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起源—手势语和分节语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宣传报道基础知识一、“新闻”的来历、含义:我国最早出现“新闻”二字的是在唐初神农年间(公元前705年),孙处玄抱怨当时缺乏报道海内外新鲜事的书刊而叹“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唐人尉迟枢将他搜集到的民间传闻编撰成《南楚新闻》;兴于北宋,盛于南宋的民间非官方报纸“小报”称新闻。
这里“广”指传播,“新闻”指传说、传闻、故事、奇闻轶事,与现在新闻含义不尽相同。
在西方,最早使用英语“新闻”NOWS一词在1423年,有人说,这个词由英语北North,东East,西West,南South四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意为“四面八方消息的集合”,也有人说News,是由New “新的”一词引申而来。
现在,新闻的含义有三个方面:1、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指各种新闻体裁和报道形式的总称,如: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述评、新闻图片、新闻资料3、专指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如简讯、电讯等。
新闻的定义,十个人能说出十种定义。
但都离不开“事情”“事实”“新的”“最近”“报道”记录等。
由此我们得出:新闻的定义是“新的事实报道”,也有人说,新闻是50%消息+50%新鲜组成。
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新闻是一种信息”也已成为一种共识。
二、新闻的基本特性:(一)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和首要特性。
没有真实,新闻的其它特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真实性是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
★新闻真实性的两个层次:第一层次——1、事实准确,五个W准确,不添油加醋。
2、对事实的概括准确,符合全貌,不以点代面。
3、3、新闻报道对事实分析、评价、解释准确,反映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准确。
第二层次——总体真实——包括背景、环境、事件本身等。
例:中国在建国以后曾有过二次非真实性的新闻报道时期,①大跃进时期;②文化大革命时期。
★只要是采访新闻,切记:真实是首要条件。
★我在写新闻,不在编故事。
(二)新鲜性——我的报道的要有新意。
①刚发生的;②有新意的。
新闻学重点知识概括新闻学第一章1、原始新闻媒介:先民使用的最早信息媒介。
分为人身载体和身外载体。
人身载体包括手势语和口语;身外载体包括实物媒介、声光媒介、图示媒介。
2、原始新闻:主要指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时期,人类利用自然物或笨拙的人造介质传播的新闻,包括手势新闻、口语新闻、实物新闻、声光新闻和图画新闻。
3、语言为原始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思想媒介,构成信息符号,是人类最早的意媒。
意媒:是人类表意的符号系统。
语言意媒是人类表达思维的工具,思维对象及其结果是意媒的内容,语言符号则是思维的形式。
4、原始新闻的传播形态(了解)A人体传播:群居,原始社会形成。
互相传播手势和口头新闻。
但是传播范围仅限于那一个群体。
人类由此开始人体传播时代。
B闻讯传播:人类的活动空间扩大,,忧郁距离远和障碍物阻碍,口语和手势无法听到和看到。
于是出现实物、烟火和击鼓新闻。
C初级符号传播:人类开始定居,有了原始的社会管理。
人类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管理需要记录事件和数字,在不同的部落之间还是用结绳等交换信息这类新闻图画具有符号指代的意义,扩大了身外身外传播的空间。
D高级符号传播:国家出现,人类发明了文字,出现了能够随身携带或运输的手抄新闻。
文字不仅可以表达信息,还可以用来陈述复杂的思想,对事件进行分析,成为人类创造的高级符号。
总的来说,形态的演进时间一个比一个缩短。
5、原始新闻媒介的进化(重点)PAGE5原始新闻推动者原始信息媒介的发展,不断由简单向复杂的介质跨越。
但是由于生产力框架的限制,传播新闻的两种载体——人身载体和身外载体,成为落后生产力的自然之物。
A 手势新闻媒介对于智力低下的原始人,语言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手势语”是最初的表达手段。
手势媒介具有直观和简单的模拟功能,容易理解和反馈,在早期被广泛使用。
手势符号必定是一个一个出现的,把一定的含义固定下来。
手和臂是介质,与手势意媒构成人身媒介。
但是黑夜和障碍物的阻隔下,无法传达信息。
人类新闻传播的演进历程在远古时期,人类只是通过发出一些简单的、来源于身体结构的声音、姿势、手势等体语来传递信息。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传播需求的增大,人们逐步创造出一套在一定范围内约定俗成的传播方式,如标志、声光图式及一些象形符号和表意符号。
真正使人类传播发生根本变化的是语言的产生。
随着人类的发展,生活内容的丰富,传播活动的频繁,口头传播的局限性日渐显现,于是人类研制出文字及书写材料,传播史上进入了文字传播时代。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近代印刷传播随之发展起来。
20世纪初,电子传播工具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子传播时代。
20实际后半期,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得以运用,宣告国际互联网传播时代的到来。
在我看来,只要是有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了传播,就可以视为人类新闻传播的开端。
所以,人类新闻传播的演进历程主要是由五个部分构成: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国际互联网传播。
●口语传播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口语传播是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其传播的内容多为音讯。
音讯是一种符号或一组符号,由某一来源发端,可由接受者认作解释。
但是,音讯和新闻不同,音讯是一个笼统的传播名词,新闻、非新闻均可包括在内,音讯可能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物,但并不一定具有新闻的要素。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音讯是可以转化为新闻的。
音讯,作为一个笼统的传播名词,仍然具有一定的原始化。
