量血管3. 毛细血管——功能血管(五)调节循环系统的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各自的作用。
二、循环系统疾病护理技术的特点【护理评估】(一)健康史1. 人口学资料2. 既往史3. 家族史4. 个人生活史5. 用药情况6. 职业环境史(二)身体状况1. 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竭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左心功能不全的典型表现。
内科护理学教案循环系统教案标题:循环系统护理学教学目标:1.了解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2.掌握常见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知识。
3.提高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血液的循环过程2.常见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知识-高血压护理-冠心病护理-心力衰竭护理3.护理实践技能训练-测量血压和心率-观察和记录心电图变化-插入外周静脉导管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讨论不同疾病的护理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常见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要点。
3.护理操作指导法:通过示范和实践,指导学生进行血压、心率测量等护理操作。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你们知道循环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吗?”2.介绍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包括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以及血液的循环过程。
3.案例分析:以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力衰竭为例,讨论这些疾病的护理要点,如饮食控制、药物管理等。
4.护理操作指导:示范和实践测量血压和心率、观察和记录心电图变化、插入外周静脉导管等护理操作。
5.总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并提醒学生需要继续加强护理实践技能训练。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包括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的图示以及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和操作指导。
2.案例分析资料: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病例,供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
3.护理设备:包括血压计、心电图仪等,供学生进行护理操作指导实践。
评估方法:1.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对循环系统构造和功能、常见疾病护理要点的理解和提问情况进行评估。
2.护理操作考核:通过对学生进行血压测量、心率测量等护理操作的考核,评估他们的实践技能。
教学反思:1.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案例分析和护理操作指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在使用护理设备进行实践操作时,要确保学生的安全,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并进行正确的操作指导。
内科护理学教案循环系统疾病一、教学目标:1.了解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了解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及其临床表现。
3.掌握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和重要护理要点。
4.培养学生对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0分钟)(1)心脏的结构与功能;(2)血管的结构与功能;(3)血液的成分与功能。
2.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及其临床表现(40分钟)(1)冠心病:病因、临床表现、护理要点;(2)高血压:病因、临床表现、护理要点;(3)心力衰竭:病因、临床表现、护理要点;(4)心肌梗死:病因、临床表现、护理要点。
3.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和重要护理要点(40分钟)(1)冠心病的护理措施和重要护理要点;(2)高血压的护理措施和重要护理要点;(3)心力衰竭的护理措施和重要护理要点;(4)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和重要护理要点。
4.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操作技能培训(50分钟)(1)测量血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心电图监测仪的使用和操作说明;(3)心脏按摩的操作要点;(4)心血管急救的护理操作。
三、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实例分析教法:通过讲解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及其临床表现,引导学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讨论交流教法:在讲解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和重要护理要点时,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和交流,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操作演示教法:通过操作演示,培训学生测量血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心电图监测仪的操作说明,心脏按摩的操作要点,以及心血管急救的护理操作。
四、教具和教材:1.教具:心脏模型、血管模型、测量血压仪、心电图监测仪。
2.教材:《内科护理学教材》、《循环系统疾病护理学》。
五、教学过程:1.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0分钟)(1)讲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包括心脏的位置、心房和心室、心脏的收缩与舒张等。
(2)讲解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