在新闻传播这一方面具体表现在:没有意识对抗,思想控制,人人均可以成为传播者和受众。
传播需求是自发的,传播是无所不在的、必需的活动。
●文字传播文字传播是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最早的文字传播指的是手写传播,它是传播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专职的传播者或职业。
另外,古代的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商人为获知商情,手写传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有两种尤为重要,一是公告式的官方公报,二是书信式的新闻信。
1、《每日纪闻》《每日纪闻》是公告式的官方公报,由尤利乌斯·凯撒当选为执政官后于公元前59年下令创办,其形式是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制木板上。
第一章外国新闻事业的起源第一节古代的新闻传播一、口头新闻从传播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从此之后,口头的语言就成了人类主要的传播形式,成了联系社会成员的纽带。
公元前490年9月,波斯帝国派遣重兵大举侵犯希腊城邦,在雅典东北部的马拉松平原登陆。
士兵菲迪皮茨:“我们胜利了,雅典得救了!”这是古代最著名的一次口头新闻传播。
口头传播的局限,古代人往往要用标记、声光、图示等多种手段辅助新闻传播。
标记传播是指借助一定的物品或记号来传递信息。
声光传播是借助声光信号来传递信息。
“大鼓点报”,这种原始的声光传播确实启迪了现代通讯方法,鼓点的疏密组合,实际上是电报代码的先导。
图式传播是指用简单的符号或图画来表达意思,传递信息。
是较为高级的辅助手段。
它被认为是文字传播的发轫。
普列汉诺夫在他的《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这里有鱼”的信息。
这种口头传播为主的时期,是人类传播史上延续最久的时期。
二、手写新闻传播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大约在公元前三四千年,中国、埃及、印度和两河流域,分别出现了早期的象形文字。
古埃及——纸草古印度——印章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楔形文字古代文字大部由表形向表意、表音演进。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二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标志着人类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
但它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出现,因此一开始就受到统治阶级的垄断,平民与手写传播无缘。
在古代外国的手写新闻传播中,有两种形式历来受到史家的注意:一是公告式的,即原始形态的官方公报;一种是书信式的,即新闻信。
官方公报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期。
公元前59年。
古罗马执政官乌斯凯撒下令公布元老院籍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后人称《每日纪闻》,这一公报沟通了统治机构的内部联系,起了维护帝国统治的作用。
新闻信指的是传递新闻、交流信息的书信,它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手写新闻传播形式。
公元前500年前,古罗马就开始出现新闻信。
分官方新闻信私人新闻信两种形式。
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起源第一节新闻传播的早期历史——口头新闻时代学术界一般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的新闻传播的历史,称之为口头新闻时代。
二、语言的形成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标志。
二、古代西方的手书新闻传播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是公告式的,即原始形态的官方公报;另一种是私人新闻信。
三、中国古代的手书新闻传播甲骨文——金文——岩刻——汉代邸报——布告、露布——进奏院报(定本)——宋代邸报、小报——塘报、旗报、牌报——京报小报:不定期发行的非官方报纸。
1566年,威尼斯政府在与土尔其的战争中经常发布一种叫做《消息公告》的手抄新闻。
起初是在公共场所当众朗读,并向听众收取一个威尼斯铜币,后来,gazeta 一词成了欧洲近代报纸的通称。
第三节主题传媒之外的辅助手段主要有:结绳记事、实物表意、图画传声、烽火报警、击鼓传讯等。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萌芽与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第一节近代报业的萌芽和发展一、近代报业出现的历史条件A、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是近代报刊诞生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B、近代报刊产生的第二个必要条件是社会于新闻信息的需要。
C、邮政事业的产生是近代报业诞生的第三个重要条件。
二、早期的新闻印刷品成为报纸具备的条件有如下几点:A、至少每星期出版一次;B、必须是用机械手段生产的(有别于手写的“新闻信”、“新闻书”);C、凡是愿意付费者,不论属于什么阶级或是有什么特殊兴趣,一概可以买到;D、必须刊登公众感兴趣的事情(有别于某些宗教性的或商业性的出版物);E、必须对只具备普通文化水平的公众有吸引力;F、必须及时,至少就当时技术发展的水平是相对及时的;G、它还必须具有持续出版的稳定性三、定期刊物的出现1615年,爱格诺尔佛·莫尔创办了著名的《法兰克福新闻》,该报每周一期,每期刊有数条新闻,被人认为是世界新闻史上第一家真正的报纸。
莫尔本人亦被人们尊称为“德国报业之父”。
1621年8月13日,英国出版商尼古拉斯·艾克尔在国王的特许下,创办了英国第一家定期刊物《每周新闻》。
第一节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人类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源远流长,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出现的。
依据形式的不同,古代的新闻传播大致经历了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和印刷传播三个发展阶段。
一、口头新闻传播前语言时期: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上,最早使用的传播方式是十分简单的,主要是源于身体器官的呼唤、手势和体态。
前语言时期新闻传播主要是原始型的人际传播。
口头新闻传播:由于大脑的发达,人们的发音器官逐渐成熟,大约在几十尤前人类产生了音节语言。
语言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此以后,口头的语言传播就成了人类主要的传播形式,最经典的口头新闻传播的案例是公元前490年9月的马拉松之战。
公元前490年5月,波斯帝国重兵侵犯希腊城邦,在雅典东北部的马拉松平原登陆。
希腊人奋起抗击,以弱敌强,终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士兵菲迪皮茨奉命从40多公里外的马拉松战场以最快的速度不停地跑回雅典,向聚集在中央广场的人群激动地宣布:“我们胜利了,雅典得救了”,说完这一重大消息,他就倒地牺牲了。
为了纪念菲迪皮茨,人们创立了马拉松长跑比赛。
远古时代的口头新闻传播,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地区,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
它包括个人与个人的交谈,众人在一起的议论,氏族公社、血缘家族和部落的各种行政会议,广泛流传的民谣、说唱,和田边地头的传闻等。
这些交流所传播的,固然不全是新闻性内容,但是可以肯定,新闻题材占有相当的比重。
除了上述形式外,在东西方不同的国家,还有一些特殊的传播方式。
1、古代雅利安部族中的行吟诗人,他们是口语发展的产物,又是促进口语发展的因素。
他们向人们弹唱或背诵以往史事和在世的头人及其人民的事迹;他们还讲述自己编撰的故事。
就其承担的职责和使命而言,他们是活的书本,活的人物史,是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最早报道现实变化的新闻记者。
2、古希腊著名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就是这些行吟诗人历代累积的成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原始群、氏族、部落乃至国家规模的扩大和生活范围的扩张,原始的口头传播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
新闻文体知识汇总(详)第一篇:新闻文体知识汇总(详)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它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和通讯。
消息,也叫新闻。
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一、消息特点: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
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人信服的基础。
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能虚构。
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在内都准确无误。
如果一条消息失真或有差误,不仅会减低其新闻价值,失信于民,而且还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内容新鲜,有价值。
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
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
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
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
那种一味追求猎奇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观点,是我们所不取的。
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迅速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新闻”变成了“旧闻”。
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
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
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简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
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集中精炼。
二、消息的种类(一般把消息概括为四类):1.动态消息动态消息是迅速而准确地报道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的活动和各项建设中最新出现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就、新问题的一种文体。
它是报纸上使用最多的一类。
重大新闻的简讯都属于动态消息。
重大新闻,指事件重大,一意义深远,报道时在报纸上占显著位置的消息。
新闻的起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大约300万~25万年前猿人阶段的手势语和分节语;到25万~4万年前有声语言的萌芽;到4万~1.4万年前出现有声语言;再到距今6000年前又出现了文字。
)
手势语
人类语言的前身人是由古猿变化而来,人类语言的产生与古猿的动物语言有密切的关系。
古猿的动物语言是人类语言的前奏。
现代的类人猿已经开始半直立了。
它们的手在坐着或站着时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解放,这就为手势。
这些动作,可以说是猿类的手势语。
猿猴也能用声音传递信息。
哪道元曾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李白也曾写诗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里所说的猿鸣、猿啼都是猿猴在交流着信息。
分节语
“分节语”是人类语言的共同属性,也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叫声的本质特性。
分节语是手势语的过度。
后来,手势语和单音节的语言已不能满足人类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的需要,于是分节语便适时产生了。
人类发音器官的进化为这种新的语言形式准备了条件。
由于手的解放,人类的嘴巴不必直接寻找食物,逐步后缩。
熟食的发明导致咀嚼器退化,加速了后缩的过程。
结果嘴唇出现,声道得到改变,口腔适于共鸣和发出唇音。
加之人类在劳动时经常屏住气息或大声传递信息,造成喉头的发达。
因此在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都具备的时候,人类在某一时刻便发出了第一句分节语。
北京猿人的颅骨内腔结构证实了分节语产生于晚期猿人时期。
其大脑语流发生中枢颞骨后部的颞—顶—枕骨部位发达,表明已具备较高程度的讲分节语的能力。